让“没意思”离开

来源 :江苏教育·心理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ckonfir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案例一让“没意思”离开
  一、陷入灰暗的小成
  四年级的小成是家中独生子,成绩中等。父母对他的学习要求很高,但教育方式粗暴,导致他情绪压抑,三年级开始出现自杀意念和自残现象。心理上,长期不被肯定,使他产生挫败感,变得自卑、敏感,与同学的距离越来越远;生理上,睡眠质量低下,半夜经常惊醒,严重时会失眠;行为上,近期出现离家出走的情况。家长很担心,带着孩子来学校心理咨询室求助。
  二、小成的苦闷根源
  叙事疗法让当事人先说出自己的生命故事,以此为主轴,通过来访者的重写,丰富故事内容。那些来访者自己没有看到、没有在意,却能让人有力量的生命故事,被称为支线故事。叙事疗法相信当事人是自己的专家,咨询师只是陪伴的角色,当事人应该相信自己有能力且更清楚解决自己困难的方法。
  “自我否定”是小成的苦闷根源,父亲粗暴的教育方式使小成丧失对学习的信心,进而导致他在心理和生理上出现一系列的应激反应。在他编织的负面故事中,“学习不好”这个缺点被无限放大并影响他在学校里的人际交往,他对自我的认知产生偏差,内心陷入灰暗的世界。
  我与小成共同商定咨询目标。
  近期目标:用正确的方式发泄负面情绪,找回失去的自信,重新融入班集体;用记录自身闪光点等方法逐步建立自信心。
  长期目标:悦纳自我,客观正确地评价自己,能调动主观能动性不断成长。
  三、打开小成的内心城堡
  第一阶段(第1次访谈):利用沙具外化问题,把问题与人分开。
  小成在父母陪同下前来,神情紧张、目光躲闪。我运用倾听、积极关注、共情等咨询技巧与他会谈,让他倾诉出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和目前内心最大的苦恼——对学习失去信心。在对话过程中,小成不时地偷偷观察架子上的沙具,于是我提议用沙具来做个游戏。咨询师:“如果让你给自己的烦恼命名,你会叫它什么?”小成:“没意思。”咨询师:“请你选一个沙具代替它并打个招呼,说说它带给你的感受吧。”小成:“不喜欢,感觉不舒服,不管做什么都感觉不如别人。”咨询师:“它一般什么时候离你最近?什么时候离你最远?”小成:“每次考完试感觉又考砸了的时候离我最近。放假在家不考试的时候离我最远。”在一问一答中,我帮助小成将自己的问题进行“外化”。这是叙事疗法的一个重要特点——将问题与人分开,问题外化之后,人的内在本质才会被重新看见,才有能力去解决自己的问题。
  第二阶段(第2~5次咨询):挖掘故事新角度,丰富支线故事。
  叙事疗法认为,讲故事可以改变人。我通过积极提问、自我披露等技巧引导小成讲述“没意思”第一次出现时的故事:三年级上学期考试成绩不理想,爸爸用皮带狠狠打了小成一顿,导致他当天情绪很低落。他趁父母睡觉时,放了一盆水,把脸埋在里面憋气发泄。以后只要考试不理想,爸爸就会严厉地批评他,甚至大打出手,“没意思”频频造访,小成的自我认同感渐渐降低,感觉自己一无是处,开始用自残和离家出走的方式进行对抗。
  叙事疗法主张在重新叙述自己故事时发现新的角度,产生新的态度,从而产生新的重建力量。我邀请小成思考,在出走的日子里他是怎么照顾自己的。他说是依靠自己的能力,学到生存技能,并安全地回到家。从这个支线故事中,小成发现自己身上的宝贵之处,挖掘到新的角度并产生新的态度,从而产生新的重建力量。之后数次咨询,他每讲一个故事,我就问“你是怎么做到的?”帮助他找到新的角度来丰富支线故事,引导他将焦点放在自己曾经的努力或内在的力量上,自己走出困境。
  第三阶段(第6~10次咨询):寻找外援,发现更优秀的自己。
  紧张的亲子关系导致小成对父母抵触、对抗,针对这一情况,我邀请小成的父母参与辅导,一起分析孩子问题的成因,并请他们记录下小成生活中的正面支线故事,如“爱心捐款”“帮奶奶做家务”“和爸爸一起运动”“坐地铁主动让座”“关心生病的爷爷”“母亲节给妈妈送礼物”……我和小成一起整理父母记录的故事,并请他大声读出来。每读一个故事,小成的眉头就舒展一点,自信的微笑慢慢爬上他的脸庞。
  疏离的同伴关系是小成自我价值感缺失的另一个原因,于是我联系了小成的班主任,在班级里开展主题班队课——“发现更优秀的自己”,通过同伴写信、成立“优点轰炸小分队”等多种形式帮助小成建立同伴关系。
  经过一段时间的咨询,小成的辅导总体来说比较成功。他最后一次走出咨询室时,带着微笑,大声跟我说再见,与第一次见面时判若两人。他在生活和学习中也渐渐找回自信,由于自卑導致的其他问题有所改善。
  四、生命中的“重要他人”
  在对小成进行辅导的过程中,我争取到小成父母和班主任的支持,这是辅导获得理想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老师、父母、同学、朋友是孩子生命中的“重要他人”,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素养,要善于倾听和积极关注,用自己的爱心和专业技能帮助学生渡过难关。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当孩子出现异常行为和情绪问题时,应冷静对待,俯下身子与孩子交流,给予孩子信任和安全感,必要时应求助专业人士,接受科学的干预。
  案例二唤醒内在的“雏鹰”
  一、骚动不安的男孩
  小辉(化名),七年级学生,14岁,家中独生子。他小学时在外地就读,由爷爷奶奶抚养,初中时转入本地学校,和父母一起生活,长辈对他非常关爱。
  班主任反映,小辉上课时注意力很难集中,情绪不稳定,捣蛋多动,在同学中树敌。学校对小辉屡教不改的恶劣行为多次警告,即将劝退开除。班主任建议家长带小辉进行心理咨询。
  二、对抗“捣蛋鬼”
  1.得觉相牌技术。
  “得觉相牌”是四川大学格桑泽仁教授发明的一种牌卡,由64个字和64幅画组成。它是一种心理投射工具,寻求心灵成长的人可以借助相牌以更广的视角来认识自己、探索生命,从而更富有觉察地生活。   2.叙事疗法。
  叙事疗法是咨询师通过倾听来访者讲述自己的生命故事,帮助来访者澄清他是如何使用故事组织经验、赋予意义的,并通过发现生命故事中遗漏的部分,引导来访者重建具有正向意义的生命故事,唤起来访者的内在力量。叙事疗法将问题与人分开,让问题是问题,人是人。
  我将此案例的问题故事命名为“捣蛋鬼”。小辉在班级里与同学的关系很糟糕,被定位为“害群之马”“捣蛋鬼”。一旦被贴上品格不良的负性标签,他将依循这样的生命故事脚本而活,没有机会表达行为背后的渴望和痛苦。我收集他的不良记录,并不是想以此证明他是真的“捣蛋鬼”,而是要寻找他的力量来对抗“捣蛋鬼”这一主线故事。
  三、唤醒“雏鹰”梦想
  1.卸下防御心理。
  小辉跟随妈妈一起来到咨询室,这是一个高大的男孩,衣着整洁,表情严肃。我运用得觉相牌勾起他对小学生活的温暖回忆:“一次拔河比赛中我的胳膊拉伤了,老师为我擦洗伤口,我感动极了。”“我值日打扫卫生,老师表扬我干得认真。”在解读相牌的过程中,小辉面对图卡“飞鹰”和字卡“执着”欣喜若狂:“我要像这只鹰一样飞向高空,我一定要坚持不懈地飞。”渐渐地,小辉卸下了防御心理,趁妈妈离开时悄悄地告诉我:“我在小学五年级时被同学们冤枉是小偷,老师听信班长的话,让全班学生不和我玩。我在学校里没有朋友,没人和我说话,我早就不想上学了。”我共情他被冤枉、被孤立后的无助感,继续深入挖掘小辉目前的师生关系,小辉对数学老师说他“特殊”感到不舒服和委屈。
  2.主线故事——“捣蛋鬼”。
  小辉妈妈给我看同学写的便条,同学们反映“小辉在我本子上乱涂乱写。”“他在教室过道里绊我,我的胳膊摔坏了。”“放学扫地,小辉拿着扫把追赶我们。”……我针对小辉的行为表现对他展开询问。咨询师:“这样的行为出现多久了?它随时间恶化还是改善?”小辉:“我刚到这个学校,很多人不理我,我害怕和小学时一样被孤立。我真的控制不住自己,一直想和他们发生点什么事,没心思上课。”咨询师:“它只在学校里发生,还是也跟着你回家?它隨时影响你吗?”小辉:“相比之下,我在学校里的行为表现不如在家里,回家要帮妈妈干家务活。课堂上老师的课我不感兴趣。”咨询师:“问题影响的强度有什么变化吗?什么时候最难控制?”小辉:“班主任批评我、找家长谈话时,我的这些行为有所控制。同学们不理我或有冲突时,我的对抗心理最难控制。”
  我运用叙事疗法引导小辉厘清围绕着“捣蛋鬼”的问题故事,他认识到,为了让大家关注自己而到处招惹他人是不对的,自己的言行举止对他人造成了影响和伤害。咨询师:“你期待别人帮忙或支持你的方式是什么?”小辉:“我希望他们不要不理我,我好孤单。”咨询师:“你有什么改变计划?”小辉:“我会按照老师的建议每天诵读能量文,如我每天都目标明确,我坚定我的梦想,我越来越自信,我能面对一切挫折,让妈妈和老师每天给我打分。”
  3.支线故事——家庭环境的影响。
  我请小辉给父母打分,他给妈妈90分,爸爸70分。“我的生活不是我想要的样子,我也没办法。”小辉的爸爸经常出差在外,回家常常醉酒并暴打小辉,有时还辱骂小辉的妈妈。小辉将对爸爸的敌对情绪转移到了同学身上。
  我和小辉共同探索、建构新的故事线,发现小辉在家做完作业会主动干家务活,具有责任感,经常为他人着想,能照顾他人。他经历了同龄人没有的压力,他知道自己在家里的特殊地位,他和妈妈“共依存”,这是一个逐渐成熟的家庭案例。
  咨询结束前,我给小辉发了自制的证书,上面写着“恭喜××同学成功呈现新的生活和学习状态!”小辉拿着证书喜极而泣,与妈妈相拥。
  四、咨询反思
  班主任老师、家人、同学、咨询师都是小辉生命中的“重要他人”,可将重要他人视为来访者表现改良的见证人。将问题故事和支线故事结合在一起,可以发掘来访者的闪光点。小辉母亲用无微不至的陪伴帮助小辉度过行为矫正期的不良反应;同学、老师谅解小辉给大家制造的麻烦,并做他改善言行的最佳见证人,给予小辉足够的安全感和信任感;小辉也主动配合进行行为改善训练,在长期正向语言的激励下,觉察到自己的情感需求。
  案例三让自己更好
  一、我要成为“最好的”学生
  小梅,高二女生,小学二年级时父母离异,现在与母亲一起生活,母女关系亲密。她性格开朗,进取心强,在班上爱表现自己,认为自己比同学成熟。她学习努力,成绩在班级属于中等偏上水平。
  从初三到高二,小梅一直自我激励:“我要成为最好的学生。”但是成绩波动较大,难以稳定。高一期末考试成绩中等,这与小梅的理想目标有较大差距。她的苦恼是:想成为最好的学生,但做不到,对自己充满了失望,甚至开始自我怀疑。
  二、探寻“最好的”的意义
  心理学家贝克认为:每个人的情感和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其认识世界的方式决定的,一个人的思想决定了他的内心体验和反应,情感和行为的问题往往源自不合理的认知。埃利斯的情绪ABC 理论更为清晰地呈现了认知是如何影响情绪并导致行为结果的。
  小梅有强烈的成功动机,成为最好的学生是她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但由于她的目标过于绝对,内在渴望与外在现实之间有差距,导致她出现焦虑情绪,成为压力源之一。单亲家庭长大的小梅希望“优秀的自己”可以成为妈妈的骄傲,这是压力源之二。
  小梅有积极主动的求助行为,自知力完整,情绪平稳,没有影响社会功能,所以确定她的问题为一般心理问题。和她讨论后确定咨询目标:从“我要成为最好的学生”调整为“我可以更好”。
  三、从“最好”到“更好”的认知旅程
  第1次咨询:建立关系,确立咨询目标。
  来咨询室的学生大多情绪低落、充满困惑,小梅不一样,她一坐下就滔滔不绝,声音高亮激昂。她恳切真诚地说;“老师,请相信我,我应该是最好的,我应该能考出省内最好的成绩!”我认真地倾听,适时地询问,让她的声音慢慢降低,情绪也变得平稳。小梅迫切地想改变焦虑、痛苦又不甘心的情绪状态,我和她一起梳理这些情绪是怎么来的。小梅告诉我引起焦虑的原因是考试成绩不理想。我向她介绍了埃利斯的情绪ABC理论,讨论中发现,她的诱发性事件A 是自己努力了但成绩没有达到最好,信念B是她觉得自己应该做到最好,但是没做到,由此产生了“我不够好”的想法,进而导致着急、焦虑、痛苦、不甘心等一系列的情绪C。我用开放式提问让小梅逐步认识到自己的不合理信念。   第2次咨询:寻找认知调整的路径。
  第二周,小梅如约准时到达。她说:“我告诉妈妈在学校做心理咨询了,她说只要是对我好的都可以做。”这是小梅第一次具体地跟我说起与妈妈的互动,我抓住这个机会,将她的困扰和家庭做了一次联结。咨询师:“如果你成为最好的学生,你的妈妈会怎么样?”小梅:“妈妈会以我为傲。”咨询师:“所以你想用做最好的学生来表达对妈妈的爱,是吗?”小梅沉默了一会儿回答道:“是的。”
  我肯定了小梅对妈妈的关心和爱,同时也提出:“做最好的学生真的是妈妈对你的要求和期待吗?”小梅犹豫了。根据小梅学习中的一些实际困难,我们一起制定了行为作业:请妈妈谈谈对自己的期望;采访一下数学和物理老师,了解自己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努力的方向;调整自己对考试的绝对观念,用“如果不做最好的我,我可以……”句式来思考。
  第3次咨询:行为作业,多元认知导向。
  这次咨询,小梅拿着一张纸走进来,兴奋又有些忐忑,原来是要给我看她的作业。
  小梅说妈妈为她付出很多,特别希望用好成绩来报答妈妈,现在才知道妈妈对她的期待和自己以为的不太一样。我问小梅什么是成功,小梅在短暂的沉默后与我热烈地讨论起来。我们说到成功的标准各不相同,有人觉得是成绩好,有人觉得是身心健康,有人觉得是人际关系良好,有人觉得是做事认真负责、尽力而为……讨论让小梅“应该做最好的”观念有了松动。我进一步提问:“面对考试,你过去认為自己一定会考出学校甚至江苏省最好的成绩,这种信念给你带来很大的压力,影响了考试的正常发挥。如果要调整,你会如何做?”小梅说想调整为“不断努力做更好的自己”。
  这一次咨询结束的时候,小梅主动提出暂停咨询,说自己需要一点时间来消化咨询带来的认知上的冲击并落实改变,如果有需要还会来找我。两个月后的一天,我们在校园里碰到,她主动和我打招呼:“老师,我记得您跟我说过的话,让自己的认知变得有弹性。现在碰到不开心的事我知道该怎么想了。”
  四、合理期待与认知的思考
  小梅的苦恼在优秀学生群体中比较常见,绝对化的信念常常会使他们陷入焦虑的情绪,削减他们的成就体验,甚至影响自我价值的确立。
  首先要鼓励他们去寻求帮助,协助他们学会以合理的方法看待自己和周围的事物,通过认知调整、合理期待来建构并发展自我价值。同时还要重视家庭的作用,寻求家长的协助,形成教育合力。
其他文献
案例一四个“一”化解亲子冲突  一、被情绪困扰的母女  晚上十点多,我的手机突然跳出一条消息:“夏老师,您在吗?真不好意思,这么晚打扰您,我实在没有办法,只能向您求助了!”这是高三学生小宁的母亲张女士发来的消息。张女士告诉我:女儿放假在家学习不自觉,一直玩手机,基本上每天都要玩到晚上十一二点。为了让女儿安心在家上网课,她把女儿的手机没收了,母女俩因为手机和起床问题起了冲突。接下来的两三天,小宁没有
【关键词】职校生;自我认识;自我接纳;自我控制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96-0071-03  【作者简介】王文,江苏省昆山第一中等专业学校(江苏昆山,215300)教师,高级教师,江苏省心理健康特级教师。  【设计理念】   自我认识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及与他人的关系。职校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转折时期,他们逐步形成了自己独
【摘要】山地校园多位于山地或者丘陵地区,因其复杂的地形地貌条件,校园内部空间的布局形式和工程建设用地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校园空间发展受到制约,但是也因此产生独特的校园空间格局、山地景观。本文主要从校园建筑、景观和山地环境之间的关系,校园形态、环境营造、视觉景观和山地文化等方面阐述山地校园对山地环境的介入。  【关键词】山地环境;山地校园;介入;六盘水师范学院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
【摘要】战乱年代,烽烟四起、炮火连天,孩子无疑成为战争时代最大的牺牲品。无数的孩童因为战乱失去家庭,幼小的年纪跟着家人四处逃难甚至是葬身于无情的炮火下。动荡时局也将文艺创作推向高潮,在众多美术文艺工作者中丰子恺和张乐平不约而同地将视角转向了这一群最无辜的受害者,通过一幅幅作品宣泄着儿童内心的恐惧与无助。两位漫画家在同一时期描绘出了不同风格的漫画作品,给人以不同的艺术感受。  【关键词】丰子恺;张乐
【摘 要】后疫情时代,青少年心理问题频发,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遭遇挑战。江苏省苏州中学校以“天下胸怀”的价值引领探索德育和心育深度融合的实践路径,用价值引领化解学生成长危机,把握学生成长节律,把脉学生成长痛点。  【关键词】德育;心育;价值引领;融合   【中图分类号】G44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33-0011-04  【作者简介】刘勤,江苏省苏州中学校(江
【摘要】《山海经》和《尧典》是我们民族文明不同发展阶段的产物,反映了不同阶段的民族文化,本文通过分析这两部典籍书写模式的差异,探究文本背后思维模式的转变并得出结论:我们的民族从《尧典》开始逐渐摆脱了上古以己观物、以己感物的神话思维,开始萌生出想要记录下祖先历史的念头。  【关键词】书写模式;思维模式;民族文明  【中图分类号】G0 【文献标识码】A  《山海经》所建构的是一个光怪陆离的神灵世界,而
【摘要】贵州黔东南是侗族生活的聚居地,其侗族居住人口占全国侗族人口绝大部分,特别的在黎平、榕江、从江三地琵琶歌尤为丰富,其所使用的乐器侗琵琶形制多样,曲调丰富,技巧复杂,具有很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以侗琵琶为主要研究对像试对这三个地区的侗琵琶进行分类和对比思考。  【关键词】侗琵琶;琵琶歌;黎平;榕江;从江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侗族琵琶歌中使用的乐器,侗族人称为“君琵琶”俗
【摘要】少数民族大学生返乡就业对解决少数民族地区出现的人才“瓶颈”问题有重要意义。该课题主要采用文献研究、实地调研、专家访谈、实证分析的方法,结合社会学、统计学的相关知识,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从返乡意愿、影响因素、解决对策三个方面,对成都地区藏族大学生返乡就业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为四川省藏族大学生返乡就业的相关发展提供参考依据,为藏区人才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返
【摘要】博物馆是保存文物艺术品,利用藏品讲述历史、文明的公益性文化机构。近年来,随着文化体制的改革,各大博物馆不断创新实践,开展各种喜闻乐见的宣传教育活动,打破了博物馆仅为收藏、保护、展示藏品而存在的观念束缚,从心怀公众、关心公众、理解公众、帮助公众的角度出发,不断扩展服务广度和深度,形成了博物馆的存在是为公众服务的认识。基层县市级博物馆最贴近广大人民群众,在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时代,在弘扬、传承中
【摘要】乡村妇女念唱嘛呢经,一方面有着民间宗教祭祀娱神的祈望,另一方面也有着教化的观念及民间文化传承的功能。作为广泛流传于青海东部农业区及部分与甘肃接壤地区的一种民间信仰形式,嘛呢经是一种依旧存在的活态音乐文化资源。它伴随着本地区历史文化发展、变迁的脉络,真实反映出西北特定地区民众尤其是女性的精神世界及社会生活,具有十分深厚而独特的文化意蕴。  【关键词】民间信仰;嘛呢经;女性  【中图分类号】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