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将网络运用于教学中,为建构理论的实现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在网络信息环境下运用建构理论开展高中化学教学,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点体会.
一、选择性获取网络信息,体现化学知识的建构过程
社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学生无时无刻不在接受大量的信息.教師要引导学生选择性获取网络信息.在学习化学过程中,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主要是指,能从网络信息环境下获取社会与化学环境相关的化学数据、化学现象等.信息网络技术的应运而生,不仅能满足学生查找信息的需求,也成为建构理论的一种认知工具.在化学信息筛选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依据自己的基础化学知识,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带着目的性去搜索、整理、分析、判断、总结信息,并反思自己提取的信息是否还有不准确的知识点,进而建构新的化学知识框架,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创新、自主思考的能力.
二、依靠网络实现合作学习
学习是对于知识的构建,是知识的生长,是经验的磨合.在建构理论的学习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有充分的交流.网络信息的丰富性及互动性,为合作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合理分组,引导学生合作学习,使学生针对问题进行讨论、解决.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每个人不同的思维方式、解题思路去寻找不同的解决方法,再利用网络信息的互动性进行多元化的思维摩擦,使学生找到更多解题的思路与途径.比如,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废旧干电池的回收利用都有哪些方法?学生自觉组成合作学习小组,去网上查找资料信息,了解到世界上处理废旧干电池的方法:瑞士采用炉火冶金的方法,回收干电池内的汞、铁镉合金;法国采用真空热处理,回收汞、铁;等等.学生还了解到通过以上方法能回收再利用废旧干电池,并能提取其中的化学元素及有效成分,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然后组织学生展开讨论,什么方法是最实用可行的.有的学生认为,上述方法过于专业,最实用的方法就是在垃圾桶旁增加一个回收废旧电池的垃圾桶.这个方法,在社会的各个角落、阶层都是可操作的,比较简单.在交流过程中,学生能够有效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
三、创设问题情境,建构化学知识
1.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化学知识.一般地,简化处理学习内容,是不有利于建构理论实现的.教师要让学生置身于一个多样化的、烦琐化的、真实的问题情境中,使学生适应不一样的情境,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引导学生通过“解决问题”学习知识时,教师不要先设计好问题,而是先传授学生一些基础知识,丰富学生的知识点,使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提出问题.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教师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并鼓励学生发散思维,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出问题答案.在探索的过程中,学生会遇到麻烦.这时教师应加以适当引导,鼓励学生进一步去探索,进一步去发散思维,使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发挥自己的创造力.
2.在探索中交流,在交流中学习.比如,在讲“氯气”时,教材上的内容只是告诉学生氯气可以转化成次氯酸,次氯酸具有消毒漂白的作用,并没有介绍现代工业中的二氧化氯的消毒原理,而这样的内容学生却很感兴趣.为使学生了解工厂自来水消毒的过程,教师可以创设一个真实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也可以指引学生去互联网上查找自己感兴趣的知识.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图片资料,和学生进行交流,使学生在交流中学习、掌握基本知识.
3.获取更多的学习资料.互联网上有大量的信息,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学生提供丰富、权威的知识.互联网上有很多的学习资料,教材内容等.只要在网站上搜索,学生就能找到所学知识.在学生自学中遇到问题时,教师可以先保留自己的看法,让学生思考问题,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想法.在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耐心听学生的阐述.在学生学习出现误区时,或是观点与实际事实不相符时,教师要适当提出建议,并加以引导,使学生在原有化学知识的基础上构建新的化学知识.
总之,在网络信息环境下运用建构理论开展高中化学教学,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帮助学生建构化学知识,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缪蓉,赵国栋编译.教育技术研究的方法与策略.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
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点体会.
一、选择性获取网络信息,体现化学知识的建构过程
社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学生无时无刻不在接受大量的信息.教師要引导学生选择性获取网络信息.在学习化学过程中,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主要是指,能从网络信息环境下获取社会与化学环境相关的化学数据、化学现象等.信息网络技术的应运而生,不仅能满足学生查找信息的需求,也成为建构理论的一种认知工具.在化学信息筛选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依据自己的基础化学知识,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带着目的性去搜索、整理、分析、判断、总结信息,并反思自己提取的信息是否还有不准确的知识点,进而建构新的化学知识框架,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创新、自主思考的能力.
二、依靠网络实现合作学习
学习是对于知识的构建,是知识的生长,是经验的磨合.在建构理论的学习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有充分的交流.网络信息的丰富性及互动性,为合作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合理分组,引导学生合作学习,使学生针对问题进行讨论、解决.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每个人不同的思维方式、解题思路去寻找不同的解决方法,再利用网络信息的互动性进行多元化的思维摩擦,使学生找到更多解题的思路与途径.比如,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废旧干电池的回收利用都有哪些方法?学生自觉组成合作学习小组,去网上查找资料信息,了解到世界上处理废旧干电池的方法:瑞士采用炉火冶金的方法,回收干电池内的汞、铁镉合金;法国采用真空热处理,回收汞、铁;等等.学生还了解到通过以上方法能回收再利用废旧干电池,并能提取其中的化学元素及有效成分,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然后组织学生展开讨论,什么方法是最实用可行的.有的学生认为,上述方法过于专业,最实用的方法就是在垃圾桶旁增加一个回收废旧电池的垃圾桶.这个方法,在社会的各个角落、阶层都是可操作的,比较简单.在交流过程中,学生能够有效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
三、创设问题情境,建构化学知识
1.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化学知识.一般地,简化处理学习内容,是不有利于建构理论实现的.教师要让学生置身于一个多样化的、烦琐化的、真实的问题情境中,使学生适应不一样的情境,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引导学生通过“解决问题”学习知识时,教师不要先设计好问题,而是先传授学生一些基础知识,丰富学生的知识点,使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提出问题.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教师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并鼓励学生发散思维,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出问题答案.在探索的过程中,学生会遇到麻烦.这时教师应加以适当引导,鼓励学生进一步去探索,进一步去发散思维,使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发挥自己的创造力.
2.在探索中交流,在交流中学习.比如,在讲“氯气”时,教材上的内容只是告诉学生氯气可以转化成次氯酸,次氯酸具有消毒漂白的作用,并没有介绍现代工业中的二氧化氯的消毒原理,而这样的内容学生却很感兴趣.为使学生了解工厂自来水消毒的过程,教师可以创设一个真实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也可以指引学生去互联网上查找自己感兴趣的知识.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图片资料,和学生进行交流,使学生在交流中学习、掌握基本知识.
3.获取更多的学习资料.互联网上有大量的信息,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学生提供丰富、权威的知识.互联网上有很多的学习资料,教材内容等.只要在网站上搜索,学生就能找到所学知识.在学生自学中遇到问题时,教师可以先保留自己的看法,让学生思考问题,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想法.在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耐心听学生的阐述.在学生学习出现误区时,或是观点与实际事实不相符时,教师要适当提出建议,并加以引导,使学生在原有化学知识的基础上构建新的化学知识.
总之,在网络信息环境下运用建构理论开展高中化学教学,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帮助学生建构化学知识,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缪蓉,赵国栋编译.教育技术研究的方法与策略.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