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方法(学会探究方法)、问题(培养问题意识)、兴趣(发展探究兴趣)、能力(提高探究能力)、(形成科学的)态度、价值观,这些关键词都足以让我们看到探究活动对学生成长的意义和重要性。
但是一节课只有45分钟,各种探究手段如观察、调查、实验、查资料等在课堂教学中又有很大的局限性,这一对矛盾该如何协调?
借此机会,我想谈几点体会。
一、大胆舍去,拓展课堂的学习空间
探究活动的开展,学生需要有更多的时间去体验、去观察、去思考。时间从何而来?只能在课堂上少讲一点,挤出时间。
把课讲清楚、讲明白、讲得让学生听得懂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工作几年后,大部分教师都能做到这一点。而跨越这一层面,就是要弄明白哪些可以不讲、哪些可以少讲、哪些又必须讲。当我们能清楚这一点的时候,课堂的空间一下子就变大了。教师的讲解不是学习习得的唯一途径,也不应该是唯一途径。
二、关注学生,找到探究活动设计的起点
课堂上有了探究活动的时间,又如何设计探究活动呢?作为教师,当我们能够熟练地将教材(学科知识)转化为符合学生实际的认知活动,教师专业发展的能力就有了较大的提升。
如何转化呢?教材的逻辑顺序和学生的认知顺序存在很大的差异。教材往往是按知识系统逻辑顺序来编写的,如先讲概念,再具体展开;而学生的认知规律却并不如此,往往是先有感性的认识,再上升为一般规律。因此,教材的逻辑顺序如何转化为学生的认知顺序,就需要我们教师的专业知识,我们必须知道学生对这个内容已经知道了什么、他们对此的认识是从哪里开始的、学生会有哪些困惑、他们最大的困难在哪里,这些也就是探究活动设计的起点。
这些问题想清楚了,我想我们就找到了探究活动设计的起点,因为你是基于学生的角度、教材的角度和自己优势的角度去综合考虑的。我们可以借助一节课或几节课的探究活动,进行解课析理,将活动背后的东西、规律性的东西揭示出来。
三、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找到适合的支架
当我们实施探究活动时,我们常常困惑于学生没有足够的实践经验和相关的背景知识,难以进行理性的思考。因此,如何为学生提供探究活动的支架是关键因素。我有几个做法与大家分享:
1.让范例成为探究活动初期有效的支持。
如《地震》一课,我希望学生能够主动地提出一些问题,在此基础上选择探究的主题。那么学生会提问题吗?会有哪些的问题呢?于是,我试着进行了这样的教学设计:以台风为例,我一个接一个竟然一口气提出了20多个问题,吊足了学生的胃口。这个范例一下子引起了学生的兴趣,觉得“意犹未尽”,还可补充。显然,这个范例在鼓励学生提出问题的初期阶段所起的作用是明显的。教师趁热打铁,提出:“我们就以地震为例,从这一主题出发,提出我们的问题。”由于受到范例的启发,学生的讨论非常活跃。
2.让主题学习网站成为探究活动的有效保障。
如果学生有一些探究活动的基础,《地震》一课也可以这样设计。当学生面对地震时,引导学生从政府官员、地震专家、心理学家、建筑设计师、普通老百姓等不同角度关注他们到底做了些什么、该做些什么,学生的眼界和思路就会打开。让每一个学习小组选择不同的角色去深入地关注地震,可是这样的活动课堂上能够实施吗?
互联网上有大量的教学资源,以较小的专题形式建立依托校园网的专题学习网站是使用较多的一种形式。教师可以利用专题的学习网站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资源,各组围绕自己的任务进入《地震》专题网站,借助校园网搜集素材。这样既缩小了学生查找资料的范围和难度,又可以和互联网相连展开网上论坛。
3.材料的支持让探究活动成为可能。
专题学习网站虽然是支持探究活动的有效手段,可是需要计算机房的支持及繁重的网站建设和维护工作。有时印发给学生或借助投影提供给学生一些有效的资源是一个常用的方法。
四、让学生拥有参与探究活动的热情
当所有的探究活动按预设一步步完成时,我有时会有一种感觉:学生只是走过探究活动,而并未走进探究活动。很大的原因可能是我们对探究活动浅层次的理解、草率和认识不足。
课堂上的探究活动往往只是纸上谈兵,谈完了也就结束了,为了探究而探究。这样活动,难免让学生提不起劲来,因此,探究活动应该是真探究。教师要认真设计探究活动的主题,特别是做好探究活动的后续活动。如,地震这一专题探究活动结束了,能否为学生组织一次专题宣传栏的展出?能否找几位同学给全年级做一个抗震救灾的专题报告?能否为社区出一期相关的黑板报或讲座?如《人口问题》探究,能否让学生为学校的社区资源开放活动设计做一些相关的人口调查,提出学校资源开放的建议?
真探究也体现在探究活动是日常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非公开教学时才会采用的教学设计。“教是为了不教”,同样,探究活动也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主动学习的方法和能力。
但是一节课只有45分钟,各种探究手段如观察、调查、实验、查资料等在课堂教学中又有很大的局限性,这一对矛盾该如何协调?
借此机会,我想谈几点体会。
一、大胆舍去,拓展课堂的学习空间
探究活动的开展,学生需要有更多的时间去体验、去观察、去思考。时间从何而来?只能在课堂上少讲一点,挤出时间。
把课讲清楚、讲明白、讲得让学生听得懂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工作几年后,大部分教师都能做到这一点。而跨越这一层面,就是要弄明白哪些可以不讲、哪些可以少讲、哪些又必须讲。当我们能清楚这一点的时候,课堂的空间一下子就变大了。教师的讲解不是学习习得的唯一途径,也不应该是唯一途径。
二、关注学生,找到探究活动设计的起点
课堂上有了探究活动的时间,又如何设计探究活动呢?作为教师,当我们能够熟练地将教材(学科知识)转化为符合学生实际的认知活动,教师专业发展的能力就有了较大的提升。
如何转化呢?教材的逻辑顺序和学生的认知顺序存在很大的差异。教材往往是按知识系统逻辑顺序来编写的,如先讲概念,再具体展开;而学生的认知规律却并不如此,往往是先有感性的认识,再上升为一般规律。因此,教材的逻辑顺序如何转化为学生的认知顺序,就需要我们教师的专业知识,我们必须知道学生对这个内容已经知道了什么、他们对此的认识是从哪里开始的、学生会有哪些困惑、他们最大的困难在哪里,这些也就是探究活动设计的起点。
这些问题想清楚了,我想我们就找到了探究活动设计的起点,因为你是基于学生的角度、教材的角度和自己优势的角度去综合考虑的。我们可以借助一节课或几节课的探究活动,进行解课析理,将活动背后的东西、规律性的东西揭示出来。
三、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找到适合的支架
当我们实施探究活动时,我们常常困惑于学生没有足够的实践经验和相关的背景知识,难以进行理性的思考。因此,如何为学生提供探究活动的支架是关键因素。我有几个做法与大家分享:
1.让范例成为探究活动初期有效的支持。
如《地震》一课,我希望学生能够主动地提出一些问题,在此基础上选择探究的主题。那么学生会提问题吗?会有哪些的问题呢?于是,我试着进行了这样的教学设计:以台风为例,我一个接一个竟然一口气提出了20多个问题,吊足了学生的胃口。这个范例一下子引起了学生的兴趣,觉得“意犹未尽”,还可补充。显然,这个范例在鼓励学生提出问题的初期阶段所起的作用是明显的。教师趁热打铁,提出:“我们就以地震为例,从这一主题出发,提出我们的问题。”由于受到范例的启发,学生的讨论非常活跃。
2.让主题学习网站成为探究活动的有效保障。
如果学生有一些探究活动的基础,《地震》一课也可以这样设计。当学生面对地震时,引导学生从政府官员、地震专家、心理学家、建筑设计师、普通老百姓等不同角度关注他们到底做了些什么、该做些什么,学生的眼界和思路就会打开。让每一个学习小组选择不同的角色去深入地关注地震,可是这样的活动课堂上能够实施吗?
互联网上有大量的教学资源,以较小的专题形式建立依托校园网的专题学习网站是使用较多的一种形式。教师可以利用专题的学习网站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资源,各组围绕自己的任务进入《地震》专题网站,借助校园网搜集素材。这样既缩小了学生查找资料的范围和难度,又可以和互联网相连展开网上论坛。
3.材料的支持让探究活动成为可能。
专题学习网站虽然是支持探究活动的有效手段,可是需要计算机房的支持及繁重的网站建设和维护工作。有时印发给学生或借助投影提供给学生一些有效的资源是一个常用的方法。
四、让学生拥有参与探究活动的热情
当所有的探究活动按预设一步步完成时,我有时会有一种感觉:学生只是走过探究活动,而并未走进探究活动。很大的原因可能是我们对探究活动浅层次的理解、草率和认识不足。
课堂上的探究活动往往只是纸上谈兵,谈完了也就结束了,为了探究而探究。这样活动,难免让学生提不起劲来,因此,探究活动应该是真探究。教师要认真设计探究活动的主题,特别是做好探究活动的后续活动。如,地震这一专题探究活动结束了,能否为学生组织一次专题宣传栏的展出?能否找几位同学给全年级做一个抗震救灾的专题报告?能否为社区出一期相关的黑板报或讲座?如《人口问题》探究,能否让学生为学校的社区资源开放活动设计做一些相关的人口调查,提出学校资源开放的建议?
真探究也体现在探究活动是日常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非公开教学时才会采用的教学设计。“教是为了不教”,同样,探究活动也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主动学习的方法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