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时空医学

来源 :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r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物质以时间和空间的形式存在,以时间和空间的形式发展和变化,其根本动力是能量的震荡。生命作为一种物质,它的发展和变化(即生老病死)也是能量的震荡引起的、能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配及排列组合的不同。时空医学以此哲学逻辑立论,吸收古今中外医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有关成果,结合丰富的临床经验,删繁就简,独辟蹊径,以人体内部“两身”(肉身、元身)和“五焦”(上焦、中焦、下焦、内焦、外焦)的时空物质能量震荡变化为核心,辅以人与外界(包括个体病人本身以外的其他一切事物)的能量震荡变化,来分析判断人体健康程度和得病原因。时空医学认为,人之所以得病或亚健康,是因为能量在人体中的平衡分布状态被打乱了,治疗的方法就是调整被打乱了的分布,使之重归平衡,就这么简单。
  【关键词】 替代医学;时空医学;两身论;五焦能量学说;无相病学;新疾病观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8.001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8-4101-05
  时空医学是一个完整的新兴医学体系,她填补了中西医的空白,是现代医学的有力补充,是最具潜力的“第五医学”或“替代医学”,将会成为21世纪医学的主流。
  1 时空医学的内涵
  1.1 “时空医学”之命名
  任何事物都处于一定的时空之中。人体生命的内部时空,属于医学的研究范畴。
  生命和时空,是一对互根互存的概念,不存在没有生命的时空,也没有脱离时空的生命。這是因为,“时空”囊括了一切事物,生命是感知事物存在的主体,事物则是因生命的感知而存在的客体,感知的结果便体现为“时空”。时空并非绝对存在,而是与生命相对存在。
  不同时空维度存在不同的生命,所谓“一花一世界”。不同生命又具有不同的时空特性。
  人体生命,是宇宙中最具代表性的生命,宇宙所有的时空维度在人体上都有交集,故被称为“万物之灵”。人体生命活动,是存在于不同时空维度的物质相互交织、转化的结果。这些物质根据其特性归类为两大类,一类是“可见”的实体物质,另一类的是隐性的“暗物质”(或“反物质”)。实体物质具有空间三维性和时间一维性,空间上体现为长、宽、高,时间上体现为不可逆的衰老或衰变(粒子性);暗物质或反物质刚好相反,占有三维的时间和一维的空间,时间上表现为过去、现在和未来,空间上是不具固定形态的波动性存在。这两种物质的本质都是“能量的振动”,因而能相互转化。在人体生命的内部时空中,实体物质之间、暗物质(或“反物质”)之间、实体物质与暗物质之间的能量转换,形成生命的产生、孕育、落地、生长、衰老和死亡,构成了生命活动的全部,完成了一个生命的“轮回”,在起点和终点,生命呈现一样的状态,空间性消失(实际上是转变为一维的波动);孕育到落地长大成人,是时间换空间的过程;衰老直至死亡,是空间又回归到时间的过程。这就是所谓的“时空弯曲”在生命中的体现,可以说,人体生命的实质,是人体内部时空不断发生弯曲的过程。
  这也是宇宙演变的基本概貌——不同特性的物质交织在不同的时空维度中,物质“进进出出”,能量状态不断发生变化,时空转换一刻也未曾停止,在起点(大爆炸)和终点(湮没)之间不断“轮回”。正是因为将宇宙的时空演变进程“浓缩”在人体中,人体被称为“小宇宙”。在人体“小宇宙”中,也有类似宇宙天体的“自转”、“公转”现象,以及“湮没”、“黑洞”等宇宙现象,与中国古代先哲圣贤探索宇宙的结果——“天人合一”的观点完全吻合。因此,研究人体生命,在某种意义上也就是探索宇宙;反过来,探索大自然,在某种意义上也就是解析人体生命。天体“大宇宙”与人体“小宇宙”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几乎成“一一对应”关系,彼此之间的许多物质相互“映射”、在对方的空间形成“投影”,从而产生“暗物质”(或“反物质”)的特性物质现象,由此造成了许许多多宇宙奥秘和人体生命的不解之谜。有“奥秘”、有“不解之谜”,才有探索的基础,才有探索的必要,才有探索的结果。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永远不会停止探索宇宙奥秘、探索生命不解之谜的脚步。
  (有关“自转”、“公转”以及“湮没”、“黑洞”等宇宙现象在人体时空中的具体状况将在《时空医学基础理论》一书里有专门的阐述)
  综上所述,研究人体生命,探索不解之谜,离不开“时空”二字。此即“时空医学”命名之缘起。医学的初衷是对治疾病,殊不知,疾病只是人体能量活动发生异常的外在表象,进一步讲,是人体时空发生了非常态弯曲,空间向时间加速转换,体现为人体加速走向死亡。医学的主要任务是维持人体时空的动态平衡(健康状态),实现机体的正常死亡。
  1.2 “时空”的哲学思考 解析汉字,“时”为方寸之间的日之升降起落。日温心火同属性而心日一体,方寸之间的升降起落即为动念。念之延续为时,体现生命的存在;念之息灭为空,则是生命的本来。此“空”是空性之空,而非顽空、真空,是生命的深层特性。
  本原,即根本,是事物的最重要部分,哲学上指万物的最初根源,是世界的来源和存在的依据。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精神,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那么,生命的本原究竟是什么呢?
  生命的本原,既不是精神,也不是物质。“精神”和“物质”这对概念,犹如好和坏,上或下,善与恶,是人为划分的结果,是后天意识的产物。既然是本原,就不该存有二分的分别,而应当实现无二之统一。着重强调,此“一”是用于理解所有事物的同一特性而称为“一”,并非代表某一具体事物,因为时间万物的共性不可能是某一具体事物。而万物的同一特性又是客观存在,否认其存在,等同于否认世界有起源,否认生命有起源,这显然不符合逻辑。那么,这种特性是什么呢?
  这种特性就是“空”。空是时间万物的根本特性,但此空不是真空,不是空无一物的空,不是龟毛兔角,不是不存在、没有,相反,空也表征着存在,是妙有。为帮助理解,我们可以通过“时”来理解“空”。   念之延续为“时”,没有念头(生命意识)作为对照物,“时”的概念是不存在的;不光是“时”,所有的概念都是假借语言、文字存在而已,语言、文字正是念头的产物。在生命思维(精神)的映射下,其它世间万物也一并存在,方才有了世界。需要指出的是,“时”、生命——精神、物质——世界,这是并行的概念,而不存在时间上的先后。事实上,生命有“时”便有世界,世界也不离生命而独立存在。生命无始无终,世界也无始无终。物理学上将之称为物质的运动性,而描述物质的运动性必须以时间作为参照。与运动性相对的,是永恒性,运行性来源于“时”,“时”是念头的延续;相应对的,永恒性便在念头的息灭。念头息灭,自然是“空”。所以从逻辑推理,“空”代表了事物的永恒性、统一特性,也是生命的本原、世界的起源。
  时空
  念头延续念头熄灭
  运动性永恒性
  生命、世界的存在生命、世界的本源
  “时空”便是生命,是万事万物,是一切的一切
  由此可知,如果不能找到生命的起源,便不能彻底地对治疾病;如果不能找到生命的起源,就无法最大限度地维持和延续生命的健康;如果不能找到生命的起源,就不可能产生真正科学实用且极具人性化的医学。
  故而,“时空医学”是对治疾病的医学,是揭示生命起源的医学;是探究“人之两身”奥秘,探求“天人合一”之法,探索“自然和谐”之理,揭示“时空密码”,实现“养治一体”的划时代新兴社会医学。她源于东方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医学,继承、发展和超越了古中医学,吸收、補充和创新了现代医学,探究、融会和贯通了高端物理学、微观量子力学和宏观宇宙学,是一个完整的新医学体系和大健康之法,亦可称“第五医学”,其中“新疾病观”、“人体生命正常活动机制”等超前理论的提出有力地补充了现代医学之不足,尤其是“两身论”与“无相病学”等核心理论的诞生填补了中西医的空白,有理由相信“她”将会成为21世纪医学的主流!
  2 核心理论
  2.1 两身论 我们将人体中的物质归集为“肉身”,将暗能量归集为“元身”,此即“两身”。两身之间的平衡,体现了物质和能量的对立统一。物质是能量的浓缩,能量是物质的表征,两者之间的关系遵循爱因斯坦的质能转换公式E=mc^2(E能量m质量c光速)。
  两身的平衡,在生命活动中体现为心理和生理、意识和躯体之间的协调。如果把人体比作一台精密运作的电脑,那么肉身好比是硬件,元身好比是软件。
  肉身内部的平衡为气血平衡。“血”为肉身的核心物质,“气”为肉身能量的主要存在形式——负责与元身暗能量的沟通。可以说,“血养肉身,气养元身;气主血从,两身乃和,生命安康。”,这是“两身论”的核心。
  2.1.1 肉身 细胞是肉身最小的生命功能单位。肉身的物质交换,伴随着细胞的新陈代谢,人体细胞在代谢过程中产生“自转”和“公转”现象。
  细胞的自转为组织器官提供功能支持。组织器官由相同特性的细胞群构成,同一器官内的细胞的“自转”具有同向性,共同辐射的能量为该器官提供功能支撑,例如,心脏的跳动、肺脏的开合。特性相近的组织器官,又构成独立的小系统,即“五行”特性的脏腑系统。支撑小系统运行的能量也来自细胞的自转运动,在人体表面形成多条辐射路径,即“十二正经”,形成能量循环的“经络”现象,循环周期为24小时,与地球自转的周期相同。
  细胞的公转则实现了全身组织器官的协调运作,也就是不同脏腑系统之间的协调运作。地球的公转,产生了日月交替而有阴阳之分,人体细胞的公转也实现了阳气(能量)和阴精(物质)的整体协调,并在人体的前后形成一个闭环的“公转”能量循环路线,即任督二脉,也称“小周天”。在小周天通达的基础上,走完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的周期为365天,与地球公转的周期一致。
  无论是细胞的自转还是公转,都离不开血液的支持。后天的饮食、空气进入人体后,其中的营养物质(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矿物质、维生素、纤维素和水)经过人体的消化、吸收渠道,迅速进入血液,透过细胞膜与红、白细胞进行细胞内外的物质交换,为细胞的运动提供能量支撑。这在临床用药上具有重要意义,所谓归经的药物,是药物中含有天然的精气(精微物质,来源于日月精华),以营养物质为载体,通过血液循环送达相应部位,经由细胞内外的物质交换,进而为该部位所在的脏腑系统、经络进行能量的补益(所谓“补气”是也)。
  肉身包含的物质主要有四种基本状态:固态、液态、气态和场态。固态物质主要是神经、肌肉纤维、骨骼、毛细血管、皮毛等各种组织;液态物质有血液、骨髓、脑髓等;气态物质为氧气和二氧化碳;场态物质以光、电、磁的形式存在。
  2.1.2 元身 人体能量分为两个层次,应用层和规律层。肉身涉及的能量,如细胞能量、脏腑能量、任督能量等,均属于应用层。元身的能量属于规律层,掌控着人体生命的所有规律。两者之间的区别是,应用层的能量随着生命活动进行或增加或衰减,规律层的能量则亘古不变,不增不减。
  什么是规律?规律就是自然、天生的程序,比如,眼睛看,耳朵听,鼻子闻,嘴巴言语和吃饭,喜怒哀乐等等所有生来就具备的功能,也包括组织器官的固定位置、经络的特定路线等等所有天然的有序化。元身掌控着肉身不同物质、能量之间的交换路径和过程,控制着肉身的精确运行。
  过去,人们没有接触到“元身”这个概念,因而觉得陌生,也质疑其在医学上的意义。元身虽然看起来不如肉身与我们的生理息息相关,但实际上,元身是比肉身更为重要的存在,这是因为,元身储存的规律信息,决定了物质的组合方式,组合成正常的“人”,而非畸形“人”,或是其它生物。这种组合的天然有序性,与基因排列的有序性息息相关。元身是本质,基因是表象,表象是千变万化的,基因的排列组合的数目理论上是无穷大,要找到最优化的基因组合,比大海捞针的概率小多了。这与佛学“人身难得”的观点不谋而合。   基因研究要取得突破,造福于人类,必须先在“元身”的研究上取得突破。这在临床上的意义极大。现在一般认为人类癌症是由致癌基因和肿瘤抑制基因突变积累造成的,那么,致癌基因和肿瘤抑制基因的突变又是什么造成的呢?答案是元身被染。根据两身之间的平衡关系,元身被污染后,肉身机制完全失控,即为癌症临床上的佐证。
  “气”作为能量辐射产生的现象,虽然不属于元身范畴,但它是元身的“晴雨表”。气机强劲,说明元身纯净;气机微弱,说明元身受染。因此,我们说“气养元身”。
  郑重提示,“元身”是有机生命特有的现象,不为人类独有,动物也有,基因排列组合的不同造成了形体和智慧的差异。
  2.2 五焦能量学说
  什么是能量?
  “能量”作为一个物理学概念,最初只是用来描述物质的运动属性。随着近代量子物理学的发展,科学家们将物质分析到最后发现,物质和能量其实是同一事物的两个面向,物质和能量只是以不同的频率振动着,而我们感官所觉知的物质,只是在极小空间中高度浓缩的能量。
  宇宙起源的大爆炸理论(Big Bang),也发现我们的宇宙时空是始于太初约一个质子那么大空间的剧烈波动而迅速膨胀冷却所产生的,而在大爆炸初期(即宇宙太初的10-41-10-33秒),由于时间之短与空间之小,能量密度非常高,之后随着宇宙不断扩张,能量不断转变为质量,才渐次产生夸克、质子与中子,然后与电子结合而成为稳定的氦及氢原子,进而形成所谓的“物质”。从宇宙太初浓密的能量火球,到衍生出现的丰富的宇宙万物。
  宇宙的演变如此,人体小宇宙的产生也具有相同的进程。精子和卵子相撞,引发“大爆炸”,生命的初始能量(元身)产生剧烈波动,以精卵结合体为载体,形成第一个生命细胞(初始胚胎),然后不断进行能质转换,分裂出更多的细胞,胚胎不断生长。在母体子宫血液的滋养下,先后长出大脑、脊柱、骨骼、肌肉、五官、四肢、皮毛。十月怀胎之后,生命呱呱坠地,一个“人”诞生了。
  可见,在生命产生的刹那,元身将能量赋予了细胞,与其说细胞具有能量,不如说,能量以细胞的形式存在。细胞的分裂,其实质是能量纯度的不断被稀释,相应地,人体不同的组织器官,能量纯度有高有低。
  胎儿最先发育的是大脑,因此大脑细胞的能量纯度最高,然后依次是脊椎、骨骼、脏腑(肌肉)。起作用的核心物质分别是脑髓、脊髓、骨髓和血液。
  脑髓——初始能量(元身)剧烈波动后,演化为脑髓,然后生长成为大脑。如果把元身系统比作“幕后老板”,大脑就是元身的“前台”,实际控制着肉身,是中枢神经的核心。元身通过脑髓实现大脑的功用。
  脊髓——第一个生命细胞产生之后,精卵结合体演化为脊髓,逐渐长成脊椎。因脊椎与大脑相连,成为中枢神经的一部分,可视为“具体执行者”。元身通过脊髓实现脊椎的功用。
  骨髓——怀孕第3周,骨骼开始发育,继而形成基本骨架。骨髓是造血器官,也是免疫器官。
  血液——怀孕第5周,原始心血管出现,继而器官开始分化、成形。血液中含有各种营养成分,濡养肉身。血液的主要成分是水,在不同脏腑器官中,水的形式有所区别。
  人体能量的这几个等级,和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是最底层的血液,最普遍存在的也是血液。血液的主要成分——水,占人体物质总质量的70%以上。
  正是因为能量纯度的差异,人体被“分割”为不同的空间。不同纯度的能量,代表了人体时空不同程度的弯曲,因此各自存在的空间是相互隔离的。同时,这些空间又必须是相互“接壤”的,以便能量的沟通,于是形成能量在不同空间之间的进出路线。概括起来,人体空间分为五个区域,外加一条路线。
  五焦,是人体能量的五个区域。焦,焦点、聚焦,同类能量的聚集地。其中,脑髓能量居于内焦;骨骼能量藏于下焦;血液能量生成于中焦,通过上焦输布于全身(肉身)。
  内焦——在头脑内部,是元身所在,主宰人体生命功能和规律。
  外焦——以命门区域为核心统辖整个背部,是三焦(上、中、下)之门户,起总领三焦、调和三焦、联通内焦的作用。
  上焦——主要指胸中,包括心肺二脏。心主血,推动血液运行于全身。肺主气,主宣发肃降,将水谷精气布散于全身。因此,上焦的生理功能,主要是输布水谷精微(气血)。如《灵枢·决气》说:“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灵枢·营卫生会》又概括为“上焦如雾”。所谓“如雾”,是形容上焦心肺敷布气血,犹如雾露弥漫之状,灌溉并温养全身脏腑组织的作用。《难经》也认为上焦有受纳水谷的作用,如三十一难说:“三焦者,水谷之道路……。上焦者,在心下,下膈,在胃上口,主内而不出。”雾者,宜清、宜淡,不宜浓、不宜重;雾浓则阴晦、犹如天空不晴朗,空气不清爽,气流不顺畅一样。所以,要保持上焦的空旷清明。
  中焦——主要指上腹部,包括脾、胃及肝、胆等内脏。胃主腐熟,脾主运化,肝胆主疏泄,并分泌、排泄胆汁以助消化。因此,中焦具有消化、吸收并转输水谷精微和化生气血的功能。《灵枢·营卫生会》说:“中焦……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并概括中焦的功能为“中焦如沤”。沤,是浸泡的意思。所谓“如沤”,是形容中焦脾胃腐熟、运化水谷,进而化生气血的作用。《难经》亦持此说,如三十一难说:“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主腐熟水谷。”其实,中焦犹如“锅炉”,是腐熟食物,轉物质为能量的场所,是“肉身能量”的生产地。
  下焦——下焦主要指下腹部,包括肾、膀胱及大小肠。《难经·三十一难》说:“下焦……主分别清浊,主出而不内,以传道也。”是说下焦的主要生理功能为传导糟粕,排泄二便。糟粕的排泄,一是从大肠排出大便,一是从膀胱排出小便。如《灵枢·营卫生会》说:“下焦者,别回肠,注于膀胱而渗入焉。故水谷者,常并居于胃中,成糟粕而俱下于大肠,而成下焦。渗而俱下,济泌别汁,循下焦而渗入膀胱焉。”就是说下焦有排泄二便的作用。   对下焦主“分别清浊”,有不同的认识:
  一是就肾与膀胱的功能而言,水液在肾与膀胱的气化作用下,有用的水液(清者)固摄于体内,无用的水液(浊者)成为小便而排出体外。此清、浊,指有用水液与无用水液。概括为“下焦如渎”。所谓“如渎”,是形容下焦肾与膀胱排泄水液作用,犹如疏通沟渠,使水浊不断外流的状态。即是肾与膀胱的生成和排泄小便的作用。
  二是就大小腸的功能而言,水谷通过小肠的化物、泌别与大肠的传导、变化,将精微物质(包括水液)吸收,糟粕形成大便而排出体外。此清、浊,是指精微与糟粕。
  根据《灵枢·营卫生会》所说:下焦使水谷“成糟粕”,“下于大肠”,“济泌别汁,循下焦而渗入膀胱”,以及《难经·三十一难》所说:下焦“主分别清浊,主出而不内”,认为清与浊相对而言,清指小便,浊指大便,皆为糟粕。
  总而言之,下焦具有“行使泌尿、掌控生殖”之功能。
  传统中医将上、中、下统称为三焦,并总结出三焦“运行元气、水谷与水液”总的功能及其各自的功能特点,人体后天从外界吸收能量(即氧气、水、营养素)反应后生成的血液,以及空气、饮食中含有的精微物质,在三焦之间流转。时空医学在三焦的基础上引入外焦、内焦,揭示了人体除血液外,还有更高层次的能量。
  外焦是脊椎能量(阳气)的集散地,同时起到调和三焦的作用,表现在:背部为上焦能量的出口,降低了人体上焦部位的压力,利于中、下焦能量的清升;能量的下行还撞击了两肾的细胞和会阴部的细胞,加强了人体的动力。故而外焦通则三焦通畅,外焦不通则三焦淤滞。(这里有个大秘密,即三焦的各自出口、入口问题及振荡抗癌疗法,限于篇幅,留待以后详细论述)
  一条路线,即公转路线:以任督二脉为中心,向两侧各拓宽两寸。运行路线是,从会阴起向上、经丹田肚脐、过中脘上腕,到膻中、天突,然后通过百会越肩到大椎部位向下行、再过夹脊命门到尾闾向前转经会阴循环一周。公转路线与三焦、外焦、内焦区域相切,其中,与三焦相切于任脉,与外焦相切于督脉,与内焦相切于百会穴。因此,公转路线能起到平衡五焦的作用。
  五焦+公转路线,是临床治病的着眼点。
  2.3 新疾病观 人体时空发生非常态弯曲,人体空间能量运动异常,导致机体加速衰老甚至死亡的现象,称为“疾病”。
  怎么理解人体时空的非常态弯曲呢?常态下,元身辐射能量而有肉身的种种运动,以时间换空间,为正常的时空弯曲。在这种情况下,人体细胞的能量交换、物质运动(生化反应)呈现出有序状态,产生光、音、电、磁等现象。比如光,一个人如果精力充沛,身体健康,他发出的光明亮而均匀;如果发出暗淡而不连贯的光就是身体有炎症的信号。再比如电,现代医学中应用广泛的脑电图和心电图,正是利用了人体器官生物电的原理。无论是光、音,还是电磁,都有一个共同的物理属性——频率,也就是说,它们带有能量的属性。无论是元身还是肉身,无论是脏腑还是骨骼,只是不同频率的能量的振动而已。所有生命活动,无非是能量的叠加、增益,或抑制、消减,即所谓的“相生相克”。疾病,就是五焦、公转路线内的能量运动出现异常,使得机体呈现出异常状态。
  我们将疾病的发病原因归纳为“能量不足导致细胞自转异常”和“能量沟通受阻导致细胞公转异常”两大类。能量不足致病又可细分为“肉身能量补给不足或吸收异常”和“元身能量作用机制异常”;能量沟通受阻致病也可分为“肉身能量循环体系失常”和“两身能量沟通机制异常”。
  2.4 无相病学
  2.4.1 什么是“相”? 相者,有形态、形相。实体物质皆有外相,肉身之高矮、胖瘦、轻重即为“相”。外相千变万化,于是形形色色的事物得以区分,构成了精彩纷呈的大自然。
  大自然中,有相体包括有机生命和无机物。无机物之间外相的区分则是因为自然元素(化学元素)的排列不同,比如石头和钻石,其基本元素都是碳元素,但由于碳元素的排列不同造就外形、性态的巨大差异。
  有机生命外相的不同,也和基因的排列组合有关。在基因中有决定外形的形体基因。其实真正是元身在起作用。基因组合的无限可能性,恰恰说明了一个原则:外相千变万化,却始终受制于元身的规律。外相好比前台演员,元身则是幕后导演。
  这个世界,无相掌控有相,是亘古不变的自然规律。
  治疗常见慢性病的关键点在于“能量”和“细胞”,着眼点在于人体内部生态环境的调和。根据慢性病的特点,时空医学形成了独特的治理慢性病的临床方案。
  2.4.2 何为无相病? 病症有相,或肿块,或发炎,或三高,乃至胡言乱语、发癫狂乱,皆为相。若病症有相而在肉身上找不到发病机制,将之归为“无相病”的范畴。
  无相病,即元身之病。无相病学,将揭开困扰医学界多年的“无因病”(找不到发病原因)的神秘面纱。可以说,99%以上的绝症、怪病都是无相病。
  那么,无相病发生的时候,元身内部到底产生了什么状况呢?
  元身受到污染了,元身变得不纯净了,也就是说元身掌控的规律被破坏了。这里需要突破旧有思维的关键点在于,元身不是某种实体的存在,就其暗物质的特性来说,是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空间一维性)的。通常情况下,元身“暗物质”与肉身“实体物质”互相结合,并按“公转”、“自转”规律运动,确保人体时空的稳定性,从而维持生命的健康和生命的存在。一旦这种稳定性被破坏,人体时空必将发生变化,人体内部能量就会随之转换或转移,其结果要么生病,要么生命终结。因此,人生几十年(长寿者过百而已),维护人体时空稳定,净化元身能量是最重要的生命养护工程。
  2.4.3 致病因素 能量具有“同频相振”的特性,因而无相病的致病因素,必然是无相的,悄然之间对人体施加影响,令人无法察觉。无相病的致病因素,大体分为以下几种:
  一是不良情绪致病,比如精神紧张,以及过度的喜怒哀乐。在所有人体表现出来的能量之中,带有情绪特征的能量与元身最为接近,这是因为,元身主导生命,是通过意识控制行为实现的。意识在后天大多时候表现为心理活动,情绪则是心理活动的表征。元身纯净之人,意识清晰(表现为为人处世很智慧),心能满满,情绪不易受外界影响。   二是六邪致病。“六邪”指风、寒、暑、湿、燥、火,是自然界能量运动异常产生的气候现象。过去很多人认为六邪致病属于外感病一类,外感是外部症状,其内部机制是人体时空受到外部时空异常变化的影响之后,自身的内部运动规律被打乱。因此这类病是规律病,属于无相病。
  三是外部暗能量入侵人体。相较于前两个因素,宇宙暗能量的入侵,危害性是最大的。情绪和六邪致病,还只是在元身的“下游”施加作用,影响元身发挥功用,还不至于直接污染到“源头”。外部暗能量则可直接打破人体时空的稳定性,蒙蔽元身性能,元身的功用完全发挥不出来,表现为意识不清晰,个性发生大幅度改变,短期内大幅度杀死细胞,甚至导致基因产生异化,直接在机体上产生较大的变化,比如生长速度很快的癌症肿块。可以说对人体的打击是致命的。
  外部暗能量的入侵,主要通过暗能量场远程感应、残留负信息干扰、微粒子渗透以及特定不利环境等途径。
  因素一、二属于前文提及的“两身能量沟通机制异常”,因素三则是“元身能量作用机制异常”。
  2.5 人体生命正常活动机制 人体生命正常活动机制,简单用四个字概括:二进二出。可用于快速判断人体的健康状况。
  “二进”即纳气和饮食,“二出”就是出汗和排便(大、小便)。人体机能即吸收养分能力和排毒能力,其强弱体现于二进二出。
  空气和饮食是人体制造元气、血液的原材料,人体制造营养的能力体现于吸纳空气和饮食的多少,身体素质好的人,气量(肺活量)、食量大,反之则小。“二进”表征了人体吸收营养的能力。
  汗液和大小便是人体排毒的主要途径。人体有三毒:肠毒、血毒和表毒,分别藏于肠道、血液和皮表。肠毒经由大肠以粪便形式排出,血毒被肾脏滤出以尿液形式排除,表毒通过加剧皮肤呼吸(比如运动)以汗液形式排除。因此,“二出”表征了人体的排毒能力。
  如果把人体比作精密运行的自动化系统,人体生命活动机制的“进”和“出”,实际上是这个系统的“输入”和“输出”。人体内部一系列的物质交换、能量交换过程,好比是“输入”和“输出”之间的“调节器”。观察二进二出是否正常,可以判断“调节器”是否正常工作。这就是“二进二出”用于临床快速初诊的一句法则。有经验的医生,可以根据病人的“二进二出”状况立刻判断出病情严重程度。至于具体发病原因,通过进一步的诊断(舌诊)即可找出。
  “二进二出”与人体能量的两大循环系统存在十分密切的、必然的内在联系。有关人体能量的两大循环系统,以及与“二进二出”的具体关系,将在《再论时空医学》一文中详细论述。
  2.6 至纯至清,至虚至实;清升清降,浊化浊消 “至纯至清,至虚至实;清升清降,浊化浊消。”是时空医学治疗疾病的总原则。人在无病的正常状态下,元身的能量清纯无染,输布平衡,通达无碍;肉身的血液清净无毒,营养成分充实丰富;一旦得病,上述机制都被打破,人体空间能量运动异常,物质消化转化异常,呈现出种种不同的病理现象。无论病象如何错综复杂,万变不离其宗,都不离“能量”二字。因此,治疗疾病都要从“能量”入手,调能量(即调功能),祛其疾。让“能量”恢复本来的功用,那么能量异常所造成的不良现象(即疾病状态)就自然而然的消失了,病愈体健。
  人体内的能量流转无论上升还是下降都要清除污染,体内的不易被吸收或不需要的物质都要消化和消导,即化生和排泄。总之,在人体生命之中最重要的是能量和营养物质,而能量是更精微更细致的营养物质。人得病无非是能量被污染,抑或营养物质不足或过剩,除此之外而无其它。治病不过“顺势而为”——清除污染,平衡能量(即补其不足,伐其有余)罢了。
  3 诊断方法
  “望闻问切”是传统中医的诊断方法。望诊,是用肉眼观察病人外部的神、色、形、态,以及各种排泄物(如痰、粪、脓、血、尿、月经和血带等),来推断疾病的方法。闻诊,是通过医生的听觉和嗅觉,收集病人说话的声音和呼吸咳嗽散发出来的气味等信息,作为判断病证的参考。问诊,是医生通过跟病人或知情人,了解病人的主观症状、疾病发生及演变过程、治疗经历等情况,作为诊断依据的方法。切诊,主要是切脉,也包括对病人体表一定部位的触诊。
  四诊合参固然能提高诊断的精确度,但美中不足的是,诊断时间长,只能当面诊断,过度依赖医者的经验,尤其不利于传承。
  时空医学的诊断方法,以“两身论”为指导,找到人体内部能量运行状况外现于体表的规律,实现了快速诊断、远程诊断,适合大规模的传授教学。这就是“时空舌诊”。
  时空舌诊不但弥补传统中医诊断之不足,而且融合了西医诊断的优点。
  相较于中医,西医诊断的优点在于引入了参照体系(在大量临床数据的基础上,经过统计学分析,设定了正常的参数)。西医借助生化仪器对人体样本(血液、尿液)进行分析,或借助电子仪器对人体进行检测,得到相关的数据,然后将数据与参考值进行对比,判断该项数据是否正常。比如,空腹血糖的参考范围为3.9-6.2mmoL/L,那么低于3.9为低血糖,高于6.2为高血糖。
  时空舌诊也引入了参照体系。在“两身论”的指导下,结合大量的临床病例,我们终于找了人体两身内能量物质的運行状态与舌体形态的对应关系,并设定了参考标准,包括舌面、舌苔和舌质的正常形态。相较于西医的某些跨度较大的参考值范围,正常舌体的参照标准基本是固定的,对比起来非常方便,又无须借助仪器,直接使用肉眼能够清晰地观察到体内物质的盛衰变化,因而能够快速、准确地判断出脏腑功能的强弱,以及疾病的来龙去脉。
  3.2 舌质 舌质,是舌体的质地,对应人体两身的能量、物质状态。濡养细胞的血液中的营养物质是否充足,推动细胞运行的能量(精微物质)是否强盛,以及元身是否受染,都可以从舌质进行判断。
  舌苔是人体的“天气”,舌质则是人体的“大地”,“大地”中流淌着红色的血液,因此正常的舌质色泽为淡红、润泽。   舌质淡白,营养物质不足,能量衰弱,体虚体寒。
  舌质绛红,说明血液中的水分被过度蒸发,血中热盛。
  舌质深紫,血热淤阻,血中毒素堆积。
  舌质干燥、裂纹、肥胖、肿大等现象,都是血液与能量不能营养和滋润舌质的外在表现。
  以上为“舌诊”的简述,详细论述参见《时空舌诊与用药》一书。
  4 药物药方
  4.1 药物——植物本草 治疗常见慢性病主要靠植物本草,为“外药”。
  治疗癌症需要挖掘人体自身的“内药”——元身的能量。
  植物本草在生长的过程中,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了日月精华、宇宙能量,这些能量与人体能量的特性相同或相近,以植物纤维为物质载体被摄入人体后,发生能量之间的叠加、补益,从而达到治疗的作用。比如,白芍归肝经,意味着白芍带有与人体肝脏系统同等特性(五行之木性)的能量,是白芍从外部空间吸收过来的。从这个角度理解,植物本草就好比外部空间能量的“中转站”,为人体所用。
  正是因为这样的作用机制,植物本草临床用于治疗,制成中成药时,必须保留其天然的成分。现代药学家在研究中成药时,采用化学药物的研究方法,试图从植物草本中提取某种“核心成分”的做法,注定了不会取得成功。更何况,大部分药方都是复方,其中的能量配比、组合就更复杂了,不是化学分析能够完成的。将来中成药的生产规范,应当摸索出符合中药的科学方法,而不是生搬硬套西药的做法。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发展,水资源和空气被污染,野生的本草资源越来越少,人工种植的本草药性得不到保障。植物本草的药效源于天然生长而形成,人工种植药用价值肯定会降低。李时珍在写《本草纲目》的时候,没有工业污染,没有人口膨胀,没有废水横流,臭氧层也没被破坏,那时的草药都纯天然无污染,药效实实在在。那么,我们进行药物组方时,就要考虑到这个因素,在药量上有所调整,确保临床效果最佳。
  4.2 时空药方 我们的医方体系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受惠于华夏先贤的智慧恩泽。
  首先是“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共载方360余首,许多名方一直被历代医家所沿用。仲景方剂被称为“经方”,经方在君、臣、佐、使的配伍运用和加减变化上具有严谨的法度,遣方用药,各具特点。不仅如此,仲景遵循建立的辨证求因、审因立法、依法定方的原则为后世医家组方用药所效法。方药剂量也颇有讲究,方中某一药物剂量的增损,即左右整个方剂性能,时至今日仍屡屡见诸于临床,难怪后人有云“中医不传之秘在量上”。
  然后是“药王”孙思邈,一本《千金要方》是对方剂学发展的巨大贡献。书中收集了从张仲景时代直至孙思邈的临床经验,历数百年的方剂成就,在阅读仲景书方后,再读《千金方》,真能大开眼界,拓宽思路,特别是源流各异的方剂用药,显示出孙思邈的渊博医源和精湛医技。后人称《千金方》为方书之祖。
  再然后是李时珍,《本草纲目》堪称中药的百科全书,在用药上提出的外治方法可谓多而齐备,诸如敷、涂、贴、罨、擦、膏摩;蒸、熏、熨、灸、坐;洗、浸、浴、漱、噙;掺、扑、吹、滴、熏鼻、吸烟;塞药、灌药、插入、导;作垫、作枕、包裹、佩带;灯火火卒、火针刺、烧烙、放血等。
  还有一些著名医学家,在实践中摸索出用药的独特见解。最近的一位是已故当代医学家郭志辰博士,根据他对人体空间能量的认识,倡导“小方治病”,将传统本草的用药思路进行简化,取得非常好的临床效果。
  这些医学巨擘的贡献,赋予机会让后生晚辈来构建完整的、现代化的本草药方体系。这就是“时空药方”,其组方原则为:
  4.2.1 疏通第一 疏通什么呢?疏通公转路线。
  疏通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疏通能量通道——公转路线。公转路线是一条“大河”,五焦的能量,哪個部位能量密度太大,就往“大河”里流,能量不足就从“大河”里取。所以,保障公转路线的畅通排在第一位。
  如何疏通?
  首先,增加公转路线的推动力。蒲公英、独活并用,可达成目的。
  其次,打散局部过高的能量。比如肺部能量过高(舌头前部凸起),用桔梗宣肺,打开肺部能量,保证公转路线的通畅。也可以直接将能量引导至能量不足的区域,“变废为宝”,比如瓜蒌仁,能将舌尖部的能量引至命门部位,然后向肠系膜渗透,增加肠部蠕动,达到通利大便的效果。
  多数情况下,这两点做到了,病灶部位自然得到缓解。以公转路线为参考,用药的部位一般在病灶部位的前一、两个部位。
  4.2.2 兼顾五焦 五焦用药原则:下焦要动,中焦要和,上焦要清,外焦要开放,内焦要虚无。
  下焦的物质是最重的。饮食入体,升清降浊,糟粕全都往下走,下焦的负担最重,因此要运动起来。一方面,确保糟粕的正常排泄,大便不通用瓜蒌仁,小便不利用车前草(或车前子);另一方面,会阴、肾脏部位的能量要激活,可以用香附、桂枝和川断。
  中焦是后天能量的“加工厂”,有消化、吸收这两条复杂的“流水线”,上升下降,事物繁忙,因此要“和”,即调和、管理中焦。
  相较于下焦、中焦,上焦的能量密度宜小。这是因为,心脏搏动、肺脏舒张,需要稍微宽松的空间。同时,肺为“娇脏”,用药要清爽,药量宜少不宜大。因此,上焦要清,水清云淡。
  外焦是能量的集散地、中转站,空间越宽阔,腾挪的余地越大,因此外焦要开放。开放门户,互通有无。
  内焦的特点是恬淡、虚无,想法太多,思想负担太大,容易造成脑部疾病。所以用药上,内焦往“虚无”的方向治理。
  4.2.3 内外一体 同一个配方,可以用作内服,也可做外用,实现内服外用一体化,超越了“内外分离”的传统配方。
  内服配方改为外用,有一个好处,绕过肠胃进行吸收。当代人由于生活习惯改变,肠胃病发病率很高。肠胃有病,对药物的吸收能力非常有限,而药物外用直接通过皮肤吸收渗入血液,弥补了肠胃吸收的不足。而且,体外用药更加安全、天然,大大改观了过去依赖口服药的局面。
  5 结 语
  不难看出,时空医学的核心理论融纳了当今两大医学体系——中、西医的理论精华和实践成果,在理论上的创新和突破却又独立于中西医,同时具备完整的理论、诊断、用药体系,因此是一个独立的、完整的新医学体系。
  目前,时空医学是两大医学的补充和替代,但随着时间推移,时空医学必将发展成为未来医学的主流。这是因为,时空医学有望解决困扰人类的慢性病问题,并将突破医学的终极问题——癌症问题,实现了医学的初衷,从而奠定其在世界医学史上的历史地位。
  我们必须指出,时空医学虽然在理论上融通了中、西医,但在临床手段上具备浓厚的传统医学、民族医学特色,可以说,时空医学的出现,使得中国传统医学焕发崭新的活力,并在人类科学史上得到应有的承认和尊重。这在提倡“中国梦”、民族复兴、科技强国的时代背景下,显得弥为珍贵。倘若要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寻找“东方科学”的典型代表,没有比中医更好的选择了。再回过头去看过去一百多年间,中医的衰败、挣扎、被西医同化,对比中国近代的屈辱历史,我们再一次深刻感受到:落后,就要挨打;不发展,就要被淘汰。振兴中医,振兴民族医学,是时空医学创始人的初衷。因此,时空医学要实现的不仅是“天下无病”的医学梦,还有科技强国的“中国梦”。
其他文献
【关键词】外科分诊;护理  分诊工作是根据病人的主要症状和体征,分清疾病的轻重缓急,从而进行初步诊断,安排救治程序及分配专科就诊技术过程。患者来医院就诊首先接触的是门诊,而分诊护士就工作在各科室的最前沿,患者常因疾病的痛苦折磨、对医院的环境不熟悉,不了解医院的工作程序等原因,增加了患者就诊时的不便和焦虑不安的情绪,分诊护士就要及时准确的分诊,满足患者需求,尽快就医,缩短诊疗时间,对提高门诊护理服务
期刊
腺苷,即腺嘌呤核苷,是重要的生物活性物质,大量研究发现腺苷通过激活腺苷受体,参与多种疾病的防治过程。截至目前,腺苷受体已克隆出A1,A2a,A2b和A3四种亚型,他们均可与腺苷结合并启动下游的信号传导机制,对机体产生不同的效应。现综述腺苷A2受体的分布、活化及其在疾病防治中的作用及机制综述。
【摘 要】目的:通过对我县各级医疗机构2011-2012年排放的污水检测,初步了解我县各级医疗机构排放污水消毒处理状况,为科学指导我县各级医疗机构污水消毒提供依据。方法:依据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2002版)规定的项目和检验方法,检测医院污水中理化、微生物指标。结果:医院污水中的微生物指标消毒后效果较好,但理化指标消毒后效果较差。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排放的污水合格率明显高于乡级卫生院排放的污水。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