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扇子到哪里去了

来源 :中学生阅读(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antang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的父亲丰子恺有一颗善良的心,他爱世间一切有生之物。他爱人类,更爱儿童。他认为“世间最尊贵的是人”,而“人间最富有灵性的是孩子”。孩子做事认真,心地纯洁,对世间毫无成见,对万物一视同仁。孩子好比一张白纸,最初在这白纸上涂色的,便是自己的父母亲。
  我生长在一个多子女的家庭中。母亲是一个善良而懦弱的人,在我们这些白纸上涂颜色的主要责任落到父亲身上。然而,在我们的童年时期,父亲画笔上的颜料是那么吝啬,他不想把我们涂上什么颜色,他希望孩子们永远保持一片纯洁的白色,
  父亲给我们灌输种种教育,其中之一便是“爱的教育”。父亲把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所著的《爱的教育》当做课本,给我的姐姐哥哥们读。这本书是父亲的老师翻译的,由父亲配了插图。我那时还小,但常常听姐姐讲其中的内容。
  父亲也很喜欢古诗词,画画、写文之余经常在房内踱来踱去,口中吟哦着古诗词。
  他希望把自己喜欢的古诗词也教会我念。我那时只迷恋京剧,对诗词不感兴趣。有时他教的诗词很容易就背熟,那我很快就“交差”了。可有一次他教我念《离骚》,那么长,而且那么难念,估屈聱牙,什么“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日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于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日正则兮,字余日灵均……”一共有两三千字。如果是《长恨歌》《琵琶行》《新丰折臂翁》之类的诗,朗朗上口,再长我也能背。可是这《离骚》。什么兮什么兮的,实在太难背了。到了该背的限期,我让爸爸很失望。断断续续,背背想想,爸爸不断地提醒我,我还是背不下来。
  “这样吧,现在是夏天,你总要用扇子的,我把《离骚》全部写到扇子上,你扇扇背背,总有一天会背出来。”爸爸真是一片苦心啊!
  第二天,爸爸果然把扇子写好了,是用钢笔写的,正反两面,密密麻麻。我的天哪!如今我回想起来,爸爸为了提高我的古文修养,自己不遗余力,在大热天为我写扇子,真不简单啊!
  但在当时,我哪能理解爸爸的这番苦心。背来背去,还是前言不搭后语。我在爸爸面前装模作样地念念,一回身,就把《离骚》丢在脑后,再也不复习了。到如今,能记得的句子越来越少,大概只能背到“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至于那把扇子,不知道被我丢哪儿去了。
  回想起来,丢扇子的事,我真是犯了一个大错误!我只能原谅自己。因为就在9月份,我和爸爸从杭州一起去台湾了。两个月后,我们从台湾直接去厦门,而且把妈妈他们全接过来住了。这以后,我们于新中国成立前一刻回到上海定居,杭州那租屋(爸爸命名为“湖畔小屋”的)就不再回去。
  最后收拾行李离开杭州湖畔小屋的是妈妈——我真不该把遗失扇子的事推到妈妈头上。总之,这把珍贵的扇子再也没见过!可惜啊可惜!
  唉,求学问真要主动才学得进啊!如今我对古诗词比年轻时喜欢多了。可是,我想学,已没时间(我忙得很啊);我想背,哪里还背得出!我毕竟已82岁了!
  写完此文,我从电脑前抬起头来,就看见墙上挂着的我的座右铭,是爸爸写的四句陶渊明诗: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我愧对这座右铭。
  正当黄金时代的中学生们,你们千万别步我后尘,要记住:岁月不待人啊!
其他文献
高墙下,有两棵幼小的牵牛花。一棵只顾自个儿不停地往上爬,很快就开出了娇艳的花朵:另一棵因打算在高墙下筑一道风景,至今还是一棵迟开的花。  我不禁陷入沉思,其实,我们身边也有这样两种人:一种人时时处处想着自己,无论干什么,先打好自己的小算盘。像已盛开的那朵娇艳的牵牛花一样,讨得阳光的喜欢、主人的赞赏,在春风的吹拂下,得意扬扬,招蜂惹蝶……与之相反,我们身边还有一种人,处处想着别人,默默地奉献着。像那
期刊
从前有个乡下老鼠邀请他的表兄城市老鼠同他在一起住些日子。  乡下老鼠独自住在田边树篱下面。他的稻草窝又干燥又暖和,他年复一年地在那里过着简朴而安全的日子。  城市老鼠来访时,乡下老鼠对他格外殷勤关切,让他睡在最好的稻草上,从贮藏的食品中挑出最好的东西给他吃,有小麦粒、大麦粒、核桃、干酪皮,甚至还有从果园里设法搞到的几个干瘪的小红苹果。  城市里的高雅的老鼠好像并没有把这些好东西放在眼里。看样子,他
期刊
那年,他随父亲去狩猎,不慎掉进陷阱。突如其来的一阵黑暗,使他无法适应。他拼命挣扎,拼命呼喊父亲,但这一切都是徒劳。他清楚,不久前,父亲出猎时,耳朵受了伤,一直没康复。他所有的呼喊,父亲可能真的听不到。  可是,他居然看见井口边,父亲正在伸头探望。他喜出望外,挥动双手,大声地喊着:“爹。我在这儿!爹,我在这儿!”父亲还是没听见。也许是陷阱内的光线太暗,父亲看了一会儿,没发现他,就转身离开了。那一刻,
期刊
农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晋书·袁宏传》中有“谢尚时镇牛渚,秋夜乘月,率尔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唐代,中秋逐渐成为固定的节日;宋代,中秋习俗盛行;至明清时,中秋上升为与春节、端午齐名的民俗大节。  中秋节的起源,与先民对月的崇拜有关。古人视“日、月、星、江、海、岱”为“六宗(神)”,由此产生了祭月、拜月之俗。月球是距离人类最近的天体,每当农历十五日。人们仰望天空一轮明
期刊
小的时候,我见过一个奇妙的现象,不敢忘却,一直到现在,我已是垂暮之年了,仍还百思不得其解呢。  我们的隔壁,住着一位老头儿。他极能养鸟,门前的木架上,吊下各式各样的鸟笼:里边住着云雀,绿嘴,画眉,黄鹂儿……尽是些可怜可爱的生灵儿。整天整天里,我们就守在那鸟笼下,听着它们鸣叫。叫声很是好听,尤其那只云雀,像唱歌一样,老远就能听见,使人禁不住要打一个麻酥酥的战儿了。  时间一长,那云雀叫声就不比以前那
期刊
小昭是个10岁的男孩。他爸爸是个做生意的。每过一段时间,小昭和妈妈就会收到爸爸从南方一座城市某条路的73号寄来的信。后来小昭问妈妈:“爸爸为什么过年也不回来?”妈妈说:“爸爸这两年生意刚起步,肯定很忙,等忙完这阵子他就回来了。你给他回封信吧。”于是小昭趴在桌子上开始写信。  小昭很喜欢看爸爸的回信。在一封信中,爸爸提到7他所住的73号,说那是一幢很大的老式房子,他住在那幢房子的四楼,房间里铺着抛光
期刊
漫画上,第一棵牵牛花走的是捷径,当第二棵牵牛花还在下面徘徊时,它已铆足了劲儿爬上了墙头,贪婪地吮吸着阳光,早早地绽放;第二棵牵牛花绕着三棵树干攀爬,爬升的速度也随之锐减,它缓慢地朝着太阳的方向挪移,艰难地攀爬成了它这一时期的主题。  这里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第一棵付出的辛劳明显少于第二棵,但它爬得高、开花早,颇有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二棵费时费力,但仍远远落在第一棵的后头。但是。请把你的视线移向统领
期刊
[关于儒勒·列那尔]  儒勒·列那尔(1864—1910)是法国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和戏剧作家。他的作品数量不多,但很精致、凝练、犀利,用字不多,但极其讲究。他说过,要像罗丹雕塑那样去写作。他热爱大自然,认为“自然界是真实、生动而纯净的世界”。在法国,他是继布封等人之后的又一位描绘大自然的高手。    一个树木之家    穿越过烈日照晒下的一片平原之后,我遇到了他们。  他们因为不爱喧闹,所以不住在
期刊
拥有一双慧眼  叶万安    图一里的男人一身西服,外加一副眼镜,看上去多像一个艺术家。而图二里的男人穿得土里土气,卷起衣袖抡起斧头就往树根上劈。他们两个人到底意欲何为?  眼镜男发现这个形状奇特的树根后艺术灵感突发——要是能把这树根拉回去做成根雕来放置盆景。该多好!于是一个栩栩如生的根雕完成品跃然于脑海。也许这位艺术家把树根雕成艺术作品后,不难卖个好价钱。然而,这构想中的艺术品还没面世,就被一个
期刊
窗外的雨淅淅沥沥,温柔缠绵,手捧一杯浓浓的咖啡,屋中弥漫着丝丝香气。但咖啡喝到嘴里,却是难忍的苦涩,味道如多年前的那个雨天……  思绪追寻到那年的初夏,大地被灰暗的云笼罩。操场上有一群女孩,围坐在一起,看似密不可分,其间却暗潮涌动。突然,一个女孩的吼声打破了沉寂。不久,一阵吵闹声响彻整个校园。一道闪电划破天空,雷声惊天动地。雨来了,倾盆而下,砸在她们身上。但她们并未散去,而是待在原地。雨,使她们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