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不了就得好好活着

来源 :大视野iLOOK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rkcom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一个新的开始,也是一个保守的延续。
  数码时代,单从经济角度来讲,纸媒应该不是讨论存亡问题,而是讨论怎么死得更灿烂的问题。但是我们还是想试试,不死是不是选择之一。
  记得有次采访王大仁,他说人类几百万年形成了今天这样的躯体,再怎么设计,每个设计师都会被这一个脑袋和四肢死死地框住。所以没有几百万年,人类不会长出两根多余的手指,这样可以一只手既拿着手机,又点触所有键盘上的数字和字母。同时,人类至少还需要几万年的进化,我这么猜哈,才会有一双看着电子屏不酸、不流泪的眼睛。


  现在西方提倡一种烹调法叫“原始烹调”——Peleo Cuisine, 就是中国人的各种“炖”,特别是慢炖。这种烹调的起源就是因为人类的进化赶不上科学技术,特别是工业食品的开发。而实际上人的胃不能消化掉那些工业元素——比如糖、食品色素、防腐剂,而这些东西积累在人体中最终会把人杀了。所以我设想,不久我们会有每周一次甚至更多的无屏日,让眼睛休息一下,只看大自然,或者纸媒,那个古老的媒体。
  电视出来的时候,大家断定广播死定了。结果呐,汽车成为必需品以后救了广播,而现在广播活得不错,不仅有了传统的电台,同时还出现了网络电台。总之,这个方式不仅存活下来,还有了很多新的方式, 比如 Podcasting。 我看过一个纪录片,讲电视的发展,很可笑,最初的电视节目都是在拍一群人为广播节目录音,比如广播剧,一群演员站在麦克风前面念台词,虽然有声有色,但是好奇怪。那时候人们还没意识到,一个新的媒体的出现需要新的内容形式,这也就是我拒绝出版什么电子杂志,看着各种行业先锋争先恐后地出版了什么电子迷你版、电子快速版的杂志,毫无意义。《Wallpaper*》杂志的创始人把杂志卖给了华纳以后,并没有拿着钱去做网站,他又办了一本杂志《Monocle》。至今他都没有出版电子版,看了他的一个采访,他说网络内容的呈现还在日新月异,他还没有看到一个完美地呈现他的内容的方式或平台,所以他拒绝做电子杂志,同时也拒绝放弃纸媒。但是他开启了一套网络广播节目,虽小众,但是受用。我想我不着急放弃纸媒做电子,等这哥们儿琢磨出来他用什么方式,我山寨一把就可以了。在中国待了那么多年,被人家山寨了无数次,也该我了。
  当然我还有一套非常优雅的不抛弃纸媒的理由——人对想象空间的需求。就拿时尚信息传播来说吧,最早的传播工具是洋娃娃,对的,就是现在已经演变成玩具的洋娃娃。之后是版画,再之后是报纸,再后面,差不多20世纪初才有了所谓“时装杂志”。 而这个形式延续了一百多年,因为纸媒的图文并貌形式对于传播工业化以后的时装是最般配的媒体,特别是对于快时尚,两周上一次新货,一个月出一本杂志。然而,这些可能都会消失,因为网络能够更加有效地给消费者传播信息,但是网络是很有时效、很真实的传播媒体,而有些产品仍然需要纸媒的形势,让图片影拓出服装的内涵,并且给予读者足够的想象空间去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这件衣服的美。就比如,你看完小说去看电影,不少人说,哎,电影不如小说好看。那是因为导演对书中故事的理解与你不同,你还是需要你自己的想象空间。
  现在视频火得不行,甚至有人跟我说,以后文字都不需要了,直接看视频。不会吧,我想,那人类文明就没有了,我们就彻底《黑客帝国》了。 在我心里,文字和手工业是人类文明的起源,我们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原点,没有文字和手工,就没有文明了。


  我这么想,是不是过于浪漫?毕竟我们生活的时代正在走向用大数据代替编辑、社交媒体代替记者的时代,浪漫真的有点贵,但是没办法,我觉得在那个雾霾的周日下午,捧着纸媒,倒杯茶,还是一种享受。
  我们继续做纸媒没有什么经济理由,发财是不可能的,只图养家糊口;继续做纸媒的最终理由还是对国语浪漫的一份热爱。听起来很肉麻,但是在被机器代替之前我们就是想这么肉麻地活着。
  但是我们不用那么悲观地去想纸媒,我的一个两眼盯着钱的女友给我推荐了一个美国作家,叫K.K.,她让我好好看看这本书,未来赚大钱的机会K.K. 都在书里阐明了。我开始有点拒绝,后来觉得还是应该“涨姿势”,于是乎拿出中英文Kindle 找这本书,居然说还只能预购电子版,没上市。你看看,这种畅销高科技预言家最后不还是得先出纸媒的书嘛。
  既然死不了,我们就得好好活着。
其他文献
所谓“男性时尚”,即男同志大胆地穿出去,异性恋跟在后面亦步亦趋。  尽管,以上的说法会引起大部分异性恋男人的反对。但很不幸,现代时装的发展,本来就是把“三纲五常”倒过来施行的结果。“君为臣纲”倒了,对应的是有钱佬纷纷效法街头小瘪三的穿着;“夫为妻纲”倒了,对应的是男人向女人学习对待身体的细致态度;“父为子纲”倒得就更明显了,这年头,怪叔叔们都在崇拜发育未完全的男孩身体。至于同性恋、种族等问题,都是
期刊
有一家特殊的图书馆,这里没有万卷藏书,有的只是一排排白色格子上陈列着的造型精致的小瓶子,上面贴着各种标签:北京、上海、女神、男神、雨滴、清泉、阳光、森林、天使、热恋、拥抱……打开瓶盖前,你绝对想不到里面装的竟然是相应的气味。这是一家“气味图书馆”,卖的不是书,而是气味。  “气味图书馆”的创始人娄楠石,在欧洲留学期间,深深感受到了五感对于人的影响和作用。她觉得,嗅觉对于人的情绪和回忆都有极大的影响
期刊
巴黎人对这个品牌和这位老先生一定不陌生, 创始人Roger Vivier(罗杰·维维亚)先生被誉为鞋履诗人,他以艺术文化为载体,通过精湛的制鞋工艺和新颖独特的风格打造了多款风靡至今的鞋履。此次在北京举行的 “Icons Connected回顾展”采用12个章节的故事形式,历数品牌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作品,同时穿插迷你短片放映墙。值得一提的是,他的鞋履设计也以丰富的人文底蕴为人们津津乐道,经常从不同的
期刊
徽州的山水,因为徽州建筑特色的缘故,真是看过太多遍了。  但我对于熟悉的影像目的地,依然有亲自一探的兴趣,不管人们怎么说那里游客已经太多不能去了云云。以我自己的经验,不管游客怎样多的旅游胜地,只要自己会选择,总有那么几个时刻,会让你觉得那里不负盛名,让你觉得值得置身。中国之大,虽然很多名胜被旅游玩坏了,但是如果你懂得怎么躲开人群,知道错过某些季节,还是能领略到令人动心的美。就好比看《聂隐娘》,你即
期刊
青衣,中国戏曲中旦行的一种,北方剧种中称青衣,南方剧种则多称正旦。青衣是旦行里最主要的一种,只有那些美丽端庄、善良正派的人物或贞节烈女的形象,才能被称为青衣。而大青衣之称,则是指那些在青衣表演中做出杰出成就的演员,他/她们总是一出戏的核心人物,因为他/她们的出现,一出戏可以成为一次戏迷的盛宴。  旧中国里,演戏的女人大致只有两种:要么是为生计所迫不得不为,要么是在家学渊源或强烈个人爱好的影响下主动
期刊
当“流行”在60年代后大多已不是被所谓的设计师创造出来时,你可以发现在某些时候,当我们形容一个人的穿着很有型,我们会说:嘿,你穿得很“嘻哈”“庞克”等。  这些造型往往是希望让周围的人能在短时间内了解到自己的个人风格,而这些衣着造型,是跟随着群体活动衍生出来的,并不是先有衣着才有活动的!  或许我们可以说街头的文化其实是高级定制时装的灵感源泉。  低音Bass嗡嗡作响,舞池里尽是衣着独特的年轻男女
期刊
我很好奇两个诗人不好好写诗,为什么要去乡下造房子。后来我想,诗总还是从情里长出来的,而还有什么,比住在田野间的老房子里,更让人生情呢?  从黄山市开车一个多小时,经过了蜿蜒的山道,一路多是毫无特色的中国特色乡镇建筑,点缀着潦草附会的徽派马头墙。过了黟县县城,房子越来越少,天际线越来越宽,定位在猪栏酒吧的导航带我们开过了一片农田,拐上了一条土道。车颠颠簸簸地开着,驶过一片黄土房,旁边正在起一幢新房,
期刊
《红楼梦》第四十九回《琉璃世界红雪白梅》是全书最美的章回之一,其中的生辉细节包括对于贾府贵族少男少女冬季避寒专用外套的描写,用平儿的话说:“十来件大红衣裳,映着大雪,好不齐整!”  据小说中的这一节呈现,我们得知,清代冬季御寒外套至少有三种形式,即皮褂子、斗篷、鹤氅。皮褂子就是采用当时日常上衣——对襟褂的形式,带有正常宽度的双袖;对开襟,以纽扣将两襟系紧;长度也与普通上衣相近,不过膝。因此,外罩皮
期刊
随着陈凯歌导演新作《梅兰芳》中男主角黎明的剧照曝光,京剧大师梅兰芳的形象和事迹再次成为人们视线中的焦点。这个在舞台上颠倒众生的一代优伶,舞台下的一生,也在时代的风波中辗转浮沉,其中的意气、坚持和追寻,毫不逊色于铿铿锵锵伴奏下的戏剧人生。  沉沉秋院半垂帘,停绣添香出画檐  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农历九月廿四,梅兰芳降生于北京前门外李铁拐斜街(今铁树斜街)的一座老宅的西厢房中。午后的秋阳温暖而又
期刊
作为一本在纸媒危机空前的时候改版创刊的杂志,第一期的编者话本应该有个更雄赳赳气昂昂的标题。但是说实话,我觉得鸡血还不如鸡汤,喝完鸡汤起码浑身上下都是暖的,打完鸡血一般都是空虚逆袭。  《OPEN PAGE》的前身是创办了20年的本土时尚与生活方式杂志《iLOOK》。我相信20年前这个名字对于中国社会是极具先锋性的—一种强调自我视角的独立态度,而这也是《iLOOK》一贯坚持的办刊宗旨。但是当中国人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