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什么“随大流”?

来源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guohao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从众现象;情境因素;实验研究
  一、引言
  在学校课堂里常会出现这样的情景,教师问学生:“这个问题大家都清楚了吗?”学生们齐声回答:“清楚了。”是真的清楚明白了吗?也许未必,说不定其中还有一些学生顺了大流,人云亦云呢。这就是“从众现象”(conformity)。心理学家梅耶(Myers)将其定义为个体在由于真实的或想象的团体压力下改变行为与信念的倾向,而Franzoi将其定义为对知觉到的团体压力的一种屈服倾向。
  在日常生活中,从众现象是十分普遍的,“人云亦云”“随波逐流”“棒打出头鸟”等等都是从众现象的真实写照。从众的表现形式有很多,有的是自己没有主见和想法,因而跟着大伙儿走,别人做什么,我也做什么;有的是表面从众,而内心独立,虽然自己的意见与大多数人不一致,但迫于群体压力,为获得群体支持和安去感,而不得不从众;还有的是不仅表面从众,内心也接受,在群体压力下,放弃原有的意见和想法,采用与众人一致的立场。
  社会心理学中有关从众现象有许多实验研究,其中以谢里夫和阿希的实验最为经典。
  二、实验介绍
  实验一:谢里夫的游动错觉实验
  1.实验目的
  利用游动错觉来研究个体的反应如何受到其他多数人反应的影响。
  2.实验过程
  最早对从众现象进行实验研究的是社会心理学家谢里夫。他利用知觉错觉中的游动错觉(autokinetic effect)来研究大学生的从众情况。游动错觉是指在一个黑暗的没有参照系的屋子里,当人双眼保持静止不动地盯着一个光点时,会产生错觉,感到光点在向各个方向移动。这是因为背景上没有任何参照物,而使人无法确定其是否稳定。
  在实验的第一阶段,谢里夫把被试单独安排在暗室中,给他看一个实际上是静止不动的小光点,被试会产生光点在移动的错觉。谢里夫请被试独立估计光点移动的距离,形成各自的估计范围。在第二阶段,谢里夫把两个或三个被试一起安排在暗室里。他们都参加了前一部分的实验,都有自己的估计范围,每个人的估计范围各不相同。谢里夫把他们安排在一起,共同估计光点移动的距离。
  3.实验结果
  研究者发现,当被试一开始独立判断光点移动距离时,相互间的差距极大。有的认为移动了七八英寸,而有的认为只移动了零点几英寸。而当群体一起在暗室里判断光点移动距离时,相互间的差距变得很小,大家的判断趋向一致。当被试再次单独估计时,他的估计值与群体估计值非常接近,如图1所示。显然,在群体估计中,被试参考了其他人的估计值,从而建立了共同的参考系统,形成从众现象。
  图1 光点移动距离估计趋势图
  实验二:阿希的线段判断实验
  1.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研究个体如何受到其他人的影响,并探索从众现象产生的原因。
  2.实验过程
  阿希(S. Asch)的线段判断实验是从众实验中的又一经典实验。与谢里夫实验不同的是,谢里夫的实验是对在模糊情境下从众情况的研究,而阿希实验是在情境明确的情况下进行的。
  被试是123名大学生,分别来自三所大学。每组7人同时参加测试,其中只有1人是真正的被试,其余6人是主试的助手,真被试被安排在倒数第2个回答问题,这样他可以听到大部分不正确的回答。实验材料是18套卡片,每套两张,一张绘有标准线段,另一张绘有比较线段(见图2)。阿希告诉被试这是一个视觉感知实验,要求被试判断卡片中a、b、c三条线段哪一条线段的长度与标准线段相同。18套图片共呈现18次,前6次大家都做出了正确的选择,到了第7次开始,假被试故意做出错误的选择,主试观察真被试的反应是独立判断还是从众,并加以记录统计。
  图2 阿希从众实验材料
  3.实验结果
  研究结果表明,在情境明确的情况下,约有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被试没有被其他人所影响,保持了独立的判断;75%的被试至少有一次从众行为的发生;所有被试的平均从众行为34%。在实验结束后的询问中,被试普遍反映在实验中感受到严重的心理压力和内心冲突。
  研究者本人也对实验结果感到震惊。阿希说:“我们社会中一致性趋势如此之强,以致聪明善良的年轻人们都会颠倒黑白。这是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我们需要思考我们的教育方式以及价值观。”
  三、实验应用
  当人们面临群体压力时,普遍存在从众的心理。这种群体压力来自不同的方面。根据Deutsch和Gerard的1955年的研究报告显示,群体压力来源主要有两个:信息影响(informational influence)和规范影响(normative influence)。前者是指个体希望从群体中获得精确的信息,人们在情况不明的情况下,更易于从众。后者指个体希望从群体中获得奖励和避免惩罚,它还包括顺从。Deutsch和Gerard认为,信息影响比规范影响表现地更明确。另外,根据美国心理学家伯尔尼斯博士最近发表在《生理心理学》的研究发现,用核磁共振扫描仪检查被试的大脑,当被试听从群体的意见时,大脑的感知区域表现活跃,而当被试作自我判断时,大脑的情感区域活动明显。这意味着从别人那里获取的信息,可能对当事人的认知活动产生深刻的影响,而独立判断时,情感体验更加深刻。这为个体的从众行为在生理上找到了依据。
  从众是个体适应新团体的方式之一,它可以帮助个体较快地适应陌生的环境,迅速融入其中。当个体的思想和行为与群体的主导倾向保持一致时,他能和群体更和谐的相处下去,从而获得群体支持,有安全感、归属感。这种和谐统一的感觉有利于个体保持心理健康。从这个意义上讲,从众对个体的生存和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不过,从众心理也有其消极负面的影响。首先,体现在容易盲从不良的流行价值观。若一味地从众,不分是非黑白,当群体导向是错误消极的时候,个体也不敢或不愿违背群体意愿,这时从众便成了盲从。就像中小学生中流行追明星、穿名牌、高消费等,有的学生为了与大家一样而不顾家庭的消费能力,竞相追逐模仿;凡事不分美丑,不分是非,只要是流行的,就是认为是对的。这样的盲从势必会导致个体丧失独立的思考判断能力,成为他人的附庸。
  其次,从众不利于孩子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心理学家吉尔福特(Guilford)认为发散思维是创造性的主要成分,并设计了发散生成测验。这个测验通过测量发散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来衡量创造性地高低。其中独特性(originality)是指对问题能提出超乎寻常、独特新颖的见解。从上面的实验不难看出,从众的压力不仅仅容易在价值观问题上给个体带来压力感,而且在纯粹的认知问题上(线段的长短)也会给个体带来压力,影响个体坚持正确的判断。在现实生活中,具有创造性的孩子往往个性也会突出。在教师与父母看来,这样的孩子可能会难于管理,甚至有时会做出“荒唐”的举动。为了培养孩子的创造性,父母与家长需要包容孩子的这种特殊性,为他提供成长的空间。创造性强的孩子在同伴中会显得与众不同,需要面对来自同伴的压力。教师与父母一方面需要在情感上给予支持,另一方面也要鼓励其他孩子在生活与学习上,挖掘自己的创造性潜能。
  因此,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要尽量发挥从众心理的积极作用,限制其消极作用。为孩子寻找和创建一个良好的群体环境,在群体中树立积极的舆论导向和行为榜样。同时,也需要鼓励孩子发展自己的创造性,不惧怕由此产生的“与众不同”。
  (选自董奇、边玉芳教授主编的《经典心理学实验书系》之《教育心理学》)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健康与教育研究所,北京,100875)
  编辑 / 王抒文 终校 / 于 洪
其他文献
〔关键词〕亲子冲突;团体辅导;青春期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8)19-0045-02  【活动理念】  六年级的学生开始进入青春期,在这一时期,学生开始表现对家长控制的不服从,并开始与家长争辩。本次活动设计使用OH卡牌进行亲子冲突的探索,并且尝试用教育戏剧的方式教授学生解决冲突的方法,以期用这样的方式同理学生与父母发生冲突时的情绪感受,并
〔关键词〕师生沟通;心灵契合点;倾听;共情;“例外”  前段时间,碰到这样一个案例:小赵,男,高一学生,清瘦高挑,皮肤白皙,内心有想杀人的想法。班主任要我找小赵谈谈,于是我把小赵请到心语室。他说最近发生了一些不愉快的事,让他心塞。我让他详细叙述一下,他谈及自己和好朋友,与政教处主任、年级主任发生了冲突,对方还动用了武力,他觉得很不服气,也不理解,觉得老师们不尊重人,他认为老师不能这样,想退学或转学
〔关键词〕心理剧;适应;梦想;成长  【剧情简介】  新疆同学娜迪热,带着父母的嘱托和期待迈进内高班,初入内高班时怀着雄心壮志,来到内高班后却产生了心理落差、孤独感以及浓浓的思乡之情。学习上的压力亦让她感到失落。在身边一群热情的新疆同学的帮助下,她克服困难,不断努力并获得了进步。考上清华大学的师姐的来信给了她极大的鼓舞和信心,她决定坚定朝着自己的目标和理想奋进。  【心理剧技术】  对比、转变、
〔关键词〕小学;心理健康“微教育”;知心情怀  小学阶段是学生观念形成和性格养成的关键期,也是各种心理问题的潜伏期和初发期,需要从根本上加以关注和矫正,才能防微杜渐。威海市鲸园小学以“治未病”的工作理念,剖幽析微,关注学生心理细微处的需求,通过“心育微课程”“智力微训练”等方式,给学生以最明确有效的指导,深入分析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针对性的“家校微培训”,提升教育者的心育能力。  一、心育
张岩炜,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教师进修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是一位年轻有为、具有专业知识和人文情怀的校长。他提出了以人为本、从“心”育人理念,关注教师的身心健康。张校长在教学上打造了南岗“百花教研”文化品牌,在德育上创建了“德蕴心香”的教研氛围,即德育和心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德育心育相融合的教研新途径。  在张岩炜校长的带领下,进修学校建立了区心理咨询室,定期开展心理咨询和教研;成立了区心育工作
摘要:二胎来临之际,如果大孩正处于三至五年级,正是情绪张扬、个性凸显之时,如果家长没有做好大孩的心理预案与合理引导,大孩就容易做出一系列错误的行动。这时班主任不仅应对学生进行个别的心理辅导,更应对家长的观念意识给予正确的导向,以入户家访的形式与家长进行深入交谈,及时向家长反馈孩子在校的综合表现,同家长一同深入剖析解读孩子异常行为背后的错误信念,并协同家长一同制定出科学可行的行动计划。最终,班主任借
〔摘要〕生涯教育,是连接当下学习与未来发展的教育。结合九年一贯制学校的特点,构建一到九年级生涯教育目标体系,细化生涯教育内容,可以为干部教师实施生涯教育提供依据;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开展生涯教育,丰富了学生生活,提高了学生了解自我、认识社会、树立目标的意识,并转化成了每天的实际行动,促进了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  〔关键词〕生涯教育;体系;九年一贯制;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B 〔文
〔关键词〕家庭环境;冲动;霸道;改变    孩子是祖国的花朵,而近年来问题学生越来越多,不禁让人担忧。许多调查都显示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孩子一出生,首先接触到的就是自己的父母,父母的言传身教会在孩子心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而家庭环境作为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对孩子的成长有着极大的影响,孩子在家庭中学到的知识往往也是最牢固的。著名教育家鲁洁认为:“家庭不仅影响受教育者的在校学习,而且深入
〔关键词〕生命教育;抗击疫情;心理班会;初中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0)08-0014-03  【活动背景】  爆发于湖北武汉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牵动着全国14亿人的心,每天不断攀升的确诊数字让人们感受到恐惧和焦虑。面对疫情,全国上下众志成城,都投入这场抗击疫情、守护生命的战“疫”当中,“生命”这个永恒的话题也再次萦绕在人们心头。
刘玉梅,小学校长,中学高级教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育人者先自育,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她始终注重个人的修为,坚持不懈地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相关知识并学以致用。在多年的工作中,不求隆隆烈烈,脚踏实地,一直致力于学生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管理,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校长是一所学校发展的导航员和引领者,她与全体教师一道结合学校现状,深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家长学校建设,将学校、社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