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僧侣队伍当中,不乏书画方面的奇人与高人。明末清初,“清四僧”之首、中国“大写派”宗师、开“江西派”一代先河者八大山人,朱耷,以及中国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把中国古代书法艺术推向极至的弘一法师,李叔同都属于那奇人中的奇人或曰高人中的高人。
他,江西省佛教协会教务部主任养空法师也是一位僧人。平日里,他除了坐堂讲经、著书立说和从事日常性教务工作之外,大多数时间都用来进行书法理论研究和书法艺术创作,因此而被人们称之为当代“僧侣书法家”。
最近,他从多年来创作的大量书法作品中选取佳作108幅编撰了一部以中国传统书法为表现形式,以佛教经论、禅宗偈语注释为主要内容的书著——《莲华妙笔——养空法师禅意书法作品释义》,受到宗教界、出版界、书画界及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本文试从养空法师习书、创作过程和对书法的感悟入手对这部书著进行必要的解读,以便人们更好地理解著者的真实意图。
崇尚艺术“命题”创作
养空法师本姓邵,名继明,1961年出生在江西景德镇一个公职人员的家庭。他自幼深爱中国传统文化,对诗、词、歌、赋及琴、棋、书、画可谓无所不能。十九岁那年,当时还在景德镇念高中的他,与省内颇负盛名的书法家梁光先生邂逅,开始走上书法艺术创作的道路。以后,他专程前往江苏无锡书法艺术学院深造,受到朱海良、辛济仁等先生的青睐。1991年,他从江苏无锡书法艺术学院毕业后,曾任景德镇市陶瓷职工大学书法讲师,并多次参加全国书法大赛。出家以还,他曾一度作为侍者,跟随一诚大和尚抄经、诵经;讲经、说法……大和尚去北京出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一职之前,特意将他安排到被世人看着“清水衙门”的省佛教协会,从事全省佛教教务工作。
起初,他曾以抄写经文,摘录禅句为乐事,为此用去了一刀又一刀的宣纸。后来,他见有友人与居士向他索要作品,则干脆作起了分送经文法语的善事……去年,有人向他提议说:你何不将自己所抄经卷汇编成册,再将它们分发出去,以遂自己的弘法之志呢!他一听,颇觉有理。于是请来江西师范大学教授、书法研究生导师范坚先生为他题词、作序,出版了一部《养空法师书法》集。
一日,我专程前往省佛协拜会养空法师,并与他谈起有关于“命题”创作的问题。记得当时,他拿出那部《养空法师书法》对我说:“你所说的‘命题’,是指书法作品的题材与内容吧?我以为,就“命题”本身而言,它有被动与主动之分:所谓被动命题,是指他人给你出一个题目,让你围绕它去做文章;而主动命题则不同,它是指自己给自己订立题日,自觉地去完成自己的主张……我的这些书法作品,无一不是以佛陀的法语、法学作为题材;也可以说无一不是一種主动命题的结果。”
听他如此一说,我不由自主拿起他的那部书法集翻阅了起来……翻着,翻着,一个独坐灯前,孜孜不倦地抄写法语、禅句,并毫不吝啬地将它们赠与众人的僧人形象映入我的脑际,使我不由想起范坚先生在书序《般若心灯照,笔点莲花开》中的一段话来:我与法师的交往,感悟颇深的一是他的禅心修为;二是他的慈悲胸怀……试想,作为一个出家人,他如果有任何被强迫之感,哪能耐得了那种寂寞、吃得了那份苦楚?而作为一个书法家,在他进行书法创作的过程中,不是想着在给予他人快乐的同时,为自己寻找一份享受,而是由人牵着鼻子给你以你本不熟悉、甚至本不欢喜的“命题”去做文章,那将又会是怎样一种感受呢?
如果一定要追究养空法师与其他书法家在所谓“命题”创作方面有何区别的话。我想,作为一个不被任何功名、利益驱动的僧人,能够自觉地将弘扬自己所钟爱和熟知的佛教、佛法作为自己的命题指向,并自由自在地将它付诸于自己的行动之中,这便是他与其他人之间的一个最大的区别。
随缘放旷 自然天成
养空法师早期的书法作品以短句为主。其如《南无阿弥陀佛》(六字),用笔厚重古拙,极俱禅意;又如《大慈大悲》(四字),充分体现了他的慈悲情怀,非世俗感情可比。后来,他开始把节选经文、摘抄偈诵作为书法创作的主体,由此形成了诸多不同内容、不同风格的书法作品。他的斗方《净如宝珠以求佛道》和横幅《是事何因缘》等,统属此列。
最近,我又一次来到养空法师的办公室,并就有关书法的一些技法,如运笔、章法及行法等问题与之进行了较长时间的讨论。这一次,他没有再提起他的那部《养空法师书法》集,而是从橱柜里拿出了一摞上面明显留有墨香的书作对我说:“这是我新近的作品……”
“哟,这么多!”我说。
“多麽?这还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呢。”看来,养空法师最近又有不少新的作品问世。
“也不知为什么,最近我是越写越想写,越写越有感觉……”
“不会是又一次的‘开悟’吧。”我半开玩笑地打趣道。
“开悟不开悟可另当别论。不过,现在我提笔写字,还真有许多不同于以往的感觉呢!”
“怎么不同以往呢?”我急切地问道。
他指着刚才拿起的那幅字对我说:“你看这幅……”
我凑过身去一看,开始并没有什么别样的感觉。“来,还是让我从电脑中调出来,放大了给你看吧。
他很快打开电脑,调出了那幅字的幻灯片,并放大了其中的一个“气”字对我说:“你看看这幅《气吞山河》的“气”字……”待我再细细一看,倒还真的看出了一点门道来:只见这个“气”字,气度非凡。其中,枯中带湿,浓里见淡,正合中国书画“墨分五色”之说。尤其是收笔的那一弯勾,犹如一巨龙摆尾,大有风卷残云之势……“你再看这幅对联!”养空法师从电脑中调出另一幅对联说:“你注意看这个‘底’字的这一弯勾和这一……”
当我随着他手指的方向,看到他用“绞笔”书写出的那一笔时,我着实有些惊呆啦:从这个“底”字的那一竖下来,到用一个弯勾推将上去,直至收尾的那一捺,基本是一推到底、一气呵成的。与其他人的推笔有所不同的是,他这往上一推,竟连续使用了三次转锋,并形成了三个转折,包括由推出的一“点”和带出的一“捺”,最终达到了象一条当空飘舞的彩带一般的特殊效果……
“这不会是你刻意追求的结果吧?”我有些疑惑地问。
“不,绝对不是!它是我所意想不到的。”他坚定地回答说。
啊,什么是“自然天成”?这便是自然天成吧。当一个书法家在进行书法创作的时候,既能够不为“命题”所累,又能够随心所欲地调动平日养成的功夫与功力,往往是会得到他想也不曾想到的惊人效果。
所谓“功到自然成”,说的恐怕就是这个道理。
澄清妄想 任性逍遥
其实,命题创作也好,自然天成也罢,它们对于养空法师来说都是无所谓的。因为在他看来:不执着一切境界相是“禅”;自内照而不动心为“定”;只有“禅定”才能以智慧而照见事理,达到静观世界的意境。
那么他的这些思绪、情结,是从何而来,与书法艺术有何必然的联系呢? 30年前,养空法师涉足书法领域之后,一度进入对书法痴迷的程度:前往无锡书法艺术学院深造五年归来,他曾经将自己关在自家的小阁楼上,三年不曾下得楼梯一步……三年中,他所用去的报纸、毛边纸和一切能够供他书写的纸加在一起,可以堆满他家所在的那栋小楼……按照他当时的想法:只要肯下工夫,不怕成不了大器。但经过一番折腾之后,他突然感到这样下去不会有很大成就,甚至觉得有可能误入一条“死胡洞”……
某一天,他从佛陀的智慧中翻然醒悟:原来,艺术作为世间万法中的一个小道,已然离不开佛陀的智慧,只有从真实智慧的空性中才能显现一切万有;追求解脱成就圆满的智慧,才是人生的最终日的……于是,他毅然放棄了他的笔墨生涯,健步走进了清净庄严的寺院,剃度做了一个僧人。不仅如此,为从佛教中得到智慧、求得解脱,他还曾把自己关进禅堂,试图采取“止语”一年的方式抛弃一切凡心杂念……
一次,寺中一位知道他身世的师兄突然叫住他说:“嗨,书法家,帮写两个字吧!”
许多年不曾提笔的他一听,不觉心里一阵高兴,二话没说,立即应允了下来。谁知师兄让他写的,竟然是厕所的“男”、“女”二字。当时,他象遭到一盆凉水泼来,从头一直凉到了心底。但过后细细一想,却从中顿悟出一个道理:什么书法家?这只不过是一种境界而已;当你执着于它,或者说在乎于它的时候,你会认为书写“男”、“女”二字,是对你的一种侮辱,甚至看成是对艺术的一种亵渎;而当你不把它当成一回事,即不再执着于它时,你就会心若止水,怎么也不会为它所动心……以后,其他人包括一诚大和尚在内,谁叫他写字,他始终抱定的都是这样一种平常心。
“真的,你可以把我的这些书作看成是‘书法作品’,但你不要以为我这是在搞什么艺术创作,更不要把你对我的这些作品的认识,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去加以评述……其实,你所看到的这些笔法和作品,都是我在不经意问得到的一种收获,或者说是我当下的一种“意境”。从某种意义上讲,它们都不是我刻意追求的了和追求得到的,而是属于一种‘神来之笔’。为此,我始终认为:书法之妙在于形神兼备。其中,形者为相,神者为性;性者为体,体者空性也。学书之人,当从形入,入形方可入意;心静方能着意;意定方能贯气;气立方可通神。凡学书之人,能着意立气方合道中之理……”
大概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些感悟,加上已经积累了大量书法作品吧,养空法师决定要编撰一部既有书法作品,又带佛理禅意的书著。用他的话说,就是要在将中国传统书法的真谛告白于天下的同时,将充满智慧之光的普陀之说广布于人世。
至此,我想起了《金刚经》中的一段话,“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他,养空法师,作为当代中国的一位普通的僧侣,就是这样抱定“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立足于世间的。而他淌漾于中国书法领域的一切修为则显示出他在对书法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中却是以一种“出世”的观点“为人”、用一种“入世”态度“处事”的。他对中国书道所产生的种种感悟,应该算作是中国当代一个僧侣书法家,通过自己多年的苦修所产生的一种“带禅意的书法理论”。
他,江西省佛教协会教务部主任养空法师也是一位僧人。平日里,他除了坐堂讲经、著书立说和从事日常性教务工作之外,大多数时间都用来进行书法理论研究和书法艺术创作,因此而被人们称之为当代“僧侣书法家”。
最近,他从多年来创作的大量书法作品中选取佳作108幅编撰了一部以中国传统书法为表现形式,以佛教经论、禅宗偈语注释为主要内容的书著——《莲华妙笔——养空法师禅意书法作品释义》,受到宗教界、出版界、书画界及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本文试从养空法师习书、创作过程和对书法的感悟入手对这部书著进行必要的解读,以便人们更好地理解著者的真实意图。
崇尚艺术“命题”创作
养空法师本姓邵,名继明,1961年出生在江西景德镇一个公职人员的家庭。他自幼深爱中国传统文化,对诗、词、歌、赋及琴、棋、书、画可谓无所不能。十九岁那年,当时还在景德镇念高中的他,与省内颇负盛名的书法家梁光先生邂逅,开始走上书法艺术创作的道路。以后,他专程前往江苏无锡书法艺术学院深造,受到朱海良、辛济仁等先生的青睐。1991年,他从江苏无锡书法艺术学院毕业后,曾任景德镇市陶瓷职工大学书法讲师,并多次参加全国书法大赛。出家以还,他曾一度作为侍者,跟随一诚大和尚抄经、诵经;讲经、说法……大和尚去北京出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一职之前,特意将他安排到被世人看着“清水衙门”的省佛教协会,从事全省佛教教务工作。
起初,他曾以抄写经文,摘录禅句为乐事,为此用去了一刀又一刀的宣纸。后来,他见有友人与居士向他索要作品,则干脆作起了分送经文法语的善事……去年,有人向他提议说:你何不将自己所抄经卷汇编成册,再将它们分发出去,以遂自己的弘法之志呢!他一听,颇觉有理。于是请来江西师范大学教授、书法研究生导师范坚先生为他题词、作序,出版了一部《养空法师书法》集。
一日,我专程前往省佛协拜会养空法师,并与他谈起有关于“命题”创作的问题。记得当时,他拿出那部《养空法师书法》对我说:“你所说的‘命题’,是指书法作品的题材与内容吧?我以为,就“命题”本身而言,它有被动与主动之分:所谓被动命题,是指他人给你出一个题目,让你围绕它去做文章;而主动命题则不同,它是指自己给自己订立题日,自觉地去完成自己的主张……我的这些书法作品,无一不是以佛陀的法语、法学作为题材;也可以说无一不是一種主动命题的结果。”
听他如此一说,我不由自主拿起他的那部书法集翻阅了起来……翻着,翻着,一个独坐灯前,孜孜不倦地抄写法语、禅句,并毫不吝啬地将它们赠与众人的僧人形象映入我的脑际,使我不由想起范坚先生在书序《般若心灯照,笔点莲花开》中的一段话来:我与法师的交往,感悟颇深的一是他的禅心修为;二是他的慈悲胸怀……试想,作为一个出家人,他如果有任何被强迫之感,哪能耐得了那种寂寞、吃得了那份苦楚?而作为一个书法家,在他进行书法创作的过程中,不是想着在给予他人快乐的同时,为自己寻找一份享受,而是由人牵着鼻子给你以你本不熟悉、甚至本不欢喜的“命题”去做文章,那将又会是怎样一种感受呢?
如果一定要追究养空法师与其他书法家在所谓“命题”创作方面有何区别的话。我想,作为一个不被任何功名、利益驱动的僧人,能够自觉地将弘扬自己所钟爱和熟知的佛教、佛法作为自己的命题指向,并自由自在地将它付诸于自己的行动之中,这便是他与其他人之间的一个最大的区别。
随缘放旷 自然天成
养空法师早期的书法作品以短句为主。其如《南无阿弥陀佛》(六字),用笔厚重古拙,极俱禅意;又如《大慈大悲》(四字),充分体现了他的慈悲情怀,非世俗感情可比。后来,他开始把节选经文、摘抄偈诵作为书法创作的主体,由此形成了诸多不同内容、不同风格的书法作品。他的斗方《净如宝珠以求佛道》和横幅《是事何因缘》等,统属此列。
最近,我又一次来到养空法师的办公室,并就有关书法的一些技法,如运笔、章法及行法等问题与之进行了较长时间的讨论。这一次,他没有再提起他的那部《养空法师书法》集,而是从橱柜里拿出了一摞上面明显留有墨香的书作对我说:“这是我新近的作品……”
“哟,这么多!”我说。
“多麽?这还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呢。”看来,养空法师最近又有不少新的作品问世。
“也不知为什么,最近我是越写越想写,越写越有感觉……”
“不会是又一次的‘开悟’吧。”我半开玩笑地打趣道。
“开悟不开悟可另当别论。不过,现在我提笔写字,还真有许多不同于以往的感觉呢!”
“怎么不同以往呢?”我急切地问道。
他指着刚才拿起的那幅字对我说:“你看这幅……”
我凑过身去一看,开始并没有什么别样的感觉。“来,还是让我从电脑中调出来,放大了给你看吧。
他很快打开电脑,调出了那幅字的幻灯片,并放大了其中的一个“气”字对我说:“你看看这幅《气吞山河》的“气”字……”待我再细细一看,倒还真的看出了一点门道来:只见这个“气”字,气度非凡。其中,枯中带湿,浓里见淡,正合中国书画“墨分五色”之说。尤其是收笔的那一弯勾,犹如一巨龙摆尾,大有风卷残云之势……“你再看这幅对联!”养空法师从电脑中调出另一幅对联说:“你注意看这个‘底’字的这一弯勾和这一……”
当我随着他手指的方向,看到他用“绞笔”书写出的那一笔时,我着实有些惊呆啦:从这个“底”字的那一竖下来,到用一个弯勾推将上去,直至收尾的那一捺,基本是一推到底、一气呵成的。与其他人的推笔有所不同的是,他这往上一推,竟连续使用了三次转锋,并形成了三个转折,包括由推出的一“点”和带出的一“捺”,最终达到了象一条当空飘舞的彩带一般的特殊效果……
“这不会是你刻意追求的结果吧?”我有些疑惑地问。
“不,绝对不是!它是我所意想不到的。”他坚定地回答说。
啊,什么是“自然天成”?这便是自然天成吧。当一个书法家在进行书法创作的时候,既能够不为“命题”所累,又能够随心所欲地调动平日养成的功夫与功力,往往是会得到他想也不曾想到的惊人效果。
所谓“功到自然成”,说的恐怕就是这个道理。
澄清妄想 任性逍遥
其实,命题创作也好,自然天成也罢,它们对于养空法师来说都是无所谓的。因为在他看来:不执着一切境界相是“禅”;自内照而不动心为“定”;只有“禅定”才能以智慧而照见事理,达到静观世界的意境。
那么他的这些思绪、情结,是从何而来,与书法艺术有何必然的联系呢? 30年前,养空法师涉足书法领域之后,一度进入对书法痴迷的程度:前往无锡书法艺术学院深造五年归来,他曾经将自己关在自家的小阁楼上,三年不曾下得楼梯一步……三年中,他所用去的报纸、毛边纸和一切能够供他书写的纸加在一起,可以堆满他家所在的那栋小楼……按照他当时的想法:只要肯下工夫,不怕成不了大器。但经过一番折腾之后,他突然感到这样下去不会有很大成就,甚至觉得有可能误入一条“死胡洞”……
某一天,他从佛陀的智慧中翻然醒悟:原来,艺术作为世间万法中的一个小道,已然离不开佛陀的智慧,只有从真实智慧的空性中才能显现一切万有;追求解脱成就圆满的智慧,才是人生的最终日的……于是,他毅然放棄了他的笔墨生涯,健步走进了清净庄严的寺院,剃度做了一个僧人。不仅如此,为从佛教中得到智慧、求得解脱,他还曾把自己关进禅堂,试图采取“止语”一年的方式抛弃一切凡心杂念……
一次,寺中一位知道他身世的师兄突然叫住他说:“嗨,书法家,帮写两个字吧!”
许多年不曾提笔的他一听,不觉心里一阵高兴,二话没说,立即应允了下来。谁知师兄让他写的,竟然是厕所的“男”、“女”二字。当时,他象遭到一盆凉水泼来,从头一直凉到了心底。但过后细细一想,却从中顿悟出一个道理:什么书法家?这只不过是一种境界而已;当你执着于它,或者说在乎于它的时候,你会认为书写“男”、“女”二字,是对你的一种侮辱,甚至看成是对艺术的一种亵渎;而当你不把它当成一回事,即不再执着于它时,你就会心若止水,怎么也不会为它所动心……以后,其他人包括一诚大和尚在内,谁叫他写字,他始终抱定的都是这样一种平常心。
“真的,你可以把我的这些书作看成是‘书法作品’,但你不要以为我这是在搞什么艺术创作,更不要把你对我的这些作品的认识,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去加以评述……其实,你所看到的这些笔法和作品,都是我在不经意问得到的一种收获,或者说是我当下的一种“意境”。从某种意义上讲,它们都不是我刻意追求的了和追求得到的,而是属于一种‘神来之笔’。为此,我始终认为:书法之妙在于形神兼备。其中,形者为相,神者为性;性者为体,体者空性也。学书之人,当从形入,入形方可入意;心静方能着意;意定方能贯气;气立方可通神。凡学书之人,能着意立气方合道中之理……”
大概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些感悟,加上已经积累了大量书法作品吧,养空法师决定要编撰一部既有书法作品,又带佛理禅意的书著。用他的话说,就是要在将中国传统书法的真谛告白于天下的同时,将充满智慧之光的普陀之说广布于人世。
至此,我想起了《金刚经》中的一段话,“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他,养空法师,作为当代中国的一位普通的僧侣,就是这样抱定“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立足于世间的。而他淌漾于中国书法领域的一切修为则显示出他在对书法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中却是以一种“出世”的观点“为人”、用一种“入世”态度“处事”的。他对中国书道所产生的种种感悟,应该算作是中国当代一个僧侣书法家,通过自己多年的苦修所产生的一种“带禅意的书法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