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育环境 成就学子未来 千方百计促就业

来源 :出国与就业·就业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chaoli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海大学一贯秉持钱伟长校长提出的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的育人理念,始终坚持“按照就业形势的发展影响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监督学生的教育”这一创新运作模式,注重内涵建设,将就业工作和社会需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相结合,“两手一起抓”,形成了人才培养和就业工作良性互动的长效机制,不断开创了就业工作的新局面。
  上海大学分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叶志明副校长提出就业工作是人才培养的“临门一脚”,前面的“传带球”是关键,即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才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根本之道。通过一系列举措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创新教育环境,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从源头上探索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关键,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以全面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为导向的就业工作创新体系。
  
  一、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实现就业与人才培养“六结合”
  
  1、就业工作与教育教学的管理体制相结合
  学校开创性地将招生、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就业三项工作专属一名校领导分管,使得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教育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模式达到体制机制上的一致,使得社会需求很快能够反馈到人才培养、教育教学和招生工作上。
  学校制订了“就业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由学校招生、人才培养和就业工作相关部门核心领导的联席会议,将就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放到人才培养全过程的视角进行讨论和审视,形成各职能机构全面互动无障碍的格局,提高了认识相关就业工作过程中出现问题的深度和解决问题的速度。这一举措在体制机制上有力的保障了就业工作的科学性和高效率。
  2、教育教学改革与大学生就业能力相结合
  学校一直非常重视以就业为突破口,调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和对我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通过调研反馈的信息促进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并注重调研视角的客观性和调研方式的科学性。
  1)聆听第三方声音,测评人才培养质量。2009年初,学校邀请《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蓝皮书》的编写单位——麦可思公司对我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与分析。
  上海大学期望借用麦可思公司第三方的角度,从学校外部更加客观清楚地发现学校在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和就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此来检验、评估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从而调整教学计划、招生计划和就业工作方式,并从根本上促进人才培养。我校也是上海市首家与麦可思公司进行合作的高校。
  目前,通过合作,已对我校2008届、2009届的本科毕业生进行了就业与能力测评,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通过测评,上海大学从第三方对人才培养质量的分析中发现了教育教学改革各环节反映出的问题,并对异常指标开始逐年重点追踪,拟定对策,促进学校人才培养、教育教学改革的推进和招生、就业工作的改进。
  2)通过《就业简报》,建立就业情况信息通报制。为动态了解就业工作进展情况,及时向招生、教学等职能部门和院系通报就业工作进展情况,我校还通过《就业简报》的形式建立了每两周一次面向全校的毕业生就业情况信息通报制,2009年共印发了108期。
  3、招生规模与学科建设、就业工作相结合
  结合毕业生就业质量状况、就业市场需求情况、就业率(学院6月份初次就业率×60%+学院12月份最终就业率×40%)和教育教学质量等反馈信息建立了招生测算模型,以人才培养所涉及的各院系师资队伍、学科建设、教育教学改革、学生就业等情况和所处的发展阶段,做出科学分析与预测,最终确定各专业的具体招生计划,每年进行动态调整,对综合测评差的专业予以减招,去年个别专业减招人数达到100名之多。
  4、院、系教学经费投入与就业工作相结合
  1)经费投入的测算:学校对全校各院(系)的经费投入,全部纳入拨款模型进行测算,从而决定经费投入的规模和力度。拨款模型的测算工作,列入了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工作实绩与成效这两个因素,并赋予了较高的权数。换言之,就业状况(临门一脚)好的学院,会得到较大的经费支持,人才培养质量(传带球)高的学院,也得到较多的经费投入。用经费分配的杠杆,提高了学院对人才培养和就业工作的重视,从而促进了这两项工作的持续推进。
  2)教育教学改革:学校根据毕业生就业质量和招生质量的反馈信息对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设置进行改革,从“招生—培养—就业”各个环节统筹考虑和协调。学校长期以来以三段式的课程体系构建公共课程平台、学科基础课程平台、专业选修课程平台来加强基础,配置资源,同时设置了大量的公共选修课,将专业课全部设置为选修课,使学生依据兴趣和专长,调整专业方向,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同时构建了转院系制度,更好地使人才培养适应学生自身发展及就业需要。
  5、实习、实践基地建设与就业工作相结合
  学校将学生实习、实践基地建设与就业工作、招生宣传、人才培养和科研工作结合,形成资源共享机制。与各类实践实习基地分层分类进行不同程度和领域的合作,将招生宣传、人才培养和就业工作科学融入到基地建设中去,全面开发资源。
  1)理顺基地建设体系:学校根据学生实践实习教育要求,分层分类建立了A(全方位合作)、B(产学研合作)、C(学生实习与就业合作)三类实习实践基地。
  2)拓展国内就业与实习基地:目前已建立包括参与学校教学教育改革,学生共同培养、科研、就业与实习等全方面合作的国内外A类实习实践基地25家,其他等实践实习基地合计300多家。其中12家作为职业发展素质教育基地并签约挂牌。2009年寒暑假期间我校还走访了江苏、安徽、山东、湖南、浙江、江西、河南、湖北、吉林、广西和福建等13个省市的人事局、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和人才交流市场,不断加大扩展外省市乃至全国实习和就业基地的力度。
  3)开拓海外实习项目和基地:我校海外实习项目和基地的种类和所涉及的国家逐渐增多,欧美澳等地13个海外实习基地,4年共有500多名学生赴海外实习。目前除已经开展的“迪斯尼项目”、“中外服•美邦国际赴美带薪实习项目”、“爱因斯特海外专业实习项目”以外,还与北京纽哈斯国际教育咨询有限公司、国际经济学商学学生联合会、美洲集团、康派司技术咨询(深圳)有限公司、德国杜塞尔多夫中国中心上海代表处、英国TASMAC伦敦商学院上海代表处进行了洽谈,达成了初步意向,海外实习项目和基地的数量增加的同时,质量也不断提高。
  4)搭建校—区—企“三联动”合作服务平台:由政府牵线,学校加强与区县人事局、行业协会、职介中心等社会团体的联系。目前已与宝山、闸北、虹口、侨知联等建立了就业与实习基地,2009年我校与上海市工商联建立了合作关系,并与上海市工商联的6家会员单位签订了《就业与实习基地协议》;另外,2009年还与宝山区人民政府签订了促进毕业生就业合作框架协议书,在学生实习、实践和职业发展教育等方面全面合作,共同促进人才培养和学生就业。
  6、院、系教育质量考评与就业实绩相结合
  学校建立了长效的人才培养质量考评体系,将平时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过程中所积累的大量数据,根据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的特点、就业能力等要素构建了“上海大学院系教学质量白皮书”的教育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将招生规模、社会需求和就业状况的实绩纳入教学质量评估之中,每年发布一次,将所有的院系进行质量排名,并予以公布。《白皮书》系统中将各院系、各专业的就业状况明确的纳入我校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并参与形成最终的状态数据单项排名和综合排名,体现了我校把大学生就业工作明确的作为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参考内容,进一步提升了院系人才培养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以“六结合”为基础的“传带球”,为精彩呈现就业工作这一人才培养的“临门一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以学生充分就业为目标,实现就业工作“三创新”
  
  1、首编《学生生涯发展手册》,培养学生生涯规划的主体意识
  2009年学校本着全面提升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宗旨,逐渐将毕业生工作的重点从原来手把手帮扶学生就业、推荐学生就业向通过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指导和引导学生自我规划人生,让学生由被动向主动方面上转变,本着“受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理念,面向全体学生推出了《上海大学学生生涯发展手册》。
  该《手册》包括“应知应会篇”和“锦上添花篇”20个项目,手册中开展的活动和内容全部需要学生自己设计、选择、自主参与和完成,学校为学生提供平台和资源,切实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力和综合素质,使学生真正实现“我的大学我做主、我的工作我做主、我的未来我做主”。
  2、始创研究生就业助管员队伍,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和意识
  2009年我校在已有203名学生助理团队的基础上,始创研究生助管员队伍,践行研究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三自理念。学校每年成立由40多名研二学生组成的研究生就业助管员队伍,就业助管员们通过例会、飞信、QQ群、email等方式和手段,将招聘信息等就业相关事宜及时发送给毕业研究生,并定期深入了解学生就业状况,在院系领导、研究生导师和同学们之间建立起有效的沟通与督促机制。同时这些研究生就业助管员自身的就业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升。
  研究生就业助管员成立后,开展了“建设家乡”和基层就业的大讨论,并分别致信导师和学院领导,召开了6次工作推进会和7次动态调研。助管员的工作深受学生的欢迎,今年由助管员策划和组织召开的信息发布会也获得了用人单位的认可。就业助管员在工作中领悟、服务就业,锻炼和提高自我。
  3、率先成立“职业咨询师沙龙”,攻克学生就业难关
  为提高上海大学职业咨询师的整体素质和职业技能,进而促进我校大学生就业与职业发展教育水平和效果的提升,我校2009年成立了职业咨询师沙龙。目前有来自学校各部门、各学院的咨询师、就业专职教师和就业工作人员90多人。
  沙龙已开展了10次主题讲座、每一次都围绕主题讲座把教师就业工作中碰到的难题、困难学生案例进行讨论分析。有两家媒体报道了我校咨询师帮助困难学生的案例。我校不断加强咨询师沙龙的建设,定期举办咨询师内部分享会和模拟授课比赛,组织开展职业发展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加强自身的职业发展教育理论的学习,进行上海大学就业指导与职业咨询案例库的建设,他们在职业发展教育、教学研究和实践方面不断取得新的成果。
  通过沙龙系列活动,就业工作教师的工作水平和指导能力普遍提高,在对困难学生的帮扶工作上,职业咨询师开设4次就业力突破训练营活动并与678名困难学生进行1对n结对,想尽各种方法为他们指导与推荐,在此过程中涌现出很多感人的事例。目前,90%的困难学生已经落实了就业岗位。
  
  三、以提高服务质量为宗旨,完善“四位一体”工作体系
  
  1、提高信息利用率,完善信息跟踪体系
  2009年,学校共召开大中型招聘会7次,参会单位共1100多家,提供就业信息19000余条。对日常就业信息和招聘会信息,分别通过“收到信息—发布信息—收集简历—追踪回访—指导学生”和“召开招聘会—学生进场刷卡—用人单位反馈表—电话跟踪—调研报告”的跟踪体系,了解学院和企业的联系情况及学生投递简历、面试等就业中间环节,加强学生签约的落实和学生的后续推荐。
  学校还注重信息的硬件建设,与闸北区职介中心开通职业指导视频系统,在线为学生提供远程职业发展教育和指导,受益学生达600多人。同时导师和专业教师也为学生提供了大量就业信息,今年有5位专业教师获得上海大学先进奖项。
  2、帮扶困难学生,完善扶手工程体系
  07年开始学校创建了“摸底调查—动态跟踪—分类指导—针对性推荐—跟踪落实”的“扶手工程体系”。今年对困难学生开展了4次就业力突破训练营活动并与678位特别困难学生进行1对n结对,想方设法为他们指导与推荐。目前,90%的困难学生已经落实了就业岗位。同时学校从06年至今一直坚持在暑假对困难学生进行家访。
  3、加强思想教育,完善基层就业工作体系
  我校近年来非常注重引导和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认真贯彻落实“三支一扶”和“村官”项目,取得了初步成效,并逐步形成了“报名环节——加强宣传、积极动员;备考环节——密切关注、加强辅导;录取环节——及时协调、注意沟通”的基层就业工作体系,收到良好效果。经过几年的努力,学生的认可度增加、报名和录取人数逐年递增,“校-院”联动的基层工作组织体制初步建立。08和09年我校连续获得上海市“三支一扶”工作先进集体。
  4、营造创新创业环境,完善科学创业指导体系
  学校有专门从事过公司经营的教师负责大学生创业相关工作,已形成了“专人负责——创业学生摸底——创业意识培养——分类指导——创业能力培养——创业实践指导”的创业指导体系。
  2009年面向全校大学生开设各种创业指导讲座20次。从2007年始,每年组织2次创业商业挑战赛,组织学生到上大聚丰园路宏基广场和大宁国际商业广场进行创业实践体验活动,参加人数在200-400人不等。06年至今我校获天使基金50家,其中11家企业取得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学校目前已有艺术创意园区和苗圃创业园区两个创业实践园区。
  
  四、多年努力终不负,就业工作成效显著,硕果累累
  
  通过这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创新举措,上海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最终取得显著成效。2009年上海大学共有毕业生11504人,截至2009年底,毕业生签约率为76.36%,就业率为97.85%,位居上海市乃至全国高校前列。经过多年努力,上海大学就业工作成效显著,硕果累累。主要获得了以下奖项:
  1、由国家教育部颁发的“2009年度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共50所,上海地区唯一获此殊荣的地方综合类高校);
  2、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颁发的2009年“上海市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 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3、由上海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促进会颁发的“2006-2007年度上海市高校毕业生就业与职业发展教育工作先进集体”;
  4、由在沪教育部直属高校毕业研究生就业工作协作组颁发的“2008年度在沪教育部直属高校毕业研究生就业工作协作组先进集体”;
  5、由中国对外友好合作中心颁发的“2008年度大学生赴美带薪实习项目优秀合作院校”;
  6、由市委组织部、上海市教委等七部门颁发的“2008、2009年度上海市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先进集体”;
  7、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颁发的“2007年度航天人才贡献奖”;
  8、“整合各方优势资源、创新学生成才与就业环境”项目获上海大学2008年教学成果一等奖。
  …………
  以上成绩的取得,既是对上海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成效的充分肯定,也是对上海大学踢好人才培养“传带球”才能精彩呈现就业工作的“临门一脚”科学理念的成功诠释。
  未来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我校还需进一步拓宽视野,增强责任感,通过各种有效的手段和方式,进一步完善促进毕业生就业的政策体系和服务体系,形成一整套促进大学生就业的长效机制。
其他文献
【摘要】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要求进一步加强高校档案工作,特别是档案收集工作。但目前高校档案收集工作存在不少难点,本文采撷了新升本科院校的档案收集工作为视点,剖析了当前高校档案工作难点形成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关应对策略。  【关键词】高校档案;收集工作    当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部份由专科升格为本科的院校,面临着机遇的同时,在开展学校的各项建设工作中,也迎接着各种挑战。高校档案工作是高等
期刊
【摘要】农村群众文化建设是培育新型农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在需要,是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和谐村镇的有效途径。本文选择六安市农村文化建设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法、问卷法和访谈法等调查方法搜集资料。在此基础上,对农村群众文化建设进行分析和研究,并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促进农村群众文化建设与发展的基本路径。  【关键词】新农村;文化建设;对策    引言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
期刊
【摘要】二十一世纪知识经济蓬勃发展,依靠传统的销售方式获得利润的空间已经越来越狭窄。而对于纺织品行业来说,那些从金融危机中艰难存活下来的企业已失去对于国外市场的期望。巨大的风险迫使那些实力并不雄厚的企业转战国内市场,这使得本来竞争就十分激烈的国内市场变得更加残酷,从而运用崭新的市场营销理念和方法开拓市场、获得商机以应对严峻的市场竞争变得十分迫切和必要。  【关键词】服务营销;网络营销;关系营销;整
期刊
【摘要】1968年社会学家罗伯特默顿首次提出“马太效应”这一概念用于阐释在科学研究领域中出现的声望不断追加于知名专家的社会现象,对其原因的分析也大多限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本文立足于社会学视角,对“专家”这一特殊的群体进行重新的解构,通过“话语”“权力”等概念以及韦伯“三位一体”分层理论的有关思想重新描述此类现象。  【关键词】马太效应;专家群体;权力    1968年,社会学家罗伯特默顿提出“马太
期刊
【摘要】通过对一些由于家长太爱孩子而导致孩子出现问题的现象进行深入剖析,揭示了家长要对孩子正确的关爱,不要因为家长的爱而给孩子的成长造成障碍。  【关键词】家长;爱;孩子;桎梏    1、引言  现代社会物质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人们的温饱已不再是一个大问题,特别是对于城市的人们来说,一般都是独生子女,于是众多家长就把大多数的精力都投在了孩子身上,什么事都为孩子做好,想要什么就给买什么,规定孩子只能一
期刊
【摘要】高校学费的居高不下和招生规模的持续扩张,都使得高校解决贫困生问题的资源缺口越来越大,高校在助困资源的分配过程中能否实现效率和公平的均衡引发了新的思考和讨论。本文试分析高校助困资源的分配困境的根本原因,从而获求解决高校助困资源分配的困境的途径。    1997年高校实行收费政策以来,高校贫困生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为了实现“确保每一个孩子不因经济困难而辍学”的基本目标,国家不断
期刊
长期以来,南京邮电大学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人为本为理念,锐意进取、大胆创新,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把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一项战略性和经­常性的工作,不断完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积极建设以学校为主体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取得了比较理想的工作成效。几十年来,南京邮电大学为国家输送了各类优秀科技和管理人才10万余名,主要分布在通信、邮政、广电、国防、安全等行业和领域,成为我国信息产业的
期刊
就业问题是当代的一个世界性难题,事关国计民生、社会进步稳定,是值得全民关注的重大问题。时间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我国就业问题日益突出,任务日趋艰巨。解决就业问题,从根本上靠的是国家经济增长。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扩大内需扩大就业,是党和政府的职责所在。  过去的十年,是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十年,GDP年均增长率超9%,GDP总量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的高速增长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每年都有近
期刊
在教育部的正确领导和广东省教育厅的指导下,中山大学就业工作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教育部关于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指示精神。一方面在认识上,我们将就业工作摆在关系到学校办学方向和长远发展的根本性、全局性的重要战略位置上,将其与学生事业发展的根本利益联系起来,从讲政治的高度认识就业工作的意义;另一方面在机制上,秉承“善待学生”的工作理念,不断
期刊
【摘要】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问题引起各方关注,其中“女大学生就业”是关注的焦点之一。男女大学生的就业情况存在哪些异同,女性人才培养的思路应当怎样确立,社会对女性人才的成长成才应给于何种关怀,是一个值得思考和分析的课题。  【关键词】男女毕业生;就业情况;女性人才培养    在大学生就业问题中,“就业歧视”常常引起关注,其中又以“性别歧视”显得尤为敏感和普遍,“就业难,女大学生就业更难”似乎已广为认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