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1968年社会学家罗伯特默顿首次提出“马太效应”这一概念用于阐释在科学研究领域中出现的声望不断追加于知名专家的社会现象,对其原因的分析也大多限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本文立足于社会学视角,对“专家”这一特殊的群体进行重新的解构,通过“话语”“权力”等概念以及韦伯“三位一体”分层理论的有关思想重新描述此类现象。
【关键词】马太效应;专家群体;权力
1968年,社会学家罗伯特默顿提出“马太效应”这一概念用于阐释在科学研究领域中出现的声望不断追加于知名专家的社会现象,并且对其原因的分析也大多限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认为它源于个人的崇拜和权威服从的心理,即“人类有一种服从权威命令的天性,在某些情景下,人们会背叛自己一直以来遵守的道德规范,听从权威人士去伤害无辜的人”。
一、马太效应的重释
有关马太效应的描述最早要追溯到《新旧约全书·马太福音》一书,在其第25章有一段这样的描述:“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它形象地描述出了一种富者越富,穷者越穷的社会现象。这种思想在老子的“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而奉有余。”中也有所体现,在此老子鲜明的指出自然界遵循的规律是用多余的来弥补不足的,使得世间的万物达到一种平衡;而人类社会则恰恰相反,其结果也必然是一种社会分化的加剧。明确提出“马太效应”这一概念的科学社会学奠基人罗伯特.默顿希望通过此用以概括这种社会现象:“相对于那些不知名的研究者,声名显赫的科学家通常得到更多的声望即使他们的成就是相似的,同样地,在同一个项目上,声誉通常给予那些已经出名的研究者”。随后,马太效应的指代范围逐渐扩大,而不仅仅只限于科学研究领域,它几乎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每一行业。
二、专家群体的社会学视角解读
英国的社会学家米尔斯曾经提出“权力精英”的概念用来描述社会政治、经济和军事等领域的掌权者,他指出这些所谓的政客、财阀以及军阀控制着社会发展的方向,决定着普通民众的生活;英国著名学者吉登斯在对专家群体进行分析时紧密的将其与现代性问题联系在一起,他指出,专家群体的出现是现代性的产物之一,同样的,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过程中,人为制造的风险取代了古代社会的“意外性后果”,成为了风险的主要来源,我们日常生活的各种理性思维能力逐渐的被专家的意见所取代,也就是说,我们的主观选择能力遭到了专家群体的侵蚀。总之,在现代性研究学者看来,这种由现代性元素催生出的专家群体在提高大众决策水平的同时也为人类带来了更多的“人造风险”;后现代理论家试图从话语——权力的角度重新结构这一群体,他们主张话语是权力的一种,认为专家这一群体占据着话语的至高点。布迪厄曾经提出“场域”这一概念并将专家这类群体置于其中进行分析,如经济场域中的专家即经济学家,虽然他将场域这一概念描述为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但对专家群体社会行为的分析时布迪厄更加侧重于从语言与权力的角度来进行,他认为语言技能并不是一种简单的技术技能,它体现着符号的权力,话语展现社会互动关系中的权力运作,因为使用话语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影响或支配他人的行为。对于此类问题福柯更是立足于一种社会历史观的角度指出,被说出来和被传播的语言和论述包含着权力的脉络。在其著作《权力谱系学》的最后福柯更是得出结论:话语是危险的,那些掌握权力的人试图对那些他们认为对自己构成潜在威胁的话语形式施加控制。因此,在后现代理论学派看来话语就是权力,掌握话语的专家群体即拥有了某种能够按照个人意愿支配他人行为的能力。
三、马太效应与专家群体的形成
在高度分化的现代社会,一整套完整有序的话语体系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深入与加剧而逐渐形成,而在每一个领域的内部都会形成其独特的话语体系类型,金字塔形往往是较为稳定的。专家群体往往能够处于较高的话语序列中,因为他们掌握着该领域中最为先进的知识与技能,拥有着绝对的话语能力,从某种程度上讲,是一种专业领域内知识的信息不对称造就了专家权力的形成。但是,这种体系通常不是处于静止状态之下,而是一种动态的平衡之中。身处于各自领域中不同位置上的专家为了维护其专业位置往往进行各种形式的“明争暗斗”。
较高位置上的专家在不断的竞争中获胜,专业地位的排序持续上升,其进一步的结果必定是大量社会资源的不断的追加,这种资源的追加在在形式上大致表现三个方面即韦伯所明确区分的名、权、利:声望的持续增加、权力的不断扩张、财富的进一步积累。同时另一方面,这三类资源并非相互独立,单向、线性的朝某一方向进行。他们之间往往可以相互转化,于是,在权力、财富、和声望之间便产生了可以寻租的条件。在布迪厄看来,经济资本往往处于中心环节。这种社会资本之间相互转化的现象在现代社会中比比皆是,一名拥有大量财富的企业名流可以通过参加各种形式的公益活动来赢得更多的名誉,反过来,这种高声望又可以使他在企业未来发展中获得更多的经济汇报,也就是吉登斯所分析的,作为结构的社会资源会投入到新的资源的再生产过程中,他体现了结构的二重性,从而实现了社会资源叠加的效果。马太效应不仅仅是一个资源持续追加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社会资本之间相互转化进而形成资源叠加的过程。往往在这种相互转化与叠加的过程中充斥着大量的“寻租行为”。
四、总结
不可否认,在一个发展较为成熟的领域内,需要有一部分专家群体的出现,依靠其自身科学的专业知识形成良性的舆论导向,但同时,马太效应本身也折射出诸多不良后果,如教育领域的资源分配不均造成地区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大中城市、东部沿海地区的教育资源不断被追加,不但形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同时不利于偏远地区经济的发展。同样,在社会生活的其他领域中一旦形成了固定形态的马太效应也一定会加大分化力度,进一步造成不平等现象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米尔斯,许荣译.权力精英[M].南京大学出版社.
[2]吉登斯,周红云译.失控的世界[M].江西人民出版社.
[3]宋林飞.西方社会学理论[M].南京大学出版社.
[4]余百,李天舒.马太效应[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
[5]张美川.布迪厄的实践理论及其反思效果[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6]张江甫,罗中华.社会理论与现代性[J].天府新论.
作者简介:白燕华(1987—),女,山西神池人,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研究生。
【关键词】马太效应;专家群体;权力
1968年,社会学家罗伯特默顿提出“马太效应”这一概念用于阐释在科学研究领域中出现的声望不断追加于知名专家的社会现象,并且对其原因的分析也大多限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认为它源于个人的崇拜和权威服从的心理,即“人类有一种服从权威命令的天性,在某些情景下,人们会背叛自己一直以来遵守的道德规范,听从权威人士去伤害无辜的人”。
一、马太效应的重释
有关马太效应的描述最早要追溯到《新旧约全书·马太福音》一书,在其第25章有一段这样的描述:“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它形象地描述出了一种富者越富,穷者越穷的社会现象。这种思想在老子的“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而奉有余。”中也有所体现,在此老子鲜明的指出自然界遵循的规律是用多余的来弥补不足的,使得世间的万物达到一种平衡;而人类社会则恰恰相反,其结果也必然是一种社会分化的加剧。明确提出“马太效应”这一概念的科学社会学奠基人罗伯特.默顿希望通过此用以概括这种社会现象:“相对于那些不知名的研究者,声名显赫的科学家通常得到更多的声望即使他们的成就是相似的,同样地,在同一个项目上,声誉通常给予那些已经出名的研究者”。随后,马太效应的指代范围逐渐扩大,而不仅仅只限于科学研究领域,它几乎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每一行业。
二、专家群体的社会学视角解读
英国的社会学家米尔斯曾经提出“权力精英”的概念用来描述社会政治、经济和军事等领域的掌权者,他指出这些所谓的政客、财阀以及军阀控制着社会发展的方向,决定着普通民众的生活;英国著名学者吉登斯在对专家群体进行分析时紧密的将其与现代性问题联系在一起,他指出,专家群体的出现是现代性的产物之一,同样的,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过程中,人为制造的风险取代了古代社会的“意外性后果”,成为了风险的主要来源,我们日常生活的各种理性思维能力逐渐的被专家的意见所取代,也就是说,我们的主观选择能力遭到了专家群体的侵蚀。总之,在现代性研究学者看来,这种由现代性元素催生出的专家群体在提高大众决策水平的同时也为人类带来了更多的“人造风险”;后现代理论家试图从话语——权力的角度重新结构这一群体,他们主张话语是权力的一种,认为专家这一群体占据着话语的至高点。布迪厄曾经提出“场域”这一概念并将专家这类群体置于其中进行分析,如经济场域中的专家即经济学家,虽然他将场域这一概念描述为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但对专家群体社会行为的分析时布迪厄更加侧重于从语言与权力的角度来进行,他认为语言技能并不是一种简单的技术技能,它体现着符号的权力,话语展现社会互动关系中的权力运作,因为使用话语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影响或支配他人的行为。对于此类问题福柯更是立足于一种社会历史观的角度指出,被说出来和被传播的语言和论述包含着权力的脉络。在其著作《权力谱系学》的最后福柯更是得出结论:话语是危险的,那些掌握权力的人试图对那些他们认为对自己构成潜在威胁的话语形式施加控制。因此,在后现代理论学派看来话语就是权力,掌握话语的专家群体即拥有了某种能够按照个人意愿支配他人行为的能力。
三、马太效应与专家群体的形成
在高度分化的现代社会,一整套完整有序的话语体系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深入与加剧而逐渐形成,而在每一个领域的内部都会形成其独特的话语体系类型,金字塔形往往是较为稳定的。专家群体往往能够处于较高的话语序列中,因为他们掌握着该领域中最为先进的知识与技能,拥有着绝对的话语能力,从某种程度上讲,是一种专业领域内知识的信息不对称造就了专家权力的形成。但是,这种体系通常不是处于静止状态之下,而是一种动态的平衡之中。身处于各自领域中不同位置上的专家为了维护其专业位置往往进行各种形式的“明争暗斗”。
较高位置上的专家在不断的竞争中获胜,专业地位的排序持续上升,其进一步的结果必定是大量社会资源的不断的追加,这种资源的追加在在形式上大致表现三个方面即韦伯所明确区分的名、权、利:声望的持续增加、权力的不断扩张、财富的进一步积累。同时另一方面,这三类资源并非相互独立,单向、线性的朝某一方向进行。他们之间往往可以相互转化,于是,在权力、财富、和声望之间便产生了可以寻租的条件。在布迪厄看来,经济资本往往处于中心环节。这种社会资本之间相互转化的现象在现代社会中比比皆是,一名拥有大量财富的企业名流可以通过参加各种形式的公益活动来赢得更多的名誉,反过来,这种高声望又可以使他在企业未来发展中获得更多的经济汇报,也就是吉登斯所分析的,作为结构的社会资源会投入到新的资源的再生产过程中,他体现了结构的二重性,从而实现了社会资源叠加的效果。马太效应不仅仅是一个资源持续追加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社会资本之间相互转化进而形成资源叠加的过程。往往在这种相互转化与叠加的过程中充斥着大量的“寻租行为”。
四、总结
不可否认,在一个发展较为成熟的领域内,需要有一部分专家群体的出现,依靠其自身科学的专业知识形成良性的舆论导向,但同时,马太效应本身也折射出诸多不良后果,如教育领域的资源分配不均造成地区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大中城市、东部沿海地区的教育资源不断被追加,不但形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同时不利于偏远地区经济的发展。同样,在社会生活的其他领域中一旦形成了固定形态的马太效应也一定会加大分化力度,进一步造成不平等现象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米尔斯,许荣译.权力精英[M].南京大学出版社.
[2]吉登斯,周红云译.失控的世界[M].江西人民出版社.
[3]宋林飞.西方社会学理论[M].南京大学出版社.
[4]余百,李天舒.马太效应[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
[5]张美川.布迪厄的实践理论及其反思效果[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6]张江甫,罗中华.社会理论与现代性[J].天府新论.
作者简介:白燕华(1987—),女,山西神池人,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