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高校管理改革也被纳入市场化的轨道。班级企业化管理是我系中央财政支持的示范建设重点专业建筑工程技术的子项目。本文通过对班级企业化管理的浅析,对组织实施班级管理提出一些问题和建议。
关键词示范建设班级管理企业化
中图分类号:G47文献标识码:A
1 开展班企管理的背景、理念
1.1 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建设
2006年我国启动的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工程至今已经走过近3年的历程。3年的示范建设实践不仅使全国的高等职业院校在各个方面都有了很大提升,促进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也使我们高职教育工作者在示范建设过程中对国家启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工程的战略意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
从20世纪90年代我国兴办高职教育事业以后,就有许多问题困扰着高职院校的建设发展,这些问题集中体现在“办什么样的高职院校”和“怎样建设这样的高职院校”这个根本的问题上。围绕这个根本问题,各高等职业院校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过程中重点解决“两个提升”和“一个实践”问题上。所谓“两个提升” 主要是解决高职办学理念提升问题,真正实现改革和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解决高职院校教学条件提升问题,在原有的基础上建设一批不仅办学理念先进,而且办学条件上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高等职业院校。在“两个提升”的过程中,进行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事业发展道路的探索实践。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为解决“两个提升”和“一个实践”问题,又好又快建设高职院校搭建了一个极好的平台,就解决上述主要问题有了明显的进展。
1.2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理念
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实施人才培养工作的根本性指导文件,是一所学校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集中体现,反映了学校在人才培养工作上的指导思想和整体思路,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导向作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与制订直接涉及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中最核心的一项工作——专业建设,同时它也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这一教育思想,整体反映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即通过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教育,共同培养具有职业能力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工学结合”的“工”是指“工作过程”,“工学结合”的“学”是指“学习过程”,“工学结合”就是“工作过程+学习过程”的集成。重构人才培养方案与以往的修订有较大的区别。重构不是某几门课程的删减或补充,更不是课程学时数的简单调整,而是对人才培养方案中整个课程体系的重大改革。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这一切入点,构建工学结合特征突出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单元,形成集实践
性、开放性、职业性于一体的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从而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3 实施班级企业化管理的尝试
为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充分发挥企业在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促进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建设和发展,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在建艺系实行班级企业化管理的运行机制。既与重庆市第三建设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对教学班级实行多个项目部、项目经理、工长、施工员、档案员、质检员等的分组管理格局。每组学生配备校企固定的责任导师和职业指导教师,校企双方对口指导,共同管理;学生拥有双重身分,既是学生又是企业准员工,在校学习专业课知识,利用周末、节假日和教学计划中安排的实习实训时间到工地实习实训。班主任既是班级管理者又是项目经理,引导和督促学生学习和施工作业。责任导师、职业指导教师就不同岗位职责、权利等指导每组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学生个体之间、小组之间、不同岗位之间实行竞争上岗和轮换制。通过三年建设,班级管理全面实现企业化管理的运行机制,使学生在校三年内一直置身于建筑企业文化环境中,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 经验总结、利弊分析
2.1 学习与实践同步,提前感受企业文化
通过校企结合,班级企业化管理,学生能够更直观的了解、理解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更加明确学习的目的和目标。通过现场工地亲自动手操作,结合课堂的所学,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更深刻,更具体。在施工作业中加强了集体协作精神,和自身的责任感。学生通过校企结合这个平台进入企业,了解企业的操作运营,体验企业文化发展,为学生提高自身竞争力提供了绝佳的机会,也为企业挑选人才建立基础,从而达到双赢目的。
2.2 企业化管理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与动力
我系的班级企业化管理,挑选出了一个大一的试点班,把学生进行分组,每组设有组长,每四组设立一个项目经理职务,对资料员、施工员、质检员、安全员四个工种进行轮换实习。
企业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说都是陌生并且向往的,本次企业化管理的班级在一学期的校企结合学习中,表现十分突出。虽然每次到工地学习都是利用周六周日的时间,但每次学生们对到企业学习都表现出无比的热情,从学生转变成了工人,从班干部转变成了组长、经理。一步入工地,学生们各自的分工和责任就更加的深刻。每次学习回来,同学们都会对当天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写出一份详细的实习报告。这不仅对他们日后专业课的学习有利,而且对他们步入社会,踏上工作岗位也是极有价值的经验。
2.3 试点班级的突出进步
(1)试点班与其他本专业班级获奖对比,如表1。
(2)班级在校学生会、学生社团成员人数对比。
建筑081班院、系学生会成员:2人;学生社团成员7人。
建筑082班院、系学生会成员:3人;学生社团成员11人。
建筑083班院、系学生会成员:7人;学生社团成员20人。
(3)2008-2009学年班级平均成绩走势对比,如图1。
2.4 学生专业知识的不完善,影响企业化管理的成效
我校学生大一的课程学习主要是基础科目,要进入大二才真正开始专业知识的学习,所以本次试点班选在大一的学生,让同学们在实践学习的环节中倍感吃力。因为专业知识的缺乏,现场的专业指导老师在教学方面也着实无奈。学校与企业应该多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合作,对学生的学习管理进行统一的同步的教授,校企结合才能真正实现。
2.5 班级管理与企业管理的实质不同
企业管理必须考虑管理效益,其效益与管理是紧密型的,管理产生的效益是即时的、迅速的。而学校管理与效益是松散型的,其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是异时异地的、隐性的。企业是营利性的,学校是公益性的,学校的产品是特殊的。这造成了学校管理与企业管理的不同步,学校管理理论和管理经验的落后。班级管理是学校管理的部分,学校管理的滞后制约班级管理发展。并且目前学校教师和班主任的素质参差不齐,管理理论和管理水平偏低。这些因素决定了班级管理必然远远落后于企业管理。
3 策略建议
班级并不是真正的企业,企业管理的对象是企业员工,其管理的目的是通过工人生产优质产品,进而获得高效益。班级管理企业化并不是绝对的照操照搬企业的管理,而是借鉴企业的管理。这就对班主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了解企业管理的知识,又要熟悉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等相关知识。要求我们的班主任有强烈的进取心和责任感;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广泛的兴趣爱好;有鲜明的时代感和勇于创新的改革精神。
校企结合、班级企业化管理都是为了学校和企业的共同发展而产生,而学生正是校、企的纽带。对于学生的创新管理,我们还在实践中摸索前行。班级企业化管理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有着推波助澜的作用,虽然不成熟,但前景一片光明。这不仅是个别学校或者专业能够完成的,需要全国的应用型学院都参与其中,共同努力,为中国教育树立一座丰碑。
关键词示范建设班级管理企业化
中图分类号:G47文献标识码:A
1 开展班企管理的背景、理念
1.1 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建设
2006年我国启动的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工程至今已经走过近3年的历程。3年的示范建设实践不仅使全国的高等职业院校在各个方面都有了很大提升,促进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也使我们高职教育工作者在示范建设过程中对国家启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工程的战略意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
从20世纪90年代我国兴办高职教育事业以后,就有许多问题困扰着高职院校的建设发展,这些问题集中体现在“办什么样的高职院校”和“怎样建设这样的高职院校”这个根本的问题上。围绕这个根本问题,各高等职业院校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过程中重点解决“两个提升”和“一个实践”问题上。所谓“两个提升” 主要是解决高职办学理念提升问题,真正实现改革和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解决高职院校教学条件提升问题,在原有的基础上建设一批不仅办学理念先进,而且办学条件上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高等职业院校。在“两个提升”的过程中,进行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事业发展道路的探索实践。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为解决“两个提升”和“一个实践”问题,又好又快建设高职院校搭建了一个极好的平台,就解决上述主要问题有了明显的进展。
1.2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理念
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实施人才培养工作的根本性指导文件,是一所学校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集中体现,反映了学校在人才培养工作上的指导思想和整体思路,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导向作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与制订直接涉及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中最核心的一项工作——专业建设,同时它也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这一教育思想,整体反映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即通过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教育,共同培养具有职业能力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工学结合”的“工”是指“工作过程”,“工学结合”的“学”是指“学习过程”,“工学结合”就是“工作过程+学习过程”的集成。重构人才培养方案与以往的修订有较大的区别。重构不是某几门课程的删减或补充,更不是课程学时数的简单调整,而是对人才培养方案中整个课程体系的重大改革。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这一切入点,构建工学结合特征突出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单元,形成集实践
性、开放性、职业性于一体的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从而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3 实施班级企业化管理的尝试
为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充分发挥企业在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促进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建设和发展,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在建艺系实行班级企业化管理的运行机制。既与重庆市第三建设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对教学班级实行多个项目部、项目经理、工长、施工员、档案员、质检员等的分组管理格局。每组学生配备校企固定的责任导师和职业指导教师,校企双方对口指导,共同管理;学生拥有双重身分,既是学生又是企业准员工,在校学习专业课知识,利用周末、节假日和教学计划中安排的实习实训时间到工地实习实训。班主任既是班级管理者又是项目经理,引导和督促学生学习和施工作业。责任导师、职业指导教师就不同岗位职责、权利等指导每组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学生个体之间、小组之间、不同岗位之间实行竞争上岗和轮换制。通过三年建设,班级管理全面实现企业化管理的运行机制,使学生在校三年内一直置身于建筑企业文化环境中,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 经验总结、利弊分析
2.1 学习与实践同步,提前感受企业文化
通过校企结合,班级企业化管理,学生能够更直观的了解、理解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更加明确学习的目的和目标。通过现场工地亲自动手操作,结合课堂的所学,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更深刻,更具体。在施工作业中加强了集体协作精神,和自身的责任感。学生通过校企结合这个平台进入企业,了解企业的操作运营,体验企业文化发展,为学生提高自身竞争力提供了绝佳的机会,也为企业挑选人才建立基础,从而达到双赢目的。
2.2 企业化管理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与动力
我系的班级企业化管理,挑选出了一个大一的试点班,把学生进行分组,每组设有组长,每四组设立一个项目经理职务,对资料员、施工员、质检员、安全员四个工种进行轮换实习。
企业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说都是陌生并且向往的,本次企业化管理的班级在一学期的校企结合学习中,表现十分突出。虽然每次到工地学习都是利用周六周日的时间,但每次学生们对到企业学习都表现出无比的热情,从学生转变成了工人,从班干部转变成了组长、经理。一步入工地,学生们各自的分工和责任就更加的深刻。每次学习回来,同学们都会对当天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写出一份详细的实习报告。这不仅对他们日后专业课的学习有利,而且对他们步入社会,踏上工作岗位也是极有价值的经验。
2.3 试点班级的突出进步
(1)试点班与其他本专业班级获奖对比,如表1。
(2)班级在校学生会、学生社团成员人数对比。
建筑081班院、系学生会成员:2人;学生社团成员7人。
建筑082班院、系学生会成员:3人;学生社团成员11人。
建筑083班院、系学生会成员:7人;学生社团成员20人。
(3)2008-2009学年班级平均成绩走势对比,如图1。
2.4 学生专业知识的不完善,影响企业化管理的成效
我校学生大一的课程学习主要是基础科目,要进入大二才真正开始专业知识的学习,所以本次试点班选在大一的学生,让同学们在实践学习的环节中倍感吃力。因为专业知识的缺乏,现场的专业指导老师在教学方面也着实无奈。学校与企业应该多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合作,对学生的学习管理进行统一的同步的教授,校企结合才能真正实现。
2.5 班级管理与企业管理的实质不同
企业管理必须考虑管理效益,其效益与管理是紧密型的,管理产生的效益是即时的、迅速的。而学校管理与效益是松散型的,其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是异时异地的、隐性的。企业是营利性的,学校是公益性的,学校的产品是特殊的。这造成了学校管理与企业管理的不同步,学校管理理论和管理经验的落后。班级管理是学校管理的部分,学校管理的滞后制约班级管理发展。并且目前学校教师和班主任的素质参差不齐,管理理论和管理水平偏低。这些因素决定了班级管理必然远远落后于企业管理。
3 策略建议
班级并不是真正的企业,企业管理的对象是企业员工,其管理的目的是通过工人生产优质产品,进而获得高效益。班级管理企业化并不是绝对的照操照搬企业的管理,而是借鉴企业的管理。这就对班主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了解企业管理的知识,又要熟悉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等相关知识。要求我们的班主任有强烈的进取心和责任感;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广泛的兴趣爱好;有鲜明的时代感和勇于创新的改革精神。
校企结合、班级企业化管理都是为了学校和企业的共同发展而产生,而学生正是校、企的纽带。对于学生的创新管理,我们还在实践中摸索前行。班级企业化管理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有着推波助澜的作用,虽然不成熟,但前景一片光明。这不仅是个别学校或者专业能够完成的,需要全国的应用型学院都参与其中,共同努力,为中国教育树立一座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