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枝一叶总关情

来源 :时代报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ms2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围孜村位于息县项店镇西南部,地处亚热带向暖湿过渡地带,地势平坦,气候温和。主要农作物有水稻、小麦,经济作物有花生,种植结构较单一。全村16个村民组、共834户,3172人,耕地面积4685亩。
  自河南省地矿局第三地质矿产调查院(以下简称“地矿三院”)2015年定点扶贫黄围孜村以来,村里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驻村第一书记张磊及工作队围绕产业扶贫、教育扶贫、社会救助、危房改造、健康扶贫、易地搬迁、转移就业、金融扶贫等方面,因户施策,使村里人均收入大幅提高。贫困户由117户488人减少到4户14人,村人均收入从4000元左右提高到了6000元左右,增长了50%左右,贫困发生率0.44%,远低于国家要求的2%的标准。
  如今,这里的村民喝上了矿泉水、住上了亮堂房子,走的是平整干净的道路,用上了标准化厕所,村里的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上幼儿园,村民没事还能去村部文化广场参加文化活动,大家连精气神儿都和以前不一样了,村民们打心眼儿里感激党的政策、感激扶贫工作队。
  抓好基层党建  让“主心骨”强起来
  以前的黄围孜村可不是这样的,犹记得2017年地矿三院扶贫干部张磊被派驻到黄围孜村任第一书记,当他满怀希望地来到村里后,发现迎接他的不是村民的热情欢迎,反而是一些冷言冷语,如当头一盆凉水,让他的头脑霎时冷静下来。但是想想群众的质疑是因为没有看到实效,只要自己用实实在在的行动真的带领大家实现了脱贫致富,让大家享受到真正的实惠,村民们一定会改变想法的。从此,他就憋着一股劲儿,必须要在黄围孜村干出点实事来,让大家看看。
  脚下有泥,才能心中有底,张磊和驻村工作队马上风风火火地投入到了入户走访调查之中,群众不热情不主动,他们就主动走进群众。他们一家一户入户走访,了解并帮助群众解决最关心最急切最现实的困难,时刻把群众的小事放在心上,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把村里人当成自己的亲人去帮助、去关心。
  基层党组织是脱贫攻坚的战斗堡垒,更是群众的“主心骨”,只有“主心骨”强起来、战斗堡垒硬起来,才能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
  在张磊的提议下,黄围孜党支部决定,村支委的每名党员都对口联系村里的龙头企业、生产基地、致富典型,定期对企业、实体、个体户的生产情况、工作计划、存在困难进行调研并向党支部汇报。这样把党建工作镶嵌到实体中,与群众形成紧密联系,实现党建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
  黄围孜村支委会及工作队的成员还加大对扶贫各项政策的深入学习研究,在用好用活各项政策上苦下功夫。比如在解决劳动力素质低、技能低、“无业可就”、“有业不就”问题上,按照“强劳力解决就业,弱劳力公益性岗位安置,无劳力兜底保障”的思路,对强劳动力家庭,引导其就近就地就业和跨区域转移就业;对弱劳动力家庭,采取设施公益性岗位等方式,为“有就业意愿、弱劳动能力、不能出远门”的贫困户搭建平台、创造条件,实现稳定就业。目前全村贫困人口60余人在外务工,45人从事公益性岗位,其中有5名职业保洁员。
  在具体工作中,驻村工作队采取村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加大扶贫政策宣传、培养创业致富带头人形成典型效应、带领村民代表前往扶贫先进典型村学习等措施,三管齐下,从内在和外在一起对贫困户施加影响。很快,贫困户开始主动找这位年轻的书记反映情况,谈自己困难的原因,谈自己的思想转变,谈自己的脱贫计划。
  黄围孜村孙庄组村民孙明杰,以前在外地打工,一年到头辛辛苦苦赚不了多少钱,家里的农田荒废,家人也无人照顾。脱贫攻坚以来,他有心回乡却下定不了决心,于是张磊主动上门,为他讲解政策、分析形势、制定計划,是张磊一次次设身处地的分析、鼓励和帮助最终让他下定了决心。
  由于他善于学习,精于钻研,善于向专家请教学习,经过近几年的发展,生养殖规模已达到70余头,年销售利润10多万元,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养殖户。
  “落一子而全盘活”,身边人身边事总是更具有说服力和感染性,孙明杰的例子对贫困户形成了强大的震撼,使他们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道路、方向和发生改变的可能性,并树立了强烈的脱贫意识,使其实现脱贫的内在动力发生了根本变化,为黄围孜村顺利推进脱贫攻坚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张磊在开展组织生活中,坚持用好“三会一课”制度,结合农村支部特点,创建具有吸引力的、农民党员易于接受的载体,把党员组织起来、凝聚起来,进而把群众吸引、团结在党组织的周围。他们优先发展致富带头人、回乡创业人员、转业军人为党员,大力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抓好产业扶贫  让村集体经济强起来
  通过之前的走访调研,张磊发现造成村民贫困的主要原因是村民经济来源单一,主要依靠耕地,而耕地又以粮食作物为主,特色种植、养殖率极低,产业结构单一又缺乏特色,这是导致村民收入低的重要原因。
  经过系统分析,张磊认为,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产业升级,突出特色、发挥优势,是下一步工作队的重要任务。
  黄围孜村借鉴省内其他村的先进致富经验,引进龙头企业,发展特色农业,推进乡村旅游,在这片土地上热火朝天地搞起了产业扶贫。
  2016年,在多方考察调研后,息县引进了信阳明德农业综合开发公司进驻在黄围孜村,村里鼓励农户将土地流转,集约化、规模化开发利用。
  村里实现了流转土地2000余亩,建成莲藕种植园1000余亩、水果采摘园800余亩,实现龙虾养殖200余亩,新建莲藕初加工生产线、龙虾饲料加工生产线。带动周边农户100余人在园内就业,带动贫困户20余户,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明德公司负责开发的“十里画廊”,依托美丽乡村建设,计划把黄围孜村打造成集生态种植养殖、采摘体验、观赏休闲于一体的“十里画廊”。公司已建成小龙虾养殖场、莲藕种植基地、花卉苗圃示范园和葡萄、黄桃、秋葵等经济作物种植园、无公害沼气池等,有固定工20多人,每年用工达到1000多人次。   在“十里画廊”建好之后,黄围孜村迎来了大批游客,村里一些村民自发开起了农家乐,这样形成了景点游玩—果品采摘—产品品尝的产业模式,极大地推进了乡村旅游的发展。
  张磊又利用第一书记项目配套资金105万元,流转土地20余亩,一期发展23个蔬菜大棚,用以发展蔬菜种植产业。成立种植合作社。他整合各种培训资源,将适合村民的科技知识、技能培训、种植养殖技术等带到田间地里,让每家每户都至少掌握一门技术;又主动学习电商知识,带领村民们为农产品找到更广的销路;大力推行“党建+专业合作社+农户(贫困户)”的模式,发挥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形成种植的规模化、集群化效应。
  如今,明德農产品综合加工车间和农综展厅给村集体经济分红每年4万元,冷库租赁费用15万元,明德旅游项目分红10万元,蔬菜大棚租赁3万元,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30万元左右。
  抓好生态扶贫   让美丽乡村建起来
  推进脱贫攻坚,建设美丽乡村,生态扶贫必不可少。
  张磊利用各种扶贫政策及省地矿局地矿三院引进及援助的资金,几年来,黄围孜村新建党群服务中心、文化广场,兴建了自来水厂,修建了村部幼儿园,实施了道路亮化、绿化工程,进行了“厕所革命”,初步建成了环境优美、设施齐全、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的美丽乡村。
  现在的黄围孜村家家户户喝上了矿泉水,然而这在几年前却是想也不敢想的事情。
  由于技术、资金限制,过去村民多数靠自家打的小机井饮水,井深较浅,容易与地表水混合造成污染,村民一直吃着水质不好的水。
  这个情况让张磊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这时他想起了自己的“娘家”——省地矿局地矿三院。想到这里,张磊马上回了单位向院领导汇报了黄围孜村面临的困难,急需打井而且缺乏资金。领导在详细了解黄围孜村的情况以后,马上安排钻探队伍进驻黄围孜村,并决定由地矿三院承担打井费用。
  在地矿三院队伍的日夜奋战下,终于打出了一口深约272米、日出水量约600立方米的水井。而最激动人心的是,水中含有锶、钙、镁等大量矿物质,偏硅酸含量大于25mg/L,多项指标超过国家规定的矿泉水标准。
  如今,黄围孜村家家户户喝上了矿泉水,张磊又有了新的设想,他想让这口矿泉水井发挥更大的作用。目前已经有北京的公司表示出合作意愿想在村里开设水厂销售矿泉水。项目达成合作后既能新增大量产值,扩大村集体经济规模,还能吸收大量剩余劳动力就业。
  心系群众万千事,和风细雨润无声。在这个洒满自己青春与汗水的第二故乡,张磊时刻心念组织嘱托,心念群众困难,勇扛脱贫攻坚重任,一步一个脚印地带领村里的亲人们奔向全面小康的幸福路!
其他文献
在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的实业界,有一位年纳税额超千万的民营企业家,“宛城区优秀人大代表”“宛城区五四奖章”“南阳市劳动模范”等荣誉接踵而来,企业也在2017—2019连续三年成为南阳市民营企业30强之一。他以过人的胆识和壮阔的情怀挺立创业潮头,在中国知名电器品牌上写下砥砺前行的人生辉煌。他,就是南阳环宇电器有限公司董事长胡青宇。  下海创业,签单九阳忆艰辛  1974年,胡青宇出生在南阳市宛城区瓦店
期刊
2020年10月8日,“行知少年·爱国爱郏”全域研学闭营仪式在郏县姚庄举行。姚庄旅游中心的大会议室里,来自郏县各乡镇的上百名小学生,面对老师深深鞠躬。他们极度隐忍着啜泣,却无法控制颤抖的双肩。学生对面,几十位老师的泪水划过脸颊,落地有声。  走出礼堂,簇拥而来的家长,把老师和教官们团团围住。偌大的广场上空,家长们感激的话此起彼伏。  家长们应该说声谢谢。为了此次全域研学,郏县青少年活动中心主任王凯
期刊
2020年春节,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在神州大地蔓延。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取得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伟大胜利。就在抗疫形势最严峻的时刻,南阳市仲景社区药都路卡点一线的工作人员在值守期间,意外地收到了一份珍贵的礼物:200服预防新冠肺炎的中药。而这批中药的捐赠者,就是本文的主人公——南阳市匡济中医中药研究所所长、主任中医师刘国印。  家学渊源育良才  1969年5月,刘国印
期刊
庚子鼠年,桥西人民正处于新春佳节的热闹中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突然袭来。  武汉告急!全国告急!  1月25日,农历正月初一,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了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对疫情防控工作进行再研究、再部署、再动员,向全国发出了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号召,在寒冬里为亿万人民带来了信心和力量。  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陕西省富平县齐村镇桥西人民在各级党委的坚强领导和悉心指导下,早行动、早部署、早
期刊
走进位于郑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锦城花园一期,可以看到道路整洁平坦,绿植生长得郁郁葱葱。绿化带旁边竖起的展板上写着:学习我们身边的榜样。展板上的照片是社区评选出来的“好媳妇”“好婆婆”。锦城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位于小区的中心位置,服务中心的小广场上有一块LED显示屏,上面循环播报着近期国内疫情防控情况。小广场上有老人带着孩子玩耍,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前来办事的人进进出出,大家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微笑。小区内其
期刊
群众幸福我幸福,冷暖时刻挂心上。吃亏在前而后已,享受在后勇担当。睿智铺就致富路,巧手描绘贫困庄。人居环境庭院美,灯火璀璨喜若狂。流光溢彩撩人醉,仙境飘渺入帝乡。  ——这是人们对河南安阳县崔家桥镇双塔村党支部书记宋玉印的啧啧称赞!  鸟雀酣眠,天色微明。萤飞临水见,犬吠隔篱闻。旖旎洹畔双塔村,闻说鸡鸣见日升。街道两旁的鲜花摇曳着身姿,绽放出久违的笑容。清风扑面而来,暗香飘渺缭绕。近年来的脱贫攻坚战
期刊
细雨蒙蒙的深秋,车子在崇山峻岭中慢慢行驶,转了一弯又一弯。“到了,前面就是我们的寨和村。”董红军对我说。“这个山路晚上开起危险!” 司机说。“我开了三年!”董红军说。站在开满白花的茶油树旁眺望寨和村,两座高山之间的沟里有不少人家,在半坡和坡底。  “董书记是好人,是共产党的好干部!”“解放以来的驻村干部,没有哪个能与董书记相比!”“董书记没有官架子,比我们的亲人还好!”“董书记是办事实的好领导!”
期刊
他是买多创始人;  他是中国社交电商平台的打造者;  他是中国提出“消费省钱,分享赚钱”的开创者;  他是中国O2O电商平台的创始人;  他是中国实现“积分换购”的设计者;  他是中国买“赠”品送“正”品的营销理念的创造者;  他是中国共享电商的实践者。  邵玉鹏生于河南省豫北地区,他没有显赫的家世背景,却凭借超人的胆识和智慧,以及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华丽转身为叱咤商界的传奇人物。  2008年,
期刊
在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前夕,我受河南省许昌市建安区(原许昌县)委宣传部的委派,怀着崇敬的心情,到建安区苏桥镇司堂村,缅怀革命烈士英灵,采访、记录烈士的英雄事迹。  距今92年前的1928年2月12日,司堂村及周边村庄的2000多个贫苦农民,在中共许昌县委书记李杜,县委委员、团縣委书记陈云登,县委委员、司堂村农民协会主席薛朝立的直接领导下,举行了农民暴动。他们高举“工农革命军”大旗,颈系红布标志
期刊
山东省菏泽市,地处鲁西南,与苏、豫、皖三省接壤,面积12200多平方公里。此地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与河南洛阳齐名的牡丹之乡。又因其东接沿海港口,西连中原腹地,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国家对中西部开发建设力度的加大,其承载力、吸引力和集聚力持续增强。尤其是近年来,该市抢抓“突破菏泽、鲁西崛起”发展机遇,城镇化建设进程更为加快,由此,也为众多建筑企业提供了营销拓展、竞标施工的良好契机。  2018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