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改革开放大潮中,苏州总是不断给人以惊喜。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苏州谱写出一个又一个发展传奇。从乡镇企业到外向型经济,再到创新型经济,从张家港、昆山等各辖市到市区各版块你追我赶,各美其美,苏州逐渐形成属于自身的特色与路径。
再燃激情,勇立潮头。新时期,苏州提高城市竞争力、提升城市能级的号角已经吹响。时不我待,对于苏州各版块来说,如何在新一轮发展中抢得先机,用饱满的干劲,在时代赋予的新机遇下,坚持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变得越来越紧迫。
作为苏州北部一隅,相城区这些年的变化有目共睹。在活力与激情中,相城开拓创新的脚步越来越快。特别是作为相城中心城区的元和,以产城融合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能,用“高”与“新”绘就城市未来发展新蓝图。
在相城区委常委、相城高新区党工委书记、元和街道党工委书记朱小海看来,这样的“高”与“新”,在规划建设、产业布局、人才政策等方面都得到了充分体现。“近几年来,相城与元和带给人们不少惊喜,正是因为大家充满活力,以饱满的激情,干事创业,争先发展。”
千年元和的蝶变
崭新生活正在开启
旧时姑苏,一路往北过了阊门,老苏州们没事是不会往那儿去的。而如今,阊门以北的苏州相城区,早已不是农田漫漫,取而代之的是一片繁华盛景。
方圆496平方公里的相城区,是苏州大市区域的地理中心。而元和,则地处相城中心城区,可谓是“中心的中心”。可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无论是相城区亦或是元和,与“中心”似乎总隔着一段距离。不说远的,就说十几年前,在苏城百姓眼里,相城总是带着一点偏远的痕迹,即使人民路早已北延,东环也接通了相城大道……
转折点发生在2001年。那年2月,吴县撤县,相城建区。第二年,也就是2002年,原相城区陆慕和蠡口两镇合并为元和镇。但那会儿的相城与元和,说实话,除了深厚的文人底蕴,其他方面,很难找出亮点。
可以说,无论是相城区亦或元和,发展的起步与基础,都很一般。但,正所谓起步晚不要紧,只要起点高、方向准、跑得快、步子稳,后发优势可以很明显。
暂且不谈整个相城区,重点来讲讲千年元和的这场蝶变。
2005年,元和镇撤镇改设元和街道,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一切的变化,正在悄然上演。
建立于1992年的蠡口国际家具城,在华东地区乃至全国的家具业树立起了一面旗帜,2009年它被中国家协授予“中国家具商贸之都”称号。
2010年,元和街道高起点规划建设相城国际汽车城,而汽车城的奋力崛起,也在元和产业经济转型发展中脱颖而出。到了2013年,苏州轨交2号线开通试运营,富元、蠡口、徐图港、阳澄湖中路、陆慕五个站点皆在元和街道辖区内。
2014年,元和街道继续跨着大步子向前飞驰,阳澄湖中路的罗普斯金在元和人的注目中落下了帷幕,繁花中心成为“逛吃群”的新地标。这一刻,老旧的城市记忆在褪去,崭新的生活正在开启。
2019年,相城高新区落户元和,翻开了这里发展的崭新一页。
如今的相城高新区,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处处是楼群林立,商贸繁华,俨然是一派现代化城市的美丽图景。
打出创新“好牌”
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活力
作为苏州最年轻的区域板块,相城经过19年的发展,已从苏州北部新城进化为长三角腹地。成立才2年时间的相城高新区,虽然如“初创型企业”,但有了昆山、张家港、园区等板块的发展经验,无疑起点更高。
老子云:“九层之台,始于累土”。一步一个脚印,走高质量发展路线是元和的目标,也是民心所向。作为相城区建设的核心区域,元和依托“一核一带五区”的产城融合发展规划,围绕“科技金融、数字文创、数字研发、智慧健康”为核心和以“服务贸易、跨境电商”为延伸的“4+1”产业定位,搭建产业生态体系,并初见成效。
有了清晰的定位,元和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就都能有的放矢。细数这两年落地项目,泰丰文化、炫客数字、乐檬国际贸易等等,几乎均涉及智能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和数字经济等领域。而这些产业,都锁定了“创新”这一关键词。
依托这些高新技术企业的落地与发展,元和创新型产业已是初具规模。2019年,元和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超153.03亿元,增长12.9%;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4.31亿元,增长17.6%;规上工业产值45.13亿元,增长5.3%;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3亿元,增长31.52%
近两年元和不断将各类优质资源和要素向创新型产业倾斜,为厚植产业培育土壤,不断激发创新主体活力。“元和不大,辖区面积在44.2平方公里左右,这就决定了我们更适合楼宇经济。”针对高新技术企业,元和首先是让它们在楼宇中进行孵化,目前,元和内这类楼宇的面积已经超过了100万平方米。当企业初具规模后,元和进一步推出了新的发展空间——楼宇式工厂。
同时,元和还发布了“开放创新合作热力图”,共涉及9座载体超16.6万平方米的可用空间和超1000亩的用地资源。“热力图”主要由平台载体和产业用地两部分组成。平台载体部分紧扣元和主导产业定位,产业用地部分则推出了平门塘区域总面积超250亩的产业用地,单个地块面积大多在40亩左右,可用于总部经济、科教研发和文化创意等方面的建设。
这样一个全产业链条式的规划,也让入驻元和的企业,对发展更有信心。
培育科技金融生态圈
为产业发展导入更多资源
有了产业,资本同样重要。“截至去年底,相城区约有34家各类银行的支行,其中30家在元和,这也为我们发展科技金融提供了很好的基础。”為了进一步形成金融产业的聚集,今年一季度,元和还发布了针对金融机构的“小热力图”。
“相关部门将元和范围内,所有适合银行、证券设立网点的位置进行标注,同时对辖区内所有已有银行和证券进行盘点,针对还未入驻元和的金融机构进行梳理,为下一步招商部门进行点对点对接做了很好的铺垫。”好消息是,今年一季度,即便受到疫情影响,也已有3家银行的支行与元和签约。 除传统金融机构外,元和还引进了多家投融资机构,并设立了2支母基金,以更好地助力区域内创新型产业发展。不仅是金融机构聚集,朱小海透露,为了更好地响应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国家战略,元和正在与长三角其他地区、特别是上海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全面对接,希望将他们的产学研资源导入元和。
“协同长三角区域内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研发中心等创新资源,合作共建孵化器或众创空间,加快培育一批市场竞争力强,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示范带动作用强的企业,引导产业机构优化布局。”今年元和计划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3家,新增市级以上众创空间和孵化器3个,新增省级以上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家。
此外,商贸业的发展,也将是元和较为突出的产业。“国际汽车城、蠡口家具城都是元和的‘老牌’产业,已经在苏州地区形成一定的聚集效应。”
以蠡口家具城为例,“大卖场”式的家具市场一定会成为过去时,取而代之的会是以设计体验为主题的商业综合体。据透露,元和正在规划蠡口家具城的改造工程。
优化营商环境
助力元和在竞争中占得先机
创新一线的火热场景,离不开元和的政策扶持。
近日,相城高新区连发三项企业扶持政策,拿出“真金白銀”最大化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社会创造力,跑出优化营商环境“加速度”。
据了解,此次发布的三项企业扶持政策包括“元和十条”“元和总部十条”和 “元和日企十条”,同时,还有针对科技金融企业的《元和高新区科技金融引领高质量发展若干扶持政策意见》。
认真梳理这“30条政策”,无论是针对企业落户、地方经营贡献、办公补助、资本市场支持还是企业协作、人才等方面的政策,都是契合企业发展需要的,可谓是“想企业所想,解企业所困”。
朱小海在接受采访时直言,政府优化营商环境不能是空谈,是要通过一系列实实在在的措施,让企业感受到元和的诚意,增强他们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除了出台一系列诚意满满的政策外,元和还积极举办各类企业家沙龙活动。比如4月8日,针对疫情期间融资难问题,元和就举办了一场活动,邀请了企业与金融机构共同参与。此外,这类沙龙还成为了资源对接平台和企业交友平台,催生出更多“链接”。
在采访多家落户元和的企业过程中,企业家们对元和的硬政策和软服务都是赞不绝口。相信企业的肯定,也将成为政府的动力,在今后日子里,更好地扮演好“店小二”角色,助力企业发展。
激发干部精气神
绘就产城融合美丽新画卷
如今的元和是充满活力的,最直观的体现,在于“元和人”的精气神。以往,人们对相城区的印象,始终停留在按部就班的观念中。当下,这样的情况俨然成为了历史。
为了让居民办事更顺畅,他们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构建三级便民服务体系;为了让入驻企业和项目能够更专注“主业”,元和科技与招商人员主动对接,帮助企业解决各种问题,让发展无后顾之忧;为了当好“桥梁”与“纽带”,元和的工作人员乐此不疲地与长三角及全国优质资源对接,希望能为区域注入更多新鲜血液……
早年间,元和的产业能级还不高,规模小、分布乱、隐患大的“散乱污”企业不仅占用了宝贵的土地空间,也成为居民身边的污染隐患。“这两年,我们淘汰这类企业的力度非常大,不仅腾挪出的大量土地为新兴产业项目留足了发展空间,也优化了居民的生活环境。”
高端的公共配套服务对于吸引人才同样关键。苏州第二图书馆、苏州第二工人文化宫相继落户,天虹、繁花等商业综合体缤纷亮相,这些硬件设施无疑让元和的生活档次更进了一步。此外,今年还会有两家幼儿园和一所国际学校将在元和相继开工建设,可以预见的是,未来这里可以满足不同居住人群对教育资源的需求。
交通配套也是百姓的“心头好”。“已经开通的轨交2号线、4号线全部经过元和,今年动工的7号线和8号线也都在元和设有站点,这对我们来说是不可多得的优势。”轨交外,毗邻高铁枢纽同样是元和重要的区位优势之一,甚至已成为了元和招商团队外出招商时的是一张“王牌”。
“软件”提升也很重要。“最近几年,我们在社会治理方面狠下功夫, 旨在让元和的社会治理可以更加人性化,让居民更加舒心和放心。”
未来可期,千年元和正在以“高”与“新”绘就一幅美好的产城融合画卷。相信不久的将来,这里将成为苏州下一个发展高地。
再燃激情,勇立潮头。新时期,苏州提高城市竞争力、提升城市能级的号角已经吹响。时不我待,对于苏州各版块来说,如何在新一轮发展中抢得先机,用饱满的干劲,在时代赋予的新机遇下,坚持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变得越来越紧迫。
作为苏州北部一隅,相城区这些年的变化有目共睹。在活力与激情中,相城开拓创新的脚步越来越快。特别是作为相城中心城区的元和,以产城融合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能,用“高”与“新”绘就城市未来发展新蓝图。
在相城区委常委、相城高新区党工委书记、元和街道党工委书记朱小海看来,这样的“高”与“新”,在规划建设、产业布局、人才政策等方面都得到了充分体现。“近几年来,相城与元和带给人们不少惊喜,正是因为大家充满活力,以饱满的激情,干事创业,争先发展。”
千年元和的蝶变
崭新生活正在开启
旧时姑苏,一路往北过了阊门,老苏州们没事是不会往那儿去的。而如今,阊门以北的苏州相城区,早已不是农田漫漫,取而代之的是一片繁华盛景。
方圆496平方公里的相城区,是苏州大市区域的地理中心。而元和,则地处相城中心城区,可谓是“中心的中心”。可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无论是相城区亦或是元和,与“中心”似乎总隔着一段距离。不说远的,就说十几年前,在苏城百姓眼里,相城总是带着一点偏远的痕迹,即使人民路早已北延,东环也接通了相城大道……
转折点发生在2001年。那年2月,吴县撤县,相城建区。第二年,也就是2002年,原相城区陆慕和蠡口两镇合并为元和镇。但那会儿的相城与元和,说实话,除了深厚的文人底蕴,其他方面,很难找出亮点。
可以说,无论是相城区亦或元和,发展的起步与基础,都很一般。但,正所谓起步晚不要紧,只要起点高、方向准、跑得快、步子稳,后发优势可以很明显。
暂且不谈整个相城区,重点来讲讲千年元和的这场蝶变。
2005年,元和镇撤镇改设元和街道,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一切的变化,正在悄然上演。
建立于1992年的蠡口国际家具城,在华东地区乃至全国的家具业树立起了一面旗帜,2009年它被中国家协授予“中国家具商贸之都”称号。
2010年,元和街道高起点规划建设相城国际汽车城,而汽车城的奋力崛起,也在元和产业经济转型发展中脱颖而出。到了2013年,苏州轨交2号线开通试运营,富元、蠡口、徐图港、阳澄湖中路、陆慕五个站点皆在元和街道辖区内。
2014年,元和街道继续跨着大步子向前飞驰,阳澄湖中路的罗普斯金在元和人的注目中落下了帷幕,繁花中心成为“逛吃群”的新地标。这一刻,老旧的城市记忆在褪去,崭新的生活正在开启。
2019年,相城高新区落户元和,翻开了这里发展的崭新一页。
如今的相城高新区,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处处是楼群林立,商贸繁华,俨然是一派现代化城市的美丽图景。
打出创新“好牌”
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活力
作为苏州最年轻的区域板块,相城经过19年的发展,已从苏州北部新城进化为长三角腹地。成立才2年时间的相城高新区,虽然如“初创型企业”,但有了昆山、张家港、园区等板块的发展经验,无疑起点更高。
老子云:“九层之台,始于累土”。一步一个脚印,走高质量发展路线是元和的目标,也是民心所向。作为相城区建设的核心区域,元和依托“一核一带五区”的产城融合发展规划,围绕“科技金融、数字文创、数字研发、智慧健康”为核心和以“服务贸易、跨境电商”为延伸的“4+1”产业定位,搭建产业生态体系,并初见成效。
有了清晰的定位,元和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就都能有的放矢。细数这两年落地项目,泰丰文化、炫客数字、乐檬国际贸易等等,几乎均涉及智能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和数字经济等领域。而这些产业,都锁定了“创新”这一关键词。
依托这些高新技术企业的落地与发展,元和创新型产业已是初具规模。2019年,元和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超153.03亿元,增长12.9%;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4.31亿元,增长17.6%;规上工业产值45.13亿元,增长5.3%;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3亿元,增长31.52%
近两年元和不断将各类优质资源和要素向创新型产业倾斜,为厚植产业培育土壤,不断激发创新主体活力。“元和不大,辖区面积在44.2平方公里左右,这就决定了我们更适合楼宇经济。”针对高新技术企业,元和首先是让它们在楼宇中进行孵化,目前,元和内这类楼宇的面积已经超过了100万平方米。当企业初具规模后,元和进一步推出了新的发展空间——楼宇式工厂。
同时,元和还发布了“开放创新合作热力图”,共涉及9座载体超16.6万平方米的可用空间和超1000亩的用地资源。“热力图”主要由平台载体和产业用地两部分组成。平台载体部分紧扣元和主导产业定位,产业用地部分则推出了平门塘区域总面积超250亩的产业用地,单个地块面积大多在40亩左右,可用于总部经济、科教研发和文化创意等方面的建设。
这样一个全产业链条式的规划,也让入驻元和的企业,对发展更有信心。
培育科技金融生态圈
为产业发展导入更多资源
有了产业,资本同样重要。“截至去年底,相城区约有34家各类银行的支行,其中30家在元和,这也为我们发展科技金融提供了很好的基础。”為了进一步形成金融产业的聚集,今年一季度,元和还发布了针对金融机构的“小热力图”。
“相关部门将元和范围内,所有适合银行、证券设立网点的位置进行标注,同时对辖区内所有已有银行和证券进行盘点,针对还未入驻元和的金融机构进行梳理,为下一步招商部门进行点对点对接做了很好的铺垫。”好消息是,今年一季度,即便受到疫情影响,也已有3家银行的支行与元和签约。 除传统金融机构外,元和还引进了多家投融资机构,并设立了2支母基金,以更好地助力区域内创新型产业发展。不仅是金融机构聚集,朱小海透露,为了更好地响应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国家战略,元和正在与长三角其他地区、特别是上海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全面对接,希望将他们的产学研资源导入元和。
“协同长三角区域内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研发中心等创新资源,合作共建孵化器或众创空间,加快培育一批市场竞争力强,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示范带动作用强的企业,引导产业机构优化布局。”今年元和计划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3家,新增市级以上众创空间和孵化器3个,新增省级以上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家。
此外,商贸业的发展,也将是元和较为突出的产业。“国际汽车城、蠡口家具城都是元和的‘老牌’产业,已经在苏州地区形成一定的聚集效应。”
以蠡口家具城为例,“大卖场”式的家具市场一定会成为过去时,取而代之的会是以设计体验为主题的商业综合体。据透露,元和正在规划蠡口家具城的改造工程。
优化营商环境
助力元和在竞争中占得先机
创新一线的火热场景,离不开元和的政策扶持。
近日,相城高新区连发三项企业扶持政策,拿出“真金白銀”最大化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社会创造力,跑出优化营商环境“加速度”。
据了解,此次发布的三项企业扶持政策包括“元和十条”“元和总部十条”和 “元和日企十条”,同时,还有针对科技金融企业的《元和高新区科技金融引领高质量发展若干扶持政策意见》。
认真梳理这“30条政策”,无论是针对企业落户、地方经营贡献、办公补助、资本市场支持还是企业协作、人才等方面的政策,都是契合企业发展需要的,可谓是“想企业所想,解企业所困”。
朱小海在接受采访时直言,政府优化营商环境不能是空谈,是要通过一系列实实在在的措施,让企业感受到元和的诚意,增强他们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除了出台一系列诚意满满的政策外,元和还积极举办各类企业家沙龙活动。比如4月8日,针对疫情期间融资难问题,元和就举办了一场活动,邀请了企业与金融机构共同参与。此外,这类沙龙还成为了资源对接平台和企业交友平台,催生出更多“链接”。
在采访多家落户元和的企业过程中,企业家们对元和的硬政策和软服务都是赞不绝口。相信企业的肯定,也将成为政府的动力,在今后日子里,更好地扮演好“店小二”角色,助力企业发展。
激发干部精气神
绘就产城融合美丽新画卷
如今的元和是充满活力的,最直观的体现,在于“元和人”的精气神。以往,人们对相城区的印象,始终停留在按部就班的观念中。当下,这样的情况俨然成为了历史。
为了让居民办事更顺畅,他们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构建三级便民服务体系;为了让入驻企业和项目能够更专注“主业”,元和科技与招商人员主动对接,帮助企业解决各种问题,让发展无后顾之忧;为了当好“桥梁”与“纽带”,元和的工作人员乐此不疲地与长三角及全国优质资源对接,希望能为区域注入更多新鲜血液……
早年间,元和的产业能级还不高,规模小、分布乱、隐患大的“散乱污”企业不仅占用了宝贵的土地空间,也成为居民身边的污染隐患。“这两年,我们淘汰这类企业的力度非常大,不仅腾挪出的大量土地为新兴产业项目留足了发展空间,也优化了居民的生活环境。”
高端的公共配套服务对于吸引人才同样关键。苏州第二图书馆、苏州第二工人文化宫相继落户,天虹、繁花等商业综合体缤纷亮相,这些硬件设施无疑让元和的生活档次更进了一步。此外,今年还会有两家幼儿园和一所国际学校将在元和相继开工建设,可以预见的是,未来这里可以满足不同居住人群对教育资源的需求。
交通配套也是百姓的“心头好”。“已经开通的轨交2号线、4号线全部经过元和,今年动工的7号线和8号线也都在元和设有站点,这对我们来说是不可多得的优势。”轨交外,毗邻高铁枢纽同样是元和重要的区位优势之一,甚至已成为了元和招商团队外出招商时的是一张“王牌”。
“软件”提升也很重要。“最近几年,我们在社会治理方面狠下功夫, 旨在让元和的社会治理可以更加人性化,让居民更加舒心和放心。”
未来可期,千年元和正在以“高”与“新”绘就一幅美好的产城融合画卷。相信不久的将来,这里将成为苏州下一个发展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