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位于新疆西南部,帕米尔高原东部。西北与塔吉克斯坦接壤,西南与阿富汗接壤,南部与巴基斯坦相连,是个不折不扣的边地小城。我无缘遍历八百万中亚塔吉克人生活的每一处乡野,却有缘在这个春季里,游走在东帕米尔明珠—塔什库尔干的土地上,从科克雅尔到达布达尔,从提孜那甫到布伦木沙,从大同到瓦罕走廊,从慕士塔格到石头城,竭力走近这个聚居在东帕米尔山麓,只占塔吉克民族0.5%的人群,去寻找有关这个马背民族的春天的故事。
迎春
这个庆典多多的季节的序曲,是肖公巴哈尔节,亦即春节。
这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它决定于高原气候的特殊节律,从而也决定着高原居民的生存节律。春与秋,这是塔吉克人一年中仅有的两个季节。因此,春天的到来,意味着整个帕米尔高原从冰雪中霆醒。在经历了一次漫长的寒冷与荒芜后,塔吉克人对冰雪消融、万物复苏的期盼,都释放在大地霆醒的这一时刻。
那几天,在塔什库尔干的城乡大地上,我们随时都感受着浓烈的节日氛围——墙头和柴堆上晒着花花绿绿的被褥,油锅里翻滚着金黄的“阿尔孜克(炸油饼)”,木桩上拴着待宰的羊只,院子里飘散着新鲜烤馕的浓香。在清扫干净的房屋里,老人们向墙上抛洒面粉,虔诚祈福,让烟熏火燎的墙壁上印上新生活的印记……这种乡俗符号虽然年年相同,但却像泥土深处正在奋力生长的新芽一样,绝非重复,而是新生。
3月21日,我们走进雪山脚下的提孜纳甫乡,在曲曼村的村口停下脚步。由于肖公巴哈尔节属于开放的民俗节日,这使我们不必过多担心于宗教禁忌,而径直走进了谦和好客的塔吉克人群中。像帕米尔高原上的许多乡村一样,曲曼村的地势并不平坦,村户人家的房屋像是随手撒出的种子一样,离散在各处。而这时,过年的氛围已经不只是存在于各家的院门内和灶台前了。从这一天起,塔吉克男人们要率先出门了。礼俗约定,即便是前一天还曾蹲在土墙下对弈五子棋的邻居,也要十分正式地开始彼此拜访。原本萧疏的乡野山道间,突然生出一些衣冠洁净、礼数周到的互访的人丁。
我们跨过沟渠、踏着田埂走进一户人家。有四个儿子、两个女儿的海里木江是家中的长者。她的老伴早已去世。此时,她正带着大儿媳妇米哈和三儿媳妇木依姆在烤制过节用的烤馕,喷香的烤馕堆满炕头。两个儿子边逗弄着满地爬的孩子,边凑在女人们身边,不时说笑,简陋的厨屋里充满温馨的气息,伴着浓郁的馕香。这是个已历经七代、跨越过一个世纪的传统家庭。儿子们虽然都已成家,但除了一个在外地工作之外,其他三个都没有与母亲分家,共同经营着这份安恬的生计。显然,在高原上,家族的亲情和彼此的携手总能更有效地抵御恶劣的环境,维系稳定的生活,也总是能享受到朴素的满足和纯粹的快乐。
当然,如此快乐的远不止海里木江一家。在曲曼村,我们随处都能听到从土黄的院墙后面传来的笑闹声,望到从草泥屋顶上升起的袅袅炊烟。那是男人们正在宰杀一头敦巴什绵羊,或是主妇们正在煮一锅鲜美的肉汤。就像我们低头走进那些简陋的土屋中所看到的那样,高原上颇显珍贵的柴草和牛粪在炉膛里旺旺地燃烧着,火苗蹿动着温暖的光亮。醇香的奶茶在黢黑的奶锅里翻滚着,团团蒸汽冲向黑屋顶上透蓝的天窗。此情此景,你会坚信,所有的清贫都是因此而被顽强地抗拒着,快乐的感觉也会因此而隽永绵长。
后来,当一阵闹闹嚷嚷的人声传来之后,我们便遇到了曲曼村全村人推举出的一位“肖公”,以及由他统领着的一群男人们。这位德高望重的长者正带领他的团队,挨家挨户地向每一户村民拜年。出于塔吉克人的好客,我们也混迹其中,随同前往。每到一家,这位肖公会托起他银灰色的一把美髯,代表村人向主人虔诚地祝福。而主人则一边抚胸致谢,一边捧出面粉,点洒在肖公和众人肩上,祝愿同喜同福。然后,大家一起接受主人家的款待,盘坐炕头。在这样一片被千峰万壑阻隔着土地上,淳朴的塔吉克人就是以这样一种淳朴的方式,延续着这个古老民族的传统美德。它似乎从不因时光的更替而变迁,永远与养育他的万山之祖一起质朴着,淳厚着。
引水
实际上,肖公巴哈尔节并非单一内容的喜庆节日,而是一组节日套餐的组合。在这期间,还套有祖吾尔节、铁合木祖瓦提斯节(引水节与播种节)等一系列的节庆活动。这是一种以古老的劳动生产方式为背景的民俗传承。引水节和播种节都属于塔吉克人独有的农事节日。因为帕米尔高原春季解冻较晚,为了不误农时,必须破冰引水。而此举绝非一人之力所能完成,引水节便在集体劳动中逐渐形成。
引水节的时候,我们来到提孜纳甫乡兰杆村。兰杆村坐落在兴干山下,我们沿着柳林遮荫的乡村土路一直向西走去。等大家气喘吁吁地爬上一个大土坡,却发现在这个时刻,几乎全村的男女老少都已聚集在那里。
按照性别不同,人们分区域坐在坡地上。着深色衣服、像土地一样肃穆的塔吉克男人,与服饰艳丽的女人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塔吉克人是守纪律的典型。此时,男人们并不多言,用心专注,颇显深沉,孩子们则挤在艳若花海、举止优雅的妇女中间,东张西望地看着热闹。
在事先选好的破冰点,人们先往冰层上撒土,以便操作。然后,还在渠边宰杀一只黑色的羊只作为祭奠。操刀者以手抚胸,口中默念“祈求上苍给我们平安的生活,灾难不要发生,好人的愿望都能实现”。随后,那只作为祭品的黑色山羊的血就渗进了冰冷的雪水中,顺渠而下,一路撒播塔吉克人的愿望。
在兰杆村引水渠旁边,有一处圣地名叫萨他麻扎。引水之后,那只从河边取回的羊头,就会被安放在萨他麻扎历经数年积聚起来的羊角堆前。男人们依次前来,将随身带来的布条绑在麻扎前的柳枝上,并将面粉与油的混合物撒在麻扎前,然后面向麻扎,或蹲或跪,双手郑重地触碰下巴、鼻子、额头,虔诚祈祷。按照当地习惯,过节时,每家每户都要烤制三个大馕,一个留在家里,两个携往引水工地。在引水现场,各家各户送来的馕堆积得如同小丘。此时,那只用来祭奠的羊已经被煮进一口大锅里,人们在鹰笛、手鼓、来布甫等乐器的伴奏下,载歌载舞,庆祝引水顺利。羊肉煮熟后,男人们在山坡上围坐成几个巨大的环形,共享食品,并祈求今年风调雨顺,庄稼丰收。孩子们则获得丰厚的犒赏。 无疑,在引水仪式上,那只黑色的羊只承托着丰厚的含义。祭奠引水,淋血入河,供奉麻扎,直到最后由全体村人分享,归根结底,这只羊的存在与塔吉克人生产劳动的目标是一致的——拥有食物和温饱,拥有冰雪高原上生命的延续。
播种
引水节顺利举行之后,立即就是播种节。实际上,这也是塔吉克人在开犁耕种前的一种揭幕活动。高原上有高山也有低谷,塔吉克族人便根据不同的地域特点,选择在高山上放牧,低谷里种植。播种之后,男人们便要赶着畜群上山放牧,直到作物成熟,才会回村收割。从某种意义上讲,收获的丰亏,都依赖作物的自然生长,或曰上苍的赐福。
在兰杆村的播种仪式上,人们将饲料捏成耕牛和犁具状,给牛角上绑上红布条,给耕牛喂食,然后将面粉撒在牛头上,赶往田地中耕作。在散发着潮湿气味的黑色土地上,由一位有经验的老农象征性地将种子撒向地面,而人们则围在周围,撩起衣襟,竭力让种子落进自己的怀抱。人们相信,谁的衣襟中落下的种子越多,谁家的收成就越丰厚。这个古老的仪式,最初源于一些富裕人家的乐善好施。塔吉克人有这样的谚语:“谁没有朋友谁便是可怜人,这种人是无翅的飞禽。”他们相信,只有相互帮助,友情才得以长久,只有相互帮助,贫困才能被化解。这种不吝食物泽及他人的品德,便通过生产劳动得以传承。而更有意思的是,播种仪式之后,还会有一系列的泼水活动。借助于泼水活动,人们忠心表达的愿望是“为你浇田,愿你丰收”。所以,明知要被泼得浑身湿漉漉,人们还是乐于穿戴整齐地去参与这个古老的游戏。 在塔吉克人这种偏安一隅的岁月中,毫不缺少那种令日月动容的深刻内涵。
我们站在一户人家的院中,等村里的人来这家拜节。当男人们进到房中,共享一种将大麦碾碎拌合干酪煮成的“代力亚”饭时,主人已经安排好房顶和门前的好几拨女人做好洒水的准备。客人出门时,虽然有所防备,但还是抵挡不住清水从四面八方泼洒而下。反应快者捷足先逃,反应慢者则被泼个落汤鸡,只能退出拜节活动回家更衣了。
竞技
如果说引水仪式与播种仪式偏重表达的是心的祈愿,那么节日期间的竞技运动,则体现着一种真实能力的宣示。无论赛马、叼羊或摔跤,无体现出塔吉克男人勇猛矫健的高原骨血。
在这块因海拔过高而极其贫瘠的土地上,最能体现适应能力的畜类不是马匹,而是牦牛。多年来,这种习惯生活在高海拔地区的畜类与塔吉克人一起生存、一起劳作,成为塔吉克男人最强悍的对手,同时也是最中意的搭档,最信得过的伴侣。因而,用性情暴烈的牦牛来进行叼羊比赛,不能不说是高原生活的勇敢选择,自然也成为最具塔吉克民族特色的民俗活动。
在激烈的比赛中,骑手们有的将鞭子衔在口中,左冲右突,有人咬紧牙关,撕扯抢夺,有的在抢夺得手后驱使牦牛一路狂奔,蹄声隆隆,有的则紧追不舍,一溜飞尘。随着骑手们的激烈争夺,赛场局面时时发生变化,有时远得令观众引颈眺望,有时又近得让人穷于躲闪。一不小心,一只狂躁的牦牛冲进人群,便会引发一阵涌动的人潮。待尘埃落定,一场撼天动地的追逐战又演绎在远处的地平线上。在这种扣人心弦的牦牛比赛中,如果足够细心,你会看得出,那些脾性倔强的牦牛其实已经与主人融为一体,尽管牛眼血红,口沫纷飞,却拼尽全力,毫不示弱,依从主人的谋略去奋勇拼搏。这种人畜之间的高度默契,只有在经年生活中长期磨炼,才能在关键时刻被发挥到极致,赢得胜利。
在整个赛场上,除了沉重的蹄声,你听到的最多的是那种“加了!加了!”的呼喊声。无须翻译,只凭观众那种狂热得甚于骑手的表情和形体语言,你就能懂得,那是“快!快!加油!”的意思。塔吉克族是个崇尚荣誉的民族,而一头牦牛,一个骑手是否“加了”,则牵动着一个家族、一个村庄、甚至一个乡镇的塔吉克人的荣誉感。他们无法不狂热地投入其中。于是,场上场下,一种激越的、蒸腾的、向上的人气便在蓝天下汇聚,昭示着一个更加“加了”的年份的到来。
在肖公巴哈尔节期间,塔吉克人聚在一起,载歌载舞起来,女人换着敲手鼓,男人换着吹鹰笛,不知不觉下起雪来,大家兴致依然高涨。
塔吉克的妇女们都戴着一种独特库勒塔帽,非常漂亮,从帽子的圆顶到外表全部绣有色彩斑斓的图案,华丽而别致。
节日期间,一名塔吉克男子守护着将供众人享用的馕堆。
塔什库尔干旅行提示 边境证 | 交通 | 线路特色 | 宗教 | 气候
1.边境证:
前往塔什库尔干地区,需要办理边防通行证,要在户口所在地或者喀什市办理,务必在前往塔县之前办好,因为途中需要检查。如果是新疆户口,则必须先由户籍所在地派出所出具证明,然后拿上证明到喀什地区边防大队办理边境通行证,如需到口岸观光,还需要在县边防大队开具通行证。
2.交通:
从喀什到塔什库尔干县城300公里,全程柏油路面,适于自驾旅行,但可能出现季节性水毁路段,应注意提前了解即时信息。乘班车旅行者可在喀什市客运站购票乘车。县城里有多家饭店旅馆可供居住。
3.线路特色:
这里的典型看点为盖孜河峡谷、布伦果勒白沙山、卡拉库里湖、慕士塔格冰山公园及登山大本营、石头城遗址、公主堡遗址、提孜那普乡塔吉克民俗等;普遍海拔在3000米,途中最高海拔4200米,可能出现轻微高山反应,应有所准备。
4.宗教:
沿途塔吉克与柯尔克孜人信奉伊斯兰教,应预习并尊重其民族和宗教习俗。
5.气候:
塔什库尔干区域有较大的温度梯度和早晚温差,即使夏季旅行,也应备足衣物。
迎春
这个庆典多多的季节的序曲,是肖公巴哈尔节,亦即春节。
这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它决定于高原气候的特殊节律,从而也决定着高原居民的生存节律。春与秋,这是塔吉克人一年中仅有的两个季节。因此,春天的到来,意味着整个帕米尔高原从冰雪中霆醒。在经历了一次漫长的寒冷与荒芜后,塔吉克人对冰雪消融、万物复苏的期盼,都释放在大地霆醒的这一时刻。
那几天,在塔什库尔干的城乡大地上,我们随时都感受着浓烈的节日氛围——墙头和柴堆上晒着花花绿绿的被褥,油锅里翻滚着金黄的“阿尔孜克(炸油饼)”,木桩上拴着待宰的羊只,院子里飘散着新鲜烤馕的浓香。在清扫干净的房屋里,老人们向墙上抛洒面粉,虔诚祈福,让烟熏火燎的墙壁上印上新生活的印记……这种乡俗符号虽然年年相同,但却像泥土深处正在奋力生长的新芽一样,绝非重复,而是新生。
3月21日,我们走进雪山脚下的提孜纳甫乡,在曲曼村的村口停下脚步。由于肖公巴哈尔节属于开放的民俗节日,这使我们不必过多担心于宗教禁忌,而径直走进了谦和好客的塔吉克人群中。像帕米尔高原上的许多乡村一样,曲曼村的地势并不平坦,村户人家的房屋像是随手撒出的种子一样,离散在各处。而这时,过年的氛围已经不只是存在于各家的院门内和灶台前了。从这一天起,塔吉克男人们要率先出门了。礼俗约定,即便是前一天还曾蹲在土墙下对弈五子棋的邻居,也要十分正式地开始彼此拜访。原本萧疏的乡野山道间,突然生出一些衣冠洁净、礼数周到的互访的人丁。
我们跨过沟渠、踏着田埂走进一户人家。有四个儿子、两个女儿的海里木江是家中的长者。她的老伴早已去世。此时,她正带着大儿媳妇米哈和三儿媳妇木依姆在烤制过节用的烤馕,喷香的烤馕堆满炕头。两个儿子边逗弄着满地爬的孩子,边凑在女人们身边,不时说笑,简陋的厨屋里充满温馨的气息,伴着浓郁的馕香。这是个已历经七代、跨越过一个世纪的传统家庭。儿子们虽然都已成家,但除了一个在外地工作之外,其他三个都没有与母亲分家,共同经营着这份安恬的生计。显然,在高原上,家族的亲情和彼此的携手总能更有效地抵御恶劣的环境,维系稳定的生活,也总是能享受到朴素的满足和纯粹的快乐。
当然,如此快乐的远不止海里木江一家。在曲曼村,我们随处都能听到从土黄的院墙后面传来的笑闹声,望到从草泥屋顶上升起的袅袅炊烟。那是男人们正在宰杀一头敦巴什绵羊,或是主妇们正在煮一锅鲜美的肉汤。就像我们低头走进那些简陋的土屋中所看到的那样,高原上颇显珍贵的柴草和牛粪在炉膛里旺旺地燃烧着,火苗蹿动着温暖的光亮。醇香的奶茶在黢黑的奶锅里翻滚着,团团蒸汽冲向黑屋顶上透蓝的天窗。此情此景,你会坚信,所有的清贫都是因此而被顽强地抗拒着,快乐的感觉也会因此而隽永绵长。
后来,当一阵闹闹嚷嚷的人声传来之后,我们便遇到了曲曼村全村人推举出的一位“肖公”,以及由他统领着的一群男人们。这位德高望重的长者正带领他的团队,挨家挨户地向每一户村民拜年。出于塔吉克人的好客,我们也混迹其中,随同前往。每到一家,这位肖公会托起他银灰色的一把美髯,代表村人向主人虔诚地祝福。而主人则一边抚胸致谢,一边捧出面粉,点洒在肖公和众人肩上,祝愿同喜同福。然后,大家一起接受主人家的款待,盘坐炕头。在这样一片被千峰万壑阻隔着土地上,淳朴的塔吉克人就是以这样一种淳朴的方式,延续着这个古老民族的传统美德。它似乎从不因时光的更替而变迁,永远与养育他的万山之祖一起质朴着,淳厚着。
引水
实际上,肖公巴哈尔节并非单一内容的喜庆节日,而是一组节日套餐的组合。在这期间,还套有祖吾尔节、铁合木祖瓦提斯节(引水节与播种节)等一系列的节庆活动。这是一种以古老的劳动生产方式为背景的民俗传承。引水节和播种节都属于塔吉克人独有的农事节日。因为帕米尔高原春季解冻较晚,为了不误农时,必须破冰引水。而此举绝非一人之力所能完成,引水节便在集体劳动中逐渐形成。
引水节的时候,我们来到提孜纳甫乡兰杆村。兰杆村坐落在兴干山下,我们沿着柳林遮荫的乡村土路一直向西走去。等大家气喘吁吁地爬上一个大土坡,却发现在这个时刻,几乎全村的男女老少都已聚集在那里。
按照性别不同,人们分区域坐在坡地上。着深色衣服、像土地一样肃穆的塔吉克男人,与服饰艳丽的女人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塔吉克人是守纪律的典型。此时,男人们并不多言,用心专注,颇显深沉,孩子们则挤在艳若花海、举止优雅的妇女中间,东张西望地看着热闹。
在事先选好的破冰点,人们先往冰层上撒土,以便操作。然后,还在渠边宰杀一只黑色的羊只作为祭奠。操刀者以手抚胸,口中默念“祈求上苍给我们平安的生活,灾难不要发生,好人的愿望都能实现”。随后,那只作为祭品的黑色山羊的血就渗进了冰冷的雪水中,顺渠而下,一路撒播塔吉克人的愿望。
在兰杆村引水渠旁边,有一处圣地名叫萨他麻扎。引水之后,那只从河边取回的羊头,就会被安放在萨他麻扎历经数年积聚起来的羊角堆前。男人们依次前来,将随身带来的布条绑在麻扎前的柳枝上,并将面粉与油的混合物撒在麻扎前,然后面向麻扎,或蹲或跪,双手郑重地触碰下巴、鼻子、额头,虔诚祈祷。按照当地习惯,过节时,每家每户都要烤制三个大馕,一个留在家里,两个携往引水工地。在引水现场,各家各户送来的馕堆积得如同小丘。此时,那只用来祭奠的羊已经被煮进一口大锅里,人们在鹰笛、手鼓、来布甫等乐器的伴奏下,载歌载舞,庆祝引水顺利。羊肉煮熟后,男人们在山坡上围坐成几个巨大的环形,共享食品,并祈求今年风调雨顺,庄稼丰收。孩子们则获得丰厚的犒赏。 无疑,在引水仪式上,那只黑色的羊只承托着丰厚的含义。祭奠引水,淋血入河,供奉麻扎,直到最后由全体村人分享,归根结底,这只羊的存在与塔吉克人生产劳动的目标是一致的——拥有食物和温饱,拥有冰雪高原上生命的延续。
播种
引水节顺利举行之后,立即就是播种节。实际上,这也是塔吉克人在开犁耕种前的一种揭幕活动。高原上有高山也有低谷,塔吉克族人便根据不同的地域特点,选择在高山上放牧,低谷里种植。播种之后,男人们便要赶着畜群上山放牧,直到作物成熟,才会回村收割。从某种意义上讲,收获的丰亏,都依赖作物的自然生长,或曰上苍的赐福。
在兰杆村的播种仪式上,人们将饲料捏成耕牛和犁具状,给牛角上绑上红布条,给耕牛喂食,然后将面粉撒在牛头上,赶往田地中耕作。在散发着潮湿气味的黑色土地上,由一位有经验的老农象征性地将种子撒向地面,而人们则围在周围,撩起衣襟,竭力让种子落进自己的怀抱。人们相信,谁的衣襟中落下的种子越多,谁家的收成就越丰厚。这个古老的仪式,最初源于一些富裕人家的乐善好施。塔吉克人有这样的谚语:“谁没有朋友谁便是可怜人,这种人是无翅的飞禽。”他们相信,只有相互帮助,友情才得以长久,只有相互帮助,贫困才能被化解。这种不吝食物泽及他人的品德,便通过生产劳动得以传承。而更有意思的是,播种仪式之后,还会有一系列的泼水活动。借助于泼水活动,人们忠心表达的愿望是“为你浇田,愿你丰收”。所以,明知要被泼得浑身湿漉漉,人们还是乐于穿戴整齐地去参与这个古老的游戏。 在塔吉克人这种偏安一隅的岁月中,毫不缺少那种令日月动容的深刻内涵。
我们站在一户人家的院中,等村里的人来这家拜节。当男人们进到房中,共享一种将大麦碾碎拌合干酪煮成的“代力亚”饭时,主人已经安排好房顶和门前的好几拨女人做好洒水的准备。客人出门时,虽然有所防备,但还是抵挡不住清水从四面八方泼洒而下。反应快者捷足先逃,反应慢者则被泼个落汤鸡,只能退出拜节活动回家更衣了。
竞技
如果说引水仪式与播种仪式偏重表达的是心的祈愿,那么节日期间的竞技运动,则体现着一种真实能力的宣示。无论赛马、叼羊或摔跤,无体现出塔吉克男人勇猛矫健的高原骨血。
在这块因海拔过高而极其贫瘠的土地上,最能体现适应能力的畜类不是马匹,而是牦牛。多年来,这种习惯生活在高海拔地区的畜类与塔吉克人一起生存、一起劳作,成为塔吉克男人最强悍的对手,同时也是最中意的搭档,最信得过的伴侣。因而,用性情暴烈的牦牛来进行叼羊比赛,不能不说是高原生活的勇敢选择,自然也成为最具塔吉克民族特色的民俗活动。
在激烈的比赛中,骑手们有的将鞭子衔在口中,左冲右突,有人咬紧牙关,撕扯抢夺,有的在抢夺得手后驱使牦牛一路狂奔,蹄声隆隆,有的则紧追不舍,一溜飞尘。随着骑手们的激烈争夺,赛场局面时时发生变化,有时远得令观众引颈眺望,有时又近得让人穷于躲闪。一不小心,一只狂躁的牦牛冲进人群,便会引发一阵涌动的人潮。待尘埃落定,一场撼天动地的追逐战又演绎在远处的地平线上。在这种扣人心弦的牦牛比赛中,如果足够细心,你会看得出,那些脾性倔强的牦牛其实已经与主人融为一体,尽管牛眼血红,口沫纷飞,却拼尽全力,毫不示弱,依从主人的谋略去奋勇拼搏。这种人畜之间的高度默契,只有在经年生活中长期磨炼,才能在关键时刻被发挥到极致,赢得胜利。
在整个赛场上,除了沉重的蹄声,你听到的最多的是那种“加了!加了!”的呼喊声。无须翻译,只凭观众那种狂热得甚于骑手的表情和形体语言,你就能懂得,那是“快!快!加油!”的意思。塔吉克族是个崇尚荣誉的民族,而一头牦牛,一个骑手是否“加了”,则牵动着一个家族、一个村庄、甚至一个乡镇的塔吉克人的荣誉感。他们无法不狂热地投入其中。于是,场上场下,一种激越的、蒸腾的、向上的人气便在蓝天下汇聚,昭示着一个更加“加了”的年份的到来。
在肖公巴哈尔节期间,塔吉克人聚在一起,载歌载舞起来,女人换着敲手鼓,男人换着吹鹰笛,不知不觉下起雪来,大家兴致依然高涨。
塔吉克的妇女们都戴着一种独特库勒塔帽,非常漂亮,从帽子的圆顶到外表全部绣有色彩斑斓的图案,华丽而别致。
节日期间,一名塔吉克男子守护着将供众人享用的馕堆。
塔什库尔干旅行提示 边境证 | 交通 | 线路特色 | 宗教 | 气候
1.边境证:
前往塔什库尔干地区,需要办理边防通行证,要在户口所在地或者喀什市办理,务必在前往塔县之前办好,因为途中需要检查。如果是新疆户口,则必须先由户籍所在地派出所出具证明,然后拿上证明到喀什地区边防大队办理边境通行证,如需到口岸观光,还需要在县边防大队开具通行证。
2.交通:
从喀什到塔什库尔干县城300公里,全程柏油路面,适于自驾旅行,但可能出现季节性水毁路段,应注意提前了解即时信息。乘班车旅行者可在喀什市客运站购票乘车。县城里有多家饭店旅馆可供居住。
3.线路特色:
这里的典型看点为盖孜河峡谷、布伦果勒白沙山、卡拉库里湖、慕士塔格冰山公园及登山大本营、石头城遗址、公主堡遗址、提孜那普乡塔吉克民俗等;普遍海拔在3000米,途中最高海拔4200米,可能出现轻微高山反应,应有所准备。
4.宗教:
沿途塔吉克与柯尔克孜人信奉伊斯兰教,应预习并尊重其民族和宗教习俗。
5.气候:
塔什库尔干区域有较大的温度梯度和早晚温差,即使夏季旅行,也应备足衣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