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企业文化理论的诞生至今已有20多年的历史,西方关于企业文化内涵的理解也在不断扩展。
1981年2月,斯坦福大学教授理查德·帕斯卡尔和哈佛大学教授安东尼·阿索斯在《日本企业的管理艺术》一书中并没有明确给出企业文化的定义,而是通过对日美企业的对比提出了著名的7S管理模式,即策略、结构、制度、人员、作风、技巧和共同价值观。前三项为硬性因素,后四项为软性因素。他们认为,企业管理不仅是一门学科还应是一种文化,即企业有一种包括自己价值观、信仰和语言的特定文化。1981年4月出版的《Z理论》一书作者威廉·大内认为:“一个公司的文化由其传统和风气构成。此外还包括一个公司的价值观,如进取性、守势、灵活性——即确定活动、意见和行动模式的价值观。”只有在雇员之间、上下级之间建立起普遍的信任,只有按工人之间的微妙关系组成效率最高的搭档,企业里建立了亲密关系,才能提高企业生产效率。1982年7月出版的《企业文化》一书的作者特雷斯·狄尔和阿伦·肯尼迪在书中明确提出,企业文化是“用以规范企业人多数情况下行为的一个强有力的不成文规则体系”,而且他们还提出来企业文化的五个构成要素,即企业环境、价值观、习惯仪式、文化网络和英雄人物。在这五个要素中,他们认为企业环境是形成企业文化唯一的且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企业管理者应该利用文化网络培育企业价值观,巩固企业信念,增强企业凝聚力。另一本企业文化奠基之作是1982年出版的托马斯·J·彼得斯和小罗伯特·H.沃特曼的《成功之路——美国最佳经营企业的经验》(中文译为《寻求优势》或《追求卓越》),他们在书中批评美国企业管理中过分强调分析、控制和决策而不重视人的因素。他们通过对43家优秀公司的调查分析,提出优秀公司的八种文化品质。他们认为,所谓企业文化包含为数不多的几个基本原则,就是文中所列优秀公司所具有的八种品质,其核心是企业价值观和传统作风。
美国学者对企业文化的理解限定在对企业文化的“软性”理解上,即企业文化是以企业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的一种管理氛围和管理观念。这与国内对企业文化的狭义理解相似。从此,西方关于企业文化概念的理解,基本上被定格在企业文化理論形成之初对企业文化理解的思路之下。1987年,德国慕尼黑大学教授E·海能出版了《企业文化——理论和实践的展望》。他在书中提出,所谓企业文化就是有关企业的、通过象征传播的共同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他认为,观察企业文化应该同时进行“双面观察”,一方面要考察企业文化的思想体系,即企业的共同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另一方面要考察企业文化的媒介,即象征行动和象征性作品。他认为,企业文化是企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从企业经济学的角度来进行研究,就必须把企业文化概念限定为有关企业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它们是组织成员共同的思想体系。1989年,美国企业文化专家沙因在出版了《企业文化与领导》,在书中他指出:“文化是指由一些基本假设所构成的模式,这些假设是由某个团体在探索解决对外部环境的适应和内部的结合问题这一过程中所发现、创造和形成的。”这种模式的内涵是“由相同的经历和知识所产生的共同的思想、感情和价值观——就是我们最终所指的文化”。西方学者关于企业文化内涵的狭义理解一直延续到20世纪末。1997年,美国管理协会出版了《企业文化:排除企业成功的潜在障碍》。该书概括了企业文化定义——企业文化通常是指企业的环境或个性以及它所有的方方面面,具体内容包括企业员工所共有的观念、价值取向以及行为等外在表现形式;由管理作风和管理观念构成的管理氛围;由现存的管理制度和管理程序构成的管理氛围;书面和非书面形式的标准和程序。
至此,西方对企业文化的理解已从较为狭义的角度拓展为较为宽泛的理解,已注意到企业制度和管理程序对企业文化的影响,也就是把制度纳入企业文化的视野,由此开始了企业文化内涵理解的转向。1999年,特瑞斯·迪尔和阿伦·肯尼迪再次合作,出版了《新企业文化》。书中他们认为,稳定的企业文化很重要,企业经理和企业领导所面临的挑战是建立和谐的企业运行机制,激励员工,提高企业经营业绩。从这里可以看出他们对企业文化的理解已经有较大的变化,这与他们在最初的《企业文化》里面的理解有较大的不同。2001年,美国萨帝·高尔基在《管理发展》杂志上发表了题为《把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竞争优势来培育》一文,作者认为,一种强有力的文化一定与员工的价值观紧密联系在一起,而且也一定与企业管理的氛围相一致。尽管企业的初创时期是创建一种能获得员工认同的强有力文化的最好时机,但改变现存文化也是可能的。要改变现存的文化最好通过全方位的管理来实现。这里作者强调的是全方位的管理以实现企业文化的变革。2005年美国德克萨斯州大学管理学院的卡尔·杰佛瑞教授发表文章指出,要通过薪酬体系来管理企业文化。
梳理国外对企业文化内涵理解的演变,可以看出,西方关于企业文化内涵的理解已从观念层面拓展到制度层面,重视制度对企业文化建设的重大作用。这种理论上的清晰对企业文化的实践有重大指导意义:一是把制度纳入企业文化的视野,重视制度对企业文化建设以及企业文化塑造的重要作用;二是建设企业文化要从最基本的企业制度入手,而不是空中楼阁,无法落地扎根;三是企业文化建设的评价要素不仅要确立文化的维度,还要在制度中寻找维度。
1981年2月,斯坦福大学教授理查德·帕斯卡尔和哈佛大学教授安东尼·阿索斯在《日本企业的管理艺术》一书中并没有明确给出企业文化的定义,而是通过对日美企业的对比提出了著名的7S管理模式,即策略、结构、制度、人员、作风、技巧和共同价值观。前三项为硬性因素,后四项为软性因素。他们认为,企业管理不仅是一门学科还应是一种文化,即企业有一种包括自己价值观、信仰和语言的特定文化。1981年4月出版的《Z理论》一书作者威廉·大内认为:“一个公司的文化由其传统和风气构成。此外还包括一个公司的价值观,如进取性、守势、灵活性——即确定活动、意见和行动模式的价值观。”只有在雇员之间、上下级之间建立起普遍的信任,只有按工人之间的微妙关系组成效率最高的搭档,企业里建立了亲密关系,才能提高企业生产效率。1982年7月出版的《企业文化》一书的作者特雷斯·狄尔和阿伦·肯尼迪在书中明确提出,企业文化是“用以规范企业人多数情况下行为的一个强有力的不成文规则体系”,而且他们还提出来企业文化的五个构成要素,即企业环境、价值观、习惯仪式、文化网络和英雄人物。在这五个要素中,他们认为企业环境是形成企业文化唯一的且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企业管理者应该利用文化网络培育企业价值观,巩固企业信念,增强企业凝聚力。另一本企业文化奠基之作是1982年出版的托马斯·J·彼得斯和小罗伯特·H.沃特曼的《成功之路——美国最佳经营企业的经验》(中文译为《寻求优势》或《追求卓越》),他们在书中批评美国企业管理中过分强调分析、控制和决策而不重视人的因素。他们通过对43家优秀公司的调查分析,提出优秀公司的八种文化品质。他们认为,所谓企业文化包含为数不多的几个基本原则,就是文中所列优秀公司所具有的八种品质,其核心是企业价值观和传统作风。
美国学者对企业文化的理解限定在对企业文化的“软性”理解上,即企业文化是以企业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的一种管理氛围和管理观念。这与国内对企业文化的狭义理解相似。从此,西方关于企业文化概念的理解,基本上被定格在企业文化理論形成之初对企业文化理解的思路之下。1987年,德国慕尼黑大学教授E·海能出版了《企业文化——理论和实践的展望》。他在书中提出,所谓企业文化就是有关企业的、通过象征传播的共同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他认为,观察企业文化应该同时进行“双面观察”,一方面要考察企业文化的思想体系,即企业的共同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另一方面要考察企业文化的媒介,即象征行动和象征性作品。他认为,企业文化是企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从企业经济学的角度来进行研究,就必须把企业文化概念限定为有关企业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它们是组织成员共同的思想体系。1989年,美国企业文化专家沙因在出版了《企业文化与领导》,在书中他指出:“文化是指由一些基本假设所构成的模式,这些假设是由某个团体在探索解决对外部环境的适应和内部的结合问题这一过程中所发现、创造和形成的。”这种模式的内涵是“由相同的经历和知识所产生的共同的思想、感情和价值观——就是我们最终所指的文化”。西方学者关于企业文化内涵的狭义理解一直延续到20世纪末。1997年,美国管理协会出版了《企业文化:排除企业成功的潜在障碍》。该书概括了企业文化定义——企业文化通常是指企业的环境或个性以及它所有的方方面面,具体内容包括企业员工所共有的观念、价值取向以及行为等外在表现形式;由管理作风和管理观念构成的管理氛围;由现存的管理制度和管理程序构成的管理氛围;书面和非书面形式的标准和程序。
至此,西方对企业文化的理解已从较为狭义的角度拓展为较为宽泛的理解,已注意到企业制度和管理程序对企业文化的影响,也就是把制度纳入企业文化的视野,由此开始了企业文化内涵理解的转向。1999年,特瑞斯·迪尔和阿伦·肯尼迪再次合作,出版了《新企业文化》。书中他们认为,稳定的企业文化很重要,企业经理和企业领导所面临的挑战是建立和谐的企业运行机制,激励员工,提高企业经营业绩。从这里可以看出他们对企业文化的理解已经有较大的变化,这与他们在最初的《企业文化》里面的理解有较大的不同。2001年,美国萨帝·高尔基在《管理发展》杂志上发表了题为《把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竞争优势来培育》一文,作者认为,一种强有力的文化一定与员工的价值观紧密联系在一起,而且也一定与企业管理的氛围相一致。尽管企业的初创时期是创建一种能获得员工认同的强有力文化的最好时机,但改变现存文化也是可能的。要改变现存的文化最好通过全方位的管理来实现。这里作者强调的是全方位的管理以实现企业文化的变革。2005年美国德克萨斯州大学管理学院的卡尔·杰佛瑞教授发表文章指出,要通过薪酬体系来管理企业文化。
梳理国外对企业文化内涵理解的演变,可以看出,西方关于企业文化内涵的理解已从观念层面拓展到制度层面,重视制度对企业文化建设的重大作用。这种理论上的清晰对企业文化的实践有重大指导意义:一是把制度纳入企业文化的视野,重视制度对企业文化建设以及企业文化塑造的重要作用;二是建设企业文化要从最基本的企业制度入手,而不是空中楼阁,无法落地扎根;三是企业文化建设的评价要素不仅要确立文化的维度,还要在制度中寻找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