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为社会弱势群体,部分残疾学生在接受了帮扶后却出现不懂感恩、缺少爱心的现象。针对这一问题,笔者认为特殊教育学校在教授残疾人知识技能的同时,也需要对残疾学生进行爱心和感恩教育。本文以笔者课堂教学为例,对如何把爱心教育与课堂教学相融合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爱心教育;特殊教育;课堂教学
拥有爱心、学会感恩是美德。如果学校教育出来的学生仅仅获得技能而对社会却没有爱心、对他人没有爱心,不懂得知恩图报,那就不能算是真正成功的教育。一直以来,残疾学生都被视为社会的弱势群体,得到全社会的同情和关爱。学校、家庭、社会方方面面都重视残疾学生的智力发展与教育,但往往忽视了对残疾学生的人格品德教育。对于有恩于残疾学生的父母、老师、亲人以及社会上的好心人,部分学生没有丝毫感激之情,他们普遍缺乏感恩意识。他们认为父母和社会给予的关心帮助都是理所应当的。某市特殊教育学校对聋部初中生进行感恩认识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100%的学生有感恩心理,30%的学生没有感恩行动,50%的学生不太明白什么叫真正的关心。因此,如何培养残疾学生具有感恩意识,培养他们充满大爱之心,是一个很值得学校、社会、家庭关注的问题。
一、残疾学生爱心意识缺失的原因
1.家庭方面
家庭是与学生成长联系最为密切的微系统,而恰恰是在这一重要的环节,学生却总是受到负能量的感染。
(1)父母对残疾子女畸形的关心。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不管家境贫富,很多家长都认为孩子本身就有残疾,只好从其它方面尽量弥补。这就导致孩子从小被封闭在“蜜罐”中,只得到溺爱。
(2)家庭亲属间的环境影响学生心理。据了解,不少残疾学生家庭成员之间情感淡漠,有的亲属直接表示出对残疾孩子的歧视、不闻不问。大家庭的氛围不和谐,必然对孩子的心灵造成创伤,导致其产生心理问题。
2.学校因素
有些学校过于强调应试教育,对感恩教育重视不足,间接导致残疾学生和健全学生相处时无法良好的融合,影响他们感恩意识的形式。
3.社会因素
社会是影响学生爱心教育的一个宏观因素。我国目前的综合国力虽然增强,但随之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如整体的道德体系尚未建立、相关的法律条文不够健全,加上社会上各种负面的媒体报道,导致人际情感慢慢淡漠,感恩之心弱化。
4.残疾学生自身的因素
部分残疾学生不愿感恩,是因为他们把残障的成因和痛苦归咎于父母、社会,进而产生不同程度的怨恨敌视。他们把家庭、学校、社会的关怀只视为补偿,只会对家庭和社会无休止地索取,却从未想过报恩。稍微得不到外人照顾,就认为自己受歧视了,从而产生人际矛盾。
二、爱心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相关策略
特殊学校对残疾学生的感恩教育要与实践相结合,要合理利用学校现有的教育资源积极有效地促进他们感恩意识的培养,将课堂教学打造为教师进行爱心教育的有效阵地。笔者认为课堂教学中的爱心教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开展:
1.有效挖掘课程温情内涵
特殊教育院校不同残疾类别的学生有各自相对应的课程。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听障生一般学习艺术设计,视障生一般学习推拿按摩,肢体障碍学生一般学习电子商务。笔者认为,这些专业内容都可以从“爱”的角度去研究思考。如可在手工制作教学中融入传统道德教育,在讲述我国手工历史的同时培养学生爱国情怀,强化残疾学生关注社会的意识;电子商务专业可有意识引导学生登录爱心网站完成课程任务、培养感恩之心。
2.丰富教学活动内容
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为传递爱心教育这个主题服务。如教师可以播放学生自己录制的助人为乐的影音资料并讲解,可以邀请参与过爱心活动的相关人士来学校进行事例分享,或带领学生直接参与志愿活动。
3.灵活传播以“感恩”“爱心”为主题的正能量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多借助实例去感染学生,而不是生搬硬套地空谈“爱心呼唤”,如果仅仅是生搬硬套、不断列举同样的例子,还有可能令学生产生反感。教师应多与学生沟通,在了解学生课外生活的基础上列举贴近生活的实例,引起学生共鸣。
综上,感恩和爱心是社会不可缺少的品德,对于残疾学子的爱心教育应比对健全人的教育更加有力。只有做好残疾学生爱心教育的工作,才能帮助他们改善人际关系、更好地与身边人和社会相融合,推动社会和谐和进步。
参考文献:
易大华.市特殊教育学校:感恩教育从认识做起[DB/OL]http://www.lyedu.com.cn/jydt/XYDT/201012/42506.html
作者简介:顾然(1984— ),男,辽宁特殊教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社区管理专业教师,研究方向:残疾人事业发展、社会保障。
关键词:爱心教育;特殊教育;课堂教学
拥有爱心、学会感恩是美德。如果学校教育出来的学生仅仅获得技能而对社会却没有爱心、对他人没有爱心,不懂得知恩图报,那就不能算是真正成功的教育。一直以来,残疾学生都被视为社会的弱势群体,得到全社会的同情和关爱。学校、家庭、社会方方面面都重视残疾学生的智力发展与教育,但往往忽视了对残疾学生的人格品德教育。对于有恩于残疾学生的父母、老师、亲人以及社会上的好心人,部分学生没有丝毫感激之情,他们普遍缺乏感恩意识。他们认为父母和社会给予的关心帮助都是理所应当的。某市特殊教育学校对聋部初中生进行感恩认识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100%的学生有感恩心理,30%的学生没有感恩行动,50%的学生不太明白什么叫真正的关心。因此,如何培养残疾学生具有感恩意识,培养他们充满大爱之心,是一个很值得学校、社会、家庭关注的问题。
一、残疾学生爱心意识缺失的原因
1.家庭方面
家庭是与学生成长联系最为密切的微系统,而恰恰是在这一重要的环节,学生却总是受到负能量的感染。
(1)父母对残疾子女畸形的关心。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不管家境贫富,很多家长都认为孩子本身就有残疾,只好从其它方面尽量弥补。这就导致孩子从小被封闭在“蜜罐”中,只得到溺爱。
(2)家庭亲属间的环境影响学生心理。据了解,不少残疾学生家庭成员之间情感淡漠,有的亲属直接表示出对残疾孩子的歧视、不闻不问。大家庭的氛围不和谐,必然对孩子的心灵造成创伤,导致其产生心理问题。
2.学校因素
有些学校过于强调应试教育,对感恩教育重视不足,间接导致残疾学生和健全学生相处时无法良好的融合,影响他们感恩意识的形式。
3.社会因素
社会是影响学生爱心教育的一个宏观因素。我国目前的综合国力虽然增强,但随之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如整体的道德体系尚未建立、相关的法律条文不够健全,加上社会上各种负面的媒体报道,导致人际情感慢慢淡漠,感恩之心弱化。
4.残疾学生自身的因素
部分残疾学生不愿感恩,是因为他们把残障的成因和痛苦归咎于父母、社会,进而产生不同程度的怨恨敌视。他们把家庭、学校、社会的关怀只视为补偿,只会对家庭和社会无休止地索取,却从未想过报恩。稍微得不到外人照顾,就认为自己受歧视了,从而产生人际矛盾。
二、爱心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相关策略
特殊学校对残疾学生的感恩教育要与实践相结合,要合理利用学校现有的教育资源积极有效地促进他们感恩意识的培养,将课堂教学打造为教师进行爱心教育的有效阵地。笔者认为课堂教学中的爱心教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开展:
1.有效挖掘课程温情内涵
特殊教育院校不同残疾类别的学生有各自相对应的课程。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听障生一般学习艺术设计,视障生一般学习推拿按摩,肢体障碍学生一般学习电子商务。笔者认为,这些专业内容都可以从“爱”的角度去研究思考。如可在手工制作教学中融入传统道德教育,在讲述我国手工历史的同时培养学生爱国情怀,强化残疾学生关注社会的意识;电子商务专业可有意识引导学生登录爱心网站完成课程任务、培养感恩之心。
2.丰富教学活动内容
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为传递爱心教育这个主题服务。如教师可以播放学生自己录制的助人为乐的影音资料并讲解,可以邀请参与过爱心活动的相关人士来学校进行事例分享,或带领学生直接参与志愿活动。
3.灵活传播以“感恩”“爱心”为主题的正能量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多借助实例去感染学生,而不是生搬硬套地空谈“爱心呼唤”,如果仅仅是生搬硬套、不断列举同样的例子,还有可能令学生产生反感。教师应多与学生沟通,在了解学生课外生活的基础上列举贴近生活的实例,引起学生共鸣。
综上,感恩和爱心是社会不可缺少的品德,对于残疾学子的爱心教育应比对健全人的教育更加有力。只有做好残疾学生爱心教育的工作,才能帮助他们改善人际关系、更好地与身边人和社会相融合,推动社会和谐和进步。
参考文献:
易大华.市特殊教育学校:感恩教育从认识做起[DB/OL]http://www.lyedu.com.cn/jydt/XYDT/201012/42506.html
作者简介:顾然(1984— ),男,辽宁特殊教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社区管理专业教师,研究方向:残疾人事业发展、社会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