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学语文教学中,语文教育既是母语教育,更是学生进行知识创新和应用实践的基础,而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则成了一个长期争论不休的热门话题。文中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首先,要选择好发散点,引导学生“想”。其次,要重视学生的问题意识的培养,把讨论和小组互助学习等方式引进课堂教学,鼓励学生“问”。其三,要遵循开放性的原则。除以上之外,发散思维的培养要让学生注意知识的积累和对生活的观察、实践。
关键词:发散思维;聚合思维;发散点;开放性
中学语文教学中,语文教育既是母语教育,更是学生进行知识创新和应用实践的基础,而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则成了一个长期争论不休的热门话题。那么我们先了解一下发散思维:发散思维与定视思维相对,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吉尔福特(J·P·Guilford)在他的“智力结构的三维模式”中提出的一种思维方式,又叫求异思维,是指从已知信息中产生大量变化的独特的新信息的一种沿不同方向,在不同范围,不因循传统的思维方式。
发散思维具有三个特征:①变通性,指思维能随机应变,能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不局限于某一角度和层面,能开辟新思路,提出新的不凡的观点;②流畅性,指在较短时间内表达出较多的观点,也就是既快又多;③独特性,指对事物有独特的不同寻常的见解。这些特征表明,发散思维是一种推测、发散、想象和创造的思维过程,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它强调主体主动寻找问题“一解”之外的答案,强调思维活动的灵活和知识的迁移,与聚合思维强调主体找到问题的“正确答案”,强调思维活动中的记忆作用是有区别的。但它们之间却有着密切联系,其关系表现为:聚合思维是发散思维的基础,发散思维是聚合思维的发展。两者的共同发展,才有利于创造思维能力的提高,使语文教学的创新得到落实,实现语文教学由“知识型”向“思维——创新”型的发展。因此,在传统教育重视聚合思维的培养同时,就应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首先,要选择好发散点,引导学生“想”。发散点就是知识点,但它在教学过程中具有特殊意义,发散点知识不是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学生发现的知识。传统教学主要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而创造性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发现知识。由于任何知识点,都有一番被发现者发现的过程,因此,可以这样说,教科书上的所有知识都可以被当作发散点,用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但是,从学生来看,青少年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处于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水平差异很大,知识的传授必须要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从知识的难易来看,有的知识点过于艰深,即使教师予以铺垫,降低难度,学生仍然难以发现;有的知识点过浅,当作发散点,难度太低,学生的发散思维无须参与,其结论便唾手可得,因而达不到培养的目的。所以,选择发散点必须遵循难易适度,时间适中的原则。选择可采取以下的方法:在重点、难点、疑点知识中筛选。因为这些知识是联系整章、整节、前后知识的纽带,教学抓住了这些知识,就抓住了关键,其他知识也就迎刃而解了,将其作为发散点,以它为中心,进行发散思维训练,效果就非常显著。比如在议论文教学中,要让学生懂得作者是怎样提出论点,有了论点后是怎样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这是一个教学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疑点,掌握这方面的知识,对议论文的阅读和写作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在作文教学中,写好话题作文是重点也是难点。如让学生围绕“滴水穿石”的现象,从不同的角度提取观点等,这样的发散训练就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也有利于学生辩证地去分析问题和现象。古人言: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大脑也是如此,如果总也不思考问题,必然会反应迟钝;相反若经常思考问题,便会变得敏捷灵活。
其次,要重视学生的问题意识的培养,把讨论和小组互助学习等方式引进课堂教学,鼓励学生“问”。思维活动是从问题开始的,善于发现问题,会提出问题,是教师必备的素质,也是学生必备的素质。例如在教学中不只要了解一个作家的一篇作品,还想知道他的一些其它作品,以及这个作家的风格;做完了一道题,不再满足于知道答案是什么,还要知道其它的答案错在哪里,如何改正。这些“想”法在头脑中时时闪现,经过提炼,形成了大大小小的问题。这时候,鼓励学生“问”便成了当务之急。一旦他们将这些问题诉诸于语言或笔端,那么第一阶段(即“想”阶段)的发散思维便见出了成效。“问”一方面有助于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又培养了他们的置疑精神。历史上所有具有突出贡献的人,都具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从而才有了创新和发明的能力。教学中如果所学内容可能有多种理解,就不要强制性地以教参或标准答案为唯一正确的,而应该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思考向多个方向扩展,提出的问题越多越好,找出的适当答案越多越好。这些答案经教师的引导辨析,能让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清晰,思路更明确。不仅如此,在学生的提问中,可能还会开阔教师的思路,扩大了教师的思维空间,使“教学相长”。而学生从多角度发问思考的过程,也就是发散思维培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就被激活了,有利于教学的创新。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的小组讨论和小组互助学习,也有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因为,对问题的理解由于学习个体差异性,答案往往是不同的,“一千个读者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是这种差异性的表现,而且在同一班级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层次是不相同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扬民主,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赋予他们“说话”的权利,鼓励他们“发问”。英国谚语说:提不出疑问,就求不到学问。一个不善于发问的学生可能谈不上是一个会学的学生,至少他是在被动地接受知识,而不是主动地寻求知识。
其三,要遵循开放性的原则。教学要实现创新,其活动不能是狭隘的自我封闭,自我孤立,不应当局限于课堂上,束缚在教材的规范中,限制于教师的指导与布置的圈子中,教学必须是开放的,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人们对某种事物或活动产生快感和兴致的激发剂和推动器,有强烈的兴趣才会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异”心理,让他们敢于质疑、求异,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新的眼光,新的观念来牢记一切、分析一切。教学的开放包括:一是教学内容的开放,以“大语文”的教学观来看,语文课本只是一个“例子”语文的学习必须要归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联系科技发展的实际,联系社会发展的实际,课内外有机结合,这样才能增加课堂教学的容量,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学生的思维由课内向课外发散,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学习的兴趣倍增,学生变得更加主动积极。二是教学过程的开放,现代的教育价值观认为,教学的根本目的不是教会解答、掌握结论,而是在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思维,发展能力,激发求知欲,从而主动寻求和发现新的问题。开放式教学就应该重视“过程”,运用启发、讨论、实验、质疑、争论、自主学习等教学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这种开放式的教学过程是培养发散思维所必须的。三是教育空间的开放,教学不能局限于学校、局限于教室,课堂应向社会延伸,向报刊、影视、电子网络延伸。
除以上之外,发散思维的培养要让学生注意知识的积累和对生活的观察、实践。发散思维是在对已知信息进行分析、综合,并进行科学加工,从而做到“一个信息输入,多个信息产出”的功效。如果没有各种知识的积累和对生活的观察、实践,学生就无从发散,就不可能实现知识的迁移,不可能从多角度、多方面的去看问题,也就谈不上创新。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多阅读、多观察、多思考、多识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语文学科的创新教育离不开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创新思维是多种思维方式的综合体,表现为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结合,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互补,其中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对这两种思维形式的培养,尤其是对发散思维的培养是值得我们关注的。总之,我们在读书学习过程中要学会用“两只眼睛”看问题,“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睛看到纸背面的话”,多思多想,培养发散性的思维,开启心扉,震憾心灵,挖掘深层信息,编织起信息网络,达到语文教学的创新。
关键词:发散思维;聚合思维;发散点;开放性
中学语文教学中,语文教育既是母语教育,更是学生进行知识创新和应用实践的基础,而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则成了一个长期争论不休的热门话题。那么我们先了解一下发散思维:发散思维与定视思维相对,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吉尔福特(J·P·Guilford)在他的“智力结构的三维模式”中提出的一种思维方式,又叫求异思维,是指从已知信息中产生大量变化的独特的新信息的一种沿不同方向,在不同范围,不因循传统的思维方式。
发散思维具有三个特征:①变通性,指思维能随机应变,能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不局限于某一角度和层面,能开辟新思路,提出新的不凡的观点;②流畅性,指在较短时间内表达出较多的观点,也就是既快又多;③独特性,指对事物有独特的不同寻常的见解。这些特征表明,发散思维是一种推测、发散、想象和创造的思维过程,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它强调主体主动寻找问题“一解”之外的答案,强调思维活动的灵活和知识的迁移,与聚合思维强调主体找到问题的“正确答案”,强调思维活动中的记忆作用是有区别的。但它们之间却有着密切联系,其关系表现为:聚合思维是发散思维的基础,发散思维是聚合思维的发展。两者的共同发展,才有利于创造思维能力的提高,使语文教学的创新得到落实,实现语文教学由“知识型”向“思维——创新”型的发展。因此,在传统教育重视聚合思维的培养同时,就应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首先,要选择好发散点,引导学生“想”。发散点就是知识点,但它在教学过程中具有特殊意义,发散点知识不是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学生发现的知识。传统教学主要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而创造性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发现知识。由于任何知识点,都有一番被发现者发现的过程,因此,可以这样说,教科书上的所有知识都可以被当作发散点,用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但是,从学生来看,青少年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处于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水平差异很大,知识的传授必须要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从知识的难易来看,有的知识点过于艰深,即使教师予以铺垫,降低难度,学生仍然难以发现;有的知识点过浅,当作发散点,难度太低,学生的发散思维无须参与,其结论便唾手可得,因而达不到培养的目的。所以,选择发散点必须遵循难易适度,时间适中的原则。选择可采取以下的方法:在重点、难点、疑点知识中筛选。因为这些知识是联系整章、整节、前后知识的纽带,教学抓住了这些知识,就抓住了关键,其他知识也就迎刃而解了,将其作为发散点,以它为中心,进行发散思维训练,效果就非常显著。比如在议论文教学中,要让学生懂得作者是怎样提出论点,有了论点后是怎样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这是一个教学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疑点,掌握这方面的知识,对议论文的阅读和写作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在作文教学中,写好话题作文是重点也是难点。如让学生围绕“滴水穿石”的现象,从不同的角度提取观点等,这样的发散训练就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也有利于学生辩证地去分析问题和现象。古人言: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大脑也是如此,如果总也不思考问题,必然会反应迟钝;相反若经常思考问题,便会变得敏捷灵活。
其次,要重视学生的问题意识的培养,把讨论和小组互助学习等方式引进课堂教学,鼓励学生“问”。思维活动是从问题开始的,善于发现问题,会提出问题,是教师必备的素质,也是学生必备的素质。例如在教学中不只要了解一个作家的一篇作品,还想知道他的一些其它作品,以及这个作家的风格;做完了一道题,不再满足于知道答案是什么,还要知道其它的答案错在哪里,如何改正。这些“想”法在头脑中时时闪现,经过提炼,形成了大大小小的问题。这时候,鼓励学生“问”便成了当务之急。一旦他们将这些问题诉诸于语言或笔端,那么第一阶段(即“想”阶段)的发散思维便见出了成效。“问”一方面有助于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又培养了他们的置疑精神。历史上所有具有突出贡献的人,都具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从而才有了创新和发明的能力。教学中如果所学内容可能有多种理解,就不要强制性地以教参或标准答案为唯一正确的,而应该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思考向多个方向扩展,提出的问题越多越好,找出的适当答案越多越好。这些答案经教师的引导辨析,能让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清晰,思路更明确。不仅如此,在学生的提问中,可能还会开阔教师的思路,扩大了教师的思维空间,使“教学相长”。而学生从多角度发问思考的过程,也就是发散思维培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就被激活了,有利于教学的创新。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的小组讨论和小组互助学习,也有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因为,对问题的理解由于学习个体差异性,答案往往是不同的,“一千个读者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是这种差异性的表现,而且在同一班级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层次是不相同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扬民主,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赋予他们“说话”的权利,鼓励他们“发问”。英国谚语说:提不出疑问,就求不到学问。一个不善于发问的学生可能谈不上是一个会学的学生,至少他是在被动地接受知识,而不是主动地寻求知识。
其三,要遵循开放性的原则。教学要实现创新,其活动不能是狭隘的自我封闭,自我孤立,不应当局限于课堂上,束缚在教材的规范中,限制于教师的指导与布置的圈子中,教学必须是开放的,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人们对某种事物或活动产生快感和兴致的激发剂和推动器,有强烈的兴趣才会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异”心理,让他们敢于质疑、求异,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新的眼光,新的观念来牢记一切、分析一切。教学的开放包括:一是教学内容的开放,以“大语文”的教学观来看,语文课本只是一个“例子”语文的学习必须要归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联系科技发展的实际,联系社会发展的实际,课内外有机结合,这样才能增加课堂教学的容量,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学生的思维由课内向课外发散,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学习的兴趣倍增,学生变得更加主动积极。二是教学过程的开放,现代的教育价值观认为,教学的根本目的不是教会解答、掌握结论,而是在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思维,发展能力,激发求知欲,从而主动寻求和发现新的问题。开放式教学就应该重视“过程”,运用启发、讨论、实验、质疑、争论、自主学习等教学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这种开放式的教学过程是培养发散思维所必须的。三是教育空间的开放,教学不能局限于学校、局限于教室,课堂应向社会延伸,向报刊、影视、电子网络延伸。
除以上之外,发散思维的培养要让学生注意知识的积累和对生活的观察、实践。发散思维是在对已知信息进行分析、综合,并进行科学加工,从而做到“一个信息输入,多个信息产出”的功效。如果没有各种知识的积累和对生活的观察、实践,学生就无从发散,就不可能实现知识的迁移,不可能从多角度、多方面的去看问题,也就谈不上创新。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多阅读、多观察、多思考、多识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语文学科的创新教育离不开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创新思维是多种思维方式的综合体,表现为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结合,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互补,其中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对这两种思维形式的培养,尤其是对发散思维的培养是值得我们关注的。总之,我们在读书学习过程中要学会用“两只眼睛”看问题,“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睛看到纸背面的话”,多思多想,培养发散性的思维,开启心扉,震憾心灵,挖掘深层信息,编织起信息网络,达到语文教学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