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应昇(1593—1626),字仲达,号次见,又号石照居士,南直隶江阴人,是明末东林党重要成员、“东林后七君子”之一。先世从常熟迁居江阴顾山赤岸。万历四十四年进士。万历四十五年四月,授江西南康府推官,以清廉著称,谚谣:“前林后李,清和无比。”天启二年初,应南康知府袁愚贞之请主持白鹿洞书院,重修《白鹿洞书院志》。同年选考,授福建道御史。四年,疏阉党魏忠贤十六罪状﹐代东林党首领左都御史高攀龙作“劾崔呈秀疏”﹐以声援杨琏等东林党人﹐遭阉党痛恨。天启五年三月罢官归里。天启六年三月被东厂逮捕,被捕之时,常州城聚集数万居民,为其鸣冤。在狱中受尽折磨,天启六年闰六月初二,被杀于狱中,年三十四。钱谦益为其作墓志铭。子李逊之(1618-1677),字子顺,号肤公,生于南康府理刑官舍。父亲遭诬陷被害,遗命有“寄语儿曹焚笔砚,好将犁犊听黄鹂”之句,读书二十年,恪守不忘,筑听鹂轩以见志。崇祯元年,在伯父陪同下,随东林后人黄宗羲、周子佩等上京讼冤。弘光元年,至南京疏请补谥“忠毅”。明亡后,绝意仕进,整理编纂父亲遗著《落落斋遗集》,刊刻年谱。著有《三朝纪野》《听鹂轩诗》。
魏浣初(1580—1638),字仲雪,一字仲初,常熟人。早年在常熟唐市镇马惊庵读书,与邑中名士戈汕、钱谦益、瞿纯仁、何允泓、龚立本、毛晋等人交往密切,是拂水文社的重要骨干,曾组织多次文社雅集活动。万历四十三年中举人,次年中进士。与陈子龙、张溥、杨廷枢、文震孟、缪昌期、范景文等人订交。依例选为县令,因魏浣初无意为吏,到浙江嘉兴府担任教授一职。在嘉兴期间,收徒讲学,解惑答疑,从者盈门。万历四十七年,与汪珂玉、沈止伯等嘉兴文人组织成立“鸳水诗社”,推动嘉兴的文学创作。天启年间,迁南京户部主事,榷芜湖关商,有清水之颂。迁礼部员外郎,晋吏部郎中,崇祯二年致仕归居。后起用任广东按察使佥事,分巡岭南。崇祯八年,升任广东布政使参政提学,崇祯十年卒于任上。
魏浣初一生醉心于文,喜为诗,得元白遗意,兼嗜剧曲,评校《西厢记》《琵琶记》《投笔记》三种,有刻本传世。著有《四留堂杂著》《踽庵集》《诗经脉讲意》《批点诗经振雅》等。弟魏冲(?-1640),字叔子,号道用。崇祯三年(1630)举人,复社骨干。与钱谦益为同窗好友,著名藏书家毛晋子毛表、毛扆曾师从之。曾五上公车,未满六十逝于北京。
古人把别人的书信美称为“兰讯”。常熟图书馆有一册“铁琴铜剑楼”原藏的《兰讯》抄本,收录了钱谦益、范质公、缪昌期、瞿式耜等72位师友、同学写给魏浣初的书信,这些书信大都没有收录在书写者的个人著作中,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李应昇与魏浣初乡试、会试同榜,意气相投,常有书信往来,谈论时局、探讨学问、诗词唱和。《兰讯》中收录李应昇信札五函。《落落斋遗集》中收录与魏有关的诗有《对月怀魏仲雪二首》《怀魏仲雪却寄》《晚次东阿野望示仲雪二首》《渡江别魏仲雪》等。另收录信札五函,其中《兰讯》中的二函被《遗集》收录,而另三函则没有收录。
其一
别后酬应城邑者半月,才得登程。路中胜概,金山、醉翁两游耳。空车古驿,离索之感,甚难为怀。更风摧雨打,意色殊恶也。四月望入都,此中议论息矣。闲寂无事,所恨相知落落,仅得阮、丘两人,可时晤语。每一怀想仲雪、起田,惆怅久之。过双和庵便神飞也。途次亦作几诗,不经兄点削,枯弱不韵,有兴当录呈一笑也。弟初志格于严亲之命,冒昧作吏,前有河南府缺,阮集之深以相阻,不欲吾避南就北。此意可念。今是宁波不可知,若有好缺,更商去从耳。兄近况何似?嫁女乎?行游乎?何日北来?县缺亦时有,似宜早至。家中应接,浪费日耳。弟尝自计,劳逸屈伸,各有定数,非关人力,但存得退一步心肠,忙闹中尽有清境。若官运方阨,岂独推官、知县是风波地哉!兄之才识正不必守苜蓿为活计,虽然向共盟之,今吾负吾心,又以相劝,兄定为抚掌喷饭矣。袁小修、徐明衡两年兄竟教矣。弟见之甚心愧。在兄自有定见,不似弟茫无主张也。近与王超之为西山游。香山环峰积翠,故不让江南山色,碧云但粉抹倩妆耳,独泉甘,饮数斗,洗却几许尘肺。此迩来佳境,可作诗料也。贵邑中近有何异态?令公想益精明,俗为丕变矣。郑大章曾在舟中一见,想其人必质而练者也,有所施为否?刘疏河竟无从踪迹,诸同籍者见则询魏、瞿,甚赀我口颊。弟七月尾出京,兄来则途次相遇,不然抵家把手。自此后,东西南北,不能卜聚首期矣。向托兄觅衙斋共事者,得之否?弟诸务茫如,所藉甚重,若泛托之,或受其败。兄为我留意觅之,老成慎密,可托心胆者乃可。幸勿以闲务置之也。恳切恳切。叔子意境佳否?其文情诗不必问,但欲其洒落胸怀,锐心以俟耳。此字可供观之,稍见弟近状,他亦无可道者。起田并致想念之私,倘有便邮,幸寄数行。
其二
向毗陵别时,甚恨兄之茫去,今月且十圆矣。兄于揖让朝贵之暇,飞下一函,而弟腰折头垂,望长安如天上,无从觅便鸿也。敝治面山带湖,衙斋中可望五老,而山容浓淡百变,殊可饱目。一陟其巅,两足数日痛,亦摄衣在荆棘中行,非复吴中净艳也。湖连千里,出门便畏风涛,乘风破浪,有愧古人。至于民之悍刁,俗之朴僿,目所未睹。弟率此疏懒之性,宽以御之,要自有意至手麾者,不烦旧谱。而向每缩缩然,视刑名为绝难之事,则不然也。所难者,此中理官,非吴下气色。上官耳目,亦各多方,而人动以口舌疑之。今上人有迫而索者,弟拱手谢之耳。平平自安,渐且见憎,奈何!所见县令纷难,甚喜兄之却去,然方兄候选不得,每念尘臭冻雪之中,有魏仲雪者,敝车逐逐,修拜客之套,则又笑兄之俗劳与我等。已阅除目,见司铎嘉兴,则又心艳之,此吾所梦寐思之者也,而兄竟得之乎。文章山水之秀雅与兄宜,兼以其暇飞棹武林,此便是广寒游。乃令人笑小修之不韵,去伴徽郎耳。弟诗肠久不可索,俗吏之态如此。兄有诗见忆者,愿以一幅纸录寄,以引我枯肠也。起田西来,甚快人意,惜道里尚遥,晤缘却少,亦未知其以何时抵任。而吉令例不修属礼,正毋烦屈膝,但相见时欲挟之,歌《秋兴》八首耳。秋闱在迩,若有奇缘,吾两人把臂一笑,岂非生来快事。作吏半年,緘口袖手,胸怀闷闷,此中几许欲语,不知何年向兄一倾倒也。愿时草数行,从家报中达,亦差慰相思。而弟近况可为兄道者。家慈在敝衙,颇有人子之乐。近于闰月廿三之申,幸举一子,虽凡胎庸相,景升儿不足言,在知己相爱,少得一诗为贺否?叔子近况,大有新贵之色,家伯子若复附骥者,此亦一段奇事,不敢必也。贤郎文思,迩当益秀,阿翁今可专心教矣。人还附询,率笔写去,不知作何语,却增一番忾噪。
其三
弟荣归,仅一再见颜色,匆匆未尽阔怀。然感仁兄殷勤垂注,殊愧不敢当也。别后即返梁溪,不得候选行旌,以为怏怏。仁兄行矣,嘉禾士子得遇文星照临,当翕然丕变。非仁兄肯俯就此官,乃天实假此官,以挽一方文运与士习也。瓜期不远,转睫便当内召矣。留滞风尘,仍拟于锡山驿舍,拱候前旌耳。不腆聊当一芹,并以里言用充朽柳,惟仁兄笑存之。临楮可胜依恋。
从信中内容看第一函写于京城,时间是在中进士之后,李应昇从家乡回到京城,在等候任职之前,魏浣初因不愿意担任县令,离京回到常熟。刚刚步入政坛的李应昇可以说是信心满满,胸怀“澄清天下之志”,准备一显身手,为国效力。第二函写于南康,信中提及儿子李逊之出生之事,应是万历四十六年,李应昇就任南康府推官半年之后,家眷也在一起,在魏任命浙江嘉兴教授不久。推官是新科进士初授官职之一,正七品,主要职责是掌理刑名、讲读律令。李应昇在南康兢兢业业,“一时吏治清严,为西江冠”。第三函写于李家乡江阴,时间上推算在天启二年选考后,李回到江阴,直到次年秋还朝,与《明史·李应昇传》可相互引证。信中提到的人均是同年考取进士者:阮大铖(1587-1646),字集之,号圆海、石巢、百子山樵。南直隶安庆府桐城县(今安徽省枞阳县)。由行人擢给事中、太常少卿,在南京福王朝中担任兵部右待郎、兵部尚书。后降清。丘可孙,南直隶山阳县(今江苏淮安)人,官行人司行人。瞿式耜(1590-1650),字起田,号稼轩、耘野,又号伯略,南直隶常熟县人。先后任江西永丰县令、户科给事中,南明桂王时任吏部尚书、兵部尚书。袁中道(1570-1623),字小修。湖北公安县人。曾任徽州府教授、国子监博士,官至吏部郎中。著有《珂雪斋集》。徐大相,字觉斯,号明衡。江西安义县人。授东昌推官,改武学教授,迁国子博士,后任兵部主事,吏部员外郎、郎中等职。王声,字超之,南直隶上海县(今属上海市)人。顺天府固安县知县,官至太仆寺少卿。郑崇俭(?-1641)字大章,湖南宁乡人。曾先后任河南府推官、济南兵备副使、陕西右参政、右佥都御史、兵部右侍郎等职。李应昇以正直闻名,在官场上敢于直谏,奋不顾身,视死如归,而朋友之间又是相互砥砺,嘘寒问暖,体现了柔情的一面。此三函是重要佐证,亦可补李氏年谱之未备。
魏浣初(1580—1638),字仲雪,一字仲初,常熟人。早年在常熟唐市镇马惊庵读书,与邑中名士戈汕、钱谦益、瞿纯仁、何允泓、龚立本、毛晋等人交往密切,是拂水文社的重要骨干,曾组织多次文社雅集活动。万历四十三年中举人,次年中进士。与陈子龙、张溥、杨廷枢、文震孟、缪昌期、范景文等人订交。依例选为县令,因魏浣初无意为吏,到浙江嘉兴府担任教授一职。在嘉兴期间,收徒讲学,解惑答疑,从者盈门。万历四十七年,与汪珂玉、沈止伯等嘉兴文人组织成立“鸳水诗社”,推动嘉兴的文学创作。天启年间,迁南京户部主事,榷芜湖关商,有清水之颂。迁礼部员外郎,晋吏部郎中,崇祯二年致仕归居。后起用任广东按察使佥事,分巡岭南。崇祯八年,升任广东布政使参政提学,崇祯十年卒于任上。
魏浣初一生醉心于文,喜为诗,得元白遗意,兼嗜剧曲,评校《西厢记》《琵琶记》《投笔记》三种,有刻本传世。著有《四留堂杂著》《踽庵集》《诗经脉讲意》《批点诗经振雅》等。弟魏冲(?-1640),字叔子,号道用。崇祯三年(1630)举人,复社骨干。与钱谦益为同窗好友,著名藏书家毛晋子毛表、毛扆曾师从之。曾五上公车,未满六十逝于北京。
古人把别人的书信美称为“兰讯”。常熟图书馆有一册“铁琴铜剑楼”原藏的《兰讯》抄本,收录了钱谦益、范质公、缪昌期、瞿式耜等72位师友、同学写给魏浣初的书信,这些书信大都没有收录在书写者的个人著作中,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李应昇与魏浣初乡试、会试同榜,意气相投,常有书信往来,谈论时局、探讨学问、诗词唱和。《兰讯》中收录李应昇信札五函。《落落斋遗集》中收录与魏有关的诗有《对月怀魏仲雪二首》《怀魏仲雪却寄》《晚次东阿野望示仲雪二首》《渡江别魏仲雪》等。另收录信札五函,其中《兰讯》中的二函被《遗集》收录,而另三函则没有收录。
其一
别后酬应城邑者半月,才得登程。路中胜概,金山、醉翁两游耳。空车古驿,离索之感,甚难为怀。更风摧雨打,意色殊恶也。四月望入都,此中议论息矣。闲寂无事,所恨相知落落,仅得阮、丘两人,可时晤语。每一怀想仲雪、起田,惆怅久之。过双和庵便神飞也。途次亦作几诗,不经兄点削,枯弱不韵,有兴当录呈一笑也。弟初志格于严亲之命,冒昧作吏,前有河南府缺,阮集之深以相阻,不欲吾避南就北。此意可念。今是宁波不可知,若有好缺,更商去从耳。兄近况何似?嫁女乎?行游乎?何日北来?县缺亦时有,似宜早至。家中应接,浪费日耳。弟尝自计,劳逸屈伸,各有定数,非关人力,但存得退一步心肠,忙闹中尽有清境。若官运方阨,岂独推官、知县是风波地哉!兄之才识正不必守苜蓿为活计,虽然向共盟之,今吾负吾心,又以相劝,兄定为抚掌喷饭矣。袁小修、徐明衡两年兄竟教矣。弟见之甚心愧。在兄自有定见,不似弟茫无主张也。近与王超之为西山游。香山环峰积翠,故不让江南山色,碧云但粉抹倩妆耳,独泉甘,饮数斗,洗却几许尘肺。此迩来佳境,可作诗料也。贵邑中近有何异态?令公想益精明,俗为丕变矣。郑大章曾在舟中一见,想其人必质而练者也,有所施为否?刘疏河竟无从踪迹,诸同籍者见则询魏、瞿,甚赀我口颊。弟七月尾出京,兄来则途次相遇,不然抵家把手。自此后,东西南北,不能卜聚首期矣。向托兄觅衙斋共事者,得之否?弟诸务茫如,所藉甚重,若泛托之,或受其败。兄为我留意觅之,老成慎密,可托心胆者乃可。幸勿以闲务置之也。恳切恳切。叔子意境佳否?其文情诗不必问,但欲其洒落胸怀,锐心以俟耳。此字可供观之,稍见弟近状,他亦无可道者。起田并致想念之私,倘有便邮,幸寄数行。
其二
向毗陵别时,甚恨兄之茫去,今月且十圆矣。兄于揖让朝贵之暇,飞下一函,而弟腰折头垂,望长安如天上,无从觅便鸿也。敝治面山带湖,衙斋中可望五老,而山容浓淡百变,殊可饱目。一陟其巅,两足数日痛,亦摄衣在荆棘中行,非复吴中净艳也。湖连千里,出门便畏风涛,乘风破浪,有愧古人。至于民之悍刁,俗之朴僿,目所未睹。弟率此疏懒之性,宽以御之,要自有意至手麾者,不烦旧谱。而向每缩缩然,视刑名为绝难之事,则不然也。所难者,此中理官,非吴下气色。上官耳目,亦各多方,而人动以口舌疑之。今上人有迫而索者,弟拱手谢之耳。平平自安,渐且见憎,奈何!所见县令纷难,甚喜兄之却去,然方兄候选不得,每念尘臭冻雪之中,有魏仲雪者,敝车逐逐,修拜客之套,则又笑兄之俗劳与我等。已阅除目,见司铎嘉兴,则又心艳之,此吾所梦寐思之者也,而兄竟得之乎。文章山水之秀雅与兄宜,兼以其暇飞棹武林,此便是广寒游。乃令人笑小修之不韵,去伴徽郎耳。弟诗肠久不可索,俗吏之态如此。兄有诗见忆者,愿以一幅纸录寄,以引我枯肠也。起田西来,甚快人意,惜道里尚遥,晤缘却少,亦未知其以何时抵任。而吉令例不修属礼,正毋烦屈膝,但相见时欲挟之,歌《秋兴》八首耳。秋闱在迩,若有奇缘,吾两人把臂一笑,岂非生来快事。作吏半年,緘口袖手,胸怀闷闷,此中几许欲语,不知何年向兄一倾倒也。愿时草数行,从家报中达,亦差慰相思。而弟近况可为兄道者。家慈在敝衙,颇有人子之乐。近于闰月廿三之申,幸举一子,虽凡胎庸相,景升儿不足言,在知己相爱,少得一诗为贺否?叔子近况,大有新贵之色,家伯子若复附骥者,此亦一段奇事,不敢必也。贤郎文思,迩当益秀,阿翁今可专心教矣。人还附询,率笔写去,不知作何语,却增一番忾噪。
其三
弟荣归,仅一再见颜色,匆匆未尽阔怀。然感仁兄殷勤垂注,殊愧不敢当也。别后即返梁溪,不得候选行旌,以为怏怏。仁兄行矣,嘉禾士子得遇文星照临,当翕然丕变。非仁兄肯俯就此官,乃天实假此官,以挽一方文运与士习也。瓜期不远,转睫便当内召矣。留滞风尘,仍拟于锡山驿舍,拱候前旌耳。不腆聊当一芹,并以里言用充朽柳,惟仁兄笑存之。临楮可胜依恋。
从信中内容看第一函写于京城,时间是在中进士之后,李应昇从家乡回到京城,在等候任职之前,魏浣初因不愿意担任县令,离京回到常熟。刚刚步入政坛的李应昇可以说是信心满满,胸怀“澄清天下之志”,准备一显身手,为国效力。第二函写于南康,信中提及儿子李逊之出生之事,应是万历四十六年,李应昇就任南康府推官半年之后,家眷也在一起,在魏任命浙江嘉兴教授不久。推官是新科进士初授官职之一,正七品,主要职责是掌理刑名、讲读律令。李应昇在南康兢兢业业,“一时吏治清严,为西江冠”。第三函写于李家乡江阴,时间上推算在天启二年选考后,李回到江阴,直到次年秋还朝,与《明史·李应昇传》可相互引证。信中提到的人均是同年考取进士者:阮大铖(1587-1646),字集之,号圆海、石巢、百子山樵。南直隶安庆府桐城县(今安徽省枞阳县)。由行人擢给事中、太常少卿,在南京福王朝中担任兵部右待郎、兵部尚书。后降清。丘可孙,南直隶山阳县(今江苏淮安)人,官行人司行人。瞿式耜(1590-1650),字起田,号稼轩、耘野,又号伯略,南直隶常熟县人。先后任江西永丰县令、户科给事中,南明桂王时任吏部尚书、兵部尚书。袁中道(1570-1623),字小修。湖北公安县人。曾任徽州府教授、国子监博士,官至吏部郎中。著有《珂雪斋集》。徐大相,字觉斯,号明衡。江西安义县人。授东昌推官,改武学教授,迁国子博士,后任兵部主事,吏部员外郎、郎中等职。王声,字超之,南直隶上海县(今属上海市)人。顺天府固安县知县,官至太仆寺少卿。郑崇俭(?-1641)字大章,湖南宁乡人。曾先后任河南府推官、济南兵备副使、陕西右参政、右佥都御史、兵部右侍郎等职。李应昇以正直闻名,在官场上敢于直谏,奋不顾身,视死如归,而朋友之间又是相互砥砺,嘘寒问暖,体现了柔情的一面。此三函是重要佐证,亦可补李氏年谱之未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