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几张素雅的粗麻布,一组粗朴的柴烧茶器,二三片灰瓦作点心碟,随手洒下几枚黄透的银杏叶,就是一方茶席。
和着女声独唱《赵州禅茶颂》的妙音,穿着一身紫色棉麻服的游祥洲,与僧众一道围坐席前。他闭眼,深呼吸,冥想,击磬,气氛空灵庄严。
这是他为第九届世界禅茶大会设计的节目,名叫《全茶是禅,全禅是茶》,意在借由一杯茶,悟禅“‘当下’是我们唯一真实的家。在每一个正念知觉里,在每一个呼吸里,在每一个脚步里,我到了,回家了……”
与我们时常在一些茶事活动中见到的禅茶(茶艺)表演不同,《全茶是禅,全禅是茶》没有刻意地用一些禅(佛)的标志性元素去突出,也没有停留于单向的表演,而是通过简单自然的布置及主客问的互动体验来阐发、感悟“茶禅一味”的阃奥。
在他看来,禅茶不能只是表演,禅是活泼的,动作是轻松的。
禅茶是一种很好的教学形式
尽管对于时下流行得有些泛滥的禅茶表演,游祥洲总是持批判的态度,但他并不否定禅茶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式。
“其实,禅茶表演并不是坏事。但在校园里,在课堂上,总不能打禅、放佛乐吧?”他说,让学生学禅学茶,不是让学生学会造作,而是让他们知道“原来泡茶可以这么优美!”
早在2003年,为了训练慈济的资深委员,台湾慈济大学就开设了一门有关茶道的课程,旨在通过茶来变化身心,柔化身心。于是,他就把学生带去体验。后来,他在佛光大学正式开设了茶禅的课程,小班上课,20个人。
教学实践表明,茶禅对学生的转变是脱胎换骨的。他说,开课的头两周,一些学生带着可乐、汽水之类进入教室,有的女生还喷了香水。到了第3周,他发现,学生们就开始会自我调整,课堂变得跟禅堂一样安静,也没人会翘课了,而且日常行为也有了很大的转变。
“比如,有不少学生把笔借给邻桌同学用时,通常是会把笔丢过去。”他说。“而日本人在待人接物时却很注重细节,递一件东西,是双手递给对方,是全心全意的。”他找来一只茶盒,演示了一遍。“后来,他们就不再丢笔了,而是双手递上。”
“再比如,有些同学坐在椅子上,要调整位置时,常常用屁股直接拖着椅子来移。上过(茶禅)课后,他们在移位时,就会站起来把椅子搬过去。”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经过习茶修禅的学生,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他们最懂得感恩。”
“茶禅是生活的教育。不仅是要让学生学习人文技能,还要让他们把禅带入生活,这对当代教育来说很有必要。”
泡茶是六根总动员的过程
禅茶不只是表演,那么,泡茶的过程就更不能是机械地表演了,而是要让身心达到“觉知”。因为泡茶是“六根总动员”的过程。
游祥洲曾在佛光大学做过一个实验:茶在冲入沸水后,令其浸泡50秒。在这等待的过程中,让脑袋放空,观察自己的呼吸,以增加觉知的东西。“在有了觉知以后,譬如,煮水时,水煮到何种程度是‘蟹眼’,何种程度是‘鱼眼’,就能从水声的轻微变化中觉知判断。”
禅悟也是如此。他认为,悟的过程可以归结为两个字:“啊”和“嗯”。
有一年,他和朋友一同到日本镰仓建长寺去访禅。寺中的方丈请他们喝茶,茶很好,他们都发出“啊”的惊叹,而一旁修行多年的老僧却淡淡地说了声“嗯”。“‘啊’表示惊奇,‘wonderful’,‘好棒哦’,是一个觉知被放大的过程。比如,‘啊!为什么眼睛那么深邃,那么美丽!’‘嗯’,是平淡,‘嗯,没错,生命充满了惊奇’是悟了后的境界,如同当年佛陀拈花,迦叶会心微笑。”
禅是活泼的,是动的。
那么,何谓道呢?心即是道。“十个泡茶师,泡茶的方式不同,泡出的茶是不一样的,因为表现出来的‘道’不同。但是,泡茶一定要用心在泡。”这样,茶汤才会体现出“心灵的深度”。
日本茶道在中国不可行
日本心茶会会长仓泽行洋说:“日本茶道文化是将源于中国的茶道与禅宗思想加以本土化改造,融入本民族的文化特色,并且衣钵相传,代代流转。”
尽管日本茶道与中国是同根同源,但是,游祥洲认为,日本茶道在中国行不通,这是由两国文化土壤所决定的。
“日本人是极端的集体主义,而中国人最喜欢的是‘混沌’。”他援引了《庄子》中“中央帝王混沌”“日凿一窍,七日而死”的典故,来对比中日茶文化间的迥异。“日本茶道过分注重形式主义,中规中矩的。譬如,在东京,有人会花20万美元来仿造一个千利休(日本著名茶师)茶室。而且,他们常常把莫名其妙的事情当成历史存在。”
日本人压抑的精神世界也体现在了日常生活中。“日本男人真的很可怜!”他感叹,“他们一下班不能马上回家,都要去居酒屋泡到深夜才回去。因为如果太早回去,老婆会觉得你很没本事,没有人请喝酒。女人们的虚荣心,让男人们处于压抑的状态。因此,日本的自杀率每年高达3万多人。源于这样心态的日本茶道,怎么能引到中国来呢?”
两国的茶也是千差万别。他说,中国的茶大多是经过烘焙的茶,那种香,沁人心脾。譬如,武夷岩茶,技艺精湛的制茶师能通过控制时间点,巧妙地把火气转化成火香。日本人喝的则是抹茶,又苦又涩,然后吃“甜死人”的京果子“骗下你的舌头”。
“再者,中国茶是不断演进的。由唐至宋,再到明清。中国最享受的朝代就是明代,文人在一杯茶中享受生命的精彩。因此,不要只是无谓地模仿程序繁复的日本茶道,不要只是学表面,尤其是形式主义。中国《易经》的智慧是‘易’,就是简化。”他说。
和着女声独唱《赵州禅茶颂》的妙音,穿着一身紫色棉麻服的游祥洲,与僧众一道围坐席前。他闭眼,深呼吸,冥想,击磬,气氛空灵庄严。
这是他为第九届世界禅茶大会设计的节目,名叫《全茶是禅,全禅是茶》,意在借由一杯茶,悟禅“‘当下’是我们唯一真实的家。在每一个正念知觉里,在每一个呼吸里,在每一个脚步里,我到了,回家了……”
与我们时常在一些茶事活动中见到的禅茶(茶艺)表演不同,《全茶是禅,全禅是茶》没有刻意地用一些禅(佛)的标志性元素去突出,也没有停留于单向的表演,而是通过简单自然的布置及主客问的互动体验来阐发、感悟“茶禅一味”的阃奥。
在他看来,禅茶不能只是表演,禅是活泼的,动作是轻松的。
禅茶是一种很好的教学形式
尽管对于时下流行得有些泛滥的禅茶表演,游祥洲总是持批判的态度,但他并不否定禅茶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式。
“其实,禅茶表演并不是坏事。但在校园里,在课堂上,总不能打禅、放佛乐吧?”他说,让学生学禅学茶,不是让学生学会造作,而是让他们知道“原来泡茶可以这么优美!”
早在2003年,为了训练慈济的资深委员,台湾慈济大学就开设了一门有关茶道的课程,旨在通过茶来变化身心,柔化身心。于是,他就把学生带去体验。后来,他在佛光大学正式开设了茶禅的课程,小班上课,20个人。
教学实践表明,茶禅对学生的转变是脱胎换骨的。他说,开课的头两周,一些学生带着可乐、汽水之类进入教室,有的女生还喷了香水。到了第3周,他发现,学生们就开始会自我调整,课堂变得跟禅堂一样安静,也没人会翘课了,而且日常行为也有了很大的转变。
“比如,有不少学生把笔借给邻桌同学用时,通常是会把笔丢过去。”他说。“而日本人在待人接物时却很注重细节,递一件东西,是双手递给对方,是全心全意的。”他找来一只茶盒,演示了一遍。“后来,他们就不再丢笔了,而是双手递上。”
“再比如,有些同学坐在椅子上,要调整位置时,常常用屁股直接拖着椅子来移。上过(茶禅)课后,他们在移位时,就会站起来把椅子搬过去。”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经过习茶修禅的学生,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他们最懂得感恩。”
“茶禅是生活的教育。不仅是要让学生学习人文技能,还要让他们把禅带入生活,这对当代教育来说很有必要。”
泡茶是六根总动员的过程
禅茶不只是表演,那么,泡茶的过程就更不能是机械地表演了,而是要让身心达到“觉知”。因为泡茶是“六根总动员”的过程。
游祥洲曾在佛光大学做过一个实验:茶在冲入沸水后,令其浸泡50秒。在这等待的过程中,让脑袋放空,观察自己的呼吸,以增加觉知的东西。“在有了觉知以后,譬如,煮水时,水煮到何种程度是‘蟹眼’,何种程度是‘鱼眼’,就能从水声的轻微变化中觉知判断。”
禅悟也是如此。他认为,悟的过程可以归结为两个字:“啊”和“嗯”。
有一年,他和朋友一同到日本镰仓建长寺去访禅。寺中的方丈请他们喝茶,茶很好,他们都发出“啊”的惊叹,而一旁修行多年的老僧却淡淡地说了声“嗯”。“‘啊’表示惊奇,‘wonderful’,‘好棒哦’,是一个觉知被放大的过程。比如,‘啊!为什么眼睛那么深邃,那么美丽!’‘嗯’,是平淡,‘嗯,没错,生命充满了惊奇’是悟了后的境界,如同当年佛陀拈花,迦叶会心微笑。”
禅是活泼的,是动的。
那么,何谓道呢?心即是道。“十个泡茶师,泡茶的方式不同,泡出的茶是不一样的,因为表现出来的‘道’不同。但是,泡茶一定要用心在泡。”这样,茶汤才会体现出“心灵的深度”。
日本茶道在中国不可行
日本心茶会会长仓泽行洋说:“日本茶道文化是将源于中国的茶道与禅宗思想加以本土化改造,融入本民族的文化特色,并且衣钵相传,代代流转。”
尽管日本茶道与中国是同根同源,但是,游祥洲认为,日本茶道在中国行不通,这是由两国文化土壤所决定的。
“日本人是极端的集体主义,而中国人最喜欢的是‘混沌’。”他援引了《庄子》中“中央帝王混沌”“日凿一窍,七日而死”的典故,来对比中日茶文化间的迥异。“日本茶道过分注重形式主义,中规中矩的。譬如,在东京,有人会花20万美元来仿造一个千利休(日本著名茶师)茶室。而且,他们常常把莫名其妙的事情当成历史存在。”
日本人压抑的精神世界也体现在了日常生活中。“日本男人真的很可怜!”他感叹,“他们一下班不能马上回家,都要去居酒屋泡到深夜才回去。因为如果太早回去,老婆会觉得你很没本事,没有人请喝酒。女人们的虚荣心,让男人们处于压抑的状态。因此,日本的自杀率每年高达3万多人。源于这样心态的日本茶道,怎么能引到中国来呢?”
两国的茶也是千差万别。他说,中国的茶大多是经过烘焙的茶,那种香,沁人心脾。譬如,武夷岩茶,技艺精湛的制茶师能通过控制时间点,巧妙地把火气转化成火香。日本人喝的则是抹茶,又苦又涩,然后吃“甜死人”的京果子“骗下你的舌头”。
“再者,中国茶是不断演进的。由唐至宋,再到明清。中国最享受的朝代就是明代,文人在一杯茶中享受生命的精彩。因此,不要只是无谓地模仿程序繁复的日本茶道,不要只是学表面,尤其是形式主义。中国《易经》的智慧是‘易’,就是简化。”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