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祥洲:禅是活泼的

来源 :海峡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ssiexs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几张素雅的粗麻布,一组粗朴的柴烧茶器,二三片灰瓦作点心碟,随手洒下几枚黄透的银杏叶,就是一方茶席。
  和着女声独唱《赵州禅茶颂》的妙音,穿着一身紫色棉麻服的游祥洲,与僧众一道围坐席前。他闭眼,深呼吸,冥想,击磬,气氛空灵庄严。
  这是他为第九届世界禅茶大会设计的节目,名叫《全茶是禅,全禅是茶》,意在借由一杯茶,悟禅“‘当下’是我们唯一真实的家。在每一个正念知觉里,在每一个呼吸里,在每一个脚步里,我到了,回家了……”
  与我们时常在一些茶事活动中见到的禅茶(茶艺)表演不同,《全茶是禅,全禅是茶》没有刻意地用一些禅(佛)的标志性元素去突出,也没有停留于单向的表演,而是通过简单自然的布置及主客问的互动体验来阐发、感悟“茶禅一味”的阃奥。
  在他看来,禅茶不能只是表演,禅是活泼的,动作是轻松的。
  禅茶是一种很好的教学形式
  尽管对于时下流行得有些泛滥的禅茶表演,游祥洲总是持批判的态度,但他并不否定禅茶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式。
  “其实,禅茶表演并不是坏事。但在校园里,在课堂上,总不能打禅、放佛乐吧?”他说,让学生学禅学茶,不是让学生学会造作,而是让他们知道“原来泡茶可以这么优美!”
  早在2003年,为了训练慈济的资深委员,台湾慈济大学就开设了一门有关茶道的课程,旨在通过茶来变化身心,柔化身心。于是,他就把学生带去体验。后来,他在佛光大学正式开设了茶禅的课程,小班上课,20个人。
  教学实践表明,茶禅对学生的转变是脱胎换骨的。他说,开课的头两周,一些学生带着可乐、汽水之类进入教室,有的女生还喷了香水。到了第3周,他发现,学生们就开始会自我调整,课堂变得跟禅堂一样安静,也没人会翘课了,而且日常行为也有了很大的转变。
  “比如,有不少学生把笔借给邻桌同学用时,通常是会把笔丢过去。”他说。“而日本人在待人接物时却很注重细节,递一件东西,是双手递给对方,是全心全意的。”他找来一只茶盒,演示了一遍。“后来,他们就不再丢笔了,而是双手递上。”
  “再比如,有些同学坐在椅子上,要调整位置时,常常用屁股直接拖着椅子来移。上过(茶禅)课后,他们在移位时,就会站起来把椅子搬过去。”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经过习茶修禅的学生,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他们最懂得感恩。”
  “茶禅是生活的教育。不仅是要让学生学习人文技能,还要让他们把禅带入生活,这对当代教育来说很有必要。”
  泡茶是六根总动员的过程
  禅茶不只是表演,那么,泡茶的过程就更不能是机械地表演了,而是要让身心达到“觉知”。因为泡茶是“六根总动员”的过程。
  游祥洲曾在佛光大学做过一个实验:茶在冲入沸水后,令其浸泡50秒。在这等待的过程中,让脑袋放空,观察自己的呼吸,以增加觉知的东西。“在有了觉知以后,譬如,煮水时,水煮到何种程度是‘蟹眼’,何种程度是‘鱼眼’,就能从水声的轻微变化中觉知判断。”
  禅悟也是如此。他认为,悟的过程可以归结为两个字:“啊”和“嗯”。
  有一年,他和朋友一同到日本镰仓建长寺去访禅。寺中的方丈请他们喝茶,茶很好,他们都发出“啊”的惊叹,而一旁修行多年的老僧却淡淡地说了声“嗯”。“‘啊’表示惊奇,‘wonderful’,‘好棒哦’,是一个觉知被放大的过程。比如,‘啊!为什么眼睛那么深邃,那么美丽!’‘嗯’,是平淡,‘嗯,没错,生命充满了惊奇’是悟了后的境界,如同当年佛陀拈花,迦叶会心微笑。”
  禅是活泼的,是动的。
  那么,何谓道呢?心即是道。“十个泡茶师,泡茶的方式不同,泡出的茶是不一样的,因为表现出来的‘道’不同。但是,泡茶一定要用心在泡。”这样,茶汤才会体现出“心灵的深度”。
  日本茶道在中国不可行
  日本心茶会会长仓泽行洋说:“日本茶道文化是将源于中国的茶道与禅宗思想加以本土化改造,融入本民族的文化特色,并且衣钵相传,代代流转。”
  尽管日本茶道与中国是同根同源,但是,游祥洲认为,日本茶道在中国行不通,这是由两国文化土壤所决定的。
  “日本人是极端的集体主义,而中国人最喜欢的是‘混沌’。”他援引了《庄子》中“中央帝王混沌”“日凿一窍,七日而死”的典故,来对比中日茶文化间的迥异。“日本茶道过分注重形式主义,中规中矩的。譬如,在东京,有人会花20万美元来仿造一个千利休(日本著名茶师)茶室。而且,他们常常把莫名其妙的事情当成历史存在。”
  日本人压抑的精神世界也体现在了日常生活中。“日本男人真的很可怜!”他感叹,“他们一下班不能马上回家,都要去居酒屋泡到深夜才回去。因为如果太早回去,老婆会觉得你很没本事,没有人请喝酒。女人们的虚荣心,让男人们处于压抑的状态。因此,日本的自杀率每年高达3万多人。源于这样心态的日本茶道,怎么能引到中国来呢?”
  两国的茶也是千差万别。他说,中国的茶大多是经过烘焙的茶,那种香,沁人心脾。譬如,武夷岩茶,技艺精湛的制茶师能通过控制时间点,巧妙地把火气转化成火香。日本人喝的则是抹茶,又苦又涩,然后吃“甜死人”的京果子“骗下你的舌头”。
  “再者,中国茶是不断演进的。由唐至宋,再到明清。中国最享受的朝代就是明代,文人在一杯茶中享受生命的精彩。因此,不要只是无谓地模仿程序繁复的日本茶道,不要只是学表面,尤其是形式主义。中国《易经》的智慧是‘易’,就是简化。”他说。
其他文献
俗话说,人靠衣装。茶亦如此!如何通过包装为茶叶展示良好的初次印象就显得极为关键。此次“闽茶骄傲”产品的包装由厦门美锐品牌策划有限公司负责研发设计。如何通过设计将“闽茶骄傲”之美展示极致,两位项目负责人表达了他们的看法。  记者:能否先谈谈这款产品在包装设计方面整体的设计思路?  包一达(创意设计总监):这款产品包装汇集了五家茶叶的设计要求,所以我们首先想到是如何兼顾每家茶叶的展现。另外,这一年多的
期刊
茶作为饮料在我国已有漫长的历史。作为休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茶文化的内涵说之不尽,道之不完,其中又以品茶用水颇具门道。  早在唐朝,陆羽就在《茶经》中对煎茶用水做过介绍,提出了“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的观点,这是关于茶与水质关系最早的记载。对于这段记载,今人当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地去理解,否则很可能走进误区。比方说,陆羽长期生活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他讲的井水实际上是指地下水。而在山区,有泉方
期刊
说起武夷茶路,许多人首先想到的是晋商开辟的万里茶路。然而世事沧桑,以武夷山为起点的万里茶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所变化,茶路的变迁与当时的国家政策、交通、贸易,以及武夷茶生产情况有着密切的关系。贡茶之路  早在唐宋时期,武夷茶路就已形成。当时,人们将茶叶从武夷山运到浦城,再由浦城转运浙江,经江山、衢州、钱塘等地,然后往北通过大运河运往河南开封,这条就是武夷茶作为皇家贡茶的茶路。南宋时期,陆游曾经两度
期刊
瀹茶品茗,本就是一种乐趣。看似简单的话,字里行间却透着质朴的惬意。不过,光喝茶,好像真的有些单调了,智慧的茶人们才不甘于这样呢。当赏器、鉴宝、闻香、插花……纷纷出现在茶的身边,与之相容相契时,喝茶的乐趣也增添了不少。  茶趣,自古就有。琴棋书画诗酒茶,乃古代文人的七件雅事,彼此密不可分。一句“抚琴采菊南山下,一阙闲情半杯茶”便将古人的茶趣表达得淋漓尽致。尤其在茶文化演绎到极致的宋代,茶趣种类之繁多
期刊
由5家茶企分别选送的安溪铁观音、武夷大红袍、正山小种、白毫银针和福州茉莉花茶等5款福建名茶,合纵连横,组成“闽茶骄傲”,可谓阵容强大。  然而,它们的品质是否名副其实?是否可以成为闽茶的佼佼者?  自卖自夸,肯定没有说服力。于是,我们在福建省茶叶质量检测中心站,邀请了四位资深茶学专家,形成评审专家组,按照国家规定的审评标准,对这5款闽茶展开“四堂会审”。  经过近3个小时的反复审评、比对和讨论,专
期刊
茶画同理,品境同韵,画家好茶,情有独钟。历代画家画茶是寄一份清雅淡泊、悠闲自适的隐士情怀。  苏东坡曾对茶与画的关系有过精辟的论述:“上茶妙墨俱香,是其德同也:皆坚,是其操同也,譬如贤人君子黔晰美恶之不同,其德操一也。”这就是说,茶与画虽然形式各异,但其内涵与美感却是相通的。所以很多茶画高手,本身就是诗书画或者其他才艺皆通的艺术家,在画上题诗,诗画同赏,别有韵味。著名写意花鸟画家王来文先生正是这样
期刊
如果说在国内六大茶类百花齐放的话,那么从世界范围来看,红茶毋庸置疑地占据了领导地位,茶叶消费的80%都是红茶,尤其是在欧美市场。400年前,那位远在英国的王后,挨不过漫漫冬日的阴冷下午,冲一杯暖心的红茶,佐几碟精致的小点,造就了英式下午茶的范例。自此,它就成为世界人们不可缺少的饮料,并演变出高尚华美的红茶文化。关于红茶的鼻祖早有定论,世界上最早的红茶由中国明代福建武夷山茶区的茶农发明,名为“正山小
期刊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茶和书法历来有着深厚的因缘。茶源自山川,书法师法自然。从种植、采摘、制作、品饮,茶汲取了山川丰厚的内蕴,跃动着纯净的气息;同样,笔墨纸砚亦来自纯天然材质,经过水墨交融的书写,呈现出古典的清雅之意。品茶悟道,书写养心,合力勾勒出东方文化版图的轮廓。  作为国内重点茶产地,福建不仅汇集众多顶级名茶,亦散发着浓郁的人文底蕴。作为“闽茶骄傲”的书写者,福建青年书法家黄映恺对茶与书法在精神
期刊
以茶为名,却并非茶饮,“肉骨茶”大抵会让很多人误会。作为一种流行于东南亚的马来西亚和新加坡一带的肉骨茶,其实是一道猪肉药材汤,汤料完全没有茶叶的成份。茶有千万种,由华侨首创的这盏茶,引出的是20世纪初的一些往事。  相传华人初来南洋创业时,生活条件很差,由于不适应湿热的气候,不少人因此患上风湿病。为了治病祛寒,开拓者们用了各种药材和猪骨煲汤,以期达到祛病和养身的目的。只是,这汤虽好,长久饮食,未免
期刊
零零后的小鲜肉组团成社抢占着大众的娱乐视野:九零后的总裁高声宣扬着“明年发一个亿的利润让员工开心”;八零后正在而立之年褪去着青涩;七零后在经历浮华后参悟着其中的深刻,以期不惑。  青年,世界卫生组织所划分的,年龄不超过45岁,最具活力的庞大群体,当下在诸多的领域,正以主力军身份无可争议的成为了行业的中坚力量。茶行业也不例外。2014年11月刚刚成立的海峡两岸茶业交流协会青年分会,正是茶届青年们彰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