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对中国画传统色彩观的形成以及对中国画色彩观的变化发展的研究,得出中国画色彩观的变化与发展是受中国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影响的结论,中国画的色彩观也会随之变化而具有新的内容。随着中国画受到外来文化的不断冲击,其传统色彩观念以及表现都产生了极大变革,在当代更是朝着多元化的趋势发展。通过对中国画色彩的深入探析,更加认识到中国画的色彩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并没有停滞不前。
关键词:色彩观;多元化;发展;传统色彩观念
色彩现象
色彩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如赤色的铁矿粉用以涂绘远古人掩埋尸体的祭物,也用它来染红兽皮,动物羽毛以及石坠,甚至动物的血还会被古人用以涂绘躯体。
重色重墨时代的色彩现象
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乱世动荡的时期,然而中国绘画却在这一时期和魏晋南北朝一样获得大发展而承前启后。由于中央集权的文化中心被打破,形成了中原、西蜀、江南三大文化中心,南唐、西蜀始设画院。五代时期山水画兴起,尤其水墨山水画发展成熟,山水画家代表人有北方的荆浩、关仝、董源、巨然。荆浩提出山水画创造的“六要”即“气、韵、思、笔、墨、景”,在继承谢赫“六法”的基本精神的同时,去掉了“随类赋彩”而增加了“墨”,表明了这一时期水墨山水已开始有取代青绿山水占主要地位的趋势。魏晋南北朝是一个艺术思想解放的时期,这一时期绘画艺术异彩纷呈。这表现为卷轴画渐渐盛行,文人参与绘事,绘事种类分科,绘画理论问世,佛教艺术传入,西域民族色彩观融入等。这一时期的绘画将色彩推向一个斑谰璀璨的时代。顾恺之、陆探微等都是这一时期重要的代表画家
隋唐承前启后
隋唐的中国画迎来了一个发展的高峰。唐代在隋代承前启后过渡的基础上,获得了全面的发展。一代巨匠吴道子在人物(含宗教画)画和山水画领域里都有重大贡献。他的人物画,尤其是宗教人物,被誉为“六法俱全”,人物衣带如风吹波动,人称“吴带当风”,代表了人物画发展的成熟。他和王维共创的“水墨山水”画法和当时的李思训、李昭道父子开创的青绿山水画风,分别被明文人画“南北宗论”尊为南北二宗。唐代韩滉作《五牛图》是传世的最早作品,代表当时流行的牛马画的高超水平。
重墨轻色时代的色彩现象
在特定的历史和社会背景影响下,元代绘画发生着深刻变化,宋人形成的文人士大夫绘画潮流在此气候下得到发展。主要画家有赵孟頫、高克恭等,以山水、梅竹为主流,设色主着墨,追求笔墨的形式美感。山水画是元代绘画的主体,元四家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代表元代山水的最高成就,主要作品有赵孟頫《鹊华秋色图》、《秀石疏林图》,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王蒙的《青卞隐居图》等。虽然赵孟頫、王蒙等人也画过青绿山水,只是都不占主导地位,而以纯水墨黑白创造了简淡天真,淡泊孤寂的文人画理想之境。
人物画在元代处于衰落状态。明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处于剧烈变革,资本主义开始萌芽的时期,各种学术思潮风起云涌,绘画也必然的受到了影响,然而在绘画的色彩方面却依然以水墨为主导。山水花鸟流派更迭,竞相求胜。明代初期浙派戴进承南宋水墨苍劲一路提倡水墨豪放画风。
清代,在继承传统用色的方法上,巧妙的结合山水、花鸟、人物的技法,互相渗透,更有西法绘画技法的传入,对中国画色彩在使用和造型上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这一时期绘画用色和造型方面最杰出的代表是任伯年。他的作品色彩水墨的画风直接影响了现代绘画大师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等。
当代中国画色彩观的变化
当代中国画色彩观的变化是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与大量西方现代艺术思想的涌入而变化发展的。改革开放前后的中国所走的社会主义道路与思想的不同,影响了中国画的发展,进而使中国画的色彩观也发生了变化。
改革开放后中国画色彩观的变化,促使很多画家对当代中国画进行了探索与实践。中国画出现了多种新的表现形式。根据现有材料进行总结,主要有以下几种:
笔墨表现
笔墨表现在作品以笔墨为手段,吸收了现代构成因素,但又不失传统意蕴,在“畅神”、“达兴”中笔意纵横,墨韵奇出,笔墨交迭渗化,形象伸缩隐现,在不断的调整中直到意足兴尽为止,这种绘画还具有一些传统文人的作画特征。
实验水墨
九十年代兴起的以解消传统笔墨程式为标志的实验水墨。从形式上看实验水墨虽然还借用宣纸、毛笔、墨笔传统绘画的材料,但在骨子里已经彻底消解了传统笔墨的审美范围和笔墨的程式化。在水墨形态、笔墨结构、表现力度、表现手段上都出现了很大的变化。
色墨结合
主张色墨结合的画家认为色彩本身是一种表达因素外,在不失笔墨意蕴的同时融入色彩变化是改造笔墨程式的良好途径。尽管色墨结合的绘画在色、墨变化的追求中,已经复归到个性化的表现,但是,在某种程度一与传统笔墨有离任叛道的态势。
写意得彩
写意重彩的作品以重彩为主要绘画语言,用来传达艺术家的创作中的主观意识。这里的重彩是人对现实的体验、构思的深化、审美鉴赏的主观理解和现创造。借色彩求生韵,借色的晕化和叠置,咏心中意趣,已经成为当代写意重彩画家的作画理趣。
改变材料的重彩画
改变材料的重彩画作品有一个很鲜明的特征,就是注重技术上的制作和材质美感的挖掘。在这一方面,他们一点不忌违自己过于专著技术上的制作会妨碍表达画家的情感和想象。从这些绘画作品的材料选择、作画程序、作画方法中可看出其作者深受日本绘画的影响。最近一段时期,有一些画家热衷对日本岩彩画探索与实践。这几种表现方式在当代中国画创作中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并存的,在当代的绘画作品中没有绝对的分界限。
中国画色彩经过几千的洗礼,从有色时代走向无色时代再到今天色彩的多元化时代,在色与墨的对峙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发展规律与民族性语言。在现象的背后有着本质的原因。主要是社会存在的原因,即经济政治、绘画理论、绘画技法对色彩的影响,也有宗教及外来文化的影响。综上所述,中国画色彩只有立足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画色彩语言不变的情况下,理性地学习并融合其他艺术语言,这是中国画变革与发展的需要,也是时代的需要。让中国画色彩既保持住民族性又以兼容并蓄的宽阔胸怀面对世界,立足巨界,成为人类不可缺的文化瑰宝。
参考文献
[1]王文娟《中国画色彩的美学探源》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
[2]彭向《中国美术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3]张仃《它山画语》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
[4]潘天寿《中国传统绘画风格》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年
[5]姜澄清《中国绘画精社体系》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年
[6]张强《中国绘画美学》河南美术出版社2004年
[7]李广元《东方色彩研究》黑龙江美术出版社1998年
[8]于非谙《中国画颜色的研究》朝花美术出版社1956年
[9]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年
关键词:色彩观;多元化;发展;传统色彩观念
色彩现象
色彩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如赤色的铁矿粉用以涂绘远古人掩埋尸体的祭物,也用它来染红兽皮,动物羽毛以及石坠,甚至动物的血还会被古人用以涂绘躯体。
重色重墨时代的色彩现象
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乱世动荡的时期,然而中国绘画却在这一时期和魏晋南北朝一样获得大发展而承前启后。由于中央集权的文化中心被打破,形成了中原、西蜀、江南三大文化中心,南唐、西蜀始设画院。五代时期山水画兴起,尤其水墨山水画发展成熟,山水画家代表人有北方的荆浩、关仝、董源、巨然。荆浩提出山水画创造的“六要”即“气、韵、思、笔、墨、景”,在继承谢赫“六法”的基本精神的同时,去掉了“随类赋彩”而增加了“墨”,表明了这一时期水墨山水已开始有取代青绿山水占主要地位的趋势。魏晋南北朝是一个艺术思想解放的时期,这一时期绘画艺术异彩纷呈。这表现为卷轴画渐渐盛行,文人参与绘事,绘事种类分科,绘画理论问世,佛教艺术传入,西域民族色彩观融入等。这一时期的绘画将色彩推向一个斑谰璀璨的时代。顾恺之、陆探微等都是这一时期重要的代表画家
隋唐承前启后
隋唐的中国画迎来了一个发展的高峰。唐代在隋代承前启后过渡的基础上,获得了全面的发展。一代巨匠吴道子在人物(含宗教画)画和山水画领域里都有重大贡献。他的人物画,尤其是宗教人物,被誉为“六法俱全”,人物衣带如风吹波动,人称“吴带当风”,代表了人物画发展的成熟。他和王维共创的“水墨山水”画法和当时的李思训、李昭道父子开创的青绿山水画风,分别被明文人画“南北宗论”尊为南北二宗。唐代韩滉作《五牛图》是传世的最早作品,代表当时流行的牛马画的高超水平。
重墨轻色时代的色彩现象
在特定的历史和社会背景影响下,元代绘画发生着深刻变化,宋人形成的文人士大夫绘画潮流在此气候下得到发展。主要画家有赵孟頫、高克恭等,以山水、梅竹为主流,设色主着墨,追求笔墨的形式美感。山水画是元代绘画的主体,元四家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代表元代山水的最高成就,主要作品有赵孟頫《鹊华秋色图》、《秀石疏林图》,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王蒙的《青卞隐居图》等。虽然赵孟頫、王蒙等人也画过青绿山水,只是都不占主导地位,而以纯水墨黑白创造了简淡天真,淡泊孤寂的文人画理想之境。
人物画在元代处于衰落状态。明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处于剧烈变革,资本主义开始萌芽的时期,各种学术思潮风起云涌,绘画也必然的受到了影响,然而在绘画的色彩方面却依然以水墨为主导。山水花鸟流派更迭,竞相求胜。明代初期浙派戴进承南宋水墨苍劲一路提倡水墨豪放画风。
清代,在继承传统用色的方法上,巧妙的结合山水、花鸟、人物的技法,互相渗透,更有西法绘画技法的传入,对中国画色彩在使用和造型上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这一时期绘画用色和造型方面最杰出的代表是任伯年。他的作品色彩水墨的画风直接影响了现代绘画大师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等。
当代中国画色彩观的变化
当代中国画色彩观的变化是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与大量西方现代艺术思想的涌入而变化发展的。改革开放前后的中国所走的社会主义道路与思想的不同,影响了中国画的发展,进而使中国画的色彩观也发生了变化。
改革开放后中国画色彩观的变化,促使很多画家对当代中国画进行了探索与实践。中国画出现了多种新的表现形式。根据现有材料进行总结,主要有以下几种:
笔墨表现
笔墨表现在作品以笔墨为手段,吸收了现代构成因素,但又不失传统意蕴,在“畅神”、“达兴”中笔意纵横,墨韵奇出,笔墨交迭渗化,形象伸缩隐现,在不断的调整中直到意足兴尽为止,这种绘画还具有一些传统文人的作画特征。
实验水墨
九十年代兴起的以解消传统笔墨程式为标志的实验水墨。从形式上看实验水墨虽然还借用宣纸、毛笔、墨笔传统绘画的材料,但在骨子里已经彻底消解了传统笔墨的审美范围和笔墨的程式化。在水墨形态、笔墨结构、表现力度、表现手段上都出现了很大的变化。
色墨结合
主张色墨结合的画家认为色彩本身是一种表达因素外,在不失笔墨意蕴的同时融入色彩变化是改造笔墨程式的良好途径。尽管色墨结合的绘画在色、墨变化的追求中,已经复归到个性化的表现,但是,在某种程度一与传统笔墨有离任叛道的态势。
写意得彩
写意重彩的作品以重彩为主要绘画语言,用来传达艺术家的创作中的主观意识。这里的重彩是人对现实的体验、构思的深化、审美鉴赏的主观理解和现创造。借色彩求生韵,借色的晕化和叠置,咏心中意趣,已经成为当代写意重彩画家的作画理趣。
改变材料的重彩画
改变材料的重彩画作品有一个很鲜明的特征,就是注重技术上的制作和材质美感的挖掘。在这一方面,他们一点不忌违自己过于专著技术上的制作会妨碍表达画家的情感和想象。从这些绘画作品的材料选择、作画程序、作画方法中可看出其作者深受日本绘画的影响。最近一段时期,有一些画家热衷对日本岩彩画探索与实践。这几种表现方式在当代中国画创作中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并存的,在当代的绘画作品中没有绝对的分界限。
中国画色彩经过几千的洗礼,从有色时代走向无色时代再到今天色彩的多元化时代,在色与墨的对峙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发展规律与民族性语言。在现象的背后有着本质的原因。主要是社会存在的原因,即经济政治、绘画理论、绘画技法对色彩的影响,也有宗教及外来文化的影响。综上所述,中国画色彩只有立足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画色彩语言不变的情况下,理性地学习并融合其他艺术语言,这是中国画变革与发展的需要,也是时代的需要。让中国画色彩既保持住民族性又以兼容并蓄的宽阔胸怀面对世界,立足巨界,成为人类不可缺的文化瑰宝。
参考文献
[1]王文娟《中国画色彩的美学探源》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
[2]彭向《中国美术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3]张仃《它山画语》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
[4]潘天寿《中国传统绘画风格》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年
[5]姜澄清《中国绘画精社体系》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年
[6]张强《中国绘画美学》河南美术出版社2004年
[7]李广元《东方色彩研究》黑龙江美术出版社1998年
[8]于非谙《中国画颜色的研究》朝花美术出版社1956年
[9]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