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六艺和七艺是古代中国和西方的两种课程形态。虽然它们的学科不同,但同为课程体系的雏形,它们总会有相同或类似的地方。本文旨在找出两种课程体系的异同,以期获得对当今课程的启示。
关键词:六艺;七艺;比较
古代的中国和西方,在“课程”一词出现之前,把课程等同于教学科目,已有了课程的雏形。我国古代的课程有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欧洲中世纪初的课程有七艺,即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这两种课程体系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下产生,
它们有相似的地方,也有各自的特点。
一、我国古代的六艺教育及特点
夏代,我国终于进入了奴隶社会。奴隶主阶级为了将本阶级的年青人培养成为强有力的统治者,需要组织特殊的教育训练,教育开始成为独立的社会活动,学校教育便是这种社会活动的主要形式,由此产生了六艺教育,商代有所发展,西周在继承商代六艺教育的基础上,使它更为充实。[1]
(一)六艺教育的内容[2]
1、礼乐
奴隶主贵族的礼和乐是密切配合的,凡是行礼的地方,也就需要有乐,礼乐贯串整个社会生活活动,体现宗法等级制度,对年青一代思想政治、道德品行的培养有重大作用。礼乐教育成为六艺教育的中心。
礼的范围很广,凡是政治、伦理、道德、礼仪都包括在其中,以致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离不开礼。学习礼仪不是单纯地讲礼典,而是要实学实习,反复演练。
乐的内容包括诗歌、音乐、舞蹈,乐教受到高度重视。不同的场合会有不同的乐。乐教是当时的艺术教育,艺术教育的过程寓有多种教育因素,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要求,具有实施多种教育的作用。
2、射御
西周要靠军事力量维护自己的统治,必须让其贵族子弟成为勇猛的武士,因此,射御成为必不可少的军事训练项目。
射,指射箭的技术。教射有固定的场所,也有技术要求。射者的技术水平决定他在贵族中的地位
御,指驾车的技术。西周的武装力量以战车为主,武士必须有驾驭战车的技术,青年达到一定年龄就要受训练。御教有五项标准,只有经过严格训练才能达到,学御者既学习了武事,又锻炼了身体。
3、书数
书,指文字;数,指算法。到了西周,文字应用已广,多种计算方法也发展起来。对文字的教学已经有了一定的方法积累,数学教学内容也比较丰富。
(二)六艺教育的特点
在六艺中,礼、乐、射、御是“大艺”,是高级课程,在大学阶段深入学习,为奴隶主贵族培养统治人才和军事骨干服务。书与数为“小艺”,是初级课程,乃民生日用之所需,当时的庶民子弟只能给与“小艺”的教育。六艺教育的特点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思想道德与文化知识并重
前面说过,礼乐是六艺教育的中心。不同的场合、不同的事件要用不同的礼,同时配上不同的乐。礼乐教育包含了各种教育因素,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思想道德的教育,无论任官或治民,都需要德;六艺还包括基础文化知识,即书和数,让学生掌握文字和基本的数学计算方法。
2、传统文化与实用技能并重
我过自古便是礼仪之邦,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很明显六艺教育并没有忽视传统文化教育,礼乐的学习让一代代人将文化传承下去。同时,军事力量的强大是国家稳固的保证,射箭、驾车等实用的技能也必然成为学习的科目。学习者不仅学到文化知识,还学到了实用技能。
3、文事与武备并重
六艺除了学习书和数等基础文化知识,便于日常生活,六艺教育还教给学生射箭和驾车,习得武事的同时又锻炼了身体。
二、古代西方的七艺及特点
(一)七艺的来源及发展
七艺的起源可追溯到公元前7世纪的古希腊。它是自古希腊到西欧中世纪西方早期学校中的七种主要学科,包括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和音乐。七艺代表西方最早的课程。
七艺中的前三艺由雅典的智者派创立。所谓智者,是指某种精神方面的能力和技巧,以及拥有技巧和能力的人。[3]这些人云游各地,积极参加城邦的政治和文化生活,通过传播和传授知识获得报酬,并逐步形成了一个阶层。由于这个阶层的特殊需要,与辩论、演讲有关的知识被广泛地应用和传播,也由此最先确立了文法、修辞、辩证法这三艺。后来柏拉图在其《理想国》中将算术、几何、天文和音乐列入教学科目,也就是四艺。
古罗马的教育家西塞罗和昆体良从培养演说家的教育目的出发,不仅强调以文法、修辞和辩证法为主的课程,还提出应该包括音乐、数学和体育等的练习。课程的设置都是为了培养优秀的演说家。
到了中世纪,教会学校的课程主要是七艺,课程都服从宗教目的,充斥着神学的思想。其中,三艺的地位最高,原因是文法可以帮助人读、写和了解经书;修辞学可以分析经书,训练说教口才;辩证法教人如何论争,如何“击败”对方。另外,四艺也沦为宗教的奴仆,各门课程都为宗教服务。
文艺复兴以后,课程较七艺有了大的变化,但大多数学科都是从七艺分化出来的,都可以追溯到七艺那里。
(二)七艺的特点
1、强调精神生活
人们学习三艺并不是为了成为统治者,而是为了在某个方面有所特长,如学会一种语言、擅长辩论等等。中世纪时它为宗教服务,目的也是让人们能够了解和研习经书,满足精神生活的需要。
2、为培养哲学家做准备
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算术、几何、天文和音乐的学习不是用来解决实际生活问题,而是作为培养哲学王的基础。虽然经过选拔的人要有实际的锻炼,但这一切都是为了教育的最高目的——培养哲学王,集哲学与政治于一身的人。
三、六艺与七艺的比较
六艺和七艺起源于文化背景差异很大的东方和西方。两个不同的地域孕育出的课程自然有明显的差别。但它们都属于课程体系,有着课程共有的地方。
(一)不同点
1、出发点不同
六艺需要的是可以管理疆域的统治者,因此六艺从实用的角度出发,注重教给学生实用的知识和技能,礼仪、射箭、驾车,这些是人生存必须掌握的技能。而西方的七艺从丰富人的精神生活的角度出发,培养演说家、雄辩家,或者服从神的安排。它们一个注重实在,一个注重精神。
2、培养目标不同
我国的六艺课程起初是为了培养治国安邦的统治者,不仅能维护自己的疆域,甚至还要有侵略他人的能力,是文武双全的人;七艺的目标是培养演说家、雄辩家,能在思想上占据统治地位的人。两个都是“统治者”,但却是不同的概念。
3、德育的地位不同
六艺中以礼乐最重,可见德育在古代教育中占据了多大的分量。孔子培养的从政君子也是有德之人。道德教育在我国的教学中自古都有着重要的地位。七艺也强调道德教育,但程度远没有六艺深。它更多地强调了人的智慧和理性。
(二)相同点
1、都是课程的雏形,都对课程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六艺作为我国早期的教学科目,虽然不够规范,但教育目的、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都初具雏形。孔子在此基础上整理出了《六经》,再到后来的《四书》《五经》,都是以六艺为依据。西方的七艺也同样如此,不管后来分化出多少门类的课程,它们的根源都可以回到七艺上。所以,六艺和七艺对中西方课程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既注重基础知识,又注重实用技能。
从六艺和七艺的学科中可以看出,它们都包含了基础知识,如六艺的书、数,七艺的算术、几何、天文、音乐,这些是学习更高级科目的基础。不仅如此,六艺和七艺还有实用的技能,六艺主要表现在射箭、驾车上,而七艺主要表现为演讲口才和辩论能力。
3、都强调和谐教育
这里说的和谐教育是指德、智、体、美、劳的全面教育。六艺重视人的德育和体育,也包括劳作,同时乐里寓有美育、智育,有利于人的各方面得到发展。七艺也强调学生学习科目的和谐,昆体良在文法学校的课程中加入了一向不受重视的音乐,目的在于协调各门学科。
四、启示
课程发展到今天,我们取得的成果是惊人的。众多的课程流派、课程思想、方法论,为当今的教育提供了更多选择的机会,同时也增加了挑战。但比起古代尊儒学为经典的状况,我们的思想不再被单一的学术束缚了,我们是独立的个体,可以有自己的思想见解和目标,追求学术自由。而且,当今的人才也是多样化的,不像古代那样只培养一类人,限制人的发展。这是人类取得的大进步。
六艺和七艺作为中西方课程的雏形,距今已有相当长的历史了,尤其是六艺,其年代已经上千年。但就算是这么遥远的东西,对今天的我们仍具有启示意义。就拿六艺中着重强调的德育来说,虽然现在我们的学校教育也重视德育,但较之古代,我们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这是为什么呢?在那个不发达的年代需要道德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在物质文明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其实更需要道德,为什么相反道德却不被重视呢?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2]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关键词:六艺;七艺;比较
古代的中国和西方,在“课程”一词出现之前,把课程等同于教学科目,已有了课程的雏形。我国古代的课程有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欧洲中世纪初的课程有七艺,即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这两种课程体系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下产生,
它们有相似的地方,也有各自的特点。
一、我国古代的六艺教育及特点
夏代,我国终于进入了奴隶社会。奴隶主阶级为了将本阶级的年青人培养成为强有力的统治者,需要组织特殊的教育训练,教育开始成为独立的社会活动,学校教育便是这种社会活动的主要形式,由此产生了六艺教育,商代有所发展,西周在继承商代六艺教育的基础上,使它更为充实。[1]
(一)六艺教育的内容[2]
1、礼乐
奴隶主贵族的礼和乐是密切配合的,凡是行礼的地方,也就需要有乐,礼乐贯串整个社会生活活动,体现宗法等级制度,对年青一代思想政治、道德品行的培养有重大作用。礼乐教育成为六艺教育的中心。
礼的范围很广,凡是政治、伦理、道德、礼仪都包括在其中,以致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离不开礼。学习礼仪不是单纯地讲礼典,而是要实学实习,反复演练。
乐的内容包括诗歌、音乐、舞蹈,乐教受到高度重视。不同的场合会有不同的乐。乐教是当时的艺术教育,艺术教育的过程寓有多种教育因素,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要求,具有实施多种教育的作用。
2、射御
西周要靠军事力量维护自己的统治,必须让其贵族子弟成为勇猛的武士,因此,射御成为必不可少的军事训练项目。
射,指射箭的技术。教射有固定的场所,也有技术要求。射者的技术水平决定他在贵族中的地位
御,指驾车的技术。西周的武装力量以战车为主,武士必须有驾驭战车的技术,青年达到一定年龄就要受训练。御教有五项标准,只有经过严格训练才能达到,学御者既学习了武事,又锻炼了身体。
3、书数
书,指文字;数,指算法。到了西周,文字应用已广,多种计算方法也发展起来。对文字的教学已经有了一定的方法积累,数学教学内容也比较丰富。
(二)六艺教育的特点
在六艺中,礼、乐、射、御是“大艺”,是高级课程,在大学阶段深入学习,为奴隶主贵族培养统治人才和军事骨干服务。书与数为“小艺”,是初级课程,乃民生日用之所需,当时的庶民子弟只能给与“小艺”的教育。六艺教育的特点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思想道德与文化知识并重
前面说过,礼乐是六艺教育的中心。不同的场合、不同的事件要用不同的礼,同时配上不同的乐。礼乐教育包含了各种教育因素,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思想道德的教育,无论任官或治民,都需要德;六艺还包括基础文化知识,即书和数,让学生掌握文字和基本的数学计算方法。
2、传统文化与实用技能并重
我过自古便是礼仪之邦,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很明显六艺教育并没有忽视传统文化教育,礼乐的学习让一代代人将文化传承下去。同时,军事力量的强大是国家稳固的保证,射箭、驾车等实用的技能也必然成为学习的科目。学习者不仅学到文化知识,还学到了实用技能。
3、文事与武备并重
六艺除了学习书和数等基础文化知识,便于日常生活,六艺教育还教给学生射箭和驾车,习得武事的同时又锻炼了身体。
二、古代西方的七艺及特点
(一)七艺的来源及发展
七艺的起源可追溯到公元前7世纪的古希腊。它是自古希腊到西欧中世纪西方早期学校中的七种主要学科,包括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和音乐。七艺代表西方最早的课程。
七艺中的前三艺由雅典的智者派创立。所谓智者,是指某种精神方面的能力和技巧,以及拥有技巧和能力的人。[3]这些人云游各地,积极参加城邦的政治和文化生活,通过传播和传授知识获得报酬,并逐步形成了一个阶层。由于这个阶层的特殊需要,与辩论、演讲有关的知识被广泛地应用和传播,也由此最先确立了文法、修辞、辩证法这三艺。后来柏拉图在其《理想国》中将算术、几何、天文和音乐列入教学科目,也就是四艺。
古罗马的教育家西塞罗和昆体良从培养演说家的教育目的出发,不仅强调以文法、修辞和辩证法为主的课程,还提出应该包括音乐、数学和体育等的练习。课程的设置都是为了培养优秀的演说家。
到了中世纪,教会学校的课程主要是七艺,课程都服从宗教目的,充斥着神学的思想。其中,三艺的地位最高,原因是文法可以帮助人读、写和了解经书;修辞学可以分析经书,训练说教口才;辩证法教人如何论争,如何“击败”对方。另外,四艺也沦为宗教的奴仆,各门课程都为宗教服务。
文艺复兴以后,课程较七艺有了大的变化,但大多数学科都是从七艺分化出来的,都可以追溯到七艺那里。
(二)七艺的特点
1、强调精神生活
人们学习三艺并不是为了成为统治者,而是为了在某个方面有所特长,如学会一种语言、擅长辩论等等。中世纪时它为宗教服务,目的也是让人们能够了解和研习经书,满足精神生活的需要。
2、为培养哲学家做准备
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算术、几何、天文和音乐的学习不是用来解决实际生活问题,而是作为培养哲学王的基础。虽然经过选拔的人要有实际的锻炼,但这一切都是为了教育的最高目的——培养哲学王,集哲学与政治于一身的人。
三、六艺与七艺的比较
六艺和七艺起源于文化背景差异很大的东方和西方。两个不同的地域孕育出的课程自然有明显的差别。但它们都属于课程体系,有着课程共有的地方。
(一)不同点
1、出发点不同
六艺需要的是可以管理疆域的统治者,因此六艺从实用的角度出发,注重教给学生实用的知识和技能,礼仪、射箭、驾车,这些是人生存必须掌握的技能。而西方的七艺从丰富人的精神生活的角度出发,培养演说家、雄辩家,或者服从神的安排。它们一个注重实在,一个注重精神。
2、培养目标不同
我国的六艺课程起初是为了培养治国安邦的统治者,不仅能维护自己的疆域,甚至还要有侵略他人的能力,是文武双全的人;七艺的目标是培养演说家、雄辩家,能在思想上占据统治地位的人。两个都是“统治者”,但却是不同的概念。
3、德育的地位不同
六艺中以礼乐最重,可见德育在古代教育中占据了多大的分量。孔子培养的从政君子也是有德之人。道德教育在我国的教学中自古都有着重要的地位。七艺也强调道德教育,但程度远没有六艺深。它更多地强调了人的智慧和理性。
(二)相同点
1、都是课程的雏形,都对课程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六艺作为我国早期的教学科目,虽然不够规范,但教育目的、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都初具雏形。孔子在此基础上整理出了《六经》,再到后来的《四书》《五经》,都是以六艺为依据。西方的七艺也同样如此,不管后来分化出多少门类的课程,它们的根源都可以回到七艺上。所以,六艺和七艺对中西方课程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既注重基础知识,又注重实用技能。
从六艺和七艺的学科中可以看出,它们都包含了基础知识,如六艺的书、数,七艺的算术、几何、天文、音乐,这些是学习更高级科目的基础。不仅如此,六艺和七艺还有实用的技能,六艺主要表现在射箭、驾车上,而七艺主要表现为演讲口才和辩论能力。
3、都强调和谐教育
这里说的和谐教育是指德、智、体、美、劳的全面教育。六艺重视人的德育和体育,也包括劳作,同时乐里寓有美育、智育,有利于人的各方面得到发展。七艺也强调学生学习科目的和谐,昆体良在文法学校的课程中加入了一向不受重视的音乐,目的在于协调各门学科。
四、启示
课程发展到今天,我们取得的成果是惊人的。众多的课程流派、课程思想、方法论,为当今的教育提供了更多选择的机会,同时也增加了挑战。但比起古代尊儒学为经典的状况,我们的思想不再被单一的学术束缚了,我们是独立的个体,可以有自己的思想见解和目标,追求学术自由。而且,当今的人才也是多样化的,不像古代那样只培养一类人,限制人的发展。这是人类取得的大进步。
六艺和七艺作为中西方课程的雏形,距今已有相当长的历史了,尤其是六艺,其年代已经上千年。但就算是这么遥远的东西,对今天的我们仍具有启示意义。就拿六艺中着重强调的德育来说,虽然现在我们的学校教育也重视德育,但较之古代,我们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这是为什么呢?在那个不发达的年代需要道德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在物质文明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其实更需要道德,为什么相反道德却不被重视呢?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2]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