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构建和谐校园不仅关系到我国的教育质量,关系到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且影响到全社会的和谐,而辅导员在其中的作用却不为人们所重视。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已成为高校构建和谐校园的一项重大课题。本文结合现状,论述了构建和谐校园的内涵和意义,阐明了辅导员在构建和谐校园中的作用,并对如何进一步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辅导员 辅导员队伍建设 和谐校园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构建和谐校园不仅关系到我国教育质量,关系到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且影响到全社会的和谐,而辅导员在其中的作用却不为人们所重视。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已成为高校构建和谐校园的一项重大课题。
一、构建和谐校园的内涵和意义
所谓和谐校园是以校园为载体,以和衷共济、协调发展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模式,实现各种教育要素的全面、协调、充分发展,营造良性互动、整体优化的育人氛围,是学校与社会互动、教与学相长、自然与人文共融的基础,是学校各项事业协调发展的前提。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校园,是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必然要求,是充分发挥高校广大知识分子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必然要求,是加强高校党的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改革发展的基础。
二、辅导员在构建和谐校园中的作用
辅导员是高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是大学生政治上的引导者、思想上的教育者、日常工作的管理者、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播者,只有抓住了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关键,才能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和谐校园建设的基础工作。
1.辅导员能够用科学理论武装学生,在德育、体育和心理健康上发挥强有力作用,并指导大学生学会做人、做事、做学问,丰富校园文化。辅导员能够引导大学生坚定的政治信仰,从而使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成果析事明理,解疑释惑,在学习和实践中逐步成长;能够针对学生的问题,及时进行教育和引导,化解矛盾冲突,维护好校园稳定;能够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既教育人引导人,又切实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能够通过开展心理辅导、咨询及经常性的谈心活动,帮助学生塑造积极的心态,培育乐观的精神,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能够着眼于大学生的文化需求,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科技、文体活动,努力形成和谐人人有责、和谐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2.辅导员工作有利于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持续性和时效性,为构建和谐校园提供重要的组织保证。辅导员能够指导学生党支部和班委会建设,做好学生骨干培养工作,激发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围绕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素质教育等方面的任务要求,动员、指导和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依照校规校纪等法律法规,加强对学生的日常管理,维护好校园的安全和稳定。
3.辅导员能够认真做好服务育人的针对性工作,为构建和谐校园提供长效机制。构建和谐校园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充分发挥辅导员的熏陶效应、浸润效应和磁场效应,把正确的做人做事之道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学生灵魂里。辅导员与学生容易沟通,能够跟他们打成一片,和他们一起经历成长的过程,应对成长的困惑和问题,更好地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感,积极主动地消除不和谐因素,不断促进和谐校园建设的长效机制建设。
三、进一步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为构建和谐校园提供有力保障
构建和谐校园,要求着力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但是,由于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当前辅导员队伍建设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使辅导员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建设和谐校园工作的需要。
1.辅导员工作周期短,队伍不稳定。目前,高校辅导员岗位工作周期一般为二至四年。大多数是未从事过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只经过短期的“上岗培训”就加入了辅导员队伍,缺乏科学管理的知识和技能。有的辅导员工作二到三年就考研,有的辅导员是在职研究生,繁重的学习、工作压力令他们分身乏术,没有精力认真地研究不断变化的大学生群体的特点,更谈不上用新知识、新理念培养学生成才,存在“辅而不导”的现象,导致目前高校大学生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及有关工作难以正常有效地开展。
2.辅导员作为一种“临时职业”的观念在高校长期存在。现有的辅导员保障体制不健全,出路较窄,工资待遇、职称和社会地位都远低于同龄的业务教师,因此不少在岗辅导员担心从事政治辅导员工作影响自己以后的发展,思想压力大,有后顾之忧,于是把辅导员岗位作为职业生涯的过渡,对从事思想政治工作和学生工作缺乏应有的热情。即工作的临时性严重影响辅导员队伍的稳定和战斗力。
3.辅导员队伍年轻化导致实践经验缺乏。年轻是高校学生辅导员的共同特点,因为年轻,辅导员很容易与学生进行较深层次的沟通,及时准确地掌握学生的思想及心理动态,保证学生工作目标的实施和完成。但同时因为从事学生工作时间比较短,缺乏实践经验,理论功底不深,所以多数人对学生工作还不能得心应手,工作只浮于表面。
4.学历层次偏低,知识结构比较单一。高校辅导员大都是本校毕业留校的学生,以大学本科学历为主,大多出身于理工专业。虽然从事学生工作这一行并没有要求必须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出身,但是它对思想政治理论水平的要求还是很强的,需要不断地学习与提高,普遍存在着“三个偏低”的问题,即理论水平偏低、文化水平偏低、业务水平偏低,因而分析和解决新形势下出现的新问题的能力比较弱,对学生中的一些热点和难点问题存在困惑和不理解,常常出现工作滞后现象。
5.辅导员队伍建设要向专业化、职业化方向发展。专业化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每个人都有自己侧重的研究领域,比如心理学、管理学或者社会学,通过做学生工作、上课成为这一领域的权威,并把这个专业当作一生所追求的事业。所谓职业化,即把辅导员岗位作为一项可以终身从事的职业来对待,就是把辅导员工作看作是一项专门技能,将哲学、思政、管理、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各方面的知识综合起来,真正学深学透,成为专家型的学生工作者。
总之,构建和谐校园,必须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重视提高辅导员队伍整体素质,发挥他们在构建和谐校园当中的积极作用,为构建和谐校园提供有力保障。
关键词: 辅导员 辅导员队伍建设 和谐校园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构建和谐校园不仅关系到我国教育质量,关系到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且影响到全社会的和谐,而辅导员在其中的作用却不为人们所重视。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已成为高校构建和谐校园的一项重大课题。
一、构建和谐校园的内涵和意义
所谓和谐校园是以校园为载体,以和衷共济、协调发展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模式,实现各种教育要素的全面、协调、充分发展,营造良性互动、整体优化的育人氛围,是学校与社会互动、教与学相长、自然与人文共融的基础,是学校各项事业协调发展的前提。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校园,是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必然要求,是充分发挥高校广大知识分子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必然要求,是加强高校党的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改革发展的基础。
二、辅导员在构建和谐校园中的作用
辅导员是高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是大学生政治上的引导者、思想上的教育者、日常工作的管理者、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播者,只有抓住了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关键,才能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和谐校园建设的基础工作。
1.辅导员能够用科学理论武装学生,在德育、体育和心理健康上发挥强有力作用,并指导大学生学会做人、做事、做学问,丰富校园文化。辅导员能够引导大学生坚定的政治信仰,从而使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成果析事明理,解疑释惑,在学习和实践中逐步成长;能够针对学生的问题,及时进行教育和引导,化解矛盾冲突,维护好校园稳定;能够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既教育人引导人,又切实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能够通过开展心理辅导、咨询及经常性的谈心活动,帮助学生塑造积极的心态,培育乐观的精神,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能够着眼于大学生的文化需求,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科技、文体活动,努力形成和谐人人有责、和谐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2.辅导员工作有利于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持续性和时效性,为构建和谐校园提供重要的组织保证。辅导员能够指导学生党支部和班委会建设,做好学生骨干培养工作,激发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围绕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素质教育等方面的任务要求,动员、指导和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依照校规校纪等法律法规,加强对学生的日常管理,维护好校园的安全和稳定。
3.辅导员能够认真做好服务育人的针对性工作,为构建和谐校园提供长效机制。构建和谐校园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充分发挥辅导员的熏陶效应、浸润效应和磁场效应,把正确的做人做事之道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学生灵魂里。辅导员与学生容易沟通,能够跟他们打成一片,和他们一起经历成长的过程,应对成长的困惑和问题,更好地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感,积极主动地消除不和谐因素,不断促进和谐校园建设的长效机制建设。
三、进一步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为构建和谐校园提供有力保障
构建和谐校园,要求着力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但是,由于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当前辅导员队伍建设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使辅导员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建设和谐校园工作的需要。
1.辅导员工作周期短,队伍不稳定。目前,高校辅导员岗位工作周期一般为二至四年。大多数是未从事过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只经过短期的“上岗培训”就加入了辅导员队伍,缺乏科学管理的知识和技能。有的辅导员工作二到三年就考研,有的辅导员是在职研究生,繁重的学习、工作压力令他们分身乏术,没有精力认真地研究不断变化的大学生群体的特点,更谈不上用新知识、新理念培养学生成才,存在“辅而不导”的现象,导致目前高校大学生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及有关工作难以正常有效地开展。
2.辅导员作为一种“临时职业”的观念在高校长期存在。现有的辅导员保障体制不健全,出路较窄,工资待遇、职称和社会地位都远低于同龄的业务教师,因此不少在岗辅导员担心从事政治辅导员工作影响自己以后的发展,思想压力大,有后顾之忧,于是把辅导员岗位作为职业生涯的过渡,对从事思想政治工作和学生工作缺乏应有的热情。即工作的临时性严重影响辅导员队伍的稳定和战斗力。
3.辅导员队伍年轻化导致实践经验缺乏。年轻是高校学生辅导员的共同特点,因为年轻,辅导员很容易与学生进行较深层次的沟通,及时准确地掌握学生的思想及心理动态,保证学生工作目标的实施和完成。但同时因为从事学生工作时间比较短,缺乏实践经验,理论功底不深,所以多数人对学生工作还不能得心应手,工作只浮于表面。
4.学历层次偏低,知识结构比较单一。高校辅导员大都是本校毕业留校的学生,以大学本科学历为主,大多出身于理工专业。虽然从事学生工作这一行并没有要求必须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出身,但是它对思想政治理论水平的要求还是很强的,需要不断地学习与提高,普遍存在着“三个偏低”的问题,即理论水平偏低、文化水平偏低、业务水平偏低,因而分析和解决新形势下出现的新问题的能力比较弱,对学生中的一些热点和难点问题存在困惑和不理解,常常出现工作滞后现象。
5.辅导员队伍建设要向专业化、职业化方向发展。专业化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每个人都有自己侧重的研究领域,比如心理学、管理学或者社会学,通过做学生工作、上课成为这一领域的权威,并把这个专业当作一生所追求的事业。所谓职业化,即把辅导员岗位作为一项可以终身从事的职业来对待,就是把辅导员工作看作是一项专门技能,将哲学、思政、管理、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各方面的知识综合起来,真正学深学透,成为专家型的学生工作者。
总之,构建和谐校园,必须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重视提高辅导员队伍整体素质,发挥他们在构建和谐校园当中的积极作用,为构建和谐校园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