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员工对于企业来说就像人体中的细胞,是构成公司的重要元素,优秀的员工能够帮助公司提升业绩和办公质量,带动企业运营,拓宽企业的发展前景,使企业发展的高贵财富。因此,一个企业能否留住优秀员工也是企业的必修课程,员工对于公司的满意度也是决定员工能否在舒适的心态中高质量的自己的工作,和对待工作的认真程度。本文将针对员工不满意之处,提出合理化建议,增强员工满意度。
关键词:企业;员工;满意度调查
引言:
企业是由无数个优秀员工共同组成的,没有员工就没有企业,因此,企业要建立优秀的企业文化,关注员工的工作需求,增强员工的满意度,员工就能够加强企业归属感,为公司创造更多的利润;反之,如果企业对待员工歹毒恶劣,对于员工的个人情况丝毫不关注,那么员工对于企业的满意度就会大幅度降低,对于企业的未来发展不利。在技术科技时代,掌握时代命脉的是科技,而凌驾于科技之上的是人,人是创造一切的主人。企业应该遵循“以人为本”的宗旨,充分尊重员工意见,尊重员工权利,提高员工满意度。
一、企业调查员工满意度的必要性
所谓员工满意,是和用户满意相对而言的,员工满意是指一个员工通过对企业所感知的效果与他的期望值相比较后所形成的感觉状态,是员工对其需要已被满足程度的感受。员工满意是员工的一种主观的价值判断,是员工的一种心理感知活动,是员工期望与员工实际感知相比较的结果。员工根据自身多付出的实际工作消耗与得到的报酬、福利、待遇不能够成正比,甚至差距悬殊过大都会造成员工的满意度不佳。差距越大,员工的满意程度就越低,相反的,差距越小,员工的满意度就越高。企业针对员工满意度的调查是很有必要的,能够通过对员工满意度的调查情况,及时的弥补自身的补足。在调查员工满意度的方式中,最常见的就是问卷调查的形式,能够更加直观的了解每个员工的内心感受,在较短的时间范围内汲取全体员工的满意度信息以及意见建议,整合划分,并针对几个常见问题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意见,提高员工的满意度。
二、员工满意度调查问卷的设计形式
(一)员工满意度调查问卷的结构
关于企业员工满意度的调查问卷结构一般分为两部分,第一步问为员工个人信息基本资料的填写,例如:员工的姓名、年龄、性别、种族、文化程度、入职年龄、以及岗位名称等。第二部分为问卷调查的主要内容区域,主要针对员工关注的几个问题展开调查,包括对薪酬待遇、部门关系、企业文化、进修培训、工作环境、考评激励政策、福利待遇、年薪休假等与员工切身利益关联较大的几个问题展开询问,了解员工的关注点和切身需要。调查问卷要保持其真实性,保证是员工的个人真实观点和主观意向的表达,才能发挥调查问卷的作用。其次,调查问卷的调查不能每次都出一样的题目,要不定期改变题目和调查内容,打乱调查顺序,选项分为是、不是、很差、很好、基本满意、不满意、不清楚等,尽量详细的了解员工的真实想法,才能提高企业的办公质量。
(二)员工满意度调查问卷的检验
员工满意度问卷调查要保证其内容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因此,在问卷调查发布之后回收过程和查阅过程要注意问卷调查的检验。做好问卷调查的满意度检验,利用网络技术进行操作更加高效快捷。
三、提高员工满意度的对策建议
企业与员工是互惠互利的关系,企业对员工的态度将决定员工回报企业的利润,因此,善待企业员工,增加企业员工的满意度是企业的一门必修课。企业应该根据本企业员工的诉求和不满意的地方,结合企业自身特点,修改企业不足之处。针对如何提高员工满意度有以下建议:
(一)提高员工对待遇和薪酬方面的满意度
在企业工作中员工最在意的也是与员工生活状况最直接相关的就是企业给出的薪酬和待遇方面的问题,这两点也是最能引起员工满意度波动的关键因素。在企业的各个岗位上,经理、职员、文员、秘书等参与的工作范围是不同的,所得到的酬薪也是不同的,员工的满意程度也各不相同。因此,要针对薪酬和待遇这两点入手,切实提高员工满意程度
1.提高薪酬的个人公平性
注重员工薪酬发放的个人公平性,杜绝“走后门”和同级不同酬的现象,是保障员工利益提高员工满意度的基础。在日常工作中,部分员工工作能力欠佳、工作态度不端正、有迟到早退现象,但是仍与工作能力强,勤勤恳恳的员工享受一样的薪酬待遇,甚至更高,这就会对其他员工造成心理落差,觉得企业不够公平公正,使得员工满意度大大降低,在日常工作中就会有所懈怠。因此,要想提高员工满意度,首先要做的就是公正内部薪酬发放标准,提高薪酬的个人公平性,按照员工的实际工作情况发放工资,对于不安企业规章制度考勤工作的员工要酌情处罚,保证企业的公正。使员工对企业薪酬发放公正有信息,才会努力的参与工作,提高满意程度。
2.提高薪酬的内部公平性
企业要注重“以人为本”的办公宗旨,对待企业员工,首先考虑的是人的共性和敏感性。企业员工都是普通的人,人就免不了会产生比较的心理。在企业内部员工之间,哪怕不是同一部门的员工都会互相比较。在同级不同部的员工之间,员工就会将自己的实际工资收入与其他部门的员工收入相比较,将自己的工作压力、工作范围、工作量、工作时间和所的薪酬与内部员工相比较,如果落差过大,满意度就会大大降低。加入内部部分员工,工作量相对较少,工作时间自由,所得到的薪酬待遇与工作量大的员工相同的化,工作量大的一方就会感到不满,认为企业是差别对待。因此,要适当的调整企业的薪酬体系,保证薪酬分配的合理性。在这一调整过程中可以进行公示和民意调查,让员工参与到薪酬调整中去。另外,同企业内不可能每个职位的薪酬待遇都是相通的,必然会有落差,但是企业要做到薪酬落差的合理性,也就是承担责任越高、能力越强的职位薪酬可以高;工作强度低、相对自由的工作岗位薪酬可以调低,这样有利于保证薪酬分配的合理性,更让员工满意。
(二)改革激励机制
企业设立激励机制,能够更好的激励企业员工,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增强员工幸福感和归属感,提高员工满意度,完善合理的激励机制是企业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措施。在竞争激励的人才市场中,优秀的员工往往能够受到多家企业的青睐,如何留住优秀人才,是企业的能否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此,增加激励机制,满足员工的奖励需要,更加能激發员工的潜力和创造力,给企业创造更多的利润。企业根据企业员工的工作性质、生活需求等各方面情况入手,了解员工的个人需求,给予员工最舒心的奖励,能够最大程度的满足员工的诉求,提高员工的满意度。对于能力强、工作效率快且质量好的员工,企业可以采取优先奖励的政策,适当提高奖励额度,不仅能够激励授奖员工,更能激发其他员工的创造力。
结论:
综上所述,优秀的员工是企业蓬勃发展的基础,留住优秀人才使企业增强市场竞争力和长久经营的关键所在。要想留住人才,提高员工的满意度,增强员工的归属感是关键。调查员工满意度的方式普遍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抽样调查、全面调查,在由系统数据分析员工不满意的地方并划分归类,这对此问题找出合理地解决方案,尽快整改,以期提高员工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郭田奇.南通市企业员工满意度调查研究[J].甘肃科技,2017,33(08):76-78.
[2]张立国,张传平.国有企业员工工作满意度调查研究——基于胜利油田某企业[J].价值工程,2010,29(22):42-43.
[3]靳娟,孙启明.高科技企业员工工作满意度调查、分析与对策建议[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03):187-190.
[4]殷红霞.西部高科技企业员工工作满意度调查与激励体系的重新设计[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4(05):64-67.
[5]刘凤瑜,张金成.员工工作满意度调查问卷的有效性及民营企业员工工作满意度影响因素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04(03):98-104.
关键词:企业;员工;满意度调查
引言:
企业是由无数个优秀员工共同组成的,没有员工就没有企业,因此,企业要建立优秀的企业文化,关注员工的工作需求,增强员工的满意度,员工就能够加强企业归属感,为公司创造更多的利润;反之,如果企业对待员工歹毒恶劣,对于员工的个人情况丝毫不关注,那么员工对于企业的满意度就会大幅度降低,对于企业的未来发展不利。在技术科技时代,掌握时代命脉的是科技,而凌驾于科技之上的是人,人是创造一切的主人。企业应该遵循“以人为本”的宗旨,充分尊重员工意见,尊重员工权利,提高员工满意度。
一、企业调查员工满意度的必要性
所谓员工满意,是和用户满意相对而言的,员工满意是指一个员工通过对企业所感知的效果与他的期望值相比较后所形成的感觉状态,是员工对其需要已被满足程度的感受。员工满意是员工的一种主观的价值判断,是员工的一种心理感知活动,是员工期望与员工实际感知相比较的结果。员工根据自身多付出的实际工作消耗与得到的报酬、福利、待遇不能够成正比,甚至差距悬殊过大都会造成员工的满意度不佳。差距越大,员工的满意程度就越低,相反的,差距越小,员工的满意度就越高。企业针对员工满意度的调查是很有必要的,能够通过对员工满意度的调查情况,及时的弥补自身的补足。在调查员工满意度的方式中,最常见的就是问卷调查的形式,能够更加直观的了解每个员工的内心感受,在较短的时间范围内汲取全体员工的满意度信息以及意见建议,整合划分,并针对几个常见问题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意见,提高员工的满意度。
二、员工满意度调查问卷的设计形式
(一)员工满意度调查问卷的结构
关于企业员工满意度的调查问卷结构一般分为两部分,第一步问为员工个人信息基本资料的填写,例如:员工的姓名、年龄、性别、种族、文化程度、入职年龄、以及岗位名称等。第二部分为问卷调查的主要内容区域,主要针对员工关注的几个问题展开调查,包括对薪酬待遇、部门关系、企业文化、进修培训、工作环境、考评激励政策、福利待遇、年薪休假等与员工切身利益关联较大的几个问题展开询问,了解员工的关注点和切身需要。调查问卷要保持其真实性,保证是员工的个人真实观点和主观意向的表达,才能发挥调查问卷的作用。其次,调查问卷的调查不能每次都出一样的题目,要不定期改变题目和调查内容,打乱调查顺序,选项分为是、不是、很差、很好、基本满意、不满意、不清楚等,尽量详细的了解员工的真实想法,才能提高企业的办公质量。
(二)员工满意度调查问卷的检验
员工满意度问卷调查要保证其内容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因此,在问卷调查发布之后回收过程和查阅过程要注意问卷调查的检验。做好问卷调查的满意度检验,利用网络技术进行操作更加高效快捷。
三、提高员工满意度的对策建议
企业与员工是互惠互利的关系,企业对员工的态度将决定员工回报企业的利润,因此,善待企业员工,增加企业员工的满意度是企业的一门必修课。企业应该根据本企业员工的诉求和不满意的地方,结合企业自身特点,修改企业不足之处。针对如何提高员工满意度有以下建议:
(一)提高员工对待遇和薪酬方面的满意度
在企业工作中员工最在意的也是与员工生活状况最直接相关的就是企业给出的薪酬和待遇方面的问题,这两点也是最能引起员工满意度波动的关键因素。在企业的各个岗位上,经理、职员、文员、秘书等参与的工作范围是不同的,所得到的酬薪也是不同的,员工的满意程度也各不相同。因此,要针对薪酬和待遇这两点入手,切实提高员工满意程度
1.提高薪酬的个人公平性
注重员工薪酬发放的个人公平性,杜绝“走后门”和同级不同酬的现象,是保障员工利益提高员工满意度的基础。在日常工作中,部分员工工作能力欠佳、工作态度不端正、有迟到早退现象,但是仍与工作能力强,勤勤恳恳的员工享受一样的薪酬待遇,甚至更高,这就会对其他员工造成心理落差,觉得企业不够公平公正,使得员工满意度大大降低,在日常工作中就会有所懈怠。因此,要想提高员工满意度,首先要做的就是公正内部薪酬发放标准,提高薪酬的个人公平性,按照员工的实际工作情况发放工资,对于不安企业规章制度考勤工作的员工要酌情处罚,保证企业的公正。使员工对企业薪酬发放公正有信息,才会努力的参与工作,提高满意程度。
2.提高薪酬的内部公平性
企业要注重“以人为本”的办公宗旨,对待企业员工,首先考虑的是人的共性和敏感性。企业员工都是普通的人,人就免不了会产生比较的心理。在企业内部员工之间,哪怕不是同一部门的员工都会互相比较。在同级不同部的员工之间,员工就会将自己的实际工资收入与其他部门的员工收入相比较,将自己的工作压力、工作范围、工作量、工作时间和所的薪酬与内部员工相比较,如果落差过大,满意度就会大大降低。加入内部部分员工,工作量相对较少,工作时间自由,所得到的薪酬待遇与工作量大的员工相同的化,工作量大的一方就会感到不满,认为企业是差别对待。因此,要适当的调整企业的薪酬体系,保证薪酬分配的合理性。在这一调整过程中可以进行公示和民意调查,让员工参与到薪酬调整中去。另外,同企业内不可能每个职位的薪酬待遇都是相通的,必然会有落差,但是企业要做到薪酬落差的合理性,也就是承担责任越高、能力越强的职位薪酬可以高;工作强度低、相对自由的工作岗位薪酬可以调低,这样有利于保证薪酬分配的合理性,更让员工满意。
(二)改革激励机制
企业设立激励机制,能够更好的激励企业员工,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增强员工幸福感和归属感,提高员工满意度,完善合理的激励机制是企业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措施。在竞争激励的人才市场中,优秀的员工往往能够受到多家企业的青睐,如何留住优秀人才,是企业的能否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此,增加激励机制,满足员工的奖励需要,更加能激發员工的潜力和创造力,给企业创造更多的利润。企业根据企业员工的工作性质、生活需求等各方面情况入手,了解员工的个人需求,给予员工最舒心的奖励,能够最大程度的满足员工的诉求,提高员工的满意度。对于能力强、工作效率快且质量好的员工,企业可以采取优先奖励的政策,适当提高奖励额度,不仅能够激励授奖员工,更能激发其他员工的创造力。
结论:
综上所述,优秀的员工是企业蓬勃发展的基础,留住优秀人才使企业增强市场竞争力和长久经营的关键所在。要想留住人才,提高员工的满意度,增强员工的归属感是关键。调查员工满意度的方式普遍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抽样调查、全面调查,在由系统数据分析员工不满意的地方并划分归类,这对此问题找出合理地解决方案,尽快整改,以期提高员工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郭田奇.南通市企业员工满意度调查研究[J].甘肃科技,2017,33(08):76-78.
[2]张立国,张传平.国有企业员工工作满意度调查研究——基于胜利油田某企业[J].价值工程,2010,29(22):42-43.
[3]靳娟,孙启明.高科技企业员工工作满意度调查、分析与对策建议[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03):187-190.
[4]殷红霞.西部高科技企业员工工作满意度调查与激励体系的重新设计[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4(05):64-67.
[5]刘凤瑜,张金成.员工工作满意度调查问卷的有效性及民营企业员工工作满意度影响因素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04(03):98-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