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的郁闷

来源 :海峡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same197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孙米苓,女,1982年生于上海,2000年9月就读于上海师范大学机械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2001年8月赴德国留学。2000年初开始写作,在《少女》、《交际与口才》、《新民晚报》、《读者导报》等报刊发表过散文随笔。
  
  早晨一睁开眼睛,她就忙不迭地伸手去摸电脑主机箱上的启动键。写字台紧贴着靠墙的单人床,这是一般学生公寓里家具的标准摆放位置。狭小的空间本来就是寸土寸金,衣柜,写字台,单人床,这最基本的三件套,若不是见缝插针地进行排列组合,很难腾出一块落脚之地。门边是最普通的白底洗脸池,墙上的镜子边缘处已经泛起了点点锈斑。
  房间朝阳,大部分的时间房间里的物件都能接触到暖融融的阳光,但她倒更愿意将自己的陋室比做是标准式的单人囚室。“笼中鸟”,这是她在添置电脑之前经常挂在嘴边的自嘲。
  她从没有关电脑睡觉的习惯。往往深更半夜还在某个游艺大厅奋战,直到终于抵挡不住沉沉的睡意,在双眼即将粘上的那一刻,下意识地往近在咫尺的卧床上一倒。就这样,可以和衣睡到天亮。时间对她来说是个相当模糊的概念,除了颠三倒四的睡眠以外,与国内各路网友之间近乎零距离的亲密接触,长期忽略两地间长达六小时的时差,也不无关系。像她这种整天围着电脑转的海外网民,近几年来如雨后春笋。他们真真假假的叙述,搞得国内网友晕头转向。留学生活的真实情况,越发成为一个个待解的谜。
  一年前,她在网上意外地遇到了高中时赴英留学的同龄学友。想当年,两人在校园里也仅是数面之缘,如今在网络上再次相遇,竟如故人久别重逢,变得惺惺相惜起来。一来一往之间,她发现此仁兄比她更加寂寞难耐。她收到学友的请求,常常在国内大网站的论坛上拜读到他的只字片语,刚开始误会对方是在炫耀文笔,因此她也是爱理不理,很少作出回应。后来从那些涩涩的文字里,她读出了知音难觅。他那种身在异乡心中的苦闷,却被旁人戏称为是青春少年“为赋新辞强说愁”,令她感慨万分。
  有一回,此兄的新帖一改往日作风,一连数张高分辨率的照片,写真的对象却是他家后院墙根的一株野花,从刚开始还在石缝里探头探脑的一点杏黄,到冲破重负挺立在阳光下的窈窕身姿,最后却葬身于野猫的铁爪之下。“生命的艰难,如我”,寥寥数笔,悲戚戚,怔得她半晌没有说出一句话来,眼泪却籁籁地流了下来。
  后来这位学友突然如同断了线的风筝,杳无音讯,直到最近才重返她的视线。人家已是学成归国,当上了白领,什么职业她说不太清,依稀只记得那是个普通得让人咋舌的行当。她有些不明白,热门专业出身的名牌硕士居然也甘愿屈居于人下。
  “热门就是意味着平庸”,如此浅显的道理她一时却接受不了。
  尽管对方一再强调自己经常挂在网上,哪怕是工作的时候,也能忙中偷闲聊上几句,可是随后一连数月,好友录上那个熟悉的头像又总是阴暗着面孔。想来人家是终于重投凡胎,留下她孤零零的一个,依旧是人非人鬼非鬼的,在虚幻中到处游荡。
  昨夜,她正若无其事和网友大谈中餐馆里的脆皮烤鸭,突然感到头痛欲裂。起先只是耳膜里不间断的嗡嗡作响,夹杂着偶尔穿击大脑的一丝阵痛,不一会儿,耳朵里的击鼓声越来越响,面孔上也能隐约感觉到蚁噬般的刺痛。她开始变得心不在焉,在通常要泡上通宵的台球室里,一连失利数局。最后,主机排风扇的响声也变得让人无法容忍,她一怒之下拔掉了电源。那台连续工作48小时的破玩意儿,终于停止了可怕的喘息声。
  要命的是,离了那催命般的声响,她面对深夜的寂静,居然惶然不知所措。躺在床上,她辗转反侧,头痛加之对黑夜的恐惧,让她泪流满面。
  电脑如期响起了嗡嗡声。她滑动鼠标,寻找网络连接的快捷键,不知不觉心跳加快,呼吸也变得急促起来。这突如其来的症状就好像人们常说的“人来疯”。这台连着网线的电脑根本就是她的情人,每一次的亲密接触都让她流连忘返。
  今天又要干些什么呢?
  她一边轻点着鼠标,脑袋里一边迅速勾勒出今日的工作企划。先得重回可乐吧的游艺大厅,昨天突然抽身走人,一定坏了不少同志的雅兴,遇见他们肯定得先赔不是。她就是在乎这种虚无缥缈的人际关系,可能是在现实生活中扮演的角色过于失败了。
  日常生活中,她走在大街上,不是一副心事重重的模样,就是左顾右盼,流露出一种与年龄不相匹配的好奇;与人交谈时,说话没两句就开始支支吾吾,目光也躲闪起来,让人总觉得她不是一个能敞开胸怀交往的家伙。日子久了,别说是朋友了,她身边就连个找茬拌嘴的人都没有。
  坐在电脑前,面对闪烁的显示屏,敲打出灰色的文字,她的自闭似乎得到了缓解,哪怕是再没有温度的对白都能让她思维跳跃。只有此时,她又看见了一个精灵古怪说话俏皮的自己,没有一丝的拘谨,因为他们使用的是同一种语言。
  她QQ上的聊友都是些与之年龄相仿的海外游子,在网上充姐姐扮妹妹的,聊了这么许多的日子。她厌倦了那些类似于查户口似的试探,因此好友录上都是几个固定的面孔,其他好奇的过客则统统被拒之门外。
  自从国内网站推出了新版QQ,可以显示联网电脑区域IP之后,她与聊友之间的那种和谐似乎被打破了。
  某日,一个突然闯入的陌生人不解问她:“你明明是在四川嘛,怎么说是在德国?”她急忙辩白,心中却不免有些奇怪,对方怎么会以为她在四川呢?而且语气如此坚定,不像是在套她的话,倒像在揭穿什么无耻的阴谋。对方不依不饶,继续损她:“哇靠,你这么崇洋媚外,干吗不说在美国啊,德国算什么鸟地方啊?”她的自尊心那时受到了莫大的伤害。
  后来她才弄明白,德国学生公寓的区域网采取了保护措施,可能是通过防火墙或者其他什么技术,让外人查不出真实的IP。另一种可能就是新版的QQ还未国际化。她稍稍得到了一些安慰。不过就在昨晚,她意外地发现,一个和她很投缘的网友,其实根本就不是什么法国艺术学院的才女,对方正津津乐道讲述自己早晨在塞纳河边的艳遇时,她分明看见此人的头像边闪动着“上海”两个字……
  咦,不对啊,怎么今天这么久都没有连上去啊,是不是网络忙碌啊?她有些着急,开始后悔自己昨晚草率的举动。要是电脑没关就好了,现在可怎么办?她忽然想起今天还得给系里的助教回一封信,是关于考试成绩的事情;还有找工作的事情……她一下子想起来了好多重要的事情,这些都需要在网上做的。这让她有些措手不及,不知道该怎么办。
  她总是这样,自己家里上不了网的时候,脑袋里总能凭空产生好些个理由,用来催促自己必须马上找个地方上网。每回都是那样的迫不及待,以至于有时候,她会厚着脸皮敲开邻居家的门,或者手里揣着一把零钱,满大街地找网吧。这个臭毛病是高中时候养成的,没想到来德国之后却是愈演愈烈了。
  以前是小丫头毛手毛脚,为了网友那档子小事乐得屁颠屁颠的,那现在呢,如此的坐立不安,究竟是怎么了?
  对了,那个女生的谎言是不可饶恕的,明明身在上海,却说自己在塞纳河边吟诗作画,如此放肆地愚弄她。那些个让她羡慕不已的异国情调,恐怕也是随口捏造的吧。也许聊天的时候,对方一边构思着续集一边嘲笑着她的幼稚。她一定得寻一个能上网的机子,在第一时间揭穿对方的真面目。她要高高在上地给那小妞当头一棒,把她羞得无地自容。
  可对方会怎么想象她呢?“四川”、“德国”,两个根本就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地方,那个责问过她的人,或许也想看她的笑话吧。
  她想起了摄像头,只有这个现代通信工具才能证明自己的清白。可她转念一想,装了摄像头又怎么样?她能像别人那样坦然地任由机器将自己原本就不出众的面孔,挤压成大饼脸呈现于对方的眼前吗?窗外又不是科隆大教堂或是其他一些德国的著名景观,人家怎么知道,摄像头扫过的普通画面就是德国的一部分?摄像头里能一眼看到的,只有未经粉刷的灰白墙壁。四面徒壁的苍凉景象,说不定反倒勾起了对方对童年时光亭子间的怀念。
  她顿时陷入了无限的悲哀……
其他文献
春暖花开的日子,我和芮离开了我们打拼了十余年的繁华都市,带着简单的行李,回到了天目湖之畔的故乡。  在湖中一个尚未开发的小岛上,我们拥有了几间梦想已久的竹楼———运来南山的竹、南山的木,看着房子拔地而起一如见证一个生命的孕育成长,心里,是满满的富足。  然后,把搜集来的家乡人的文字作品搬了进去;然后,把寿眉、翠柏配着上等的紫砂壶摆了出来;然后,挂起了亲手缝制的布帘,还有芮的画,以及一帧帧隽永的图片
期刊
从宿舍到那间教室的路上,鸿奇怪地感到日光异常的耀眼,然而天却是阴的。雯就在那间教室。一想到这,鸿加快了脚步。  跨进教室时,海风正拐了个弯从窗户进去从门儿出来。鸿倒吸了口气:雯和宇正坐在同一排。有种不祥的感觉迅即在鸿的脑中停顿了一下。  昨晚鸿叫雯时,坐在旁边的宇就以一种莫名的眼光瞟了又瞟,手不自然地动着,带着躁意。正用心于一个女孩的鸿当然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鸿望了望教室,人满为患,只好坐在雯和
期刊
庞余亮,男,1967年3月出生,做过教师,曾经在《人民文学》《花城》《天涯》等刊发表诗歌小说若干,获得过诗歌奖和童话奖。    那天清晨,我那刚识了几个字的儿子赖在床上怎么也不肯起床。已经快六点半啦,我要上班呢。我掀开他的小被子,看见了他的小鸡鸡正像小玉笋一样亭亭玉立在那儿。我说,东东,要尿尿了吧。谁知这个小东西居然笑哈哈地说,爸,这叫金枪不倒九。我认为我听错了,他才六岁啊。我问他,你说什么你说什
期刊
和希是许多年的朋友了,这样说的时候我总是觉得很温暖。  关于怎样开始两个小女子的故事的那些年代久远的回忆早已模糊不清了。隐约只记得是一个普通的聚会。在一大堆单纯小女生谈起爱情一脸的顶礼膜拜时,希却一语惊人。她说她不相信爱情,她说对于人类她相信要有大爱,但是凡夫俗子的小恩小爱却最是恶俗。这在当时十五六岁正处于花季的那群女生中被惊为天语。于是她们开始对希顶礼膜拜。  而我,表情灿烂内心阴暗的另一个小孩
期刊
一    这年的东京终是降了些许冬雪。晨早向院中望去,庭院里的梅枝上积了一层薄雪,花尚未开放。天色还未亮彻,隐约能看见长廊尽头叔父房里昏黄的灯光。  我并不是孤儿,却也无父无母。据说他们多年前在动乱中过世,我便被远房亲戚收养。叔父待我客气,却终是寄人篱下。叔父提及我父亲在世时曾与京都一邻友订下婚约,将我许给了邻家长子。并说此事已人尽皆知,反悔不得。叔父称我已到婚嫁之年,于是在婶娘连日的催促下派人向
期刊
电话里A跟我谈到他遗失的初中毕业照,很想看看自己当年的样子。他这么一说,我倒想起了我的幼儿园毕业纪念册,那时的自己那么小,那么有趣。初中和高中我都没有拍毕业照,没什么特殊原因,只是觉得不想把自己的脸凑在一大堆不相干的人中间罢了。有时候也认为这种念头有点“过”,甚至有点可恶。我觉得我的中学生活过得一点也不踏实,不舒服。  初中的时候很“坏”,整天浪荡,喝酒,瞎扯,尤其喜欢淋大雨,然后彻底地病一场,一
期刊
在外婆家度过的一个又一个夏日使我的心恬静而又充实。  在闽北的一个小村里,潺潺的小溪打磨着一年又一年的岁月,记录着庄稼人的辛勤与汗水。那水时而溢满河床,时而干涸见底。爬满土地的南瓜藤上的叶子蓊蓊郁郁,小瓜夹杂在叶子里,点缀那一片绿色。全村最大最高的那棵橄榄树在溪边对岸的一座小山上,绿色的果子挂满枝头。  外婆家建在西边的山腰上,中间夹着一条蜿蜒而又平坦的马路,尽管黄土有时遮天蔽日,混沌一片,但弥漫
期刊
于晨,女,2004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已于《雨花》、《萌芽》、《青春》、《写作》、《鹿鸣》、《青年文学家》、《中国校园文学》、《花季雨季》、《作文通讯》等全国30多家报刊发表散文、小说等一百多篇。作品曾两次被《中国少年文摘》转载,并获江西《读写月报》、江苏《少年文艺》2001年度优秀作品奖,入选《2002中国年度最佳大学生作品》和《大学生优秀小说选》。现在上海某出版社工作。     一直都无法
期刊
曲新志,男,山东莱西人。曾服役于兰州军区某部,退役后在央视某栏目任策划和总撰稿。现任某影视公司主编。    有时我也挑灯独立  爱和夜守住沉默  听风声呼啸于屋外  怀想一些远行人  ——艾青  已经是夜里十点了,儿子早已酣酣地入睡。像往常一样,我照例检查过他的书包,看明天该带的课本是否都已备齐。还好,书和作业本静静地躺在书包里,一本也没落。再打开铅笔盒,几枝写秃了的铅笔长长短短地挤着,像一群顽皮
期刊
戴萍,女,香港大学硕士,曾任香港《明报》、《亚洲周刊》记者,出版过小说集《蛤蟆面具》与专栏集《完美主义的伤口》,1995年《微笑标本》获香港首届天地小说比赛大奖。    《人猫》描写了一个香港女影星的成长和衰落过程,揭示了过于物质化的社会对人心灵和肉体的戕害。小说使人认识到资本主义的弊端,对祖国大陆年轻一代建立正确的人生观,有帮助作用。一位穷困而亮丽的女子,自从踏入香港演艺圈,生活跌宕不定。她,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