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是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提出的“钱学森之问”,它一直困扰中国教育界的有识之士。创新能力是人们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创造新事物的能力,是一种积极探求新事物,新东西的精神。一个民族要想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也不能没有创新思维,一刻也不能停止各种创新。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是时代赋予的职责。
关键词:信息技术;创新能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提倡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逐步改变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书本为中心的层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可见,培养优秀的人才,必须提高他们的创新品质。那么,反思我们的教育,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担当起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的实使命。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也应该注重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更多的创新人才。在教学中,有哪些因素影响着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呢?又有什么策略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本人就以上两点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信息技术教学中影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
1.教育观念的影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朱清时校长说:“传统教育制度中存在许多不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弊病。例如,在教育思想上只重视向学生传授知识,忽略了培养他们创新知识的能力”。学校传统的教学惯性思维,把语、数、英等主科作为重点学习科目,导致学校、教师对信息技术学科的认识发生了位移,加上繁重的学习任务,使得学生没有追求自己兴趣爱好的时间,没有给同学发挥想象的权利,打压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2.传统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影响。因学科不受重视,学科教师也经常照本宣科,没有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教定学,以教师为中心的被动教学,忽略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使学生养成了不爱探究、不爱讨论等不良行为,没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利于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3.传统教学评价的影响。在传统的教学评价中,教师过分注重分数,把考试形式的规则化、考试命题的标准化,使大家都一致认为高分才是优秀学生。致使老师也沿用了其他课程的传统评价方式,通过一张试卷,让学生完成纸笔测验,就完成了评价,这种方式根本不合适信息技术这种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不能客观评价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长此以往,学生只是为了得到高分而学习,根据标准答案而做题,缺乏思维锻炼和运用能力。原教育部部长陈至立指出:“我们万万不能把信息技术教育按照学习一门学科的老办法去讲、去学、去考,那将窒息孩子们的创造精神”。因此传统的评价方式,不适合于信息技术学科,不利于身心发展和创新能力培养。
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
1.更新观念。(1)学校在开展新课程教育教学中,不能口头上要培养学生的素质教育,行动上继续走应试教育的模式,学校应树立创新教育是终身教育的教育思想观念。明确素质教育的实施,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重点。其次,教师应树立全新的教学观,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主体观、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思想,要改变了过去以教定学,以教师为中心的被动教学模式,不能重结果轻过程,要给学生安排充足的自主学习与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在课堂中充分应用启发式、讨论式等方式把教学转变为培养学生问题意识、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发挥其聪明才智,提出独到的观点,启迪创新思维。(2)教师要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教师应该具合理分析教材,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设计符合学情的教学设计。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对信息技术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教师还要不断学习和实践创新,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使教育教学质量得到持续发展。
2.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信息技术对社会已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信息技术的应用在学习生活中无处不在,这为我们教学提供了很多切实可行的素材。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材只能作为授课的衣服,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得靠教师的善于应用。”因此教师要学会创造性地结合实际运用教材而不是成为技术的说明书,照搬教材内容。在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好“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观,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从学生的学情出发,精心进行教学设计,灵活采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和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创设民主、创新的教学情境,点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火花,鼓励学生敢于质疑、猜测、打破常规的学习态度,让学生形成善于探索、主动构建知识体系的学习习惯。新课程改革要求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上给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权利,只有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时,他们才能自由思考,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将学生的主动学习与创新意识的培养落到实处。
3.评价方式多样化。新课标指出:“应建立评价多元、评价方式多样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包括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还应包括学生的自我评价、同学互评以及学生对教师的评价等多样化评价方式。(1)通过评价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发现学生各方面的潜能,挖掘学生的优点,让学生在评价过程中找出自己的不足指出,客观认识自己,在评价中体验创新学习的快乐。同时,教师应该正视到学生在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上存在差异,对于学习不够优秀的学生,帮其分析问题所在,用肯定的态度鼓励他们,提供恰当的改进办法,让其通过努力不断超越自己,对进步后的学生及时进行表扬,这有利于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和逐步建立学习的自信心。(2)鼓励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学生在自评中客观评价自己,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及时调整改进。教师根据评价结果,及时调整教学,对没有处理好的方面及时改进。学生在进行互相评价时,教师就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鼓励他们用欣赏的眼光去发现别人作品的闪光点,同学学会能发现别人的不足并给予合理的建议,营造一种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课堂氛围。锻炼他们的审美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多样化的评价激励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工作进行不断地反思,了解自己教学的不足之处,以改进教学并在教学中不断进行新的探索,给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对促进和推进学科素质教育的优化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要与全新的教育、教学观念相整合,不断学习和实践创新,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为学生积极营造创新环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敢于思考,肯于钻研,勇于创新,积极主动地构建新的知识体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但我坚信,只要更新观念,改革优化课堂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持之以恒,就一定能越做越好。
参考文献:
[1]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过程评价”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化教育,2001.
[2]《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教育部(2000年10月23日.
[3]苗逢春:《信息技术教育评价:理念与实施》,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9月出版.
关键词:信息技术;创新能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提倡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逐步改变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书本为中心的层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可见,培养优秀的人才,必须提高他们的创新品质。那么,反思我们的教育,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担当起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的实使命。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也应该注重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更多的创新人才。在教学中,有哪些因素影响着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呢?又有什么策略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本人就以上两点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信息技术教学中影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
1.教育观念的影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朱清时校长说:“传统教育制度中存在许多不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弊病。例如,在教育思想上只重视向学生传授知识,忽略了培养他们创新知识的能力”。学校传统的教学惯性思维,把语、数、英等主科作为重点学习科目,导致学校、教师对信息技术学科的认识发生了位移,加上繁重的学习任务,使得学生没有追求自己兴趣爱好的时间,没有给同学发挥想象的权利,打压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2.传统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影响。因学科不受重视,学科教师也经常照本宣科,没有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教定学,以教师为中心的被动教学,忽略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使学生养成了不爱探究、不爱讨论等不良行为,没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利于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3.传统教学评价的影响。在传统的教学评价中,教师过分注重分数,把考试形式的规则化、考试命题的标准化,使大家都一致认为高分才是优秀学生。致使老师也沿用了其他课程的传统评价方式,通过一张试卷,让学生完成纸笔测验,就完成了评价,这种方式根本不合适信息技术这种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不能客观评价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长此以往,学生只是为了得到高分而学习,根据标准答案而做题,缺乏思维锻炼和运用能力。原教育部部长陈至立指出:“我们万万不能把信息技术教育按照学习一门学科的老办法去讲、去学、去考,那将窒息孩子们的创造精神”。因此传统的评价方式,不适合于信息技术学科,不利于身心发展和创新能力培养。
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
1.更新观念。(1)学校在开展新课程教育教学中,不能口头上要培养学生的素质教育,行动上继续走应试教育的模式,学校应树立创新教育是终身教育的教育思想观念。明确素质教育的实施,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重点。其次,教师应树立全新的教学观,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主体观、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思想,要改变了过去以教定学,以教师为中心的被动教学模式,不能重结果轻过程,要给学生安排充足的自主学习与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在课堂中充分应用启发式、讨论式等方式把教学转变为培养学生问题意识、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发挥其聪明才智,提出独到的观点,启迪创新思维。(2)教师要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教师应该具合理分析教材,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设计符合学情的教学设计。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对信息技术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教师还要不断学习和实践创新,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使教育教学质量得到持续发展。
2.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信息技术对社会已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信息技术的应用在学习生活中无处不在,这为我们教学提供了很多切实可行的素材。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材只能作为授课的衣服,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得靠教师的善于应用。”因此教师要学会创造性地结合实际运用教材而不是成为技术的说明书,照搬教材内容。在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好“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观,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从学生的学情出发,精心进行教学设计,灵活采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和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创设民主、创新的教学情境,点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火花,鼓励学生敢于质疑、猜测、打破常规的学习态度,让学生形成善于探索、主动构建知识体系的学习习惯。新课程改革要求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上给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权利,只有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时,他们才能自由思考,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将学生的主动学习与创新意识的培养落到实处。
3.评价方式多样化。新课标指出:“应建立评价多元、评价方式多样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包括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还应包括学生的自我评价、同学互评以及学生对教师的评价等多样化评价方式。(1)通过评价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发现学生各方面的潜能,挖掘学生的优点,让学生在评价过程中找出自己的不足指出,客观认识自己,在评价中体验创新学习的快乐。同时,教师应该正视到学生在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上存在差异,对于学习不够优秀的学生,帮其分析问题所在,用肯定的态度鼓励他们,提供恰当的改进办法,让其通过努力不断超越自己,对进步后的学生及时进行表扬,这有利于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和逐步建立学习的自信心。(2)鼓励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学生在自评中客观评价自己,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及时调整改进。教师根据评价结果,及时调整教学,对没有处理好的方面及时改进。学生在进行互相评价时,教师就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鼓励他们用欣赏的眼光去发现别人作品的闪光点,同学学会能发现别人的不足并给予合理的建议,营造一种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课堂氛围。锻炼他们的审美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多样化的评价激励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工作进行不断地反思,了解自己教学的不足之处,以改进教学并在教学中不断进行新的探索,给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对促进和推进学科素质教育的优化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要与全新的教育、教学观念相整合,不断学习和实践创新,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为学生积极营造创新环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敢于思考,肯于钻研,勇于创新,积极主动地构建新的知识体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但我坚信,只要更新观念,改革优化课堂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持之以恒,就一定能越做越好。
参考文献:
[1]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过程评价”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化教育,2001.
[2]《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教育部(2000年10月23日.
[3]苗逢春:《信息技术教育评价:理念与实施》,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9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