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烛之武退秦师》选自普通高中人教版必修一第四课,是学生进入高中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也是对学生开展正能量教育的一篇重要文章。《烛之武退秦师》主要讲述了以下故事:秦国、晋国包围郑国,在郑国危在旦夕时,烛之武临危受命,置生死于度外,只身前往秦国,以其三寸不烂之舌,说服了秦军,并与秦军形成联盟,最终使郑国解除了被吞并的危机。
部分教师在教学《烛之武退秦师》一文的过程中,会分析得出烛之武是一个义士、勇士、辩(智)士的结论,大多着眼于对课本内容的分析。但笔者认为烛之武的形象还有很多育人价值。烛之武的形象既能对进入高中的高一新生进行正能量教育,又能对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进行指引。下面笔者将结合《烛之武退秦师》的课后反思,主要分析烛之武形象带给学生的正能量教育。
热爱祖国,为国奉献
《烛之武退秦师》的开头就营造了大军压境、郑国危在旦夕的氛围,让人不禁捏一把汗。郑伯在危机中请年过七旬的烛之武前往秦营,烛之武不念个人私怨,慨然应允,夜缒而出,并用一番说辞劝退秦师,晋国也被迫撤军,郑国转危为安。俗话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国家遇到危难、危机时,每个公民都要有这种爱国精神。1955年,被称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的钱学森,放弃美国优厚的待遇,冲破重重阻挠回国效力,使中国导弹、原子弹的研究向前推进了至少20年。被誉为“新时代海归科技报国楷模”的黄大年,放弃英国已取得的成绩回国,带领团队创造多项“中国第一”,为中国“巡天探地潜海”填补多项技术空白,为中国的国防安全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2017年“感动中国”给他的颁奖词是“一心中国梦,功德冠群英”,这是对他爱国,为国作出贡献的总结。像钱学森、黄大发这样学有所成、怀揣报效国家志向的人物有很多,《烛之武退秦师》这篇文章通过历史和现实的实例讲解,突出了烛之武热爱祖国,为国奉献的形象,对学生进行了一场鲜活的爱国教育,激励着一代代青年学生为国奉献,继往开来。
做一个有担当的人
课文中的烛之武,须发尽白,仍心怀天下;虽其貌不扬,但机智自信;深明大义,捍卫国家主权;义无反顾,不卑不亢,出色完成使命。从楚国的“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屈原,到清代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的林则徐,这样有担当、有节操的仁人志士很多,而像烛之武这样前半生默默无闻,在国家危难之时,七十多岁只身前往的也不在少数。从一系列事件的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到,烛之武的使命担当和家国责任,这让烛之武的形象更突出,对当下青年的责任担当教育也更具有现实意义。
注重真才实学,是金子总会发光
据冯梦龙编的《东周列国演义》记载,烛之武是三朝老臣,但始终得不到升官,在郑国只是担任“圉正”(养马的长官),大概相当于《西游记》里所说的“弼马温”。被举荐使秦时,已年过七十,须发皆白,身子伛偻,步履蹒跚。一个人才长期被淹没,且已过七十,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最终出色完成使命,青史留名。有的学生好高骛远,急于成功,却很少奋斗、付出。烛之武的经历能让学生明白:做任何事情都不可能一步成功,自己有实力才有可能成功,自己是一匹千里马,才能遇上伯乐。
讲究说话的艺术
烛之武从四个方面处处站在秦国的立场上来分析利弊,紧紧抓住秦伯最感兴趣的“利”字展开,切中要害,层层深入,最终使秦伯悦而退兵,这就是烛之武高超的论辩智慧。在南北朝时期,我国著名的文艺理论家刘勰说:“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孙子兵法?谋攻篇》也曾言:“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前人的言语,都说明了烛之武高超的说话艺术是大家学习的榜样。有的学生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由于一些小事闹小别扭,这大多与这些学生平时不注意说话或说话不讲究艺术有关。本课中让学生学习烛之武处处为他人着想、求异存同、以退为进的说话艺术,避免一些矛盾的产生,和睦相处,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正确看待他人缺点
烛之武在年轻时,能力和能言善辩早已闻名郑国,却长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在国难当头,在郑国君臣一籌莫展的时候,佚之狐推荐了他。他虽感激佚之狐,但还是对自己曾经得不到国家的重用而不满。从烛之武的言语中不难看出,烛之武也有自身的缺点,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仍是一位解救国家的勇士。引申到学生,学生在学习、交往的过程中,如果太注重别人的缺点,或放大别人的缺点,就可能错过好的知心朋友。学生应用平常心看待他人,人无完人,看到别人的闪光点,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
笔者通过学生对《烛之武退秦师》的教学反馈了解到,学生普遍反映较好,该课既连接了初中文言文的教学,又与现实联系,学生容易理解,也积累了作文素材,并对学生的思想进行了教育,是一堂较成功的教学实例。
(作者单位系甘肃省徽县第三中学)
部分教师在教学《烛之武退秦师》一文的过程中,会分析得出烛之武是一个义士、勇士、辩(智)士的结论,大多着眼于对课本内容的分析。但笔者认为烛之武的形象还有很多育人价值。烛之武的形象既能对进入高中的高一新生进行正能量教育,又能对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进行指引。下面笔者将结合《烛之武退秦师》的课后反思,主要分析烛之武形象带给学生的正能量教育。
热爱祖国,为国奉献
《烛之武退秦师》的开头就营造了大军压境、郑国危在旦夕的氛围,让人不禁捏一把汗。郑伯在危机中请年过七旬的烛之武前往秦营,烛之武不念个人私怨,慨然应允,夜缒而出,并用一番说辞劝退秦师,晋国也被迫撤军,郑国转危为安。俗话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国家遇到危难、危机时,每个公民都要有这种爱国精神。1955年,被称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的钱学森,放弃美国优厚的待遇,冲破重重阻挠回国效力,使中国导弹、原子弹的研究向前推进了至少20年。被誉为“新时代海归科技报国楷模”的黄大年,放弃英国已取得的成绩回国,带领团队创造多项“中国第一”,为中国“巡天探地潜海”填补多项技术空白,为中国的国防安全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2017年“感动中国”给他的颁奖词是“一心中国梦,功德冠群英”,这是对他爱国,为国作出贡献的总结。像钱学森、黄大发这样学有所成、怀揣报效国家志向的人物有很多,《烛之武退秦师》这篇文章通过历史和现实的实例讲解,突出了烛之武热爱祖国,为国奉献的形象,对学生进行了一场鲜活的爱国教育,激励着一代代青年学生为国奉献,继往开来。
做一个有担当的人
课文中的烛之武,须发尽白,仍心怀天下;虽其貌不扬,但机智自信;深明大义,捍卫国家主权;义无反顾,不卑不亢,出色完成使命。从楚国的“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屈原,到清代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的林则徐,这样有担当、有节操的仁人志士很多,而像烛之武这样前半生默默无闻,在国家危难之时,七十多岁只身前往的也不在少数。从一系列事件的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到,烛之武的使命担当和家国责任,这让烛之武的形象更突出,对当下青年的责任担当教育也更具有现实意义。
注重真才实学,是金子总会发光
据冯梦龙编的《东周列国演义》记载,烛之武是三朝老臣,但始终得不到升官,在郑国只是担任“圉正”(养马的长官),大概相当于《西游记》里所说的“弼马温”。被举荐使秦时,已年过七十,须发皆白,身子伛偻,步履蹒跚。一个人才长期被淹没,且已过七十,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最终出色完成使命,青史留名。有的学生好高骛远,急于成功,却很少奋斗、付出。烛之武的经历能让学生明白:做任何事情都不可能一步成功,自己有实力才有可能成功,自己是一匹千里马,才能遇上伯乐。
讲究说话的艺术
烛之武从四个方面处处站在秦国的立场上来分析利弊,紧紧抓住秦伯最感兴趣的“利”字展开,切中要害,层层深入,最终使秦伯悦而退兵,这就是烛之武高超的论辩智慧。在南北朝时期,我国著名的文艺理论家刘勰说:“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孙子兵法?谋攻篇》也曾言:“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前人的言语,都说明了烛之武高超的说话艺术是大家学习的榜样。有的学生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由于一些小事闹小别扭,这大多与这些学生平时不注意说话或说话不讲究艺术有关。本课中让学生学习烛之武处处为他人着想、求异存同、以退为进的说话艺术,避免一些矛盾的产生,和睦相处,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正确看待他人缺点
烛之武在年轻时,能力和能言善辩早已闻名郑国,却长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在国难当头,在郑国君臣一籌莫展的时候,佚之狐推荐了他。他虽感激佚之狐,但还是对自己曾经得不到国家的重用而不满。从烛之武的言语中不难看出,烛之武也有自身的缺点,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仍是一位解救国家的勇士。引申到学生,学生在学习、交往的过程中,如果太注重别人的缺点,或放大别人的缺点,就可能错过好的知心朋友。学生应用平常心看待他人,人无完人,看到别人的闪光点,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
笔者通过学生对《烛之武退秦师》的教学反馈了解到,学生普遍反映较好,该课既连接了初中文言文的教学,又与现实联系,学生容易理解,也积累了作文素材,并对学生的思想进行了教育,是一堂较成功的教学实例。
(作者单位系甘肃省徽县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