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现代大学生参与健身人数不断增加,全国各高校周边健身房数量也如井喷般上涨,不知不觉中产生的“健身潮”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增强了大学生的体魄,也满足了“微时代”下大学生运动的诉求。但是隐藏在“健身潮”的背后,现代大学生选择健身的原因是什么,坚持或放弃健身的理由有哪些,其中能反映的现实情况又是什么,以上问题引起了学界的许多思考,笔者旨在从心理学角度,对大学生健身的因果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为现代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提出一些思考。
关键词:大学生;健身运动;心理学
中图分类号:G8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41-0083-02
一、背景及现状
健身运动是指通过徒手或利用各种器械,运用专门科学的动作方式和方法进行锻炼,以发达肌肉、增长体力、改善形体和陶冶情操为目的的运动项目。自2008年起,健身逐步走入现代人的日常生活中,国内总体健身房数量从2008年的2800家逐步上升至2015年的4500家,国内基础教育阶段学生课业负担繁重,缺乏体育锻炼时间与机会,大学生作为健身人群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各高校周边健身房也如井喷般蔓延发展。“今天去健身吗”已经成为多数大学生的口头禅,健身热不知不觉进入了大学生的生活,但是最终结果却大相径庭,部分同学通过健身活动,提升了自身的身体素质,锻炼出规律的生活状态,而部分同学则不然,健身频率不断下降,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本文旨在借助现今大学生健身潮的现象,结合问卷与访谈方式研究现代大学生的健身心理动机,分析大学生心理变动,进而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供合理引导大学生健身活动的参考。
二、研究设计
D大学隶属辽宁省,属辽宁省与财政部共建高校,是东北地区顶尖财经类院校,笔者在校内随机选取了不同年级的100名同学,其中男生34人,女生66人,基本符合D大学总体男女性别比例3:7水平,对其健身情况进行调查,调查情况主要分为健身看法、健身意愿、健身频率和健身效果四个方面,分别从原因和效果两方面对现代大学生健身心理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建议。
原因角度,笔者将其作为本文的研究重点,借助现代大学生健身心理动机角度对问题进行剖析,结果表明,排除经济等因素影响,从众心理、独立心理、成就心理及宣泄心理成为选择健身的重要心理原因,后文将对相关问题进行着重分析;效果角度,根据统计性描述,近八成同学对健身存在兴趣,但是却仅有34%同学参加了健身活动,以平均每周1-3次人数比重最高为47%,无固定频率与几乎不健身的同学占比分别为24%与11%,能保证规律健身的同学仅占13%,考虑到调查的真实性,部分同学可能因愧于承认,导致实际人数更低。绝大多数参加健身的同学感觉自身素质提升明显,23%对于健身效果比较满意,但仍有26%同学不满意其健身效果,其比例与未能保持规律健身相仿,同时有个别同学的孤僻感增强,对群体活动更加厌恶。
三、现代大学生健身心理动机
顾名思义,大学生健身动机就是促使大学生参与到健身运动中进行体育锻炼的内部原因和动力。大学生健身动机源于大学生健身需求,引导大学生健身行为,起到定位、调节、强化和维持作用。大学生健身动机是一个复杂的概念,从心理学角度,会受到外部环境刺激、人为诱因的影响,其外在表现形式为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提高健身意识、做出健身行为。在访谈中了解到,现代大学生健身心理原因存在较大分歧,以群体活动为代表的从众心理和以个人活动为代表的独立心理成为现代大学生健身最主要的主观原因。
1.从众心理。逐步发展的高科技使得现代人独立工作、生活的比重逐渐增加,同时也无形中影响着下一代的生活方式,独生子女大学生出现孤僻等人际关系疏远的现象日趋严重。而大学生精神需求的满足,可以通过参加健身运动,加强同学交往,增进相互了解和友谊来获得,且能缓解紧张情绪及压抑心理。心理学家指出:当人们投身于群体活动时,经常能够产生较强的集体的心理倾向,而大多数大学生群体期望通过健身活动陶冶情操,开阔视野,并满足自己结交朋友的需要。在健身活动中,每个学生通过与他人的共同锻炼和相互谦让、尊重,使自我交往意识进一步得到增强,使得整个心理活动积极活跃,从而产生一种精神上的相互信赖和相互交往的亲和感。这正是健身对广大学生具有极大吸引力的原因所在。
2.独立心理。如今95后大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绝大多数没有兄弟姐妹,独自长大,这便使部分同学在参加群体活动时存在抵触情绪,更希望自己独立做事。信息化时代,随着手机网络的不断推行,更使这种独立活动心理不断加剧,群体活动兴趣不断减弱。“微时代”下,微博的兴起也与此联系颇深,无需熟悉、仅需兴趣,点击关注即可获取相应信息。而健身则为这些同学提供了一个平台,不需要各种球类运动的队友,可以自己通过网络或相关健身软件学习锻炼的相关方式,恰恰符合了独立活动的心理。
3.成就心理。大学生参加健身是强健身心、陶冶情操的重要活動形式,不以单纯追求运动成绩为目的。长期规律的健身运动能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训练知识和技能,达到提高身体形态和身体素质的诉求。当取得这些成绩后,个体就会以自我反馈的方式传递其成就信息于大脑,从而产生自我欣赏的认识和情感体验。桑斯特洛姆研究表明:“体育能改善自尊的途径之一是参加者能胜任某种任务”。当学生根据计划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肌肉发达了,脂肪减少了,体型健美了,就会有一种成就感,从而获得心理满足进而更积极地投身到健身之中。
4.宣泄心理。人类从生物学的角度分析,具有动物属性,受本能欲望的影响,基因中具有攻击性。由于社会生活中约束的攻击本能,直接后果可能会导致种种不同程度的心理病变,而如今以自我为中心、虚拟世界不断充实的现代大学生更容易因无法辨别虚实而出现不适当的宣泄行为,但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健身训练,可以通过有益于健身的体力消耗和公平竞争,为现代大学生的攻击本能找到了理想的宣泄场所和方式,在将健身运动当作审美客体加以关照的同时,把宣泄方式方法寄托于运动过程,将攻击的本能转化为训练,使之得到渲泄和心理满足。
四、相关建议
尽管Braw-ley(1979)、Ellis(1973)、偌瑟(1990)、彼特鲁罗(1991)、拉方丹(1992)等人的研究成果证实,健身运动对焦虑、忧郁等不良的情绪状态有显著的调节作用,同时经常参与健身运动更易与他人形成亲密的关系。但是鉴于现代大学生健身特征,从心理学角度提升其执行力、激发健身兴趣成为下一步关注的重点。
1.时间管理培训。时间管理作为执行力提升的重要因素之一,长久以来在内外界广泛流传。目前而言,尚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没有能力对自己的时间进行管理,感觉任务沉重,所以,加强时间管理培训成为首要要务。在心中定下计划,有意愿按时完成相关任务,通过合理安排时间、杜绝拖延等形式,加强健身时间把控与执行力,进而为其未来社会生活做好准备。
2.运动文化宣传。健身作为大学生提升心理健康的途径之一,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微时代”下现代大学生运动不足和心理健康问题,但在学生比例中仍属少数。仅对D大学学生的调研发现仍存在总体选择不全面,以辽宁省为例,尚有部分高校大学生并未形成健身意识,一方面由于所处地域原因,另一方面则是文化宣传不足。随着经济社会不断进步,地域问题趋于淡化,而借助各类媒介、校内宣传等方式,提升大学生健身文化,激发大学生的需求。
3.关注重点学生。独立心理较强的学生,大多为人较为直接,做事也易出现极端情况。对于此类学生,应多加关注其日常行为,以关心关爱代替“管理”与“教育”,逐步进行沟通,寻求其独立心理形成的原因,合理进行疏导,同时引导其走向正常的群体生活,为其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避免出现极端行为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张秋英.大学生健身动机的培养与激发策略探讨[J].当代体育科技,2016,(6):105-106.
[2]段忠阳,等.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境的影响研究[J].赣南医学院学报,2016,(6):496-498.
关键词:大学生;健身运动;心理学
中图分类号:G8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41-0083-02
一、背景及现状
健身运动是指通过徒手或利用各种器械,运用专门科学的动作方式和方法进行锻炼,以发达肌肉、增长体力、改善形体和陶冶情操为目的的运动项目。自2008年起,健身逐步走入现代人的日常生活中,国内总体健身房数量从2008年的2800家逐步上升至2015年的4500家,国内基础教育阶段学生课业负担繁重,缺乏体育锻炼时间与机会,大学生作为健身人群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各高校周边健身房也如井喷般蔓延发展。“今天去健身吗”已经成为多数大学生的口头禅,健身热不知不觉进入了大学生的生活,但是最终结果却大相径庭,部分同学通过健身活动,提升了自身的身体素质,锻炼出规律的生活状态,而部分同学则不然,健身频率不断下降,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本文旨在借助现今大学生健身潮的现象,结合问卷与访谈方式研究现代大学生的健身心理动机,分析大学生心理变动,进而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供合理引导大学生健身活动的参考。
二、研究设计
D大学隶属辽宁省,属辽宁省与财政部共建高校,是东北地区顶尖财经类院校,笔者在校内随机选取了不同年级的100名同学,其中男生34人,女生66人,基本符合D大学总体男女性别比例3:7水平,对其健身情况进行调查,调查情况主要分为健身看法、健身意愿、健身频率和健身效果四个方面,分别从原因和效果两方面对现代大学生健身心理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建议。
原因角度,笔者将其作为本文的研究重点,借助现代大学生健身心理动机角度对问题进行剖析,结果表明,排除经济等因素影响,从众心理、独立心理、成就心理及宣泄心理成为选择健身的重要心理原因,后文将对相关问题进行着重分析;效果角度,根据统计性描述,近八成同学对健身存在兴趣,但是却仅有34%同学参加了健身活动,以平均每周1-3次人数比重最高为47%,无固定频率与几乎不健身的同学占比分别为24%与11%,能保证规律健身的同学仅占13%,考虑到调查的真实性,部分同学可能因愧于承认,导致实际人数更低。绝大多数参加健身的同学感觉自身素质提升明显,23%对于健身效果比较满意,但仍有26%同学不满意其健身效果,其比例与未能保持规律健身相仿,同时有个别同学的孤僻感增强,对群体活动更加厌恶。
三、现代大学生健身心理动机
顾名思义,大学生健身动机就是促使大学生参与到健身运动中进行体育锻炼的内部原因和动力。大学生健身动机源于大学生健身需求,引导大学生健身行为,起到定位、调节、强化和维持作用。大学生健身动机是一个复杂的概念,从心理学角度,会受到外部环境刺激、人为诱因的影响,其外在表现形式为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提高健身意识、做出健身行为。在访谈中了解到,现代大学生健身心理原因存在较大分歧,以群体活动为代表的从众心理和以个人活动为代表的独立心理成为现代大学生健身最主要的主观原因。
1.从众心理。逐步发展的高科技使得现代人独立工作、生活的比重逐渐增加,同时也无形中影响着下一代的生活方式,独生子女大学生出现孤僻等人际关系疏远的现象日趋严重。而大学生精神需求的满足,可以通过参加健身运动,加强同学交往,增进相互了解和友谊来获得,且能缓解紧张情绪及压抑心理。心理学家指出:当人们投身于群体活动时,经常能够产生较强的集体的心理倾向,而大多数大学生群体期望通过健身活动陶冶情操,开阔视野,并满足自己结交朋友的需要。在健身活动中,每个学生通过与他人的共同锻炼和相互谦让、尊重,使自我交往意识进一步得到增强,使得整个心理活动积极活跃,从而产生一种精神上的相互信赖和相互交往的亲和感。这正是健身对广大学生具有极大吸引力的原因所在。
2.独立心理。如今95后大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绝大多数没有兄弟姐妹,独自长大,这便使部分同学在参加群体活动时存在抵触情绪,更希望自己独立做事。信息化时代,随着手机网络的不断推行,更使这种独立活动心理不断加剧,群体活动兴趣不断减弱。“微时代”下,微博的兴起也与此联系颇深,无需熟悉、仅需兴趣,点击关注即可获取相应信息。而健身则为这些同学提供了一个平台,不需要各种球类运动的队友,可以自己通过网络或相关健身软件学习锻炼的相关方式,恰恰符合了独立活动的心理。
3.成就心理。大学生参加健身是强健身心、陶冶情操的重要活動形式,不以单纯追求运动成绩为目的。长期规律的健身运动能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训练知识和技能,达到提高身体形态和身体素质的诉求。当取得这些成绩后,个体就会以自我反馈的方式传递其成就信息于大脑,从而产生自我欣赏的认识和情感体验。桑斯特洛姆研究表明:“体育能改善自尊的途径之一是参加者能胜任某种任务”。当学生根据计划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肌肉发达了,脂肪减少了,体型健美了,就会有一种成就感,从而获得心理满足进而更积极地投身到健身之中。
4.宣泄心理。人类从生物学的角度分析,具有动物属性,受本能欲望的影响,基因中具有攻击性。由于社会生活中约束的攻击本能,直接后果可能会导致种种不同程度的心理病变,而如今以自我为中心、虚拟世界不断充实的现代大学生更容易因无法辨别虚实而出现不适当的宣泄行为,但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健身训练,可以通过有益于健身的体力消耗和公平竞争,为现代大学生的攻击本能找到了理想的宣泄场所和方式,在将健身运动当作审美客体加以关照的同时,把宣泄方式方法寄托于运动过程,将攻击的本能转化为训练,使之得到渲泄和心理满足。
四、相关建议
尽管Braw-ley(1979)、Ellis(1973)、偌瑟(1990)、彼特鲁罗(1991)、拉方丹(1992)等人的研究成果证实,健身运动对焦虑、忧郁等不良的情绪状态有显著的调节作用,同时经常参与健身运动更易与他人形成亲密的关系。但是鉴于现代大学生健身特征,从心理学角度提升其执行力、激发健身兴趣成为下一步关注的重点。
1.时间管理培训。时间管理作为执行力提升的重要因素之一,长久以来在内外界广泛流传。目前而言,尚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没有能力对自己的时间进行管理,感觉任务沉重,所以,加强时间管理培训成为首要要务。在心中定下计划,有意愿按时完成相关任务,通过合理安排时间、杜绝拖延等形式,加强健身时间把控与执行力,进而为其未来社会生活做好准备。
2.运动文化宣传。健身作为大学生提升心理健康的途径之一,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微时代”下现代大学生运动不足和心理健康问题,但在学生比例中仍属少数。仅对D大学学生的调研发现仍存在总体选择不全面,以辽宁省为例,尚有部分高校大学生并未形成健身意识,一方面由于所处地域原因,另一方面则是文化宣传不足。随着经济社会不断进步,地域问题趋于淡化,而借助各类媒介、校内宣传等方式,提升大学生健身文化,激发大学生的需求。
3.关注重点学生。独立心理较强的学生,大多为人较为直接,做事也易出现极端情况。对于此类学生,应多加关注其日常行为,以关心关爱代替“管理”与“教育”,逐步进行沟通,寻求其独立心理形成的原因,合理进行疏导,同时引导其走向正常的群体生活,为其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避免出现极端行为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张秋英.大学生健身动机的培养与激发策略探讨[J].当代体育科技,2016,(6):105-106.
[2]段忠阳,等.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境的影响研究[J].赣南医学院学报,2016,(6):496-4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