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旱作区农作物地膜覆盖技术(以下简称旱作农业技术),根据临夏州的自然条件,结合当前示范推广的旱作农业技术应用及现实意义,总结膜侧小麦、膜侧油菜、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等旱作农业主要栽培技术措施,提出大力推广旱作农业栽培技术思路与建议。
【关键词】旱作农业 示范推广 现状与建议
临夏州位于甘肃省中部以南,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过渡带,大部分地区属温带半干旱气候,平均海拔高度2000m 左右,年降水量267.9~605.0mm,蒸发量1198~1745mm,蒸发量远大于降水量,日照时数2467.5小时,无霜期130~180天,降水多集中在七、八、九月。全州总耕地面积约15万公顷,人均733.7m2,其中山旱地133.67万亩。主要种植小麦、玉米、马铃薯、蚕豆、油菜等农作物。在旱地农业区的光、热、水、肥四大因子中,光照充分,温度适中,肥力可调控,唯水是不可调控的因子。因此,缺水已成为旱作区制约各种作物产量的主要因素。
一、旱作农业新技术示范推广的现状
1.为了解决干旱、半干旱地区天然降水与农作物生长需求不同步的矛盾,我们曾不懈努力地探索各种增产途径,成功的推广了水地半膜覆盖玉米技术,小麦全膜覆盖穴播栽培技术,均产生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特别是近几年大面积示范推广的《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项目,通过三年来多点大面积试验、示范证明,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平均亩产700kg,比对照(半膜覆盖)亩产500kg,亩增产200kg,2006年至2008年三年累计实施5万公顷,总增产粮食15萬t。2009年后每年推广面积在20万公顷以上,通过以上旱作农业技术的大力推广,特别是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在旱作区的积极大力推广,此项技术经受了连续多年的冬春干旱的考验,充分显示了技术优势,表现出了明显的增产效果,的确是旱作区“主动抗旱”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2.旱作农业打破了原有的种植业结构,取得了显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旱作农业从玉米半覆膜栽培技术的推广为起点,在山阴、干旱区逐步推广了地膜洋芋、地膜穴播小麦、膜侧小麦、膜侧油菜、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技术、马铃薯全膜垄侧栽培技术等旱作农业技术,通过开展以上技术,旱作区的农作物产量大幅增加,其中膜侧小麦平均亩产303.8kg,比对照亩增产90kg;膜侧油菜平均亩产250kg,比对照亩增120kg;玉米全膜双垄沟播亩产700kg,2008年全州推广面积达36.1万亩,2009年完成面积67.2万亩,使旱作区玉米播种面积名列第一,成为我州第一大作物,一举打破了旱作区种植业结构。通过以上旱作农业新技术的推广,为解决全州粮食安全,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改造中低产田,提升旱作农业生产技术,提高雨水资源利用率和效率,具有较大的粮食增产潜力。同时,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的大面积种植,带动了畜牧业的快速发展,临夏州的广河县被誉为“陇上玉米第一县”,山区已经形成“户户种玉米,家家养牛羊”的生产局面。
二、旱作农业主要栽培措施
1.膜侧小麦关键栽培技术
1.1选用优良小麦品种:选用临麦29号、临麦30号等优良品种,对种子进行药剂拌种。
1.2覆膜播种:选用幅宽40cm,厚度为0.008mm的农用膜,每亩用量3.5kg左右,采用畜力膜侧沟播机,一次性完成起垄整形,铺膜、盖膜、膜际条播,播后压土等工序。播种时小麦下籽量10~15kg,春麦播期比露地小麦提前5~7天,播种时应注意垄距,膜面宽30cm,垄沟20~30cm为宜。
1.3积极推广间套带栽培模式:(1)小麦套马铃薯:马铃薯应选用早熟品种,为防止争水肥,一般在5月中旬播种,膜上种植一行,株距30cm,此模式是适合干旱山区种植的最佳模式;(2)小麦套玉米:玉米品种选用早熟型为宜,一般5月上、中旬播种,膜上种植玉米一行,株距30cm。
2.膜侧油菜关键栽培技术
2.1适宜种植范围:在海拔2100米以上的山阴、二阴地区。临夏州适宜在积石山县、临夏县、和政县、康乐县等四县南部油菜种植区的水平梯田推广。
2.2选用优良品种:选用青杂二号(303)、青杂五号(305)、青杂三号(144)、互丰010为主推良种。
2.3覆膜播种:选用幅宽40cm、厚度为0.008mm的农用膜,每亩用量3.5kg左右,采用畜力膜侧沟播机,一次性完成起垄整形,铺膜、盖膜、膜际条播,播后压土等工序。播种时油菜籽下籽量用量0.5kg,为了下籽均匀,可用炒熟的油菜2~3kg或炒熟的谷类2~3kg与化肥混合进行条播,播种时应注意垄距,膜面宽30cm,播种深谷2~3cm。
2.4加强追肥及病虫害防治:油菜的病虫害比较严重,防治措施是否到位直接影响其产量的高低,从播种到收获,病虫害防治措施应进行3次以上。油菜追肥一般2次,第一次应在间苗定苗后进行追肥,亩用尿素5kg;第二次应在现蕾期追肥,亩用尿素或硝铵10kg左右。
3.玉米全膜双垄沟播关键栽培技术
3.1划行施肥起垄:此技术每幅垄分为大小双行,幅宽110cm。首先在距地边35cm处划边线,然后小行40cm,大行70cm,一小一大间隔划完全田。玉米是需肥较多的高产作物,应加大肥料施用量。川台地起垄沿等高线开沟起垄,大垄宽70cm,高10cm,小垄宽40cm,高15cm,每隔垄对应一大一小、一高一低两个垄面。
3.2土壤消毒:地下害虫严重的地块,整地起垄时亩用40%辛硫磷乳油0.5kg加沙土30kg,拌成毒土撒施或兑水50kg喷施。杂草危害严重的地块,在垄面用50%乙草胺乳油100g兑水50kg全地面喷雾,然后覆盖地膜。
3.3覆膜时间:根据临夏现实状况,宜推广顶凌覆膜,即3月上中旬土壤昼消夜冻时覆膜,有利于发挥该项技术的增产增收优势。
3.4选用良种:在海拔2100米以下,应推广豫玉22号、沈单16号、金穗4号、酒试20等中晚熟品种;海拔2100米以上适宜推广的品种为酒单4号、酒单125、沈单10号等中早熟品种较为适宜。
3.5适期播种:当地表5cm地温稳定通过10℃时为玉米适宜播期,临夏地区一般在4月中下旬播种可预防冻害。玉米株距一般为35~0cm,密度可控制在3500~4000株为宜,肥力较高的地块可适当加大种植密度。
3.6田间管理:在苗期注意抓好破土引苗,查苗补苗,间苗定苗工作,中后期加强追肥及病虫害防治管理工作。
三、旱作农业示范推广存在问题与建议
1.正确分析旱作农业示范推广中的问题
正确认识膜侧小麦、膜侧油菜、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等旱作农业是近几年来我州干旱地区小菜、玉米、马铃薯等生产中一项突破性技术,使干旱地区“被动抗旱”局面转变为“主动抗旱”,变一年一熟为一年两熟,大大提高了小麦、玉米、油菜、马铃薯等作物的单产,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通过多年试验示范,旱作农业技术已为示范区广大干部群众接受和欢迎。因此建议各级政府部门和技术部门在巩固目前示范点的基础上,因势利导,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稳步发展,把旱作农业的各项技术因地制宜推广到群众需要的地方,当作切实解决干旱山区群众温饱,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措施来抓,早安排,早部署,进行合理的作物种植安排,制定中长期发展的规划。
2.科学制定规划,因地制宜发展旱作农业
2.1 克服地膜覆盖粮食作物中单一种植的模式,继续调整种植业结构。由于受传统农业的影响,农民不习惯在膜上套种和复种其它作物,使旱作农业的技术增产潜力尚未完全发挥。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在开展间套作物时,应向农民搞好宣传、技术指导工作,保证技术增产潜力完全发挥出来。
2.2 保证足量覆膜农机具和地膜的供给。旱作农业技术推广目前以政府组织推广为主,因覆膜农机具价格昂贵,一家一户很难购买。另外,不同规格的地膜需求在市场上还未真正实现流通,以上两种因素直接影响着旱作农业技术推广普及。所以建议政府部门加大对农机具、地膜、技术的无偿投入。
2.3 在政府统一引导下,充分发挥调动种植业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种植大户等群众组织的积极性,走联合共创模式。近年来,政府主导推广的很多旱作农业新技术,在农业生产,农民增产增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缺乏同种植业科技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其它群众性组织的合作,很多旱作农业新技术随着政府行为改变,而失去了技术的延续性,造成了很多新技术未被全面普及,部分农机具被闲置和浪费。
作者简介:马兴威(1974-),男,汉族,甘肃临夏人,现任农艺师,长期在基层从事旱作区农业新技术推广工作。
【关键词】旱作农业 示范推广 现状与建议
临夏州位于甘肃省中部以南,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过渡带,大部分地区属温带半干旱气候,平均海拔高度2000m 左右,年降水量267.9~605.0mm,蒸发量1198~1745mm,蒸发量远大于降水量,日照时数2467.5小时,无霜期130~180天,降水多集中在七、八、九月。全州总耕地面积约15万公顷,人均733.7m2,其中山旱地133.67万亩。主要种植小麦、玉米、马铃薯、蚕豆、油菜等农作物。在旱地农业区的光、热、水、肥四大因子中,光照充分,温度适中,肥力可调控,唯水是不可调控的因子。因此,缺水已成为旱作区制约各种作物产量的主要因素。
一、旱作农业新技术示范推广的现状
1.为了解决干旱、半干旱地区天然降水与农作物生长需求不同步的矛盾,我们曾不懈努力地探索各种增产途径,成功的推广了水地半膜覆盖玉米技术,小麦全膜覆盖穴播栽培技术,均产生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特别是近几年大面积示范推广的《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项目,通过三年来多点大面积试验、示范证明,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平均亩产700kg,比对照(半膜覆盖)亩产500kg,亩增产200kg,2006年至2008年三年累计实施5万公顷,总增产粮食15萬t。2009年后每年推广面积在20万公顷以上,通过以上旱作农业技术的大力推广,特别是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在旱作区的积极大力推广,此项技术经受了连续多年的冬春干旱的考验,充分显示了技术优势,表现出了明显的增产效果,的确是旱作区“主动抗旱”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2.旱作农业打破了原有的种植业结构,取得了显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旱作农业从玉米半覆膜栽培技术的推广为起点,在山阴、干旱区逐步推广了地膜洋芋、地膜穴播小麦、膜侧小麦、膜侧油菜、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技术、马铃薯全膜垄侧栽培技术等旱作农业技术,通过开展以上技术,旱作区的农作物产量大幅增加,其中膜侧小麦平均亩产303.8kg,比对照亩增产90kg;膜侧油菜平均亩产250kg,比对照亩增120kg;玉米全膜双垄沟播亩产700kg,2008年全州推广面积达36.1万亩,2009年完成面积67.2万亩,使旱作区玉米播种面积名列第一,成为我州第一大作物,一举打破了旱作区种植业结构。通过以上旱作农业新技术的推广,为解决全州粮食安全,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改造中低产田,提升旱作农业生产技术,提高雨水资源利用率和效率,具有较大的粮食增产潜力。同时,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的大面积种植,带动了畜牧业的快速发展,临夏州的广河县被誉为“陇上玉米第一县”,山区已经形成“户户种玉米,家家养牛羊”的生产局面。
二、旱作农业主要栽培措施
1.膜侧小麦关键栽培技术
1.1选用优良小麦品种:选用临麦29号、临麦30号等优良品种,对种子进行药剂拌种。
1.2覆膜播种:选用幅宽40cm,厚度为0.008mm的农用膜,每亩用量3.5kg左右,采用畜力膜侧沟播机,一次性完成起垄整形,铺膜、盖膜、膜际条播,播后压土等工序。播种时小麦下籽量10~15kg,春麦播期比露地小麦提前5~7天,播种时应注意垄距,膜面宽30cm,垄沟20~30cm为宜。
1.3积极推广间套带栽培模式:(1)小麦套马铃薯:马铃薯应选用早熟品种,为防止争水肥,一般在5月中旬播种,膜上种植一行,株距30cm,此模式是适合干旱山区种植的最佳模式;(2)小麦套玉米:玉米品种选用早熟型为宜,一般5月上、中旬播种,膜上种植玉米一行,株距30cm。
2.膜侧油菜关键栽培技术
2.1适宜种植范围:在海拔2100米以上的山阴、二阴地区。临夏州适宜在积石山县、临夏县、和政县、康乐县等四县南部油菜种植区的水平梯田推广。
2.2选用优良品种:选用青杂二号(303)、青杂五号(305)、青杂三号(144)、互丰010为主推良种。
2.3覆膜播种:选用幅宽40cm、厚度为0.008mm的农用膜,每亩用量3.5kg左右,采用畜力膜侧沟播机,一次性完成起垄整形,铺膜、盖膜、膜际条播,播后压土等工序。播种时油菜籽下籽量用量0.5kg,为了下籽均匀,可用炒熟的油菜2~3kg或炒熟的谷类2~3kg与化肥混合进行条播,播种时应注意垄距,膜面宽30cm,播种深谷2~3cm。
2.4加强追肥及病虫害防治:油菜的病虫害比较严重,防治措施是否到位直接影响其产量的高低,从播种到收获,病虫害防治措施应进行3次以上。油菜追肥一般2次,第一次应在间苗定苗后进行追肥,亩用尿素5kg;第二次应在现蕾期追肥,亩用尿素或硝铵10kg左右。
3.玉米全膜双垄沟播关键栽培技术
3.1划行施肥起垄:此技术每幅垄分为大小双行,幅宽110cm。首先在距地边35cm处划边线,然后小行40cm,大行70cm,一小一大间隔划完全田。玉米是需肥较多的高产作物,应加大肥料施用量。川台地起垄沿等高线开沟起垄,大垄宽70cm,高10cm,小垄宽40cm,高15cm,每隔垄对应一大一小、一高一低两个垄面。
3.2土壤消毒:地下害虫严重的地块,整地起垄时亩用40%辛硫磷乳油0.5kg加沙土30kg,拌成毒土撒施或兑水50kg喷施。杂草危害严重的地块,在垄面用50%乙草胺乳油100g兑水50kg全地面喷雾,然后覆盖地膜。
3.3覆膜时间:根据临夏现实状况,宜推广顶凌覆膜,即3月上中旬土壤昼消夜冻时覆膜,有利于发挥该项技术的增产增收优势。
3.4选用良种:在海拔2100米以下,应推广豫玉22号、沈单16号、金穗4号、酒试20等中晚熟品种;海拔2100米以上适宜推广的品种为酒单4号、酒单125、沈单10号等中早熟品种较为适宜。
3.5适期播种:当地表5cm地温稳定通过10℃时为玉米适宜播期,临夏地区一般在4月中下旬播种可预防冻害。玉米株距一般为35~0cm,密度可控制在3500~4000株为宜,肥力较高的地块可适当加大种植密度。
3.6田间管理:在苗期注意抓好破土引苗,查苗补苗,间苗定苗工作,中后期加强追肥及病虫害防治管理工作。
三、旱作农业示范推广存在问题与建议
1.正确分析旱作农业示范推广中的问题
正确认识膜侧小麦、膜侧油菜、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等旱作农业是近几年来我州干旱地区小菜、玉米、马铃薯等生产中一项突破性技术,使干旱地区“被动抗旱”局面转变为“主动抗旱”,变一年一熟为一年两熟,大大提高了小麦、玉米、油菜、马铃薯等作物的单产,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通过多年试验示范,旱作农业技术已为示范区广大干部群众接受和欢迎。因此建议各级政府部门和技术部门在巩固目前示范点的基础上,因势利导,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稳步发展,把旱作农业的各项技术因地制宜推广到群众需要的地方,当作切实解决干旱山区群众温饱,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措施来抓,早安排,早部署,进行合理的作物种植安排,制定中长期发展的规划。
2.科学制定规划,因地制宜发展旱作农业
2.1 克服地膜覆盖粮食作物中单一种植的模式,继续调整种植业结构。由于受传统农业的影响,农民不习惯在膜上套种和复种其它作物,使旱作农业的技术增产潜力尚未完全发挥。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在开展间套作物时,应向农民搞好宣传、技术指导工作,保证技术增产潜力完全发挥出来。
2.2 保证足量覆膜农机具和地膜的供给。旱作农业技术推广目前以政府组织推广为主,因覆膜农机具价格昂贵,一家一户很难购买。另外,不同规格的地膜需求在市场上还未真正实现流通,以上两种因素直接影响着旱作农业技术推广普及。所以建议政府部门加大对农机具、地膜、技术的无偿投入。
2.3 在政府统一引导下,充分发挥调动种植业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种植大户等群众组织的积极性,走联合共创模式。近年来,政府主导推广的很多旱作农业新技术,在农业生产,农民增产增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缺乏同种植业科技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其它群众性组织的合作,很多旱作农业新技术随着政府行为改变,而失去了技术的延续性,造成了很多新技术未被全面普及,部分农机具被闲置和浪费。
作者简介:马兴威(1974-),男,汉族,甘肃临夏人,现任农艺师,长期在基层从事旱作区农业新技术推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