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就需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主动探索与思考。本文从设置问题情景,研究教法和学法的角度,分析了引导学生探究的问题。
【关键词】化学;情景设置;探究
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要依据学生学习化学的认识规律,在每一个环节上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问题情境的创设,可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独立观察分析实验操作,积极思考,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通过主体性探究活动,学生不仅自觉获得了知识,而且提高了素质。
1. 通过化学史故事创设问题情境 化学史故事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加深对化学科学发展的认识,学习化学家坚忍不拔,顽强奋斗的精神和科学的态度与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和爱国主义思想。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可使教育目标更为突出。
初三化学在讲空气中含有惰性气体时,可以讲英国化学家拉姆塞和累利发现氩的故事。在讲到“他们从氮的化合物中制得的氮气每升重1.2502克”,而从空气中分离制得的氮气在相同情况下重1.2572克时。可以提问:⑴两者相差极微,出现于小数点后第三位,能不能忽略千分之七克呢?⑵根据你的猜测,空气中是否还可能含有其它某种气体?比同体积的氮气重还是轻?⑶这种气体的性质与氮气的性质相似吗?它未被早发现的原因是什么?这个教学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确认真态度在科学研究中是多么的重要,有针对性地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同时,也对氩的一些性质有了初步认识。
2. 通过实验设置问题情境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实验不但可以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归纳综合,抽象概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与方法,均起重要作用。因此,充分利用教材的演示实验、学生实验,或者对实验作一些补充,改进,设置问题情境,更能体现素质教育。
初三化学在讲实验室制取氢气的装置时,可以设置这样一个情境:展示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装置,提出:实验室制取氢气是固液反应不需要加热,你认为这套制氧装置应作怎样的改动便成为制取氢气的装置?学生置于这个情境中,好奇心大增,争相上前动手改装。这就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实验室制取这两种气体的装置的联系和区别,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 通过设疑创设问题情境 启发、设疑能使学生从原有的认知结构中产生矛盾,激起思维的欲望,不仅能使学生在兴趣和成功的喜悦中较好地掌握知识,还能从中发展思维,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针对初中学生书写化学方程式常犯的错误——不配平或任意改动化学式中原子个数,可以设置这样一个情境,教师先以C + O2→CO2 为例,说明什么是化学方程式,然后设疑,提问 P + O2 → P2O5 这是不是化学方程式?由于学生这时对什么是化学方程式正处于一知半解、似懂非懂的状态,对这个似是而非的问题一下子有了兴趣,教师让学生讨论,课堂上各抒己见,气氛热烈,接着教师进一步提问:要使它符合质量守恒定律,你认为如何改动。这时大部分学生置于思考、探究的气氛中。教师将学生做出的各种解答方法让全班学生一一评议,争辩,最后教师再指导学生阅读和小结。当一些学生看到教材中叙述的化学方程式书写方法和书写步骤与自己的尝试一致时,脸上露出了成功的笑容,学生的情绪、意志、思维能力以至交往能力从中得到了良好的发展。
4. 通过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化学与我们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着。在课堂上提出一些生活、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不仅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乐趣,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关心生活、热爱生活的情感,使同学们养成爱思考的习惯,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能力。
另外,还可以联系人类面临的一些重大问题,如温室效应、臭氧空洞、环境污染、能源开发等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学会关心他人,学会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利益,关心我们的生存条件,关心生态平衡等素质。
在创设问题情境时,教师提出的问题要联系教材和学生实际,富有启发性,使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启发学生思考要有耐心,并给学生充分的活动时间(思考、讨论、实验、练习等),并要鼓励学生各抒己见,提出问题,并注意相互学习。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心情舒畅,认真钻研,开动脑筋,积极发言,使课堂气氛愉快、生动、活泼,获得最佳效果。
化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诱发了学习的主动性,启发和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爱科学,关心社会,关心自然的情感,以及科学的态度和方法,训练了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使他们在学到化学知识的同时,培养起学习的主动性,智能得到进一步开发。养成学生乐学、多思、善思、求思的良好素质,正是我们每一位教师追求的理想目标。
5. 不仅研究教法,还要研究学法 高效用的教学方法是我们孜孜以求的目标,但仅研究教学法是不够的。教师应该换一下位置,站在学生的立场上,研究一下“学法”,即“教会学生学习”。讲一个问题之前,先假设我是学生,该从什么角度去理解?如何才能透彻掌握?能否多方位巩固?教师研究学法,相对学生而言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有相当的优势,所以教师不妨暂且充当一下 “ 两面派 ”,体会一下教学中的辩证法。
(1)具体化手法。元素周期律一章练习中有许多排序问题,如:原子半径大小,离子半径大小,最高氧化物对应的水合物酸硷性,气态氢化物稳定性,金属性(非)强弱的排序等。对于这些问题就要具体到此类物质的具体性质 ,依据规律 逐一解答。
(2)联系实际法。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因而与日常生活的关系非常密切,生活中的化学对学生来说大部分是未开拓领域,学生对此有极大的兴趣,当他们明白其中蕴藏的化学原理后,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答了生活中的奥妙 ,这回让他们有成就感 ,体会到化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3)口诀法。有些理论性较强的章节,如“氧化还原反应”“周期律”等,概念多易混淆,且关系复杂,辨证性较强,采用此法即可免去学生学习中“阴差阳错”之苦。在讲“氧化还原反应”初期教学中,就让学生掌握八字诀“升……失……氧……还,降……得……还……氧。”此口诀在学习中起到理顺关系,提示引导的作用。
【关键词】化学;情景设置;探究
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要依据学生学习化学的认识规律,在每一个环节上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问题情境的创设,可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独立观察分析实验操作,积极思考,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通过主体性探究活动,学生不仅自觉获得了知识,而且提高了素质。
1. 通过化学史故事创设问题情境 化学史故事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加深对化学科学发展的认识,学习化学家坚忍不拔,顽强奋斗的精神和科学的态度与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和爱国主义思想。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可使教育目标更为突出。
初三化学在讲空气中含有惰性气体时,可以讲英国化学家拉姆塞和累利发现氩的故事。在讲到“他们从氮的化合物中制得的氮气每升重1.2502克”,而从空气中分离制得的氮气在相同情况下重1.2572克时。可以提问:⑴两者相差极微,出现于小数点后第三位,能不能忽略千分之七克呢?⑵根据你的猜测,空气中是否还可能含有其它某种气体?比同体积的氮气重还是轻?⑶这种气体的性质与氮气的性质相似吗?它未被早发现的原因是什么?这个教学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确认真态度在科学研究中是多么的重要,有针对性地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同时,也对氩的一些性质有了初步认识。
2. 通过实验设置问题情境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实验不但可以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归纳综合,抽象概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与方法,均起重要作用。因此,充分利用教材的演示实验、学生实验,或者对实验作一些补充,改进,设置问题情境,更能体现素质教育。
初三化学在讲实验室制取氢气的装置时,可以设置这样一个情境:展示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装置,提出:实验室制取氢气是固液反应不需要加热,你认为这套制氧装置应作怎样的改动便成为制取氢气的装置?学生置于这个情境中,好奇心大增,争相上前动手改装。这就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实验室制取这两种气体的装置的联系和区别,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 通过设疑创设问题情境 启发、设疑能使学生从原有的认知结构中产生矛盾,激起思维的欲望,不仅能使学生在兴趣和成功的喜悦中较好地掌握知识,还能从中发展思维,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针对初中学生书写化学方程式常犯的错误——不配平或任意改动化学式中原子个数,可以设置这样一个情境,教师先以C + O2→CO2 为例,说明什么是化学方程式,然后设疑,提问 P + O2 → P2O5 这是不是化学方程式?由于学生这时对什么是化学方程式正处于一知半解、似懂非懂的状态,对这个似是而非的问题一下子有了兴趣,教师让学生讨论,课堂上各抒己见,气氛热烈,接着教师进一步提问:要使它符合质量守恒定律,你认为如何改动。这时大部分学生置于思考、探究的气氛中。教师将学生做出的各种解答方法让全班学生一一评议,争辩,最后教师再指导学生阅读和小结。当一些学生看到教材中叙述的化学方程式书写方法和书写步骤与自己的尝试一致时,脸上露出了成功的笑容,学生的情绪、意志、思维能力以至交往能力从中得到了良好的发展。
4. 通过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化学与我们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着。在课堂上提出一些生活、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不仅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乐趣,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关心生活、热爱生活的情感,使同学们养成爱思考的习惯,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能力。
另外,还可以联系人类面临的一些重大问题,如温室效应、臭氧空洞、环境污染、能源开发等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学会关心他人,学会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利益,关心我们的生存条件,关心生态平衡等素质。
在创设问题情境时,教师提出的问题要联系教材和学生实际,富有启发性,使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启发学生思考要有耐心,并给学生充分的活动时间(思考、讨论、实验、练习等),并要鼓励学生各抒己见,提出问题,并注意相互学习。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心情舒畅,认真钻研,开动脑筋,积极发言,使课堂气氛愉快、生动、活泼,获得最佳效果。
化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诱发了学习的主动性,启发和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爱科学,关心社会,关心自然的情感,以及科学的态度和方法,训练了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使他们在学到化学知识的同时,培养起学习的主动性,智能得到进一步开发。养成学生乐学、多思、善思、求思的良好素质,正是我们每一位教师追求的理想目标。
5. 不仅研究教法,还要研究学法 高效用的教学方法是我们孜孜以求的目标,但仅研究教学法是不够的。教师应该换一下位置,站在学生的立场上,研究一下“学法”,即“教会学生学习”。讲一个问题之前,先假设我是学生,该从什么角度去理解?如何才能透彻掌握?能否多方位巩固?教师研究学法,相对学生而言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有相当的优势,所以教师不妨暂且充当一下 “ 两面派 ”,体会一下教学中的辩证法。
(1)具体化手法。元素周期律一章练习中有许多排序问题,如:原子半径大小,离子半径大小,最高氧化物对应的水合物酸硷性,气态氢化物稳定性,金属性(非)强弱的排序等。对于这些问题就要具体到此类物质的具体性质 ,依据规律 逐一解答。
(2)联系实际法。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因而与日常生活的关系非常密切,生活中的化学对学生来说大部分是未开拓领域,学生对此有极大的兴趣,当他们明白其中蕴藏的化学原理后,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答了生活中的奥妙 ,这回让他们有成就感 ,体会到化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3)口诀法。有些理论性较强的章节,如“氧化还原反应”“周期律”等,概念多易混淆,且关系复杂,辨证性较强,采用此法即可免去学生学习中“阴差阳错”之苦。在讲“氧化还原反应”初期教学中,就让学生掌握八字诀“升……失……氧……还,降……得……还……氧。”此口诀在学习中起到理顺关系,提示引导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