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结合我国目前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激励现状,提出了建立适应我国发展需要的公共部门激励体制与机制的思路与具体方法,尝试通过改革政府体制来提高行政效率这方法之外找到一条开发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公共部门 人力资源管理 激励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激励是现代管理中最重要、最基本,也是最难实现的职能,这是以人为本的管理和激励中牵涉到的信息问题所决定的。“激励”一词是一种精神状态,它起加强、激发和推动的作用,并且引导行为指向目标。随着管理学、信息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的飞速发展,现代激励理论出现了一系列突破性的进展。
一、建立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中激励体制的思考
中国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特别是公务员制度中的激励存在的诸多问题,使得我们必须在对当前中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及其环境进行分析之后,尝试在激励问题上进行体制创新。因此,可以在以下三个方面作进一步的思考:
(一)权力激励体制。
在国家公共部门源源不断地生产出公共服务产品的过程中,权力始终都在对支配和使用公共资源的公职人员起着不容忽视的激励作用。权力对于各级公务员的激励作用集中体现在,为了能够支配更多的人力和物力资源,必须在法律和制度规定的范围内勤奋工作,取得显著的成绩,从而能够行使更高职位上更大范围的权限。合理地运用权力激励,不仅能够激发公职人员的工作热情,进一步提高公共部门的行政效率,而且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减少权力腐化和腐败现象的产生。
(二)竞争激励体制。
将竞争激励机制引入到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中来,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结合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实际情况,可以考虑建立以竞争上岗为主体的竞争激励体制。在公务员职务升降制度中,实施公务员竞争上岗的方式,按照法规程序进行公开选拔,平等竞争,择优上岗,势在必行。竞争与激励具有相关性和互动性,所以竞争上岗是落实干部升降制度、强化竞争激励机制的重要手段。
(三)自为激励体制。
“自为”这一术语,用以表述个人由于其自身具有的道德修养、政治觉悟等高尚品质而由内心产生的自我激励的自发过程。自为激励体制可以通过加强对公职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其觉悟水平,培养良好的社会公众价值评价体系等方法来逐步建立和完善。
在经济大潮中,在中国的公务员队伍中,涌现出一大批像焦裕禄、孔繁森这样的人民公仆,他们可以在没有任何外界激励的情况下进行自为激励。因此,树立积极的典范无疑也能够起到引导人们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作用,从而进一步强化其自为激励的效果。
二、建立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并举的双轨激励机制
公共部门由于其独具的政治公共性,决定了管理中的激励仍强调以精神激励为主。然而,在经济时代的今天,公共部门的管理者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物质激励己不能再被搁置在次要的地位,迫切需要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建立起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并举、以物质激励为基础的双轨激励机制。
(一)绩效挂钩的薪酬制度和灵活的福利机制。
薪酬在人力资源管理激励中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它的作用已经超出了物质激励的范围,其兼具物质和精神双重激励。要使金钱成为一种真正有效的激励因素,必须保证在各种职位上的人们,即使级别相当,但给予他们的薪酬也必须能反映出他们个人的工作业绩。
目前,国内一些企业借鉴了西方管理模式中的做法,引入弹性福利制度。所谓弹性福利制又称为“自助餐式福利制度”,是指员工根据组织提供的一份列有各种福利项目及其所值金额的菜单中,按各自的福利额度限制,自由选择自己所需要的福利。此外,也可以让公职人员参与到组织的制度制定和福利设计中来。实践证明,这种参与式激励能够产生极大地精神激励效果。
(二)有效的精神激励手段。
重视物质激励,并不意味着忽视精神激励的作用。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中可以借鉴企业中精神激励的成功经验,并结合自身特点,运用有效的精神激励手段来提高公共部门的产品质量和产出效率。精神激励手段包括两个方面:个人激励和组织激励。前者较偏重于个人行为方面,而后者则注重组织的制度体系对员工产生的影响。二者都在现代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激励作用。
(三)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
传统的人事管理重视精神激励,是由于受到了政治因素、历史传统以及客观经济条件的影响和制约,在现阶段,我们提倡重视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并举,要注意把握两种激励手段的力
度。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要以物质激励为基础、以精神激励为导向。
三、结论
在提倡管理要“以人为本”的今天,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激励运用于公共部门,不仅有利于完善我国的公务员制度,同时也将进一步推动政府体制改革,提高行政效率。物质激励,被放到应有的重要地位上来,精神激励长期以来也发挥了不容忽视的作用。在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中运用激励,一定不能照搬其他部门的做法,而要结合实际情况和客观条件,运用有限的资源,使激励效果实现最大化。
(作者单位:辽宁大学 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李子清.现代公共部门—管理理论的创新与实践.人民出版社,2001.
[2]吴开松.有效政府的理论基础理论及其构建.中国行政管理,2001.10
[3]左然等编译.新兴现代化国家行政改革研究.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1999.11.
[4]熊美娟.政府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来源、应用与局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关键词 公共部门 人力资源管理 激励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激励是现代管理中最重要、最基本,也是最难实现的职能,这是以人为本的管理和激励中牵涉到的信息问题所决定的。“激励”一词是一种精神状态,它起加强、激发和推动的作用,并且引导行为指向目标。随着管理学、信息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的飞速发展,现代激励理论出现了一系列突破性的进展。
一、建立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中激励体制的思考
中国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特别是公务员制度中的激励存在的诸多问题,使得我们必须在对当前中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及其环境进行分析之后,尝试在激励问题上进行体制创新。因此,可以在以下三个方面作进一步的思考:
(一)权力激励体制。
在国家公共部门源源不断地生产出公共服务产品的过程中,权力始终都在对支配和使用公共资源的公职人员起着不容忽视的激励作用。权力对于各级公务员的激励作用集中体现在,为了能够支配更多的人力和物力资源,必须在法律和制度规定的范围内勤奋工作,取得显著的成绩,从而能够行使更高职位上更大范围的权限。合理地运用权力激励,不仅能够激发公职人员的工作热情,进一步提高公共部门的行政效率,而且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减少权力腐化和腐败现象的产生。
(二)竞争激励体制。
将竞争激励机制引入到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中来,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结合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实际情况,可以考虑建立以竞争上岗为主体的竞争激励体制。在公务员职务升降制度中,实施公务员竞争上岗的方式,按照法规程序进行公开选拔,平等竞争,择优上岗,势在必行。竞争与激励具有相关性和互动性,所以竞争上岗是落实干部升降制度、强化竞争激励机制的重要手段。
(三)自为激励体制。
“自为”这一术语,用以表述个人由于其自身具有的道德修养、政治觉悟等高尚品质而由内心产生的自我激励的自发过程。自为激励体制可以通过加强对公职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其觉悟水平,培养良好的社会公众价值评价体系等方法来逐步建立和完善。
在经济大潮中,在中国的公务员队伍中,涌现出一大批像焦裕禄、孔繁森这样的人民公仆,他们可以在没有任何外界激励的情况下进行自为激励。因此,树立积极的典范无疑也能够起到引导人们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作用,从而进一步强化其自为激励的效果。
二、建立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并举的双轨激励机制
公共部门由于其独具的政治公共性,决定了管理中的激励仍强调以精神激励为主。然而,在经济时代的今天,公共部门的管理者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物质激励己不能再被搁置在次要的地位,迫切需要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建立起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并举、以物质激励为基础的双轨激励机制。
(一)绩效挂钩的薪酬制度和灵活的福利机制。
薪酬在人力资源管理激励中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它的作用已经超出了物质激励的范围,其兼具物质和精神双重激励。要使金钱成为一种真正有效的激励因素,必须保证在各种职位上的人们,即使级别相当,但给予他们的薪酬也必须能反映出他们个人的工作业绩。
目前,国内一些企业借鉴了西方管理模式中的做法,引入弹性福利制度。所谓弹性福利制又称为“自助餐式福利制度”,是指员工根据组织提供的一份列有各种福利项目及其所值金额的菜单中,按各自的福利额度限制,自由选择自己所需要的福利。此外,也可以让公职人员参与到组织的制度制定和福利设计中来。实践证明,这种参与式激励能够产生极大地精神激励效果。
(二)有效的精神激励手段。
重视物质激励,并不意味着忽视精神激励的作用。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中可以借鉴企业中精神激励的成功经验,并结合自身特点,运用有效的精神激励手段来提高公共部门的产品质量和产出效率。精神激励手段包括两个方面:个人激励和组织激励。前者较偏重于个人行为方面,而后者则注重组织的制度体系对员工产生的影响。二者都在现代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激励作用。
(三)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
传统的人事管理重视精神激励,是由于受到了政治因素、历史传统以及客观经济条件的影响和制约,在现阶段,我们提倡重视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并举,要注意把握两种激励手段的力
度。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要以物质激励为基础、以精神激励为导向。
三、结论
在提倡管理要“以人为本”的今天,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激励运用于公共部门,不仅有利于完善我国的公务员制度,同时也将进一步推动政府体制改革,提高行政效率。物质激励,被放到应有的重要地位上来,精神激励长期以来也发挥了不容忽视的作用。在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中运用激励,一定不能照搬其他部门的做法,而要结合实际情况和客观条件,运用有限的资源,使激励效果实现最大化。
(作者单位:辽宁大学 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李子清.现代公共部门—管理理论的创新与实践.人民出版社,2001.
[2]吴开松.有效政府的理论基础理论及其构建.中国行政管理,2001.10
[3]左然等编译.新兴现代化国家行政改革研究.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1999.11.
[4]熊美娟.政府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来源、应用与局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