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课堂教学改革逐步深入,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该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模式,应不断地积极探索,不断地改革创新,不断地优化资源,最终形成适应新课程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模式。
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我深知:在以往的“满堂灌”传统语文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都只注重讲授课文内容,学生被动的进行机械性的模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绝大部分都在理解教师所讲,学生头脑中复制的是教师的思想和言行。可是学生不能亲自体验和理解语文知识,变得被动地去接受,使得语文课堂变得枯燥乏味;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去创造属于学生的启发性、探究性和实践性就会荡然无存。
在2011年初,我校就开始推行的“121自主互动”课堂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一改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方法。首先用10分钟(或者10分钟以内)来进行“诱导自学”,然后用20分钟左右的来进行师生互动“释疑解惑”,最后再用10分钟左右来进行课堂“训练反馈”。教师通过在导学、解惑和练习三个环节下功夫,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造充足的自主学习时间和空间,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进一步地提高了课堂效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现将自己在两年多的新型课堂教学中的实践过程和不足之处作进一步分析。
一、诱导自学,整体感知。(约10分钟)
根据每一章节内容的特点,准备上节和本章节都有关系的2—3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并进一步地解答。学生在这一阶段的任务一是通读教材,感知文章;二是按照提供的思考题全面了解章节内容;三是积累生字新词,理清文脉。这一环节的自学是为下文的讨论奠定基础,教师引导要学生采用有效的自学方法。所以,这一过程的关键在于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要采用多种手段调动学生将脑、眼、手、心四者统一,完成自学任务。
1、抓中心词,引导预习。
课文中的重点词往往都是作者经过反复推敲、精雕细刻之笔,是课文的精华,也是作者的写作目的。我在讲朱自清的《背影》一文之前,诱导学生抓住课题中“背影”一词来贯穿全文:为什么要写“背影”?什么时候的“背影 ”?这样既理清了文脉,又抓住了重点内容,起到了旗开得胜的效果。
2、抓中心句,品析文章。
课文的中心句是文章的灵魂,是作者画龙点睛之笔。如《安塞腰鼓》文章中反复出现“好一个安塞腰鼓”。预习前引导学生抓住此句来反复阅读、品味、体会,这样使学生抓住了文章的中心,还感受到不同地域的民间文化,珍惜和热爱生活的教育。
3、抓中心段,深入主旨。
文中的中心段是理解文章的关键。例:臧克家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引导学生找出此段:“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和“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进一步上升到闻一多先生的人格魅力,让学生得以熏陶。
又如:冰心的散文诗《荷叶 母亲》让学生抓住最后一段中“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母亲在成长道路上为我们遮风挡雨。
因此,能够准确抓住文章的重点词、中心句、关键段是“惜时增效,轻负高效”的最佳途径。
二、师生互助,释疑解惑。(约用20分钟)
语文既是一门学科,又是一门艺术,有些文章在文中给读者留下耐人寻味的想象,极易激发读者思想浪花。对于学生的质疑,老师首先要抓紧时机给予肯定;接着是释疑,讲解时力求语言精炼,而后予以评定,对于能闪现智慧火花的问题,老师循循善诱,及时鼓励。我将这一阶段分为三个环节完成: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归纳总结。
1、小组质疑,自主解决。
讨论时可根据问题的难易度分成4人或6人小组。一般难度小的问题,由4人小组即同桌讨论解决;难度特别大的题目,则组织6人小组讨论解决。而4人小组是最常用的讨论方式。要将学生分成阶段性的固定学习小组,每个小组注意有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利发挥互助学习的作用。分组时注意将固定小组之外的零星的学生分配到附近的小组,使讨论时全班没有一个“局外”的学生。对提出讨论的问题要给予恰当的思考时间,因为时间长了容易浪费,时间短了思考不成熟。
实施讨论要做到三点:(1)要规定时间;(2)明确要求,(3)宣布检查方式。
如《看云识天气》一文,对于“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两个问题,通过表格的形式,在有限的时间内,让每一小组自主谈论,再由各组推选一名代表发言,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互助性,更有效的解决文章中的疑难问题。
2、全班交流,相互质疑。
在小组讨论结束而问题还没有全部解决时,可组织一次全班交流。教师则在其中扮演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这种交流是小组讨论的延续和深入,因此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重点,不能演变成毫无目的地放任自流;这种交流属探究学习,因此教师不能毫无是非观念,听任学生随意海阔天空;这种交流是平等对话,因此教师以与学生平等的身份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探究,而不是把自己置身于学习之外,只充当旁观者或指挥者。
讨论和交流给学生提供了理解知识,切磋提高的好机会。引导学生讨论交流,一方面能增强学生投入学习活动的主体意识,另一方面可使学生在认知上、情感上增强对议论的积极性,有助于学生良好的精神品格的培养,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也开辟了反馈的畅通渠道。
例如《桃花源记》一文中,村人为何告诉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以及最后写了桃花源外的人想重入桃花源“不复得路”,刘子骥“规往”而“未果”的意图是什么?让学生大胆假设和猜想个中的原因,最终引导学生去领悟作者写作的意图。
3、归纳知识,当堂总结。 在讨论和交流的尾声,应趁热打铁,组织学生概括内容,总结规律、思路、方法。概括总结的过程就是将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的过程,而只有理性认识才能够进一步指导读书、解题实践。在实施总结时,教师不能包办代替,而要坚持实行“学生归纳法”。第一步要让学生自主总结,即围绕教学目标,请学生作定时、定向的总结。第二步小组交流汇总,补充、强化对学习内容的理性认识。第三步是全班共同总结。教师启发点拨,并在黑板上板书,使之系统化、条理化。
三、训练反馈,拓展延伸。(约用10分钟)
当堂小结反馈与拓展指的是利用剩余时间提供的课堂达标检测题,让学生立即进行当堂练习,在既定的时间内完成练习题,教师分别收集学生作答的信息,通过检查学习效果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问题,让学生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综合能力。
在实施训练反馈之前,教师必须提前做好以下几点:
1、精选题目,针对性强。所选训练题必须在本节课的学习范围内,必须围绕教学目标,必须是学生的薄弱点、模糊点。这样既能使学习内容得以巩固,学习效果得以检测,还能使学习缺漏得以弥补,课外训练有的放矢。
2、作业适当,难度适中。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堂上所学的知识,通过拓展延伸,让学生在其他的新条件、新情景下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3、当堂批改,有效防止错误积累。对于课堂上的知识,把一些经常容易混淆(弄错)的知识,立即更正,才能够将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得以运用,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通过新型教学模式在语文教学中的探索和实践,不仅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还倡导学生乐于探究,形成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更能够改变过去那种过于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教学现状。
四、不足之处。
任何教学模式都像一把双刃剑,“121自主互动”教学模式也不例外。特别是我们这类偏远的乡镇学校,要持续地开展下去,需要解决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学生基础差,知识面窄,不能联系实际生活经验,对一些现实性的问题,大脑中是一片空白,没有具体的概念;另一方面,学校的软硬件资源不足,实际教学中会受到限制,无法延伸。
因此,在实施“121”新型教学模式过程中,要求语文教师从根本上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必须重视改进教学方法,坚持启发式和讨论式,为学生创设、发现和表现提供更多的机会,特别是为不同个性特点的学生提供必要的发展空间从而开发出学生潜在的能力,激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总之,在课堂教学改革的浪潮中,“121自主互动”课堂教学模式有着绝对的优势,同时也需要我们在实践中进一步去完善。我相信,只要每一位教师在以后的实践过程中不断地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勇于拼搏,我们的语文课堂会更加的精彩!
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我深知:在以往的“满堂灌”传统语文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都只注重讲授课文内容,学生被动的进行机械性的模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绝大部分都在理解教师所讲,学生头脑中复制的是教师的思想和言行。可是学生不能亲自体验和理解语文知识,变得被动地去接受,使得语文课堂变得枯燥乏味;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去创造属于学生的启发性、探究性和实践性就会荡然无存。
在2011年初,我校就开始推行的“121自主互动”课堂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一改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方法。首先用10分钟(或者10分钟以内)来进行“诱导自学”,然后用20分钟左右的来进行师生互动“释疑解惑”,最后再用10分钟左右来进行课堂“训练反馈”。教师通过在导学、解惑和练习三个环节下功夫,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造充足的自主学习时间和空间,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进一步地提高了课堂效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现将自己在两年多的新型课堂教学中的实践过程和不足之处作进一步分析。
一、诱导自学,整体感知。(约10分钟)
根据每一章节内容的特点,准备上节和本章节都有关系的2—3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并进一步地解答。学生在这一阶段的任务一是通读教材,感知文章;二是按照提供的思考题全面了解章节内容;三是积累生字新词,理清文脉。这一环节的自学是为下文的讨论奠定基础,教师引导要学生采用有效的自学方法。所以,这一过程的关键在于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要采用多种手段调动学生将脑、眼、手、心四者统一,完成自学任务。
1、抓中心词,引导预习。
课文中的重点词往往都是作者经过反复推敲、精雕细刻之笔,是课文的精华,也是作者的写作目的。我在讲朱自清的《背影》一文之前,诱导学生抓住课题中“背影”一词来贯穿全文:为什么要写“背影”?什么时候的“背影 ”?这样既理清了文脉,又抓住了重点内容,起到了旗开得胜的效果。
2、抓中心句,品析文章。
课文的中心句是文章的灵魂,是作者画龙点睛之笔。如《安塞腰鼓》文章中反复出现“好一个安塞腰鼓”。预习前引导学生抓住此句来反复阅读、品味、体会,这样使学生抓住了文章的中心,还感受到不同地域的民间文化,珍惜和热爱生活的教育。
3、抓中心段,深入主旨。
文中的中心段是理解文章的关键。例:臧克家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引导学生找出此段:“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和“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进一步上升到闻一多先生的人格魅力,让学生得以熏陶。
又如:冰心的散文诗《荷叶 母亲》让学生抓住最后一段中“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母亲在成长道路上为我们遮风挡雨。
因此,能够准确抓住文章的重点词、中心句、关键段是“惜时增效,轻负高效”的最佳途径。
二、师生互助,释疑解惑。(约用20分钟)
语文既是一门学科,又是一门艺术,有些文章在文中给读者留下耐人寻味的想象,极易激发读者思想浪花。对于学生的质疑,老师首先要抓紧时机给予肯定;接着是释疑,讲解时力求语言精炼,而后予以评定,对于能闪现智慧火花的问题,老师循循善诱,及时鼓励。我将这一阶段分为三个环节完成: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归纳总结。
1、小组质疑,自主解决。
讨论时可根据问题的难易度分成4人或6人小组。一般难度小的问题,由4人小组即同桌讨论解决;难度特别大的题目,则组织6人小组讨论解决。而4人小组是最常用的讨论方式。要将学生分成阶段性的固定学习小组,每个小组注意有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利发挥互助学习的作用。分组时注意将固定小组之外的零星的学生分配到附近的小组,使讨论时全班没有一个“局外”的学生。对提出讨论的问题要给予恰当的思考时间,因为时间长了容易浪费,时间短了思考不成熟。
实施讨论要做到三点:(1)要规定时间;(2)明确要求,(3)宣布检查方式。
如《看云识天气》一文,对于“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两个问题,通过表格的形式,在有限的时间内,让每一小组自主谈论,再由各组推选一名代表发言,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互助性,更有效的解决文章中的疑难问题。
2、全班交流,相互质疑。
在小组讨论结束而问题还没有全部解决时,可组织一次全班交流。教师则在其中扮演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这种交流是小组讨论的延续和深入,因此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重点,不能演变成毫无目的地放任自流;这种交流属探究学习,因此教师不能毫无是非观念,听任学生随意海阔天空;这种交流是平等对话,因此教师以与学生平等的身份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探究,而不是把自己置身于学习之外,只充当旁观者或指挥者。
讨论和交流给学生提供了理解知识,切磋提高的好机会。引导学生讨论交流,一方面能增强学生投入学习活动的主体意识,另一方面可使学生在认知上、情感上增强对议论的积极性,有助于学生良好的精神品格的培养,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也开辟了反馈的畅通渠道。
例如《桃花源记》一文中,村人为何告诉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以及最后写了桃花源外的人想重入桃花源“不复得路”,刘子骥“规往”而“未果”的意图是什么?让学生大胆假设和猜想个中的原因,最终引导学生去领悟作者写作的意图。
3、归纳知识,当堂总结。 在讨论和交流的尾声,应趁热打铁,组织学生概括内容,总结规律、思路、方法。概括总结的过程就是将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的过程,而只有理性认识才能够进一步指导读书、解题实践。在实施总结时,教师不能包办代替,而要坚持实行“学生归纳法”。第一步要让学生自主总结,即围绕教学目标,请学生作定时、定向的总结。第二步小组交流汇总,补充、强化对学习内容的理性认识。第三步是全班共同总结。教师启发点拨,并在黑板上板书,使之系统化、条理化。
三、训练反馈,拓展延伸。(约用10分钟)
当堂小结反馈与拓展指的是利用剩余时间提供的课堂达标检测题,让学生立即进行当堂练习,在既定的时间内完成练习题,教师分别收集学生作答的信息,通过检查学习效果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问题,让学生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综合能力。
在实施训练反馈之前,教师必须提前做好以下几点:
1、精选题目,针对性强。所选训练题必须在本节课的学习范围内,必须围绕教学目标,必须是学生的薄弱点、模糊点。这样既能使学习内容得以巩固,学习效果得以检测,还能使学习缺漏得以弥补,课外训练有的放矢。
2、作业适当,难度适中。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堂上所学的知识,通过拓展延伸,让学生在其他的新条件、新情景下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3、当堂批改,有效防止错误积累。对于课堂上的知识,把一些经常容易混淆(弄错)的知识,立即更正,才能够将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得以运用,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通过新型教学模式在语文教学中的探索和实践,不仅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还倡导学生乐于探究,形成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更能够改变过去那种过于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教学现状。
四、不足之处。
任何教学模式都像一把双刃剑,“121自主互动”教学模式也不例外。特别是我们这类偏远的乡镇学校,要持续地开展下去,需要解决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学生基础差,知识面窄,不能联系实际生活经验,对一些现实性的问题,大脑中是一片空白,没有具体的概念;另一方面,学校的软硬件资源不足,实际教学中会受到限制,无法延伸。
因此,在实施“121”新型教学模式过程中,要求语文教师从根本上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必须重视改进教学方法,坚持启发式和讨论式,为学生创设、发现和表现提供更多的机会,特别是为不同个性特点的学生提供必要的发展空间从而开发出学生潜在的能力,激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总之,在课堂教学改革的浪潮中,“121自主互动”课堂教学模式有着绝对的优势,同时也需要我们在实践中进一步去完善。我相信,只要每一位教师在以后的实践过程中不断地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勇于拼搏,我们的语文课堂会更加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