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5年2月17日,对于第二炮兵某导弹旅二期士官刘德余来说,是最幸福的一天。这一天,他与相恋了5年的女友、上海大学纳米研究所在读博士张良苗,冲破重重阻碍,终于踏上了红地毯。
8年前的初秋,刚升入高三的刘德余,因家境贫寒不得不中止学业,带着满腹的遗憾回家务农。有幸的是他当年参军入伍成为我军战略导弹部队方阵中的一员。前方有目标,人生有奋斗,军旅就一定会精彩。坚信这一点的刘德余,两年后,考入了青州士官学校。做一个有知识、有文化、有晶位的人,是他的目标。
出身在军人家庭的张良苗,父亲是一位转业军人。由于从小受父亲的影响,使她对军人有一份特殊的感情。在她心里,军人是天底下最阳光的职业,军人是最具阳刚美的人。张良苗晶学兼优,从小学到中学、大学,一直是班里的前五名。认识刘德余的那年,她已是河北大学一名大三年级的优秀生。
相遇相知
2000年寒假。回乡探亲的刘德余和张良苗,虽然起点终点各不相同,但却坐在了同一列火车上,座位正好是面对面。都是同龄人,使他们在聊天中很快找到了共同话题。一路上,他们谈成长经历,谈学习感受,谈家乡变化,谈社会发展……渐渐地,两颗年轻的心彼此被对方吸引。临别时,他们互留了通信地址。回到家乡,两颗年轻的心想到了一块:给对方写信,同时渴望回校后能收到对方的来信。虽然没有约定,却都拿起了笔,开设新的命题,畅谈新的话题,
从此,书信成为了他们心灵的桥梁。书信中,刘德余遇到学习困难向姑娘讨教,姑娘有了生活难题或不顺心的事向小伙倾吐。宇里行间充盈着理解、信任和鼓励。“虽然我们当时谈论的不是什么人生大课题,却非常投机。心有灵犀一点通,足以让人欣慰,给人动力,使人幸福。”张良苗这样对笔者说。
2001年7月,刘德余从士官学校毕业,被分配到某导弹旅修理所;张良苗以优异的成绩被上海大学录取为硕士研究生。学识的拉大,生活环境的改变,不但没有使他们的关系疏远,反而成为他们互相激励的“催化剂”,了解在不断加深。
相爱相助
转眼间又过去了一年。随着时间的延续,两颗年轻的心越贴越近、越贴越紧,爱情的种子在悄悄发芽。一天,姑娘终于鼓起勇气,向小伙子抛出了绣球。可当幸福之神降临时,刘德余却犯起了愁,毕竟他们之间的差距太大了。理性告诉刘德余;做人不能太自私,爱一个人更应该为她的长远考虑,为她的一生着想。于是,刘德余选择了“冷处理”。他给张良苗写了一封讲述部队如何艰苦、做“军嫂”怎样艰难的长信后,保持了沉默。
然而,刘德余的沉默并没有冷却姑娘执著的心。这期间,张良苗一封封的书信飞到了部队。她讲述从父亲那里听到军人的难,讲述从母亲那里看到的军嫂的苦,她说自己早已做好了充足的思想准备:选择军人的同时也选择了坚强。
姑娘的20多封来信和一颗赤诚的心,终于打消了刘德余的顾虑。2002年初,两人正式确立了恋爱关系。
生活因爱而精彩。信赖、关心、支持、理解、帮助使他们微笑着生活,做起事来也干劲十足。刘德余工作之余喜欢吹唢呐,张良苗便给他寄来了曲本和指导资料,张良苗虽然生活在上海却很少出校门,刘德余便给她订阅了《时尚生活》等杂志。刘德余当了班长,张良苗给他寄来了《青年心理百问》、《行政管理》等书籍,鼓励他学习摸索经验张良苗自理能力比较弱,在刘德余的鼓励下,克服了身上的许多惰性。为了缩小与张良苗的知识差,刘德余还报考了军事法学函授。他在英语学习方面有困难,张良苗便在信中穿插英语写作,帮助刘德余增加词汇量,掌握小窍门。
甜蜜的爱情似一剂催化剂,激励着两个年轻人在生活上互相体贴,在事业上齐头并进。他们的书信,也渐渐由过去的介绍生活和表达思念,转变成了学习上的“辅导材料”,工作中的“加油站”,事业上的“推进剂”。
爱的考验
然而,生活不会总是一帆风顺的,难免会遇有挫折与困难。爱情虽然甜蜜,但也少不了要经受考验。
问题说来就来。那年7月,张良苗不慎得了肾积水住进医院。当时,她是多么希望刘德余能在身边照顾自己。特别是看到邻床病友的家人、朋友送来鲜花、鱼汤,而自己的一日三餐却由请来的护工照料时,心里有种说不出的难受。听到刘德余千里外电话中的问候,她不禁失声痛哭,瞬间将满腹的怨气倾泻而出。她埋怨刘德余不懂得爱情,埋怨刘德余在自己最需要的时候不能陪伴在身旁……刘德余十分理解张良苗的心情,没有作任何解释,只是默默地听。事后,张良苗还是自己说服了自己:“爱一个人就要为他无私付出”;“没有军人的牺牲奉献,哪有万家的幸福团圆”。
谁知,就在他们的爱情得到进一步加固时,刘德余却突然“失踪”了。这对他们的爱情又是一个不大不小的考验。那天,刘德余所在部队突然接到命令,奉命到某地执行任务,这算是军中机密,匆忙出发的刘德余没能来得及告诉张良苗。结果,这一“朱踪”就是好几十天,可急坏了张良苗,一连去了几封信都石沉大海。为什么?为什么?姑娘一生气发出了质询。等刘德余顺利完成任务、带着个人三等功回到部队后,一看信傻了眼。他连夜赶写了一封长信,满含歉意地说:“我知道不辞而别是我的错,可我是军人,服从是天职,而且部队有纪律,好多事不能说,你也不能问,以后这种事情也许还会有,但我用军人的人格保证我对你的爱是忠诚的,就像我会用生命保证我对祖国的忠诚一样……”那一刻,张良苗被刘德余平静的话语感动了,泪水不禁夺眶而出,所有的怨气一冲而光。她不仅原谅了刘德余,并向爱情作出了承诺:“作为军人你做得对,只是以后离开部队时间长的话,最好能打个电话。你放心,我会做你的坚强后盾!”
刘德余与张良苗的爱情第三次遭遇考验是在2003年盛夏。这一年,张良苗考上了博士生,并被上海大学纳米研究所提前接收为研究员。此时,张良苗向父母和同学们公开了自己的爱情。不料,她的爱情犹如一枚重磅炸弹,顿时在学校炸开了花,一时议论声四起。
张良苗的一些好友纷纷相劝:“你可千万要慎重,博士与战士之间的差距毕竟太大了,嫁人可是一辈子的事情,不要一时头脑发热做傻事!”
然而,姑娘早已铁了心。因为,她自信比谁都更清楚、更了解刘德余。2004年春,刘德余休假来到上海,她带着心上人一起拜访导师、同学,一起参加各种集体活动。面对说话简练得体、办事干练利索的小伙子,张良苗的姐妹们不禁发出感慨“导弹兵就是不一般。”
爱的果实
让所有人惊喜的是,刘德余和张良苗的爱情随着时间的推移,结出了累累硕果。
刘德余,从学校分配到部队短短4年,当了班长,人了党,荣立了一次个人三等功,还先后被旅里评为“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士兵标兵”等,拿到了军事法学大专函授证书。他整理编写的《xx型装备常见故障排除100例》、《xx型特装维修技术应用手册》等资料在部队推广使用。他还牵头组建了唢呐演奏队。
张良苗,不仅从学士读到硕士、博士,还先后在《中国稀土学报》、《计算机与应用化学研究》等报刊上,发表了《纳米氧化铝制备中若干反应过程研究》、《水合盐形成条件的化学键参数分析》、《熔盐相图智能数据库研究》等8篇重量级学术论文,另有两项重要成果获得国家技术专利。
马拉松式的恋爱,经历了5年风风雨雨的考验,终于到了瓜熟蒂落的时候。于是,我们看到文章开头那幸福的一幕。
当笔者问张良苗,作为一名博士嫁给一名战士,将来会不会后悔?张良苗笑着回答说:“工作、待遇、能力并不是爱情的全部,找一名真正的军人作为伴侣,相信我们的人生会因彼此心灵的融合、碰撞而精彩。”
多么实在、动人的回答!我们衷心期盼他俩一路走好,祝福他们白头偕老。
8年前的初秋,刚升入高三的刘德余,因家境贫寒不得不中止学业,带着满腹的遗憾回家务农。有幸的是他当年参军入伍成为我军战略导弹部队方阵中的一员。前方有目标,人生有奋斗,军旅就一定会精彩。坚信这一点的刘德余,两年后,考入了青州士官学校。做一个有知识、有文化、有晶位的人,是他的目标。
出身在军人家庭的张良苗,父亲是一位转业军人。由于从小受父亲的影响,使她对军人有一份特殊的感情。在她心里,军人是天底下最阳光的职业,军人是最具阳刚美的人。张良苗晶学兼优,从小学到中学、大学,一直是班里的前五名。认识刘德余的那年,她已是河北大学一名大三年级的优秀生。
相遇相知
2000年寒假。回乡探亲的刘德余和张良苗,虽然起点终点各不相同,但却坐在了同一列火车上,座位正好是面对面。都是同龄人,使他们在聊天中很快找到了共同话题。一路上,他们谈成长经历,谈学习感受,谈家乡变化,谈社会发展……渐渐地,两颗年轻的心彼此被对方吸引。临别时,他们互留了通信地址。回到家乡,两颗年轻的心想到了一块:给对方写信,同时渴望回校后能收到对方的来信。虽然没有约定,却都拿起了笔,开设新的命题,畅谈新的话题,
从此,书信成为了他们心灵的桥梁。书信中,刘德余遇到学习困难向姑娘讨教,姑娘有了生活难题或不顺心的事向小伙倾吐。宇里行间充盈着理解、信任和鼓励。“虽然我们当时谈论的不是什么人生大课题,却非常投机。心有灵犀一点通,足以让人欣慰,给人动力,使人幸福。”张良苗这样对笔者说。
2001年7月,刘德余从士官学校毕业,被分配到某导弹旅修理所;张良苗以优异的成绩被上海大学录取为硕士研究生。学识的拉大,生活环境的改变,不但没有使他们的关系疏远,反而成为他们互相激励的“催化剂”,了解在不断加深。
相爱相助
转眼间又过去了一年。随着时间的延续,两颗年轻的心越贴越近、越贴越紧,爱情的种子在悄悄发芽。一天,姑娘终于鼓起勇气,向小伙子抛出了绣球。可当幸福之神降临时,刘德余却犯起了愁,毕竟他们之间的差距太大了。理性告诉刘德余;做人不能太自私,爱一个人更应该为她的长远考虑,为她的一生着想。于是,刘德余选择了“冷处理”。他给张良苗写了一封讲述部队如何艰苦、做“军嫂”怎样艰难的长信后,保持了沉默。
然而,刘德余的沉默并没有冷却姑娘执著的心。这期间,张良苗一封封的书信飞到了部队。她讲述从父亲那里听到军人的难,讲述从母亲那里看到的军嫂的苦,她说自己早已做好了充足的思想准备:选择军人的同时也选择了坚强。
姑娘的20多封来信和一颗赤诚的心,终于打消了刘德余的顾虑。2002年初,两人正式确立了恋爱关系。
生活因爱而精彩。信赖、关心、支持、理解、帮助使他们微笑着生活,做起事来也干劲十足。刘德余工作之余喜欢吹唢呐,张良苗便给他寄来了曲本和指导资料,张良苗虽然生活在上海却很少出校门,刘德余便给她订阅了《时尚生活》等杂志。刘德余当了班长,张良苗给他寄来了《青年心理百问》、《行政管理》等书籍,鼓励他学习摸索经验张良苗自理能力比较弱,在刘德余的鼓励下,克服了身上的许多惰性。为了缩小与张良苗的知识差,刘德余还报考了军事法学函授。他在英语学习方面有困难,张良苗便在信中穿插英语写作,帮助刘德余增加词汇量,掌握小窍门。
甜蜜的爱情似一剂催化剂,激励着两个年轻人在生活上互相体贴,在事业上齐头并进。他们的书信,也渐渐由过去的介绍生活和表达思念,转变成了学习上的“辅导材料”,工作中的“加油站”,事业上的“推进剂”。
爱的考验
然而,生活不会总是一帆风顺的,难免会遇有挫折与困难。爱情虽然甜蜜,但也少不了要经受考验。
问题说来就来。那年7月,张良苗不慎得了肾积水住进医院。当时,她是多么希望刘德余能在身边照顾自己。特别是看到邻床病友的家人、朋友送来鲜花、鱼汤,而自己的一日三餐却由请来的护工照料时,心里有种说不出的难受。听到刘德余千里外电话中的问候,她不禁失声痛哭,瞬间将满腹的怨气倾泻而出。她埋怨刘德余不懂得爱情,埋怨刘德余在自己最需要的时候不能陪伴在身旁……刘德余十分理解张良苗的心情,没有作任何解释,只是默默地听。事后,张良苗还是自己说服了自己:“爱一个人就要为他无私付出”;“没有军人的牺牲奉献,哪有万家的幸福团圆”。
谁知,就在他们的爱情得到进一步加固时,刘德余却突然“失踪”了。这对他们的爱情又是一个不大不小的考验。那天,刘德余所在部队突然接到命令,奉命到某地执行任务,这算是军中机密,匆忙出发的刘德余没能来得及告诉张良苗。结果,这一“朱踪”就是好几十天,可急坏了张良苗,一连去了几封信都石沉大海。为什么?为什么?姑娘一生气发出了质询。等刘德余顺利完成任务、带着个人三等功回到部队后,一看信傻了眼。他连夜赶写了一封长信,满含歉意地说:“我知道不辞而别是我的错,可我是军人,服从是天职,而且部队有纪律,好多事不能说,你也不能问,以后这种事情也许还会有,但我用军人的人格保证我对你的爱是忠诚的,就像我会用生命保证我对祖国的忠诚一样……”那一刻,张良苗被刘德余平静的话语感动了,泪水不禁夺眶而出,所有的怨气一冲而光。她不仅原谅了刘德余,并向爱情作出了承诺:“作为军人你做得对,只是以后离开部队时间长的话,最好能打个电话。你放心,我会做你的坚强后盾!”
刘德余与张良苗的爱情第三次遭遇考验是在2003年盛夏。这一年,张良苗考上了博士生,并被上海大学纳米研究所提前接收为研究员。此时,张良苗向父母和同学们公开了自己的爱情。不料,她的爱情犹如一枚重磅炸弹,顿时在学校炸开了花,一时议论声四起。
张良苗的一些好友纷纷相劝:“你可千万要慎重,博士与战士之间的差距毕竟太大了,嫁人可是一辈子的事情,不要一时头脑发热做傻事!”
然而,姑娘早已铁了心。因为,她自信比谁都更清楚、更了解刘德余。2004年春,刘德余休假来到上海,她带着心上人一起拜访导师、同学,一起参加各种集体活动。面对说话简练得体、办事干练利索的小伙子,张良苗的姐妹们不禁发出感慨“导弹兵就是不一般。”
爱的果实
让所有人惊喜的是,刘德余和张良苗的爱情随着时间的推移,结出了累累硕果。
刘德余,从学校分配到部队短短4年,当了班长,人了党,荣立了一次个人三等功,还先后被旅里评为“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士兵标兵”等,拿到了军事法学大专函授证书。他整理编写的《xx型装备常见故障排除100例》、《xx型特装维修技术应用手册》等资料在部队推广使用。他还牵头组建了唢呐演奏队。
张良苗,不仅从学士读到硕士、博士,还先后在《中国稀土学报》、《计算机与应用化学研究》等报刊上,发表了《纳米氧化铝制备中若干反应过程研究》、《水合盐形成条件的化学键参数分析》、《熔盐相图智能数据库研究》等8篇重量级学术论文,另有两项重要成果获得国家技术专利。
马拉松式的恋爱,经历了5年风风雨雨的考验,终于到了瓜熟蒂落的时候。于是,我们看到文章开头那幸福的一幕。
当笔者问张良苗,作为一名博士嫁给一名战士,将来会不会后悔?张良苗笑着回答说:“工作、待遇、能力并不是爱情的全部,找一名真正的军人作为伴侣,相信我们的人生会因彼此心灵的融合、碰撞而精彩。”
多么实在、动人的回答!我们衷心期盼他俩一路走好,祝福他们白头偕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