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穿插,激活课堂

来源 :现代教育教学探索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jt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语文教学要打破沉闷的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焕发课啦活力,提高教学效果,可以在课堂教学中灵活运用穿插的教学艺术,“寓教于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节课堂气氛,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提高学生的能力。
  【关键词】穿插;语文教学;作用
  
  常听到有些学生或教师说语文课难上,枯燥无味。的确,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不讲究教学艺术,不注意活跃课堂的气氛,只为完成教学任务而一味地讲解,则整节课就会显得十分的乏味。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我认为,在课堂上适当地穿插一些内容,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
  何谓穿插?顾名思义,就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暂时中断课文教学思路的丰线,而恰到好处地插入一些与课文有关的内容。这一做法,既能拓展和深化课文的内容,又能缓解学生紧张的思维,活跃课堂。所以它既是一种教学方法,又是一种教学艺术。著名特级教师宁鸿彬老师也说:“小讲教学艺术往往讲起课来显得笨拙,学生听起课来也感到费解。而艺术地施教情况就不同了,它不仅牛动形象,通俗易懂,而且可以出神入化,取得神奇的效果。”
  一节语文课要使学生有兴趣,趣中促学,学有所获,思有所得。这就要求教师在注意培养学生的能力,打破语文传统教学程式,改革课堂结构中,必须用辨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去处理好“集中”与“分散”的注意力,“紧张”和“轻松”的气氛,“密”与“疏”的节奏,“难”与“易”的对立统一等关系。适当说一些“题外话”,可以很多效果。
  1.穿插具有强烈的吸引力,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启发学生的心智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精心设计各个教学环节,使每一节课一开始便创设一个适宜学生探索知识的教学情境,唤起他们的情趣,激发其旺盛的求知欲,使其处于“愤”和“悱”的学习心理状态,从而牢固树立学习偏心和心理倾向,产生良好的学习动机。我在教柳宗元的《捕蛇者说》时,我先简介了柳宗元的一些情况,然后背后,我问学生:“你们知道柳宗元为什么会到柳州吗?”学生们回答:是被贬到柳州的。我接着问:“他为什么被贬呢?”学生们说:因为他参加了政治改革。我紧接着说:“他为什么要参加政治改革呢,当时的社会情况是如何的呢?我们来学习他的《捕蛇者说》就能找到答案了。”这时,学生们的情绪马上高涨起来,产生了急切要求学习就课的强烈愿望。有了这样浓厚的学习愿望,学习中还有问题不能解决呢?
  阅读教学中赏析词句含义,揭示人物心态,评价现实意义,不能脱离课文,但又不能死守课文。有时变换一下教学方式,不直接推入,而是宕开一笔,运用穿插对教学内容或补充、或佐证、或启发、往往能拓展审美视野,丰富审美对象,达到开启学生心智的良好效果。
  如教《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通俗易懂,从苍凉沉郁的歌声里,学生们能感受到秋风破屋时诗人的焦虑与痛惜,长夜沾湿的煎熬与企盼,但容易忽视“南村群童”“公然抱茅”“对面为盗贼”的情节,以为是少年的恶作剧,以为盗贼一词是诗人对他们的辱骂,这种认识不利于对诗中忧国忧民思想感情的理解。为此,我向学生们介绍了杜甫的另一首诗《又呈吴郎》。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需亲。即防远客虽多事,便 插疏篱却甚真。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学生由这首诗从另一个角度看到了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从打枣的寡妇而理解了抢草的群童。“不为贫困宁有此”?如果不是十分贫困,诗人怎么会对大风刮走茅草心急如焚?如果不是十分贫困,那些穷人的孩子又怎会顶着大风抢那些并不值钱的茅草?从诗人对吴郎的劝说中,学生们看到了他对穷人的同情和体谅,进而领悟到“盗贼”的说法并不真是辱骂,只不过是表达了诗人因“老无力”而受“欺”产生的气恼而已。穿插使学生们对诗的意境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对诗人的人格有了更进一步的认知,从而对诗人推已及人,愿“天下寒士俱欢颜”的伟大胸襟有了更强烈、更丰富的情感体验。
  由此可见,有效地激发学生开动脑筋,使其学习情绪高昂,思维活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采用穿插,创设诱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佳点,是引进知识的关键和产生探索知识的动力。
  
  2.穿插能调节课堂节奏,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中学生的有效注意力持续时间较短,如果教师在课堂上一直沿着教学思路的主线,一味地讲授,就会使课堂的节奏“密度”过大,学生容易感到疲乏,从而导致注意力分散。这时教师可采用穿插教学(用其他的方式也可以)去松动学生绷紧了的思维“琴弦”,把学生的无意注意诱导到有意注意中来,克服“心不在焉”的心理,尽量做到寓知识于学生感觉趣的穿插之中。例如,鲁迅的《社戏》一文,在写“我”和伙伴们划船去赵庄看戏时,有这样一段景物描写:
  ……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教到这个地方先不急于给学生讲解这段景物描写,而是插入学生在小学已经学过的一首诗——李白的《早发白帝城》,让学生背诵,并指导学生理解这首诗中“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一句是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诗人流放异乡,途中遇赦,他的愉快心情是从舟行之“快”中表达出来的。在些基础上,把学生的注意力和思维引导到《社戏》为段景物描写上,启发和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知识迁移能力。这时,学生的思维极为活跃,并学得主动,对理解《社戏》中以船速之快来抒发“我”去赵庄看社戏的急切心情和能去看戏的愉快心情,起到了铺路搭桥、水到渠成的作用,使学生很轻松地了解了本处景物描写的作用。
  
  这种阅读教学中的穿插,既能清除学生的疲乏,又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点燃了学生智慧的火花。不但使一节课保持了合理的节奏,疏密相间,有张有弛,气氛活跃,而且能让学生在乐趣中轻松地解决了学习中遇到的“为什么”的问题,比教师直接告诉学生“是什么”要好得多。
  3.穿插能发展学生的思维和想象,挖掘学习的潜在能力
  语文教学需要学生展开想象的双翼来配合,教师恰倒好处地进行穿插,引导学生到思维的“王国”中去遨游探索,会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教学效果。如我在教“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时李白《秋浦歌》,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人以白发之长,喻愁绪之深的感情,插入了历代诗人一些以流水喻愁,以乱麻喻愁,以春草喻愁,以柳喻愁,以云喻愁等诗句。如辛弃疾的“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离人泪”,李清照的“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李煜的《虞美人》中的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等 。这些名句的插入,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使学生在感性上进一步地理解作者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再通过对比、体味,学生很容易理解诗中的“物”和“意”的关系,理解诗中所用的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了。另外,学生在教师的诵读中,其思维和想象力也得到了培养和锻炼。
  4.穿插能实现学生知识的迁移
  语文教学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为已任,语文能力的形成由语文知识“转化”而来,要实现“转化”,必须通过“迁移”,而“迁移”离不开“穿插”的教学艺术。我教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时,先讲了写作中缘情写景,借景抒情的手法,在学生了解了一些写作的技巧和手法之后,接着插进了白扑写秋的小令,要求学生比较这两首元曲的高下: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秋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学生运用刚学到的语文知识和基本技能,立即就判断出马致远的小令好在情景交融,先写景物,再写人,“断肠人”的形象更为鲜明,从而更好地表达了流落天涯的“断肠人”满腹的思乡之情。而白扑的那首小令重在景物的具体描写,古人常有的“悲秋”情绪若有若无地隐藏在“意象”背后。所以两者的艺术魅力是有明显区别的。
  运用穿插实施知识的迁移,训练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学生在识别或理解新知识的过程中,通过分析、综合、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巩固了已有的知识,并将新知识纳入到已有的知识经验体系中,从而提高了学习语文的能力。
  
  德國教育家苇斯多慧说:“教学的艺术不止在于传授本领,更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语文的内容范围很广,文、史、哲的内容都有,因此语文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与技能,还要扩大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阅读教学中运用穿插的方法,能引发联想,开阔思路,引导学生进入足够咀嚼和品味的思想境界,使课堂闪烁智慧和哲理的光芒。但这并不是说一堂课必须引语连连,穿插不断。任何一种方法的使用都有一个度,必须牢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设置的穿插,必须根据课文的内容和特点,抓住教学时机,巧设诱因,恰倒好处地进行。如果游离教学内容,背离教学目的,搞所谓的旁征博引、繁琐考证,只会喧宾夺主、适得其反。
  
  参考文献
  [1] 《谈语文教学中的引语穿插艺术》周晓君《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2005年5月
  [2] 《穿插引进——教学设计的基本手法之四》余映潮《中学语文上半月•教学大参考》2006年4期
  收稿日期:2011-01-15
其他文献
习惯是人的第二次生命,语文教学必须重视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无论是人格上的,还是学习方法上的教育都是十分重要的,教师要努力从多方面去积极引导,从点点滴滴严格要求,严格训练,去培养学生的良好的习惯。小学生学好语文有各种途径,各种方法,但有一些是共同的,那就是“五多”、“三好”。  所谓五多,一是多读。既要多读各方面的书籍文章,又要反复熟读重点文章,特别是语文书上的文章。因为语文书上的文章是
期刊
【摘要】“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目标之一。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是一个智慧与情感相融的过程。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激发、调动和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有利于促进教学活动积极化,创造充满生机活力的政治课堂。  【关键词】情感教学;效应;活力政治课堂    心理学认为,人的任何认知活动都是在情感的驱动影响下进行的。情感是构成人的活动动机之一。在教学中则提倡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原则和情感
期刊
【摘要】英语已成为21世纪“世界语”。本文通过阐述新课程的语法教学设计活动和课堂教学活动 来探究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法教学,使学生的英语能力越来越强。   【关键词】新课程;语法教学;教学活动    语法是一门语言的基本要素。在英语中,语法是研究词形变化和句子结构的规则体系。如果不处理好语法知识,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教学目的就是一句空话。学习语法知识必须通过实践才能形成语言技能。曾有一段时间英
期刊
1.内容选读:  永别了,你们这些我曾经爱过的人。如果人体不能忍受三天不喝水,那可绝不是我的错。我过去没想到自己对水源竟是那么依赖,我没料到人的忍耐力竟是如此短促。我们以为自己可以笔直朝前方走去,以为人是自由的……我们没看见把我们拴在井上的绳索,它像脐带一样,把我们和大地肚子连在一起。谁多走一步,谁就得死。  ——人教版《语文》下册《在沙漠中心》(圣埃克絮佩里)  2.联想示例:  (奔腾
期刊
1.课文预习六步法:  A、查注生词,扫清三字B、朗读课文,感知内容   C、了解作者,把握背景D、标明段序,分清结构  E、画关键句,体会作用 F、简写主旨,归纳特色   2.学生课堂听讲五法(细听讲做笔记):  A、听到listenB、看到look   C、写到write D、说到 speak   E、思到think(耳眼手嘴脑五官并用)  3.赏诗三步法:  A、
期刊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能创设逼真的教学环境,动静结合的教学图像,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使学生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为学生的探索精神的培养提供良好的环境。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将是首选的先进教学手段:  1. 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我们应借助教材中生动鲜明的形象来感染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和审美情趣。我们可显示与课文内容有关的画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期刊
【摘要】英语课堂教学是英语课程改革的主要阵地,课堂提问是英语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重点分析了当前形势下我国高中英语课堂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旨在优化课堂教学,促进师生的教学互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高中英语;提问问题    随着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法的改变,加之信息技术被广泛引入教学之中,作为课堂教学技能之一的提问,其目的、功能、评价也都随之
期刊
要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首先要认识学习数学的重要性,数学被称为科学的皇后,它是学习科学知识和应用科学知识必备的工具。其次必须有钻研的精神,有非学好不可的韧劲,在深入钻研的过程中,就可以领略到数学的奥妙.体会到学习数学获取成功的喜悦。可见,浓厚的兴趣能有效地诱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其主动地探求知识,研究规律,把握方法,从而创造性的运用知识。以下就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提出以下看法。  1.激发求知欲
期刊
教育家赫尔巴德曾说过:“教学如果没有进行德育只是没有目的的手段,品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失去了手段和目的”。小学英语是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在英语课堂教学中,不只是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英语各方面的能力,还要体现新课改的理念,结合学科特点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把德育教育渗透在教学过程中,使德育教育落到实处。如何在小学英语中进行德育教育,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是必不可少的。下面就谈淡我自己的主要做法及肤
期刊
【摘要】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新课导入是教学的重要和必要环节,是衡量教师教学艺术水平高低的标志之一。艺术地导入新课,能给听课者以耳目一新的美感和艺术上的享受。这里介绍六种在平时化学教学中常用的导入新课的方法。  【关键词】新课导入;实验;温故而知新;化学故事;趣味;激趣;热点新闻    多年的实践证明,在教学中,用正确而巧妙的方法进行导入,对上好整节课关系非常大。一堂课的导入环节做得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