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2006年12月11日正式实施,意味着中国会给予外资银行以国民待遇,我国银行将与外资银行同台况竞技,共同竞争。近十几年来,外资银行在我国参与的程度一直呈不断上的态势,特别是加入WTO以来,我国在放宽银行业务地域限制、扩大外资金融机构的人民币业务范围、增加在华外资金融机构、建立中外合资金机构,允许外资进入金融货币市场等方面进一步加大了对外开放的速度和力度。可以预见,我国银行业全面开放后,外资银行在我国参与的程度更是会快速加深,所以此时研究我国商业银行体系的真正对手——外资银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研究外资银行进入对中国银行体系竞争力影响的必要性
我国既是发展中国家,也是转轨国家,因此和多数新兴市场国家一样,我国的银行市场具有体制落后,效率低下及经营管理水平落后特征。另外,由于我国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金融压抑和银行体系被作为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政府实施产业政策和支付国有企业改革成本的重要手段等原因,中国的银行体系具有其他新兴市场国家在开放银行市场时所具有的特殊性,如银行市场的高度垄断,银行的产权制度仍以国有为主等。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外资银行进入的影响将是十分复杂的,研究外资银行进入是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的。
从目前的研究看,对外资银行进入对东道国银行的影响在总体上尚无明确定论。外资银行进入对我国银行业的效率的影响究竟如何?体现在哪些方面?在全面开放金融市场的过程中,如何强化竞争力能力,提高银行业的效率,更好地促进我国金融体体系的改革与发展,壮大我国国内的金融部门,是我们面临的非常迫切的重大现实问题。
二、外资银行的进入影响我国银行效率的传导效应分析
通过示范效应和溢出效应,国内银行可以学习外资银行先进管理理念、技术,提高业务经营水平。一方面,历史悠久、经验丰富的跨国银行汇票一般都能为客户提供琳琅满目的产品,这些银行进入东道国后,一个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使东道国金融市场的产品多样化;另一方面,外资银行先进的技术和高效的组织管理机制及由此导致的较高的利润经东道国银行汇票提供了一个参照系,其现代化商业银行的管理模式和先进的营销经验对东道国银行具有示范作用,表现在提高银行人均效率、拓宽银行收入来源、控制银行支出和成本等方面。具体到我国的情况看,外资银行进入后,对我国银行经营具有的传导效应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竞争效应。外资银行的进入加剧了我国国内金融业的竞争性,这将有得打破国有银行对金融业的垄断,减少了垄断利润。提高金融机构效率。通过研究1990年以来137个国家银行业开放的有关资料表明:在中低和低收入国家里,原有银行体系的市场集中度是最高的,有限市场竞争的后果是直接导致金融业的低效率和小规模的竞争,而外资银行进入以后则会形成强烈的冲击,打破原有的市场格局,消除垄断。过去我国银行业在经营管理等方面都比较滞后,银行之间的竞争十分微弱,外资银行进入后,金融机构多样化,我国各银行既有竞争的对象,又有竞争的压力,企业(特别是三资企业)也有了选择的余地。
第二、产品和服务的示范效应和溢出效应。近年来我国的银行也进行了一些产品创新,扩大表外业务收入,但总体而言,其表外业务种类还很有限,产品和服务的创新还较缓慢。这既有我国金融市场创新滞后,产品品种较少的原因,也有我国金融分业管制、资本项目未开放等政策约束。
外资银行的介入给解决上述难题带来了机会。外资银行中既有美洲银行、花旗银行这样的拥有数十年拓展经验和骄人业绩的零售业务巨头,又有德意志银行、苏格兰皇家银行、荷兰国际集团这样的实力雄厚、多元化的跨国银行集团,还有澳大利来联邦银行、恒生银行等一批规模较小但拥有专业优势的银行。中资银行通过选择适当的合作对象,能够将对方的优势与自身进行互补,推动银行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实现业务的转型。
第三、人力资源效应。金融业属于服务业,特点是无形性和顾客中心性,其中涉及的大多数是软技术,如营销、管理、服务等,因而相比物质生产行业,人力资源更具有重要性。外资银行对国内商业银行体系人力资源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可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直接效应,即外资银行将对从中国当地招来的职员提供正式和非正式的培训机会,提高了职员的技能和业务水平等,二是间接效应,主要表现为外部性和溢出效应,如对非本银行系统的人员提供教育投资和职业培训等,主要是对有可能成为其潜在职员的员工或在样学生及与之有业务联系的企业提供赞助和培训。
第四、银行产权改革。根据Barth,Caprio和Levine(2001)的研究,政府对银行所有权程度较高的国家存在以下的缺陷:(1)通过降低竞争性,产权集中于国家导致存贷利差高、私营部门信贷少、证券交易活动不足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信贷不足;(2)限制信贷市场准入,在国有产权更高的地方对经营银行业务许可证申请的否决率更高,(3)提高危机发生的风险概率,同时他们证明了国有产权对银行危机的发生具有推动作用。
第五、提高国内银行的资产规模和资产质量。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和其他中小商业银行都存在资金不足的问题。受制于各种因素,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补充速度仍滞后于业务发展,资本不足与规模扩张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而我国中小银行更面临既缺乏良性的资本金补充机制,又难以得到政府的注资的困境。所以补充资本金是中资银行,尤其是城市商业银行需要应对的首要问题。
第六:促进国内银行与国际接轨。外资银行的进入会促使当地银行按照国际标准进行改革和管理,例如在会计处理方法和信息披露方式等方面向国际惯例靠拢,推动当地商业银行与国际化接轨。外资银行的进入意味着中国银行业将全面带人国际金融市场,中国的银行业必须按照国际银行业经营管理的基本原则和惯例来运作,特别是要根据以《巴塞尔协议》为准则的国际银行业有效监管原则以及标准和方法来进行经营管理。这必然迫使中国的银行加快实施全面的风险管理,进一步完善内部控制机制,从而提高效率。
三、对我国银行业发展的建议
在全面开放和外资银行步步为营、抢占市场的局势下,我国银行业应正视自身不足,寻找差距,采取相应措施应对挑战。
(一)继续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提高银行定价能力。利率市场化,是指中央银行放松对商业银行利率的直接控制,把利率的决定权交给市场,由市场主体自主决定利率,中央银行则通过指定和调整再贴现率、再贷款率以及公开市场买卖有价证券等间接调控手段形成资金利率,使之间接地反应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一种机制。
从国际一般经验来看,利率市场化的一般步驟包括:1、将利率调整到调市场均衡状态附近,以保持经济金融运行的稳定;2、完善利率浮动机制,扩大利率浮动范围,下放利率浮动权;3、采取先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再借贷市场的方式逐步扩大 利率市场化的成分,4、实现其准利率引导下的市场利率体系,市场期准利率基本形成,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基准利率(包括再贴现、再贷款利率等)影响商业银行贷款利率,进而影响对企业的贷款利率及社会总供求,实现国家对宏观经济进行间接调控的目标。
(二)大力发展表外业务,增加银行非利息收入。考虑到在国外成熟金融市场中表外业务是商业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且随着我国人世后金融业的国际化接轨,表外业务将逐渐成为影响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率的重要组成部分。
1、改革我国银行业务经营模式,实现经营体制向混业经营转化。目前进入我国的外资银行一般都实行混业经营的体制,外资银行进入国内市场后,可以凭借其混业经营的优势,向基金管理、投资银行、保险等领域渗透,为国内企业和个人提供综合化的金融服务,例如金融衍生产品、国际贸易融资、现金管理、境外机构投资者托管等表外业务,这些业务具有高利润、高技术高含量的特点,但这却是国内银行业的弱项,一定程度上将影响了中资银行的竞争力与盈利能力。
2、加快银行业金融创新步伐。从目前来年,我国应首先加快金融产品创新,包括业务创新、工具创新和技术创新。业务创新不能盲目“拿来”国外的业务创新产品,应凭借国内银行对本国客户消费观念熟悉的特点,逐步探索出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行之有效的发展表外业务的观念、方法和途径,努力打造出一批属于自己的特色品牌和形象。只有如此,才有可能扬长避短,在短时间内提高自身业务竞争力,与外资银行相抗衡,力争后来居上。
3、结合银行自身情况、有重点地发展表外业务。要把发展表外业务的重点放在信用卡、个人高端客户理财、网上银行、电话银行、咨询顾问、资产管理、第三方合作等方面;还要加强中资银行与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的合作,大力发展投资银行、国际保理、国内保理、国内信用证、保函等高附加值的业务。
(三)加快商业银行体制改革,完善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
1、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推动上市银行股权结构多元化。我国商业银行应进一步通过产权制度创新,引进各类战略投资者,在确保目前国有控股的前提下,建立国有商业银行多元化、社会化的股权结构。随着国内商业银行市场化运营能力的提高和资本市场的发展,逐步减少商业银行国有资本的比重,让私有产权成为商业银行产权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使银行内部运作与外部竞争更富效率。
2、完善银行内部制约和平衡治理机制。中资银行应根据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在进行股份制改造成的基础上,按照权力机构、执行机构、经营机构和监督机构相互分离、相互制衡的原则,建立由股东大会、董事会、行长(经理)和监事会组成的银行法人治理结构,有效地行使决策权、执行权、经营权和监督权。
3、健全和完善商业银行的激励约束机制。国内商业银行应该实行各级管理者和员工的聘任(用)期限制,员工双向选择制,完善选人用人机制,搭建岗位靠競聘的竞争上岗平台,给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机会。通过合理的岗位职责和业绩的考核评价对全行效益的价值贡献额考核收入分配,激励各级管理者和员工积极实现自身的价值。
4、改革银行内部组织架构,实行机构扁平化、业务垂直化、管理运作专业化。国内商业银行应借鉴外资银行的先进经验,结合银行自身战略、技术、人员的差异,实行机构内部精简、合作、重组,降低管理成本,提高运作效率。
5、完善信息披露制度,提高商业银行经营的透明度,强化市场约束机制。按照巴塞尔委员会的相关要求,健全的银行公司治理结构必须包括“适当信息在银行内部以及外部的自由流动“的机制。因此必须进一步完善我国银行业信息披露准则,提高信息透明度,通过银行对其资产质量、盈利善等方面进行完整、详细、准确及时的信息披露,使商业银行各种利益相关者能更好地掌握银行的经营管理状况,恰当地利用市场力量约束金融机构行为。目前国内上市银行在这方面已有长足的进步,它们在财务、公司治理结构和机制、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等方面信息的披露上已有所改进,但还需进一步完善。
总之,在全面开放金融市场的过程中,如何强化竞争力能力,提高银行业的效率,更好地促进我国金融体体系的改革与发展,壮大我国国内的金融部门,是我们面临的非常迫切的重大现实问题。因此,对外资银行进入我国银行业效率影响的研究不仅具有理论意义,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外资银行对新兴市场经济国家银行体系效率与稳定性的影响》
[2]《当前在华外资银行的业务发展竞争战略分析》
[3]《外资银行对我国的影响及其对策:基于国际经验的分析》
[4]《外资银行进入对中国银行业效率影响的实证研究[J].
[5]《外资银行进入对我国银行业影响的实证研究》.
一、研究外资银行进入对中国银行体系竞争力影响的必要性
我国既是发展中国家,也是转轨国家,因此和多数新兴市场国家一样,我国的银行市场具有体制落后,效率低下及经营管理水平落后特征。另外,由于我国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金融压抑和银行体系被作为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政府实施产业政策和支付国有企业改革成本的重要手段等原因,中国的银行体系具有其他新兴市场国家在开放银行市场时所具有的特殊性,如银行市场的高度垄断,银行的产权制度仍以国有为主等。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外资银行进入的影响将是十分复杂的,研究外资银行进入是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的。
从目前的研究看,对外资银行进入对东道国银行的影响在总体上尚无明确定论。外资银行进入对我国银行业的效率的影响究竟如何?体现在哪些方面?在全面开放金融市场的过程中,如何强化竞争力能力,提高银行业的效率,更好地促进我国金融体体系的改革与发展,壮大我国国内的金融部门,是我们面临的非常迫切的重大现实问题。
二、外资银行的进入影响我国银行效率的传导效应分析
通过示范效应和溢出效应,国内银行可以学习外资银行先进管理理念、技术,提高业务经营水平。一方面,历史悠久、经验丰富的跨国银行汇票一般都能为客户提供琳琅满目的产品,这些银行进入东道国后,一个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使东道国金融市场的产品多样化;另一方面,外资银行先进的技术和高效的组织管理机制及由此导致的较高的利润经东道国银行汇票提供了一个参照系,其现代化商业银行的管理模式和先进的营销经验对东道国银行具有示范作用,表现在提高银行人均效率、拓宽银行收入来源、控制银行支出和成本等方面。具体到我国的情况看,外资银行进入后,对我国银行经营具有的传导效应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竞争效应。外资银行的进入加剧了我国国内金融业的竞争性,这将有得打破国有银行对金融业的垄断,减少了垄断利润。提高金融机构效率。通过研究1990年以来137个国家银行业开放的有关资料表明:在中低和低收入国家里,原有银行体系的市场集中度是最高的,有限市场竞争的后果是直接导致金融业的低效率和小规模的竞争,而外资银行进入以后则会形成强烈的冲击,打破原有的市场格局,消除垄断。过去我国银行业在经营管理等方面都比较滞后,银行之间的竞争十分微弱,外资银行进入后,金融机构多样化,我国各银行既有竞争的对象,又有竞争的压力,企业(特别是三资企业)也有了选择的余地。
第二、产品和服务的示范效应和溢出效应。近年来我国的银行也进行了一些产品创新,扩大表外业务收入,但总体而言,其表外业务种类还很有限,产品和服务的创新还较缓慢。这既有我国金融市场创新滞后,产品品种较少的原因,也有我国金融分业管制、资本项目未开放等政策约束。
外资银行的介入给解决上述难题带来了机会。外资银行中既有美洲银行、花旗银行这样的拥有数十年拓展经验和骄人业绩的零售业务巨头,又有德意志银行、苏格兰皇家银行、荷兰国际集团这样的实力雄厚、多元化的跨国银行集团,还有澳大利来联邦银行、恒生银行等一批规模较小但拥有专业优势的银行。中资银行通过选择适当的合作对象,能够将对方的优势与自身进行互补,推动银行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实现业务的转型。
第三、人力资源效应。金融业属于服务业,特点是无形性和顾客中心性,其中涉及的大多数是软技术,如营销、管理、服务等,因而相比物质生产行业,人力资源更具有重要性。外资银行对国内商业银行体系人力资源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可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直接效应,即外资银行将对从中国当地招来的职员提供正式和非正式的培训机会,提高了职员的技能和业务水平等,二是间接效应,主要表现为外部性和溢出效应,如对非本银行系统的人员提供教育投资和职业培训等,主要是对有可能成为其潜在职员的员工或在样学生及与之有业务联系的企业提供赞助和培训。
第四、银行产权改革。根据Barth,Caprio和Levine(2001)的研究,政府对银行所有权程度较高的国家存在以下的缺陷:(1)通过降低竞争性,产权集中于国家导致存贷利差高、私营部门信贷少、证券交易活动不足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信贷不足;(2)限制信贷市场准入,在国有产权更高的地方对经营银行业务许可证申请的否决率更高,(3)提高危机发生的风险概率,同时他们证明了国有产权对银行危机的发生具有推动作用。
第五、提高国内银行的资产规模和资产质量。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和其他中小商业银行都存在资金不足的问题。受制于各种因素,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补充速度仍滞后于业务发展,资本不足与规模扩张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而我国中小银行更面临既缺乏良性的资本金补充机制,又难以得到政府的注资的困境。所以补充资本金是中资银行,尤其是城市商业银行需要应对的首要问题。
第六:促进国内银行与国际接轨。外资银行的进入会促使当地银行按照国际标准进行改革和管理,例如在会计处理方法和信息披露方式等方面向国际惯例靠拢,推动当地商业银行与国际化接轨。外资银行的进入意味着中国银行业将全面带人国际金融市场,中国的银行业必须按照国际银行业经营管理的基本原则和惯例来运作,特别是要根据以《巴塞尔协议》为准则的国际银行业有效监管原则以及标准和方法来进行经营管理。这必然迫使中国的银行加快实施全面的风险管理,进一步完善内部控制机制,从而提高效率。
三、对我国银行业发展的建议
在全面开放和外资银行步步为营、抢占市场的局势下,我国银行业应正视自身不足,寻找差距,采取相应措施应对挑战。
(一)继续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提高银行定价能力。利率市场化,是指中央银行放松对商业银行利率的直接控制,把利率的决定权交给市场,由市场主体自主决定利率,中央银行则通过指定和调整再贴现率、再贷款率以及公开市场买卖有价证券等间接调控手段形成资金利率,使之间接地反应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一种机制。
从国际一般经验来看,利率市场化的一般步驟包括:1、将利率调整到调市场均衡状态附近,以保持经济金融运行的稳定;2、完善利率浮动机制,扩大利率浮动范围,下放利率浮动权;3、采取先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再借贷市场的方式逐步扩大 利率市场化的成分,4、实现其准利率引导下的市场利率体系,市场期准利率基本形成,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基准利率(包括再贴现、再贷款利率等)影响商业银行贷款利率,进而影响对企业的贷款利率及社会总供求,实现国家对宏观经济进行间接调控的目标。
(二)大力发展表外业务,增加银行非利息收入。考虑到在国外成熟金融市场中表外业务是商业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且随着我国人世后金融业的国际化接轨,表外业务将逐渐成为影响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率的重要组成部分。
1、改革我国银行业务经营模式,实现经营体制向混业经营转化。目前进入我国的外资银行一般都实行混业经营的体制,外资银行进入国内市场后,可以凭借其混业经营的优势,向基金管理、投资银行、保险等领域渗透,为国内企业和个人提供综合化的金融服务,例如金融衍生产品、国际贸易融资、现金管理、境外机构投资者托管等表外业务,这些业务具有高利润、高技术高含量的特点,但这却是国内银行业的弱项,一定程度上将影响了中资银行的竞争力与盈利能力。
2、加快银行业金融创新步伐。从目前来年,我国应首先加快金融产品创新,包括业务创新、工具创新和技术创新。业务创新不能盲目“拿来”国外的业务创新产品,应凭借国内银行对本国客户消费观念熟悉的特点,逐步探索出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行之有效的发展表外业务的观念、方法和途径,努力打造出一批属于自己的特色品牌和形象。只有如此,才有可能扬长避短,在短时间内提高自身业务竞争力,与外资银行相抗衡,力争后来居上。
3、结合银行自身情况、有重点地发展表外业务。要把发展表外业务的重点放在信用卡、个人高端客户理财、网上银行、电话银行、咨询顾问、资产管理、第三方合作等方面;还要加强中资银行与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的合作,大力发展投资银行、国际保理、国内保理、国内信用证、保函等高附加值的业务。
(三)加快商业银行体制改革,完善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
1、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推动上市银行股权结构多元化。我国商业银行应进一步通过产权制度创新,引进各类战略投资者,在确保目前国有控股的前提下,建立国有商业银行多元化、社会化的股权结构。随着国内商业银行市场化运营能力的提高和资本市场的发展,逐步减少商业银行国有资本的比重,让私有产权成为商业银行产权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使银行内部运作与外部竞争更富效率。
2、完善银行内部制约和平衡治理机制。中资银行应根据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在进行股份制改造成的基础上,按照权力机构、执行机构、经营机构和监督机构相互分离、相互制衡的原则,建立由股东大会、董事会、行长(经理)和监事会组成的银行法人治理结构,有效地行使决策权、执行权、经营权和监督权。
3、健全和完善商业银行的激励约束机制。国内商业银行应该实行各级管理者和员工的聘任(用)期限制,员工双向选择制,完善选人用人机制,搭建岗位靠競聘的竞争上岗平台,给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机会。通过合理的岗位职责和业绩的考核评价对全行效益的价值贡献额考核收入分配,激励各级管理者和员工积极实现自身的价值。
4、改革银行内部组织架构,实行机构扁平化、业务垂直化、管理运作专业化。国内商业银行应借鉴外资银行的先进经验,结合银行自身战略、技术、人员的差异,实行机构内部精简、合作、重组,降低管理成本,提高运作效率。
5、完善信息披露制度,提高商业银行经营的透明度,强化市场约束机制。按照巴塞尔委员会的相关要求,健全的银行公司治理结构必须包括“适当信息在银行内部以及外部的自由流动“的机制。因此必须进一步完善我国银行业信息披露准则,提高信息透明度,通过银行对其资产质量、盈利善等方面进行完整、详细、准确及时的信息披露,使商业银行各种利益相关者能更好地掌握银行的经营管理状况,恰当地利用市场力量约束金融机构行为。目前国内上市银行在这方面已有长足的进步,它们在财务、公司治理结构和机制、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等方面信息的披露上已有所改进,但还需进一步完善。
总之,在全面开放金融市场的过程中,如何强化竞争力能力,提高银行业的效率,更好地促进我国金融体体系的改革与发展,壮大我国国内的金融部门,是我们面临的非常迫切的重大现实问题。因此,对外资银行进入我国银行业效率影响的研究不仅具有理论意义,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外资银行对新兴市场经济国家银行体系效率与稳定性的影响》
[2]《当前在华外资银行的业务发展竞争战略分析》
[3]《外资银行对我国的影响及其对策:基于国际经验的分析》
[4]《外资银行进入对中国银行业效率影响的实证研究[J].
[5]《外资银行进入对我国银行业影响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