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天我们为什么说“实效课堂”而不说“高效课堂”,这是因为:在一堂课上通过师生双方的共同努力取得实实在在的学习成果的教学是“实效”;“高效”往往表现为大容量、高密度、快节奏、重负荷。而语文教育不同于其他科目,它是一个长期熏陶感染的过程。如果语文教学不切实际地追求高效,反而会导致低效。那么,我们距离实效教学课堂有多远?导致语文课堂教学低效的原因是什么?其实就是“差了一点”或是“多了一点”,导致中学语文课堂难见实效。
“差了一点”,差什么?
先让我们来看这个教学案例: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欣赏一首饱含爱国之情的诗歌——《我用残损的手掌》,先请大家自由朗读。(生自由读)师:请几位同学来朗读。(选择两名学生读)师:读得很熟练,下面我们齐读一遍。——学生在老师的要求下,完成了对课文的朗读,表面看学生的朗读能力在加强,形式也多样,但其结果是学生对诗人的情感、对文本的内涵没有丝毫的触摸。天马行空的朗读方式并不能使学生真正进入文本,感受诗人的内心世界。这位老师对学生朗读的训练只不过是让其没有目标的乱读而已。
反思这堂课,究其原因即是老师对文本的深入探究差了一点,对文本语言的品味也差了一点,自然就不能引领学生细细咀嚼文中精妙的语句,对所教内容的整合也就相应欠缺了,往往就课讲课,不能居高临下。假设,在教学初时,加上这样的点拨:“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我们故意 缺少“已”“只”“该”,这看似简单但却饱含感情的几个字,使学生在自由式朗读反复对比中,读出了家乡景物前后的变化,体会出了诗人无限的悲愤、惋惜之情,更在字里行间读出了侵略者对我领土蹂躏之恨!接着老师继续渲染感情:谁又能摆脱对家乡的思念,更何况是多情的诗人,更何况是他的家乡——西湖有着世上最美的风景,现在那里又如何呢?同学们齐读!
除此,还差什么?差了一点激情,在中考的压力下,许多语文课堂缺少应有的生机;差了一点与生活的联系,不能让文本与生活接轨,让学生的心灵与世界沟通。再说“多了一点”: 多了一点音乐、录像。还多了什么?多了一点急功近利的思想,导致中考考什么,老师便教什么,学生便学什么。
这“差了一点”和“多了一点”就是中学语文教学现状与“实效课堂”的距离。然而要补上这“差的一点”和去除这“多的一点”,决非易事,任重而道远。
为走近实效课堂我们老师可以怎样去做?
一、关键在于语文老师能正确理解语文教育的本质和特点,语文教学是一种阐释,但又不能过度阐释。
不要以己见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真正以人为本,在课堂上营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良好氛围,让学生在动口、动脑、动手的自主参与过程中感受汉语言文学的魅力,读文本,入其境,会其义,悟其神,并逐步养成学生用文字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我们的老师应是“三型”老师
1、“学习型”:学会尊重学生、学会深层对话。深层,指有一定深度的有价值的对话,而不是浮于表面、琐碎的看似热闹的一问一答。
2、“合作型”:老师要有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精神;要有吃苦耐劳、任劳任怨的态度;要有开放的心态、宽广的胸怀和宽容的品格。这些是合作教学的保证。如果我们老师间能够知识互补,风格互补,就能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3、“反思型”:反思是老师备课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和内容。反思什么?反思:我的教学设计有特色吗?我对教学过程中自然生成的资源能有效利用吗?
例如:有一个年轻老师在教学《蜡烛》。师:请问,这篇文章是什么体裁?生:战争。师:不是,是什么体裁?生:通讯。又一学生见老师未肯定前一个同学的回答站起来战战兢兢地说。师:对了。通讯有什么特点呢?——回答对的学生笑了。可是,这里出现的问题是老师没有能够充分利用教学过程中生成的教学资源,如果我们能充分利用这一生成资源加以引导,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课堂效果。老师此时可以引导学生:体裁和题裁有何区别?相信我们的学生就不会模糊于此了。
“差了一点”,差什么?
先让我们来看这个教学案例: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欣赏一首饱含爱国之情的诗歌——《我用残损的手掌》,先请大家自由朗读。(生自由读)师:请几位同学来朗读。(选择两名学生读)师:读得很熟练,下面我们齐读一遍。——学生在老师的要求下,完成了对课文的朗读,表面看学生的朗读能力在加强,形式也多样,但其结果是学生对诗人的情感、对文本的内涵没有丝毫的触摸。天马行空的朗读方式并不能使学生真正进入文本,感受诗人的内心世界。这位老师对学生朗读的训练只不过是让其没有目标的乱读而已。
反思这堂课,究其原因即是老师对文本的深入探究差了一点,对文本语言的品味也差了一点,自然就不能引领学生细细咀嚼文中精妙的语句,对所教内容的整合也就相应欠缺了,往往就课讲课,不能居高临下。假设,在教学初时,加上这样的点拨:“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我们故意 缺少“已”“只”“该”,这看似简单但却饱含感情的几个字,使学生在自由式朗读反复对比中,读出了家乡景物前后的变化,体会出了诗人无限的悲愤、惋惜之情,更在字里行间读出了侵略者对我领土蹂躏之恨!接着老师继续渲染感情:谁又能摆脱对家乡的思念,更何况是多情的诗人,更何况是他的家乡——西湖有着世上最美的风景,现在那里又如何呢?同学们齐读!
除此,还差什么?差了一点激情,在中考的压力下,许多语文课堂缺少应有的生机;差了一点与生活的联系,不能让文本与生活接轨,让学生的心灵与世界沟通。再说“多了一点”: 多了一点音乐、录像。还多了什么?多了一点急功近利的思想,导致中考考什么,老师便教什么,学生便学什么。
这“差了一点”和“多了一点”就是中学语文教学现状与“实效课堂”的距离。然而要补上这“差的一点”和去除这“多的一点”,决非易事,任重而道远。
为走近实效课堂我们老师可以怎样去做?
一、关键在于语文老师能正确理解语文教育的本质和特点,语文教学是一种阐释,但又不能过度阐释。
不要以己见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真正以人为本,在课堂上营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良好氛围,让学生在动口、动脑、动手的自主参与过程中感受汉语言文学的魅力,读文本,入其境,会其义,悟其神,并逐步养成学生用文字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我们的老师应是“三型”老师
1、“学习型”:学会尊重学生、学会深层对话。深层,指有一定深度的有价值的对话,而不是浮于表面、琐碎的看似热闹的一问一答。
2、“合作型”:老师要有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精神;要有吃苦耐劳、任劳任怨的态度;要有开放的心态、宽广的胸怀和宽容的品格。这些是合作教学的保证。如果我们老师间能够知识互补,风格互补,就能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3、“反思型”:反思是老师备课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和内容。反思什么?反思:我的教学设计有特色吗?我对教学过程中自然生成的资源能有效利用吗?
例如:有一个年轻老师在教学《蜡烛》。师:请问,这篇文章是什么体裁?生:战争。师:不是,是什么体裁?生:通讯。又一学生见老师未肯定前一个同学的回答站起来战战兢兢地说。师:对了。通讯有什么特点呢?——回答对的学生笑了。可是,这里出现的问题是老师没有能够充分利用教学过程中生成的教学资源,如果我们能充分利用这一生成资源加以引导,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课堂效果。老师此时可以引导学生:体裁和题裁有何区别?相信我们的学生就不会模糊于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