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乡村习作素材,培养学生习作兴趣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luyou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素材是未经提炼加工的写作材料,是作文的物质基础,犹如木之本,水之源。俗话说:“巧妇难做无米之炊”。这就是说没有材料,即使是能工巧匠,也无法造出精美的器物。所以学生作文要有雄厚的材料,就必须广泛吸收和积累习作素材,那么如何积累习作素材呢?
  一、从日常生活和玩嬉中积累写作素材
  有人说,农村学生见识少,生活单调,没啥可写。这是一种片面的看法。其实,农村孩子有着城市孩子惊奇和羡慕的生活情趣,如上山摘果、放牛羊;下河摸鱼虾、捡田螺;闲时烤红薯、玉米,在树下玩游戏等,这些都是写作的很好素材。引导学生寻找这些素材,可以写成许多富有情趣的文章来。例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作文就是要求围绕乡村生活为主题写一篇作文,在作文指导课上,我先让学生说说自己做过哪那些有趣的事,再选自己最感兴趣的写下来。由于学生有了乡村生活的经验,写出了《池塘赶鸭》《捉螃蟹》《打泥巴仗》等有趣的文章来,这些文章中都充满了乡土气息,言语中透出农村孩子的淘气和富有生机的生命力和生活情趣。有一个学生这样写《捉螃蟹》的:“在水沟里,靠近岸边有很多水筛孔,这便是螃蟹的洞。用手挖开稀泥,就看见一只螃蟹的大钳,大钳上总长着泥团似的手,轻轻一拉,螃蟹便出来。放它在地上看它横着爬,那样子可有意思了……”这字里行间不仅体现农村孩子丰富的生活经历,而且透露出农村孩子生活的乐趣,这是城市孩子所不能体会到的。
  二、从劳动和社会实践中积累素材
  农村孩子不像城市里的孩子那样娇生惯养,养尊处优,他们的自理能力和实践活动能力较强,家务劳动,一些简单的农活都会干。可以指导学生从这些劳动中去寻找写作素材。如假期时让他们跟父母到田里干活,感受劳动的辛苦与乐趣,同时注意观察农民们劳动的情景,这样学生的作文就有话可说可写,以此来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体会父母的辛劳,同时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积累写作素材。例如我教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场面描写)的作文时,很多学生一看题目就喊着:“这么难,谁会写”。接着一个个无精打采,我说:“你们见过农民们热火朝天的劳动情景吗?’’他们异口同声地说:“见过。”然后我告诉他们那劳动情景就是一个场面,场面包括很多,有劳动场面,竞赛场面等,而写好场面的关键是学会仔细观察,把人物的一举一动细致描写出来。经过我的点拨,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大家都找到了写作的素材。结果学生交作文上来时,一段段生动形象地描写展现在我眼前。有一个学生这样写插秧的场面;“爸爸左手托着秧盘,右手拿着秧苗,轻轻地向田里一撒,那一棵棵秧苗便稳稳当当地插进水田里,他的动作那么轻盈,好像仙女撒花似的......”可见学生经过仔细观察后,人物的动作自然就会跃然纸上。他们不仅感受到劳动的快乐,还积累了写作的素材。
  三、从农村的传统节庆,风俗民情中积累素材
  农村的传统节日很多,如:春节,灯酒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元节,中秋节等,几乎每个月都有一个节日,不同的村庄还有不同的风俗,正所谓“五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每一个地方都有不同的特色。此外,农村还有婚嫁丧葬等习俗活动,我经常指导学生寻找积极向上的节日活动,对农村风俗人情和人事变迁以及人物思想的变化,农村的新风尚,新风俗进行观察积累素材,用于写作。在我们小学作文教学中,要求描写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作文不少,如人教版小学三年级和六年级的单元作文都有写这一类的作文,只是作文的要求不同罢了。由于有了平时的积累,学生写起这一类的作文来就得心应手了。学生在写传统节日的同时,也培养他们热爱民族,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写作素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只要我们用心观察,善于挖掘,加上老师的正确引导,激起学生习作的兴趣,农村孩子的作文也能写得精彩纷呈,妙趣横生,妙笔生花。
其他文献
语文作业分两块,课堂和课后作业,该如何布置,才能既起到巩固知识的作用,又避免了让学生陷入不必要的题海战?这需要费一些心思,还需要持之以恒地坚持。  一、语文作业生活化  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的确,语文从根本上讲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不仅是课堂教学的外延,也应该是生活的外延。因此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  作为语文教师应积极利用报刊、电影、电视、网络、
期刊
作业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环节,是课堂教学的自然延续和补充,是巩固、掌握和深化课堂所学知识必不可少的手段,是教师了解教情与学情的重要途径。同时,合理的作业布置、科学的作业评价,更是能为作业插上高效的翅膀。  然而,在日常教学中,重复作业、应付作业、抄袭作业成了常见现象,低效甚至无效;教师用一把尺子衡量学生,缺乏长效的评价机制,学生的积极性下降,作业已经沦为“鸡肋”;教师的激励性评语不能因生而异
期刊
一、重视质疑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语文教学内容在创新教育中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教材中蕴藏着丰富的创造性因素,需要教师善于挖掘、设计。美国学者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怎样引导学生抓疑难点质疑问难呢?那么教师就应巧妙引导循序渐进,教给他们提问的方法,引导学生质疑,只有在消其忧,练其胆的宽松学习环境下,授其法才能让学生在乐学、善学、
期刊
“以学生发展为本”教育思想把学生的发展放在教育诸因素的首要位置,认为教育的出发点是培养学生,教育的最终目的也是培养学生。而自主学习是学生取得学习、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在自主学习中,学生作为求知者,要成为课堂的主体,需要培养出自主学习、探讨以及运用的能力。  一、中学语文自主学习存在的问题  (一)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形式化  虽然现今语文课堂教学,学生活动起来了,积极性和求知欲提高了,但是在
期刊
“氛围”是指周围的气氛和情调。作文中的氛围是指笼罩在文章中的一种韵味,一种情调,是弥漫在字里行间的一股文气。这种氛围的创设,可以使文章蒙上一层特殊的面纱,给读者以品味、咀嚼的空间,赢得心灵的共鸣。情感是文章的生命,如何创设文章的情感氛围呢?  第一、环境渲染法。一部电影或戏剧要打动人,总少不了背景音乐的配合,或激昂,或舒缓;或欢快,或忧伤。如果离开了音乐的渲染,也许作品就失去了震撼力。同样,作文要
期刊
古诗词以其精炼的语言,丰富想象,真挚的情愫传颂千载,成为中国文化最瑰丽的珍宝。 如此厚重而丰腴的文化土壤,当是我们培育优秀民族的优越基础。故此,我们不能不重视诗词的教育与传播。  一、学诗的门径当在吟诵  首先,吟诵是学生学诗之兴味之所在。朱自清《论诗学门径》对此讲得很精当,他说“据我数年来对于大学一年级的观察,推测高中学生学习国文的情形,觉得他们理解与鉴赏旧诗比一般文言困难,但对于诗的兴味却比文
期刊
家庭作业,是教师整个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完善。传统的家庭作业,主要流程为:接受任务——回家各自完成——隔日上交——教师批改——评讲。从完成到反馈完成的结果,周期长,学生在做作业的过程中,有疑难亦得不到及时解答,有错误还得等到第二天老师批阅完后才知晓,得不到即时反馈,而且个体千差万别的问题亦没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和策略引领。长此以往,逐渐消钝了学生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使语文作业
期刊
一、以读带动全诗,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浓浓诗意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诵读在诗歌教学中尤其有它的特殊意义。诵读指导得法、得当,自能在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音乐美时,把学生引入更深次的赏读领域,课堂自能洋溢浓浓诗意。  1、应注重诵读的技巧指导,诵读吟咏逐步深入,力求引向“美读”的境界。  首先应指导学生读准节奏。四言诗二字一顿,五言七言的在此基础上小有变化。句有节
期刊
我们有很多理由相信,许多人对朱自清先生《春》的结尾早已熟稔: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每每读到这儿,我们不得不感慨,朱自清先生想像的笔触竟将春描摹得如此真切具体,生机勃发,美丽动人。  想象往往才能产生美。有了想象,作者的思想、情感就能腾飞,就能点染、创造出具体、鲜明
期刊
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最基层的组织单位,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基本组织。而班主任则是这个单位的领导者、组织者和管理者,是学生德、智、体、美诸多方面发展的指导。如果把班级比作一个大家庭的话,班主任则是这个家的家长。如何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构成一种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形成良好的班风和学风,让学生健康快乐地在学校成长,与班主任的管理工作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以人为本,尊重学生  班主任应该始终坚持以人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