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之美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rid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有很多理由相信,许多人对朱自清先生《春》的结尾早已熟稔: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每每读到这儿,我们不得不感慨,朱自清先生想像的笔触竟将春描摹得如此真切具体,生机勃发,美丽动人。
  想象往往才能产生美。有了想象,作者的思想、情感就能腾飞,就能点染、创造出具体、鲜明、富于美感的动人心魄的新境地。《春》的结尾就这样新奇、巧妙地将想象的“经”同现实的“纬”交织在一起,将有形、有限的物象同自己无形、无限的情思交融在一起,勾画出朱自清先生笔下春的“新”、“美”、“力”。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崭新的境地!正如叶圣陶、朱自清、唐弢三人在《关于散文创作——答编者问》中所说的:“一个意境的产生,是由作者的经验,配上当前的题材,也就是想象和事实两者揉合而成的新的境地。”
  结尾的这一想象,不但构成描写春天的崭新意境,而且使《春》的意境向深处开掘:从形象上说,在前文景物描写的基础上,更深一层地写出了春的内在蕴涵;从感情上说,在前文盼春、绘春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地赞春,抒发了朱自清先生对春的深情挚爱和热情赞美。雨果说过:“想象就是深度。”便是说想象能深化作品意境。
  结尾的想象还使《春》产生言虽尽而气不绝、韵不断、味无穷的魅力。气,就是品质、气质,结尾的想象为笔下的春幻化出一首气质歌。韵,就是情绪、情韵,结尾的想象从三个角度赞美春,全文的情感升到最强音,“卒章显其志”。味,就是意味、趣味。结尾的想象超越时空、民族,读者可以依据各自的生活、文化,在再创造中去领略、补充、扩大《春》的情味,在神思飞越中品出旨趣,寻得向上、向美、向前的力量。这样的魅力同样源自想象。
  当我们再去反复诵读《春》的结尾,可以发现,散文佳作的想象,应当准、新、深。
  所谓准,就是准确,就是作者要准确地选择、把握客观事物的某一点、某些方面,并由此触发已知的生活经验,进而创造出新形象。《春》结尾的想像紧承前一部分“春早人勤”的描写,接在“‘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这句之后,从情理上讲,朱自清先生准确把握了春的内韵特点;从文理上讲,这也是文学创作中形象思维的正常推移,文脉也通。当然,春回大地,朱自清先生为何写得如此形象动人?那是先生心头奔腾着对美好春光的无限激情!想象的艺术光芒必须由作者的激情来点燃!烛照着作者心灵光辉的想象才是创新!
  所谓新,就是创新,就是作者要独到地捕捉他人司空见惯但尚未发现的本质之处、发人深省之处。何处无春?何处无绘春之人?唯有朱自清先生以其独特的眼光和审美情趣,用“刚落地的娃娃”、“花枝招展的姑娘”、“健壮的青年”来比喻春天。这一与众不同的想象别出心裁地呈现出春的簇新、靓丽、蓬勃,一下子将你引入美妙的境地,使你不得不爱春天,不得不爱一切一切的美好!三个比喻逐步“成长”,这似乎还暗示着:一切美好都是生生不息的!这是不是一种美学情思?那是一定的!
  所谓深,就是深刻,就是作者想象的画面中要蕴蓄着深邃的思想、深挚的情感、深切的愿望,也就是席勒在《论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中所说的想象的“内在的实质”。《春》结尾的想象以诗的笔调,抒唱春的创造力和带给人们的无限希望,激励人们在大好春光里辛勤劳作,奋然向前。这曲想象的赞歌就是《春》这棵春草、这朵春花的“根”,其中饱蓄着的朱自清先生思想和情感,由此正蓬勃有力地、源源不断地向全文的字里行间输送、流淌,使通篇跃动着作者温润的情、鲜活的爱和灵动的智慧。
  优美散文的本质是诗意的,而想象就是诗意的舞蹈。升腾的思想,活跃的情感,还有优美的生活,都在跳荡的想象中酝酿,酿成芳香四溢、光彩照人的诗意美文!
其他文献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意思是说,做任何事情都要有计划,有准备,这样成功的几率会大大提升。对于学习而言,这个道理一样有用。预习可以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做好学习的准备,对所学内容做到心中有数,上课时才能跟上教师的节奏,提高学习效率。而初中生经过小学6年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具备了可以独立预习的能力。初中课业难度的增加,也向他们提出了预习的更高要求。初中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快速发展的重要
期刊
新课程改革已经实施多年,新课改所倡导的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也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所推崇,但我觉得目前的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仍存在着一些误区,影响着主体性合作学习目标的完成。其不足之处是:  1、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流于形式,不注重实效。  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并不是形式上简单地让学生凑在一起。有的教师在下达了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指令后,全班学生只是按照小组划分围坐在了一起,可小组成员之间没有明确的分工,大家七嘴
期刊
语文作业分两块,课堂和课后作业,该如何布置,才能既起到巩固知识的作用,又避免了让学生陷入不必要的题海战?这需要费一些心思,还需要持之以恒地坚持。  一、语文作业生活化  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的确,语文从根本上讲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不仅是课堂教学的外延,也应该是生活的外延。因此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  作为语文教师应积极利用报刊、电影、电视、网络、
期刊
作业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环节,是课堂教学的自然延续和补充,是巩固、掌握和深化课堂所学知识必不可少的手段,是教师了解教情与学情的重要途径。同时,合理的作业布置、科学的作业评价,更是能为作业插上高效的翅膀。  然而,在日常教学中,重复作业、应付作业、抄袭作业成了常见现象,低效甚至无效;教师用一把尺子衡量学生,缺乏长效的评价机制,学生的积极性下降,作业已经沦为“鸡肋”;教师的激励性评语不能因生而异
期刊
一、重视质疑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语文教学内容在创新教育中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教材中蕴藏着丰富的创造性因素,需要教师善于挖掘、设计。美国学者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怎样引导学生抓疑难点质疑问难呢?那么教师就应巧妙引导循序渐进,教给他们提问的方法,引导学生质疑,只有在消其忧,练其胆的宽松学习环境下,授其法才能让学生在乐学、善学、
期刊
“以学生发展为本”教育思想把学生的发展放在教育诸因素的首要位置,认为教育的出发点是培养学生,教育的最终目的也是培养学生。而自主学习是学生取得学习、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在自主学习中,学生作为求知者,要成为课堂的主体,需要培养出自主学习、探讨以及运用的能力。  一、中学语文自主学习存在的问题  (一)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形式化  虽然现今语文课堂教学,学生活动起来了,积极性和求知欲提高了,但是在
期刊
“氛围”是指周围的气氛和情调。作文中的氛围是指笼罩在文章中的一种韵味,一种情调,是弥漫在字里行间的一股文气。这种氛围的创设,可以使文章蒙上一层特殊的面纱,给读者以品味、咀嚼的空间,赢得心灵的共鸣。情感是文章的生命,如何创设文章的情感氛围呢?  第一、环境渲染法。一部电影或戏剧要打动人,总少不了背景音乐的配合,或激昂,或舒缓;或欢快,或忧伤。如果离开了音乐的渲染,也许作品就失去了震撼力。同样,作文要
期刊
古诗词以其精炼的语言,丰富想象,真挚的情愫传颂千载,成为中国文化最瑰丽的珍宝。 如此厚重而丰腴的文化土壤,当是我们培育优秀民族的优越基础。故此,我们不能不重视诗词的教育与传播。  一、学诗的门径当在吟诵  首先,吟诵是学生学诗之兴味之所在。朱自清《论诗学门径》对此讲得很精当,他说“据我数年来对于大学一年级的观察,推测高中学生学习国文的情形,觉得他们理解与鉴赏旧诗比一般文言困难,但对于诗的兴味却比文
期刊
家庭作业,是教师整个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完善。传统的家庭作业,主要流程为:接受任务——回家各自完成——隔日上交——教师批改——评讲。从完成到反馈完成的结果,周期长,学生在做作业的过程中,有疑难亦得不到及时解答,有错误还得等到第二天老师批阅完后才知晓,得不到即时反馈,而且个体千差万别的问题亦没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和策略引领。长此以往,逐渐消钝了学生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使语文作业
期刊
一、以读带动全诗,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浓浓诗意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诵读在诗歌教学中尤其有它的特殊意义。诵读指导得法、得当,自能在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音乐美时,把学生引入更深次的赏读领域,课堂自能洋溢浓浓诗意。  1、应注重诵读的技巧指导,诵读吟咏逐步深入,力求引向“美读”的境界。  首先应指导学生读准节奏。四言诗二字一顿,五言七言的在此基础上小有变化。句有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