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诗歌教学如何把握“意境”

来源 :文理导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bc32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学意境是抒情性文学追求的艺术至境形态,它是中国古代文学创立的最高审美范畴。意境是诗的生命,诗歌教学必须分析意境。如果只是按照字面上加以疏通,然后简单生硬地归纳出主题思想,平板机械地罗列几条写作特点,那么,无论怎样脍炙人口的诗,也会使学生觉得索然寡味。因此,生动地分析诗的意境,再现诗的意境,使学生通过诗人描绘的有限形象,领悟到更多更深远的东西,从而受到美感教育,是诗歌教学的主要途径。
  一、情景交融——从“如画”到“融情”
  诗人情感的表达主要靠景物来表现的,抒情作品具有一种对画面的依赖性,正如艾略特所说的“如画性’,是一种生动的直观。把诗的形象呈现在学生面前形象是意境的基础,诗的意境是靠形象构成的。如果我们能把诗的形象生动地再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如见其形、如闻其声,引起他们的思索和联想。从画面中解构情感。如:《再别康桥》中绚丽斑斓的绘画美,诗人非常注重对诗歌的绘画追求,讲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理想境界。诗的每一节都可以称得上一幅迷人的图画,如诗的第二节就是一幅康河晚照图,诗的第五节就是一幅星底泛舟图,诗人敏锐地抓住“金柳”、“波光”、“星辉”等具体而生动的景象,巧妙地把气氛、感情、景象三者融合在一起,既写景又写意,融情于景,情景交融,创造了耐人寻味的意境。如果在诗歌教学中可引导学生从画面中感受作者的情感从而体验诗歌所传达出来的意境,真正品读出诗味来。
  二、虚实相生——感悟意境的内在本质与精神
  让学生从中领悟到更多、更深远的东西中国的诗歌传统,特别讲究含蓄不露,宋人梅尧臣说:“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 [欧阳修《六一诗话》]这就强调“象外之旨”、“弦外之音”、“言外之意”。诗人在作品中描绘的形象,不只是要求“形似”,而且要求“神似”。这种“神似”的形象,已经不是生活形象的原型,而是诗人按照自己的美学理想,对生活现象“去粗取精”之后所创造出来的。因此,虽然任何一首诗的形象总是有限的,但它反映出来的生活内容却是无限的。我们在分析诗的形象时,就不能仅仅局限于形象本身,要开拓和诱发学生的审美想象空间,也就是“诗意的空间”一方面将原有画面在联想中延伸和扩大。另一方面又要伴随着这种联想而产生的情感的体味和感悟。如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诗歌中的乌衣巷是当时金陵东南的一条街。这是个很古老的地名。东晋时江南巨族都居住在朱雀门外,而当时不可一世的豪门世族王导、谢安的宅邸便在乌衣巷。六朝以前,石头城一直为六朝古都,历史上金粉楼台曾极一时之盛,但这一切均随着六朝的灭亡,成为过眼云烟,六朝故地、王谢旧址已是一片荒凉,诗人自眼前的实景写起,又经过一系列的联想,不知不觉便把读者引入对历史的沉思。所以在教学中应更多的让学生看到“象外之旨”、听到“弦外之音”、悟出“言外之意”。
  三、生命律动——体悟意境展示的生命本真的幽情壮采
  宗白华认为,意境中“物象呈现着灵魂生命的时候,是美感诞生的时候”揭示形象中蕴涵的哲理。让学生从中受到启示。以提高思想认识水平诗歌的重心在抒情言志,体味到生命节奏,生命律动便是意境的本质特征,意境中固然是要描写景物的,然而“意境是使客观景象作我主观情思的注脚”。诗人心中情思起伏,波澜变化,只有用大自然全幅生动的山川草木,云烟明海,才能表达。“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云破月来花弄影”“红杏枝头春意闹”,这种将客观景物拟人化的结果使得读者在审美过程中体验到生命本真的美,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他显然主张诗人应当表达最诚挚的情感,甚至不惜蘸着生命的鲜血而凝为诗情,这样才能表现生命的律动,才算有意境,诗人心中情思起伏,波澜变化,只有用大自然的全幅生动的山川草木,云烟明晦,才能表达,所以景物成为抒情的媒介,意境作为一个诗意的空间,不是空旷无物更不是一片死寂的净土,而是一个充满了人的宇宙意识和生命情调的空间,唯其动态千钟,方能显示生命的律动,意境的魅力!“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在诗歌教学中这种化静为动便是意境丰富的重要手法,颜色无论怎样说都是不动的,但刘禹锡为了表达苍苔的生命律动,竟然让它有了“行动”,有了意念,增添了“飞动之趣”,从而把苍绿色的苔藓鲜嫩可爱的生命写活了,在教学中,要通过景物化动为静的写法体味作品中活跃着生命律动的审美空间。好的诗歌作品妙在它能够余音袅袅,这也就是师生要共同品评的“韵味”。“韵味”是指意境中蕴含的那种咀嚼不尽的美的因素和效果。总之,意境作为抒情文学的高级形态,这一点要在诗歌教学中不断的引导学生去体会,也可以将其用到写作当中,从而拓展和衍生诗歌的学习空间。
  意境是中国古代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学生在诗歌的学习过程中如果能逐步渗透意境的体味方法,这不仅能提高在诗歌学习中的审美情趣,也有利于学生体味抒情类散文的主旨与内涵,扩大视野。
  【参考文献】
  [1]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三联书店1984年版
  [2]皎然.《诗议》.《中国历代文论选》第2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3]钱钟书.《管锥编》第4册.中华书局1979年版
  [4]王国维.《人间词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
  [5]朱光潜.《诗论》.《朱光潜全集》第3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东沙湖学校)
其他文献
消费品流通体系联结生产环节和消费环节,是由消费品流通市场、流通渠道、流通方式、流通主体客体、流通环境等要素组成的,各要素之间充分联系的社会经济系统。本文通过定性与
企业创新嵌入在两种网络中:一种是社会网络下的研发人员之间的合作网络,另一种是由连接知识元素的知识链组成的知识网络。这两种网络是解耦的。这两种网络的特征是不同的,对于研
关系涉入度指的是组织为了关系的建立、维持与发展,而与伙伴进行的组织间整合与互动的程度。本文以关系特征作为调节变项,主要探讨关系涉入的前置因素与影响结果。研究结果显
【摘 要】在教学过程当中,课程管理占用的时间是较多的,对于一节只有45分钟的课程而言,占用过多的时间管理课堂必然会影响教学效率。因此,有效的课堂管理是确保教学质量的一个保障,而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管理也是很多教师共同面临的一个问题。在新课程标准下,师生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对于教师和学生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因而,对新课程标准下中学课堂教学管理进行探索势在必行。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中学课堂;教学管
21世纪的信息社会,开创了大学德育理论与实践的全新视野,使其更具新的特点.重新审视当今大学德育,应创新、优化德育内容,探索新的德育模式,彰显德育的实践特征,重视学生的主
【摘 要】英语的语言学习包括听、说﹑读﹑写四各方面,听是说的前提,是语言学习的重要条件。如果没有听力的输入,就没有其他有效信息的输出。由于缺乏真实的语言坏境,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大多侧重阅读和写作,忽视了听力的教学。使得学生的听力水平比较薄弱,在英语交际中,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影响交际效果。基于以上情况,英语听力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  【关键词】高中英语;听力能力;提高  如何提高高中生的
【摘 要】多媒体作为现代信息传播的主要载体,把各类信息元素多层面,形象化的展示出来,使学生产生新奇感,从而让学生能够集中注意力,而且形象的电化 教育 又创设了一定的教学情景,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可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成为教师开展教学的有效辅助手段之一。  【关键词】多媒体; 小学英语;学习兴趣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英语学习已经成为社会的热门话题。现在的孩子
【摘 要】《英语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要顺应新课改的要求,就要强调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突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本文就如何最大限度地激发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自主学习;积极主动性;小组合作;合理评价  台上的人讲,台下的人听,台上人的写,太台下的人记。这恐怕是应试教育下最常见的场景。那么,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作为传道授业解惑
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院校规模不断扩大,可是教育责任心下降,批量化生产严重,造成巨大的就业危机,引发了众多的社会问题,面对此种高等教育结果,笔者不得不就现状做出如下或许不太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