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钢琴演奏者而言,只有在大量的练习中采取正确有效的练习方法,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按照钢琴学习的四个发展阶段,阐述各个阶段应采取的有效策略,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指导自身的实践。
识谱和基本手型在钢琴技术中使用最为频繁,学习者最先接触,同时掌握“用力”与“放松”的辩证要领、掌握手臂与手指的力量作横向移动的弹奏方法、掌握演奏力度的“强弱”、合理运用指法等都是钢琴学习中非常重要的技术练习。对这些演奏技术进行有效的训练,能为钢琴作品的演奏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掌握“用力”与“放松”的辩证要领
钢琴是一种靠十个手指灵巧地触键才会发出声音的键盘乐器,如若手指不具备持续快速并有力地进行弹奏的能力,那么,对作品内涵的演绎设想得再好,最终也难以实现。因此,能否掌握好科学的弹奏方法,便成为一项十分重要的技术保证。
笔者主张用高抬指的方式,对每个手指的独立弹奏能力进行强化训练。其目的是将连接手掌部位的掌关节练得非常灵活,并将这部分的肌肉练得更具有弹性,同时让手指前端的小关节练得能支撑住手臂使出的最大力量,关节却又不会呈现出凹陷状。但是,与发出如机枪扫射般的弹奏方式最根本的区别是,必须掌握好弹奏的过程中“用力”与“放松”的辩证关系,绝对不能“锁住”手腕,使它处于僵硬状态。
为了建立良好的手型,手腕需要协助手掌支撑在键盘上而不能塌陷;为了让掌关节能主动积极地运动,必须防止依靠手腕的上下活动来用力。但是,这样容易僵住手腕,这是极其不科学的。弹琴时,手指触键使用的力来自整个手臂甚至腰部,就像日常生活中用手推东西一样,而区别就在于,弹琴时需要进一步将这样的力从手掌再往前集中到指端。一旦僵住手腕就成了握紧拳头那样,使整个手臂的肌腱处于僵硬状态。这样一来,虽然每天练琴时间不长,不至于引起肌腱劳损,但肯定会影响手指的灵活性,更谈不上受“意念”的支配了。
譬如“强”,既可以表现欣欣向荣、欣喜若狂、豪情壮志、激昂慷慨、怒不可遏、义愤填膺等,也可以表现大声疾呼、狂风骤雨、雷霆万钧、轰轰烈烈、声势浩大、至高无上等;又譬如“弱”,既可以表现沾沾自喜、优柔寡断、忧心忡忡、大失所望、神秘莫测、缠绵悱恻、苦思冥想等,也可以表现轻声细语、柔美精致、轻巧玲珑、空谷回声、余音绕梁、虚幻梦境、隐约依稀、愁云惨雾等。
总之,乐谱上的强弱记号是千篇一律的,需要演奏者根据不同的历史时期以及作品的内涵,做出必要的判断、精心的设计和变化的安排,这样才能使演奏具有丰富的艺术表现力。
二、掌握手臂与手指的力量作横向移动的弹奏方法
众所周知,以发自内心深处的歌唱来打动听众,是音乐最常用的表现手段。但由于钢琴是通过槌子击弦的方式发音,比“管、弦”更近似打击乐器。如果只会用“高抬指”进行弹奏,势必将构造上的缺憾推向极致,发出如剁肉馅似的声音。因此,能否避开构造本身的局限性,练就过硬的表现歌唱性的技巧,就成为同样必须掌握好的一门基本功。
所谓“横向移动”,指的是手指击键时的力,产生于跟手臂一起作横向移动的过程中,目的是使音响尽可能地“legato”,虽然大家都知道,“legato”指的是每个音之间的声音要连接住,当中不能被掐断,也不必多费口舌。但问题就在于,仅仅做到音与音之间不出现断裂是远远不够的。凡是要求“legato”演奏的乐曲、乐段或句型,音乐大多是歌唱性很强,所体现的内在情感往往需要气息的支撑,并以绵延起伏的方式给予抒发。因此,若是仍以传统的强调“颗粒性”的方式来演奏,即便用上踏板来弥补,也无济于事。更何况,这种产生于古钢琴时代的演奏方式分明已经落伍,必须另辟蹊径。笔者从指挥教学演奏中得到了一个非常有益的启示,即借鉴弦乐器的演奏方法。不同之处是,必须将两个手合作拉提琴所谓“合二为一”,指的是由手指弹而让手臂“拉”。弹奏时,为了削弱琴槌击弦时的冲击力,就要让手指尽量地贴近键盘;为了让弹奏出的声音连贯、均匀,手臂就要像拉大提琴运弓那样左右运动。这样一来,做渐强时可以靠手臂逐渐地向手指加大“压力”;而做渐弱时,就要将“压力”逐渐地向胳膊内“回收”。尽管手指在击键时仍然会出现小小的自上而下的动作,但是触键时的力量直接来自手臂,而非髙抬指的击键动作。因此,当快速弹奏以音阶、琶音或回旋音型为主的乐句时,钢琴便会发出如行云流水般的音响效果,让人产生微风徐徐吹拂的感觉;当弹奏抒情的旋律时,钢琴的歌唱会显得气息很长,让人感到非常甜蜜而又温暖。
毫无疑问,掌握好这种弹奏方法,需要建立在掌关节的运动能力已经达到相当灵活的基础上。否则,手指只会软绵绵地在琴键上“摸”,那是不行的。一是需要得到手臂上所有關节、甚至上半部分身体的运动配合,让整个手臂显得非常柔顺,手指在键盘上能丝毫不受影响地“自由翱翔”;二是心里要有主动引导掌关节运动的感觉,尤其是遇到迂回进行的乐句,更要提前意识到前面该拐弯了;三是更需要竖起耳朵监听,以便不断地调试自己的动作,使钢琴发出的音响能符合音乐所要表现的内涵。
三、演奏力度的强弱变化必须发自内心
由于音乐最擅长表达人的情感,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作曲家能创作出多少种表现情感动态形象的“乐音的运动形式”,演奏者就必须具备多少种相应的表现能力。
乐谱上存在各种演奏法符号和表情术语,有些是作曲家生怕演奏者对作品的内涵产生误解而专门添加的;有些是钢琴演奏大师精心编注的,通过这种方式,向后人贡献宝贵的演绎经验。这不也在提醒人们,技术不等于技巧吗?可见,单纯的弹奏技术是不具有表现意义的,只有当演奏者充分调动一切技术手段,通过创造出的艺术形象来表现作品的内涵时,技术才算真正提高到巧妙表现音乐形象的高度。
四、养成合理运用指法的良好习惯
尽管教学中对手指的技能训练从来不敢怠慢,但是部分学习者存在应付学习的现象,经常能看到乱“倒指”的现象,有的虽然表现得还算机灵,也难免破坏音乐的连贯性。
人们通常以为,练琴主要是练手指。但在笔者看来,钢琴演奏是一项运用心智、调动力量来创造美的系统工程,要求演奏者的“眼、脑、耳、心、手、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不停顿地合作运动,相互配合要非常协调同时反应灵敏。要想在演奏中做到心灵手巧,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失职。即便是看错乐谱,或是脑子突然出现空白,或是耳朵顾不上监听,或是紧张得出现片刻的六神无主,或是手指突然“绊跤”,甚至忘了脚下该换踏板,都将导致演奏出现失误,达不到创造音乐美的最终目的。
因此,练琴是要将“眼、脑、耳、心、手、脚”六个部位,在整体的循环运动过程中,从不会配合到能够配合,从协调不好到协调自如,从反应不灵敏到极其敏锐。有的孩子练琴效率不高,恰恰是心不在焉、应付差事造成的;高考前临时抱佛脚的成功率不高,恰恰是因弃之过久而导致整体循环协调失灵。当然,作品演绎最终要靠手来完成。钢琴大师的演奏技艺能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毫无疑问,没有苦练也是不可能的。
五、结语
一部作品须经过千锤百炼才能大放异彩,对于钢琴学习者而言,有目标、有方法、有策略的练习手段至关重要,只有遵循学习发展中各阶段的特点及规律,总结学习经验,提炼学习策略,才能做到事半功倍。
(佳木斯大学音乐学院)
作者简介:祝铭(1997-),女,黑龙江鹤岗人,本科,研究方向:音乐表演、键盘。
识谱和基本手型在钢琴技术中使用最为频繁,学习者最先接触,同时掌握“用力”与“放松”的辩证要领、掌握手臂与手指的力量作横向移动的弹奏方法、掌握演奏力度的“强弱”、合理运用指法等都是钢琴学习中非常重要的技术练习。对这些演奏技术进行有效的训练,能为钢琴作品的演奏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掌握“用力”与“放松”的辩证要领
钢琴是一种靠十个手指灵巧地触键才会发出声音的键盘乐器,如若手指不具备持续快速并有力地进行弹奏的能力,那么,对作品内涵的演绎设想得再好,最终也难以实现。因此,能否掌握好科学的弹奏方法,便成为一项十分重要的技术保证。
笔者主张用高抬指的方式,对每个手指的独立弹奏能力进行强化训练。其目的是将连接手掌部位的掌关节练得非常灵活,并将这部分的肌肉练得更具有弹性,同时让手指前端的小关节练得能支撑住手臂使出的最大力量,关节却又不会呈现出凹陷状。但是,与发出如机枪扫射般的弹奏方式最根本的区别是,必须掌握好弹奏的过程中“用力”与“放松”的辩证关系,绝对不能“锁住”手腕,使它处于僵硬状态。
为了建立良好的手型,手腕需要协助手掌支撑在键盘上而不能塌陷;为了让掌关节能主动积极地运动,必须防止依靠手腕的上下活动来用力。但是,这样容易僵住手腕,这是极其不科学的。弹琴时,手指触键使用的力来自整个手臂甚至腰部,就像日常生活中用手推东西一样,而区别就在于,弹琴时需要进一步将这样的力从手掌再往前集中到指端。一旦僵住手腕就成了握紧拳头那样,使整个手臂的肌腱处于僵硬状态。这样一来,虽然每天练琴时间不长,不至于引起肌腱劳损,但肯定会影响手指的灵活性,更谈不上受“意念”的支配了。
譬如“强”,既可以表现欣欣向荣、欣喜若狂、豪情壮志、激昂慷慨、怒不可遏、义愤填膺等,也可以表现大声疾呼、狂风骤雨、雷霆万钧、轰轰烈烈、声势浩大、至高无上等;又譬如“弱”,既可以表现沾沾自喜、优柔寡断、忧心忡忡、大失所望、神秘莫测、缠绵悱恻、苦思冥想等,也可以表现轻声细语、柔美精致、轻巧玲珑、空谷回声、余音绕梁、虚幻梦境、隐约依稀、愁云惨雾等。
总之,乐谱上的强弱记号是千篇一律的,需要演奏者根据不同的历史时期以及作品的内涵,做出必要的判断、精心的设计和变化的安排,这样才能使演奏具有丰富的艺术表现力。
二、掌握手臂与手指的力量作横向移动的弹奏方法
众所周知,以发自内心深处的歌唱来打动听众,是音乐最常用的表现手段。但由于钢琴是通过槌子击弦的方式发音,比“管、弦”更近似打击乐器。如果只会用“高抬指”进行弹奏,势必将构造上的缺憾推向极致,发出如剁肉馅似的声音。因此,能否避开构造本身的局限性,练就过硬的表现歌唱性的技巧,就成为同样必须掌握好的一门基本功。
所谓“横向移动”,指的是手指击键时的力,产生于跟手臂一起作横向移动的过程中,目的是使音响尽可能地“legato”,虽然大家都知道,“legato”指的是每个音之间的声音要连接住,当中不能被掐断,也不必多费口舌。但问题就在于,仅仅做到音与音之间不出现断裂是远远不够的。凡是要求“legato”演奏的乐曲、乐段或句型,音乐大多是歌唱性很强,所体现的内在情感往往需要气息的支撑,并以绵延起伏的方式给予抒发。因此,若是仍以传统的强调“颗粒性”的方式来演奏,即便用上踏板来弥补,也无济于事。更何况,这种产生于古钢琴时代的演奏方式分明已经落伍,必须另辟蹊径。笔者从指挥教学演奏中得到了一个非常有益的启示,即借鉴弦乐器的演奏方法。不同之处是,必须将两个手合作拉提琴所谓“合二为一”,指的是由手指弹而让手臂“拉”。弹奏时,为了削弱琴槌击弦时的冲击力,就要让手指尽量地贴近键盘;为了让弹奏出的声音连贯、均匀,手臂就要像拉大提琴运弓那样左右运动。这样一来,做渐强时可以靠手臂逐渐地向手指加大“压力”;而做渐弱时,就要将“压力”逐渐地向胳膊内“回收”。尽管手指在击键时仍然会出现小小的自上而下的动作,但是触键时的力量直接来自手臂,而非髙抬指的击键动作。因此,当快速弹奏以音阶、琶音或回旋音型为主的乐句时,钢琴便会发出如行云流水般的音响效果,让人产生微风徐徐吹拂的感觉;当弹奏抒情的旋律时,钢琴的歌唱会显得气息很长,让人感到非常甜蜜而又温暖。
毫无疑问,掌握好这种弹奏方法,需要建立在掌关节的运动能力已经达到相当灵活的基础上。否则,手指只会软绵绵地在琴键上“摸”,那是不行的。一是需要得到手臂上所有關节、甚至上半部分身体的运动配合,让整个手臂显得非常柔顺,手指在键盘上能丝毫不受影响地“自由翱翔”;二是心里要有主动引导掌关节运动的感觉,尤其是遇到迂回进行的乐句,更要提前意识到前面该拐弯了;三是更需要竖起耳朵监听,以便不断地调试自己的动作,使钢琴发出的音响能符合音乐所要表现的内涵。
三、演奏力度的强弱变化必须发自内心
由于音乐最擅长表达人的情感,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作曲家能创作出多少种表现情感动态形象的“乐音的运动形式”,演奏者就必须具备多少种相应的表现能力。
乐谱上存在各种演奏法符号和表情术语,有些是作曲家生怕演奏者对作品的内涵产生误解而专门添加的;有些是钢琴演奏大师精心编注的,通过这种方式,向后人贡献宝贵的演绎经验。这不也在提醒人们,技术不等于技巧吗?可见,单纯的弹奏技术是不具有表现意义的,只有当演奏者充分调动一切技术手段,通过创造出的艺术形象来表现作品的内涵时,技术才算真正提高到巧妙表现音乐形象的高度。
四、养成合理运用指法的良好习惯
尽管教学中对手指的技能训练从来不敢怠慢,但是部分学习者存在应付学习的现象,经常能看到乱“倒指”的现象,有的虽然表现得还算机灵,也难免破坏音乐的连贯性。
人们通常以为,练琴主要是练手指。但在笔者看来,钢琴演奏是一项运用心智、调动力量来创造美的系统工程,要求演奏者的“眼、脑、耳、心、手、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不停顿地合作运动,相互配合要非常协调同时反应灵敏。要想在演奏中做到心灵手巧,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失职。即便是看错乐谱,或是脑子突然出现空白,或是耳朵顾不上监听,或是紧张得出现片刻的六神无主,或是手指突然“绊跤”,甚至忘了脚下该换踏板,都将导致演奏出现失误,达不到创造音乐美的最终目的。
因此,练琴是要将“眼、脑、耳、心、手、脚”六个部位,在整体的循环运动过程中,从不会配合到能够配合,从协调不好到协调自如,从反应不灵敏到极其敏锐。有的孩子练琴效率不高,恰恰是心不在焉、应付差事造成的;高考前临时抱佛脚的成功率不高,恰恰是因弃之过久而导致整体循环协调失灵。当然,作品演绎最终要靠手来完成。钢琴大师的演奏技艺能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毫无疑问,没有苦练也是不可能的。
五、结语
一部作品须经过千锤百炼才能大放异彩,对于钢琴学习者而言,有目标、有方法、有策略的练习手段至关重要,只有遵循学习发展中各阶段的特点及规律,总结学习经验,提炼学习策略,才能做到事半功倍。
(佳木斯大学音乐学院)
作者简介:祝铭(1997-),女,黑龙江鹤岗人,本科,研究方向:音乐表演、键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