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泰宁梅林戏源于清乾隆年间,由徽班传入后受方言影响,吸收地方小调、民歌和道教音乐,形成具有泰宁地方特色的剧种,其唱腔、曲牌、剧目、表演独具一格,是中原文化与闽越古文化结合的艺术标本,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梅林戏俗称土戏、土京戏,是福建省汉族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泰宁、将乐、顺昌、邵武、光泽等地。2006年5月20日,泰宁梅林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清乾隆至嘉庆年间(1775年~1820年),徽调经浙江、江西传入泰宁,一路从江西省的宜黄、广昌经福建省建宁、宁化到泰宁南面的善溪、双坪等地,称为“西路”;一路从江西省上饶经福建省崇安、浦城、建阳传至泰宁龙湖、来口等地,称为“北路”。两路风格韵味稍有不同。传入后,受地方语言的影响,吸收小调、民歌和道士音乐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剧种。其道白采用当地上官话,唱腔以乱弹、西皮、下江为主。
泰宁梅林戏是清乾隆年间(1736年~1795年),徽调传入泰宁县梅林村并发展演变而成的,故名梅林戏。因表演者多于农忙务农、农闲时演戏,故有人称其“四季班”。
相传当时泰宁朱口梅林村有一寡妇周氏,家境富裕,有一年她过生日,聘请浙江来的徽班来家,连演数日祝寿。后来,周氏为了能常看到戏,筹钱聘请徽班艺人为家乡子弟传艺。从此,梅林村人以学戏为一大乐事,每逢谁家子弟学戏出师,登台演出,亲友便送礼恭贺。在梅林及邻近乡村,人人都会唱几段“土戏”。当时流传一首民谣:“梅林十八坊,十个弟子九担箱,敲起叮铛鼓,唱起道土腔,茅担抬石窟,扛到段中央,搭起戏台来,唱到大天光”。
梅林戏行当齐整,行当有“五门十七行头”,具有严格鲜明的戏曲程式,以及表演古朴、粗犷、严谨的艺术风格,有类似古时“娱神”和提线木偶的科介动作,很有特色。梅林戏还有不少传统特技,如“耍撩牙”、“叶火变裙”、“变脸”、“耍叉”、“挺僵尸”、“下高台”等。
梅林戏早期盛行的演出班子有“四季班”'、“火贤班”。清末民初相继成立了“福顺班”'、“福善班”'等专业戏班,演出市场拓展到邵武、顺昌、光泽、浙江温州、江西的石城、黎川、广昌等地,演出剧目有800 多个。
梅林戏源于徽戏,对于至今仍较好地保存徽派艺术特征的梅林戏,在研究徽派艺术,追溯徽派艺术原形,探寻中国戏曲史等方面,无疑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为让古老的艺术焕发新光彩,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梅林戏艺术传承保护中心便瞄准农村市场,剧团足迹遍布闽、赣、浙、粤等省。现在,剧团平均每年演出300多场,演出季在7个月以上。
近年来,泰宁县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着力为梅林戏“搭舞台、建平台、育人才、留人才”。梅林戏艺术传承保护中心不断挖掘和创作特色剧目,在国家和省级调演中屡获奖项,如《贬官记》参加全国“天下第一团”优秀剧目展演,获优秀剧目奖;《背子赶会》代表福建省“非遗”珍稀剧种晋京演出,受文化部表彰;在上届全省戏剧会演中,《邹应龙》获剧目奖、优秀表演奖等6个奖项,该剧参加第四届中国丹霞(泰宁)文化旅游节,促进了台海30余万邹氏后裔的文化交流。此外,剧团还巧借泰宁旅游业迅速发展的东风,在县里的扶持下筹建了金湖风情演艺馆,精心排演具有浓厚泰宁特色的《梅林谣》《看大戏》等民俗表演,向游客传播梅林戏和泰宁的旅游文化。
为解决县级剧团人才引进难的问题,该中心于2008年与泰宁金湖旅专合作,从江西新招学员16名。剧团还选送了好几批有潜力的演员到上海戏剧学院、上海京剧团学习。目前,一批品学兼优的年青演员已经走上前台,担起大任。
梅林戏俗称土戏、土京戏,是福建省汉族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泰宁、将乐、顺昌、邵武、光泽等地。2006年5月20日,泰宁梅林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清乾隆至嘉庆年间(1775年~1820年),徽调经浙江、江西传入泰宁,一路从江西省的宜黄、广昌经福建省建宁、宁化到泰宁南面的善溪、双坪等地,称为“西路”;一路从江西省上饶经福建省崇安、浦城、建阳传至泰宁龙湖、来口等地,称为“北路”。两路风格韵味稍有不同。传入后,受地方语言的影响,吸收小调、民歌和道士音乐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剧种。其道白采用当地上官话,唱腔以乱弹、西皮、下江为主。
泰宁梅林戏是清乾隆年间(1736年~1795年),徽调传入泰宁县梅林村并发展演变而成的,故名梅林戏。因表演者多于农忙务农、农闲时演戏,故有人称其“四季班”。
相传当时泰宁朱口梅林村有一寡妇周氏,家境富裕,有一年她过生日,聘请浙江来的徽班来家,连演数日祝寿。后来,周氏为了能常看到戏,筹钱聘请徽班艺人为家乡子弟传艺。从此,梅林村人以学戏为一大乐事,每逢谁家子弟学戏出师,登台演出,亲友便送礼恭贺。在梅林及邻近乡村,人人都会唱几段“土戏”。当时流传一首民谣:“梅林十八坊,十个弟子九担箱,敲起叮铛鼓,唱起道土腔,茅担抬石窟,扛到段中央,搭起戏台来,唱到大天光”。
梅林戏行当齐整,行当有“五门十七行头”,具有严格鲜明的戏曲程式,以及表演古朴、粗犷、严谨的艺术风格,有类似古时“娱神”和提线木偶的科介动作,很有特色。梅林戏还有不少传统特技,如“耍撩牙”、“叶火变裙”、“变脸”、“耍叉”、“挺僵尸”、“下高台”等。
梅林戏早期盛行的演出班子有“四季班”'、“火贤班”。清末民初相继成立了“福顺班”'、“福善班”'等专业戏班,演出市场拓展到邵武、顺昌、光泽、浙江温州、江西的石城、黎川、广昌等地,演出剧目有800 多个。
梅林戏源于徽戏,对于至今仍较好地保存徽派艺术特征的梅林戏,在研究徽派艺术,追溯徽派艺术原形,探寻中国戏曲史等方面,无疑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为让古老的艺术焕发新光彩,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梅林戏艺术传承保护中心便瞄准农村市场,剧团足迹遍布闽、赣、浙、粤等省。现在,剧团平均每年演出300多场,演出季在7个月以上。
近年来,泰宁县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着力为梅林戏“搭舞台、建平台、育人才、留人才”。梅林戏艺术传承保护中心不断挖掘和创作特色剧目,在国家和省级调演中屡获奖项,如《贬官记》参加全国“天下第一团”优秀剧目展演,获优秀剧目奖;《背子赶会》代表福建省“非遗”珍稀剧种晋京演出,受文化部表彰;在上届全省戏剧会演中,《邹应龙》获剧目奖、优秀表演奖等6个奖项,该剧参加第四届中国丹霞(泰宁)文化旅游节,促进了台海30余万邹氏后裔的文化交流。此外,剧团还巧借泰宁旅游业迅速发展的东风,在县里的扶持下筹建了金湖风情演艺馆,精心排演具有浓厚泰宁特色的《梅林谣》《看大戏》等民俗表演,向游客传播梅林戏和泰宁的旅游文化。
为解决县级剧团人才引进难的问题,该中心于2008年与泰宁金湖旅专合作,从江西新招学员16名。剧团还选送了好几批有潜力的演员到上海戏剧学院、上海京剧团学习。目前,一批品学兼优的年青演员已经走上前台,担起大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