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贵有疑,怎样教学生在读书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呢?在讲读课文的教学中,教师可通过示范告诉学生,在阅读课文时从以下几方面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1.找依据。如在《将相和》一课中,写着“有人推荐说有个蔺相如,机智勇敢,也许能解决这个问题。”读到这里,我们就可以思考:课文中哪些地方可看出蔺相如的“機智勇敢”呢?
2.辨差异。即在相同或相似的语句和段落中,辨别出他们所表达的含义有什么不同。如在《别了,我爱的中国》一课中,前后写了相同的三句话:“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我们就可以思考;这三句话的含义有什么不同呢?
3.抓联系。即把课文后之间的关系找出来。仍以《将相和》为例,它第一句话就写“战国时期,秦国最强,常常进攻别的国家。”我们读了课文以后就可以思考:为什么课文一开头要写这句话?它与“赵王接到信,非常着急”有什么关系?与蔺相如“机智勇敢”的表现有什么关系?与“将相和”有什么关系?
4.揭矛盾。即把课文中似乎写得有矛盾的地方揭示出来。如《将相和》一课中,写蔺相如和秦王约定了交出和氏壁的日期,回到宾馆后就叫手下人化了装,带着宝玉抄小路先回赵国了。到了应该交出和氏壁那一天,蔺相如却进宫大大方方地告诉秦王了“宝玉已经送回赵国去了。”这里,蔺相如“大大方方”的态度似乎和他前面的表现相矛盾。我们就可以思考“蔺相如已悄悄地派人把宝玉送回赵国,为什么又大大方方地赴约见秦王呢?”
5.评优劣。即比较这样写和那样写哪个好,为什么这样写,而不那样写。如《瀑布》一诗的第三句是这样写瀑布的声音的:“好象叠叠的浪涌上岸滩。”我们在阅读时就可以比较一下:如果把“涌”字换上“拍、推、冲”等字好不好?为什么?
6.求原因。即要思考课文里写的这个结果是什么原因产生的。如在《黄继光》一课中,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黄继光为什么要用自己的胸膛去堵住敌人的枪口?
7.作解释。即理解某个词语、句子、段落是什么意思。
8.探实质。即要思考课文的内容说明什么道理,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思想感情,反映了怎样的中心思想。
总之,我在教学生通过阅读提出问题时,积极引导,使他们从肯提到想提,从会提到提得好。
学生有了初步的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就能开拓阅读的广度和深度。在讲读课文教学中,还教会了学生怎样带着问题读书,通过读书解决问题。具体地说,就是教会学生怎样弄清题意,怎样阅读,怎样思维,怎样表达。
这里,我还要指出几点:①要舍得在知道学生理解问题的意思方面花时间,要引导他们对组成问题的词语下番咬文嚼字的工夫,要看清问题告诉我们的条件,以及它向我们提出的要求;而不要由老师把问题嚼碎了,化整为零地向学生一个个提出,使学生的审题能力得不到锻炼。②在提出问题后,要让学生有带着问题阅读分析的时间,如有学生急于举手回答,要提醒他们认真阅读,以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③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要及时引导、归纳,要求学生提高答题的完整性和表达的准确性;随时纠正语无伦次、用词不当的现象,既检查学生阅读效果,又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1.找依据。如在《将相和》一课中,写着“有人推荐说有个蔺相如,机智勇敢,也许能解决这个问题。”读到这里,我们就可以思考:课文中哪些地方可看出蔺相如的“機智勇敢”呢?
2.辨差异。即在相同或相似的语句和段落中,辨别出他们所表达的含义有什么不同。如在《别了,我爱的中国》一课中,前后写了相同的三句话:“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我们就可以思考;这三句话的含义有什么不同呢?
3.抓联系。即把课文后之间的关系找出来。仍以《将相和》为例,它第一句话就写“战国时期,秦国最强,常常进攻别的国家。”我们读了课文以后就可以思考:为什么课文一开头要写这句话?它与“赵王接到信,非常着急”有什么关系?与蔺相如“机智勇敢”的表现有什么关系?与“将相和”有什么关系?
4.揭矛盾。即把课文中似乎写得有矛盾的地方揭示出来。如《将相和》一课中,写蔺相如和秦王约定了交出和氏壁的日期,回到宾馆后就叫手下人化了装,带着宝玉抄小路先回赵国了。到了应该交出和氏壁那一天,蔺相如却进宫大大方方地告诉秦王了“宝玉已经送回赵国去了。”这里,蔺相如“大大方方”的态度似乎和他前面的表现相矛盾。我们就可以思考“蔺相如已悄悄地派人把宝玉送回赵国,为什么又大大方方地赴约见秦王呢?”
5.评优劣。即比较这样写和那样写哪个好,为什么这样写,而不那样写。如《瀑布》一诗的第三句是这样写瀑布的声音的:“好象叠叠的浪涌上岸滩。”我们在阅读时就可以比较一下:如果把“涌”字换上“拍、推、冲”等字好不好?为什么?
6.求原因。即要思考课文里写的这个结果是什么原因产生的。如在《黄继光》一课中,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黄继光为什么要用自己的胸膛去堵住敌人的枪口?
7.作解释。即理解某个词语、句子、段落是什么意思。
8.探实质。即要思考课文的内容说明什么道理,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思想感情,反映了怎样的中心思想。
总之,我在教学生通过阅读提出问题时,积极引导,使他们从肯提到想提,从会提到提得好。
学生有了初步的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就能开拓阅读的广度和深度。在讲读课文教学中,还教会了学生怎样带着问题读书,通过读书解决问题。具体地说,就是教会学生怎样弄清题意,怎样阅读,怎样思维,怎样表达。
这里,我还要指出几点:①要舍得在知道学生理解问题的意思方面花时间,要引导他们对组成问题的词语下番咬文嚼字的工夫,要看清问题告诉我们的条件,以及它向我们提出的要求;而不要由老师把问题嚼碎了,化整为零地向学生一个个提出,使学生的审题能力得不到锻炼。②在提出问题后,要让学生有带着问题阅读分析的时间,如有学生急于举手回答,要提醒他们认真阅读,以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③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要及时引导、归纳,要求学生提高答题的完整性和表达的准确性;随时纠正语无伦次、用词不当的现象,既检查学生阅读效果,又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