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一些学生在学习化学时,往往感觉困难,原因是没有掌握系统和规律性的化学知识。所以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帮助学生掌握系统和规律性的化学知识,教师应做到抓好专题小结,重视单元小结,认真综合归纳,全面总结,巩固提高。教师抓好小结,可使学生系统掌握规律性的化学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主动构筑知识网络,由学会向会学过渡,使学生的能力得以提高。
【关键词】小结 规律性的化学知识 知识网络 内在联系
一些学生在学习化学时,往往感觉困难,原因是没有掌握系统和规律性的化学知识,尽管一些参考书已对每一节、每一章做了系统的归纳和总结,但学生对这些现成的东西感到枯燥,不能激发学生再认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所以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帮助学生掌握系统和规律性的化学知识,这样才不会使学生感到化学学习繁、多、杂,主动构筑知识网络,学生印象深刻。
帮助学生掌握系统和规律性的化学知识应做到以下几点:
1.重视单元小结。每教完一章后,都要进行单元小结,帮助学生把这一章知识中本质的内容找出来,并找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使学生获得系统和规律性知识。如“烃的衍生物”这一章学完后,我们在单元小结过程中要求学生掌握下表中烃的衍生物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这样不但使学生理解烃的衍生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而且获得了较为系统的化学知识。
2.抓好专题小结。每教完一组重要的概念后,都要认真归纳整理,进行专题小结,找出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例如:学完“物质的量”、“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质量分数”等概念,这里涉及五个重要公式,教师和学生一起用下列图式进行专题小结,找出它们的导出关系和换算关系,从而使知识系统化。专题小结是沟通知识的重要途径,在专题小结过程中,尽量让学生去议论、总结,使学生拥有主动权、发言权,保持旺盛的思维积极性,同学们反映这样的课“学得活、记得牢、规律强、有兴趣”,掌握了知识的内在联系。
3.认真综合归纳。每教完一类重要的物质后,都要系统整理,认真归纳,让学生找出其中的规律性,如教完非金属元素这部分知识后,可引导学生讨论这样一些问题,如何比较元素非金属性的强弱呢?然后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归纳出比较元素非金属性的强弱的方法。
3.1 用非金属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进行比较。一种非金属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强,这种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如下列酸的酸性的强弱次序为:HClO4>H2SO4>H3PO4>H4SiO4,那么元素非金属性强弱次序为Cl>S>P>Si。
3.2 利用非金属元素相互置换进行比较。非金属性强的元素能把非金属性弱的元素从它们盐溶液中置换出来,如卤素的下列性质:Cl2+2NaBr==Br2+2NaCl,Cl2+2NaI==I2+2NaCl,Br2+2NaI==I2+2NaBr,则卤素的非金属性强弱次序为Cl>Br>I。
3.3 利用非金属元素与金属反应进行比较。一种非金属元素与金属反应时,得电子能力越强,则它的非金属性也越强。例如:2Fe+3Cl2 2FeCl3,Fe+S FeS,前者反应较为激烈,氯与金属铁反应得电子能力比硫与金属铁反应得电子能力强,氯的非金属性比硫非金属性强。
3.4 利用非金属元素与氢反应的难易程度以及生成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进行比较。一种非金属元素与氢反应越容易,生成的气态氢化物越稳定,则它的非金属性也越强。如下列反应:H2+F2==2HF(发生爆炸),H2+Br2 2HBr(温度在600℃以上),说明氟的非金属性比溴强。由于NH3比PH3稳定,说明氮的非金属性比磷强。
3.5 利用非金属元素与强氧化剂反应进行比较。一种非金屬元素越容易被强氧化剂氧化,则它的非金属性也越弱。例如磷比硫易被氧化,所以磷比硫非金属性弱。
3.6 利用非金属元素的电负性大小进行比较。一般来讲,非金属元素的电负性越大,则它的非金属性也越强。例如氧的电负性是3.5,而氟的电负性为4.0,所以氟的非金属性比氧强。
3.7 利用非金属元素第一电离能进行比较。元素的第一电离能越大,表示该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例如:氯的第一电离能较硫大,则氯的非金属性比硫强。
学生掌握了以上这些规律性知识后,运用这些知识来比较两种元素非金属性的强弱就容易多了,在全面综合归纳过程中,通过举一反三,学生的兴奋点被激活,解决问题就容易许多,既促进了学生知识网络的形成,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掌握了规律性的知识,也就掌握了解决问题的钥匙。
4.全面总结巩固提高。在总复习时,根据中等专业化学学过的知识,要全面归纳总结、划分类型、找出关系,使知识进一步系统化。例如在复习时,讨论这样一个问题:如何比较酸的相对强弱?学生在讨论过程中,一定会提出这样或那样的比较方法,然后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根据学过的化学知识,帮助学生归纳出比较酸性相对强弱的方法。
4.1 利用元素的非金属性比较。一种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则它的含氧酸的酸性越强。如硫的非金属性比磷的非金属性强,则硫酸的酸性比磷酸强。
4.2 利用酸与盐的反应比较。如:CH3COOH+ Na2CO3==2CH3COONa+CO2↑+H2O强酸盐可以置换弱酸盐,上述反应说明醋酸的酸性比碳酸强。
4.3 利用酸与金属反应速度不同比较。在酸的浓度相同的情况下,酸与金属反应的速度越快,则酸性越强。
4.4 利用酸溶液的导电性比较。在酸浓度和温度相同的情况下,酸溶液的导电性越强,则酸性越强。
4.5 利用电离常数比较。K电离值的大小可以表示弱电解质的相对强弱,酸的Ka值越大,表明酸较强,因此通过比较弱酸的Ka值的大小就可知弱酸的相对强弱。
4.6 利用酸的电离度比较。在温度相同的情况下,弱酸溶液的电离度越大,表明弱酸的相对酸性相对较强。
4.7 利用PH值比较。在浓度和温度相同的情况下,若酸溶液中的[H+]越大(即PH越小),则酸性越强。
通过这样全面系统的归纳总结,使学生掌握此部分化学知识体系,巩固和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同时获得了较为系统的化学知识。
通过教学实践,抓好小结,可使学生系统掌握规律性的化学知识,能够将学生所学的知识进行深化和再认,主动构筑知识网络,由学会向会学过渡,使学生的能力得以提高。
【关键词】小结 规律性的化学知识 知识网络 内在联系
一些学生在学习化学时,往往感觉困难,原因是没有掌握系统和规律性的化学知识,尽管一些参考书已对每一节、每一章做了系统的归纳和总结,但学生对这些现成的东西感到枯燥,不能激发学生再认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所以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帮助学生掌握系统和规律性的化学知识,这样才不会使学生感到化学学习繁、多、杂,主动构筑知识网络,学生印象深刻。
帮助学生掌握系统和规律性的化学知识应做到以下几点:
1.重视单元小结。每教完一章后,都要进行单元小结,帮助学生把这一章知识中本质的内容找出来,并找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使学生获得系统和规律性知识。如“烃的衍生物”这一章学完后,我们在单元小结过程中要求学生掌握下表中烃的衍生物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这样不但使学生理解烃的衍生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而且获得了较为系统的化学知识。
2.抓好专题小结。每教完一组重要的概念后,都要认真归纳整理,进行专题小结,找出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例如:学完“物质的量”、“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质量分数”等概念,这里涉及五个重要公式,教师和学生一起用下列图式进行专题小结,找出它们的导出关系和换算关系,从而使知识系统化。专题小结是沟通知识的重要途径,在专题小结过程中,尽量让学生去议论、总结,使学生拥有主动权、发言权,保持旺盛的思维积极性,同学们反映这样的课“学得活、记得牢、规律强、有兴趣”,掌握了知识的内在联系。
3.认真综合归纳。每教完一类重要的物质后,都要系统整理,认真归纳,让学生找出其中的规律性,如教完非金属元素这部分知识后,可引导学生讨论这样一些问题,如何比较元素非金属性的强弱呢?然后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归纳出比较元素非金属性的强弱的方法。
3.1 用非金属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进行比较。一种非金属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强,这种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如下列酸的酸性的强弱次序为:HClO4>H2SO4>H3PO4>H4SiO4,那么元素非金属性强弱次序为Cl>S>P>Si。
3.2 利用非金属元素相互置换进行比较。非金属性强的元素能把非金属性弱的元素从它们盐溶液中置换出来,如卤素的下列性质:Cl2+2NaBr==Br2+2NaCl,Cl2+2NaI==I2+2NaCl,Br2+2NaI==I2+2NaBr,则卤素的非金属性强弱次序为Cl>Br>I。
3.3 利用非金属元素与金属反应进行比较。一种非金属元素与金属反应时,得电子能力越强,则它的非金属性也越强。例如:2Fe+3Cl2 2FeCl3,Fe+S FeS,前者反应较为激烈,氯与金属铁反应得电子能力比硫与金属铁反应得电子能力强,氯的非金属性比硫非金属性强。
3.4 利用非金属元素与氢反应的难易程度以及生成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进行比较。一种非金属元素与氢反应越容易,生成的气态氢化物越稳定,则它的非金属性也越强。如下列反应:H2+F2==2HF(发生爆炸),H2+Br2 2HBr(温度在600℃以上),说明氟的非金属性比溴强。由于NH3比PH3稳定,说明氮的非金属性比磷强。
3.5 利用非金属元素与强氧化剂反应进行比较。一种非金屬元素越容易被强氧化剂氧化,则它的非金属性也越弱。例如磷比硫易被氧化,所以磷比硫非金属性弱。
3.6 利用非金属元素的电负性大小进行比较。一般来讲,非金属元素的电负性越大,则它的非金属性也越强。例如氧的电负性是3.5,而氟的电负性为4.0,所以氟的非金属性比氧强。
3.7 利用非金属元素第一电离能进行比较。元素的第一电离能越大,表示该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例如:氯的第一电离能较硫大,则氯的非金属性比硫强。
学生掌握了以上这些规律性知识后,运用这些知识来比较两种元素非金属性的强弱就容易多了,在全面综合归纳过程中,通过举一反三,学生的兴奋点被激活,解决问题就容易许多,既促进了学生知识网络的形成,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掌握了规律性的知识,也就掌握了解决问题的钥匙。
4.全面总结巩固提高。在总复习时,根据中等专业化学学过的知识,要全面归纳总结、划分类型、找出关系,使知识进一步系统化。例如在复习时,讨论这样一个问题:如何比较酸的相对强弱?学生在讨论过程中,一定会提出这样或那样的比较方法,然后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根据学过的化学知识,帮助学生归纳出比较酸性相对强弱的方法。
4.1 利用元素的非金属性比较。一种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则它的含氧酸的酸性越强。如硫的非金属性比磷的非金属性强,则硫酸的酸性比磷酸强。
4.2 利用酸与盐的反应比较。如:CH3COOH+ Na2CO3==2CH3COONa+CO2↑+H2O强酸盐可以置换弱酸盐,上述反应说明醋酸的酸性比碳酸强。
4.3 利用酸与金属反应速度不同比较。在酸的浓度相同的情况下,酸与金属反应的速度越快,则酸性越强。
4.4 利用酸溶液的导电性比较。在酸浓度和温度相同的情况下,酸溶液的导电性越强,则酸性越强。
4.5 利用电离常数比较。K电离值的大小可以表示弱电解质的相对强弱,酸的Ka值越大,表明酸较强,因此通过比较弱酸的Ka值的大小就可知弱酸的相对强弱。
4.6 利用酸的电离度比较。在温度相同的情况下,弱酸溶液的电离度越大,表明弱酸的相对酸性相对较强。
4.7 利用PH值比较。在浓度和温度相同的情况下,若酸溶液中的[H+]越大(即PH越小),则酸性越强。
通过这样全面系统的归纳总结,使学生掌握此部分化学知识体系,巩固和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同时获得了较为系统的化学知识。
通过教学实践,抓好小结,可使学生系统掌握规律性的化学知识,能够将学生所学的知识进行深化和再认,主动构筑知识网络,由学会向会学过渡,使学生的能力得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