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应体现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之中。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独立思考、学会思考是创新的核心;归纳概括得到猜想和规律,并加以验证,是创新的重要方法。创新意识的培养应该从义务教育阶段做起,贯穿数学教育的始终。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探讨。
关键词:数学教学;创新意识;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20-051-1一、让学生亲历用归纳概括得到猜想和规律的过程
学习归纳概括必须使小学生亲历用归纳概括得到猜想和规律的过程,然后将在过程中积累的经验提高到思维水平,才能真正理解归纳概括,形成用归纳概括得到猜想和规律的能力,最终达到创新意识的形成和提高。例如,在教学乘法分配律时,笔者这样设计。
计算:(2 8)×6;2×6 8×6;(35 25)×8;35×8 25×8;(46 54)×2;46×2 54×2。
1.通过计算,你有什么发现?
2.你能通过你的发现猜一猜13×9 17×9与哪一个算式的结果相等?
学生能根据前面计算的几道算式推算出:13×9 17×9=(13 17)×9。
3.你能自己举一个类似的例子吗?学生积极性很高,能列举出好多的类似例子。
4.把你发现的规律在小组内交流!请你用自己喜欢的语言描述出来。
5.能把刚才用语言描述的规律用字母a、b、c表示出来吗?学生能根据经验很快地得到:(a b)×c=a×c b×c。
6.你能证实你发现的规律吗?
再次引导学生结合刚才的大量事例验证用自己的语言说出了运算律的大概意义。让学生亲历了归纳概括得到规律的过程,代替了纯粹由教师讲述,学生的主导作用发挥到极致。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从具体算式观察、比较,通过归纳概括提出猜想,进而用数学符号表达出来→(a b)×c=ac bc。由于是小学中年级学生,不可能将归纳概括通过演绎推理进行证明,但教师引导学生又用大量事例进行了验证,说明猜想是正确的,进而得到了乘法分配律。
二、鼓励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问题”是创新的起点,是数学研究的核心。提出问题是创新式教学的重要标志,是研讨式教学的重要的组织形式。当学生学会提出问题时,学生不但能获得一些基本的能力和方法,而且也会形成一种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例题1:王大叔用22根1米长的木条围一个长方形花圃,怎样围面积最大?
师问:根据题中的条件和问题,你能想到什么?
生1:周长是22米,可以围成大小不同的长方形。
生2:围成的长方形的长和宽都是整米数。
生3:先求出长方形长与宽的和,再通过一一列举求出面积各是多少。
对以上想到的问题笔者都给予及时的肯定。因为学生想到的这些问题都是接下来要解决问题的关键。
长方形长与宽的和是22÷2=11(米)长/米109876宽/米12345面积/平方米1018242830师:这样列举有什么好处?
生:列举时按一定的顺序,比如宽从1米依次想起,这样做到不重复也不遗漏。
师:围成的哪个长方形面积最大?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观察发现,长方形的长和宽越接近,它的面积就越大,所以围成的长方形的长6米,宽5米时它的面积最大。
创新往往从问题开始,好的问题是创新的源泉。提出问题是思维活动的出发点,因此,从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并提出好的问题,是创新思维过程很关键的一步,要扎实地完成这一步,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要意识地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创设能激发学生创造意识的情境,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三、强化思维训练激发创新意识
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学生多方位,多角度看问题,对于打破学生的定式思维有很大的好处。激励学生大胆想象,要求他们克服思维惰性,打破常规去思考解决问题,增强思维的灵活性。教师可以经常设计一些不能用常规解法解答的题,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比如,笔者设计了这样一道题,已知正方形面积是8平方厘米,求它的内切圆的面积。
这样的题用常规的解法是比较困难的,只有通过想象分析找出圆和正方形之间的联结点,把已有知识进行沟通、转化,想出新的解法才可以解答。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把圆的面积公式S=πr2变成S=π/4×d2(d为圆的直径)来解:已知d2=8(平方厘米),所以列式S=π/4×d2=3.14/4×8=6.28(平方厘米)。
让每个学生都有创新的机会。又如,一个小组有7个同学,他们的体重分别是:39,36,38,37,35,40,34千克。这个小组的平均体重是多少千克?一般的解法是:(39 36 38 37 35 40 34)÷7=259÷7=37(千克)。老师问:“在做加法运算时,如果一个一个数字依次相加,比较麻烦,大家想想,有没有更好的方法?”一位平时不按时交作业的懒散同学想出的加法是:(30×7 49)÷7=(210 49)÷7=37(千克)(49是这7个数字与30的差的和)。笔者在课堂上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表扬。从此,这位学生对学习充满了兴趣,学习成绩越来越好。
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启发学生灵活地进行思考,不断地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老师的讲解不只是让学生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思考。学生思维能力发展得越好,学习能力就越高,教学效果就越好。
关键词:数学教学;创新意识;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20-051-1一、让学生亲历用归纳概括得到猜想和规律的过程
学习归纳概括必须使小学生亲历用归纳概括得到猜想和规律的过程,然后将在过程中积累的经验提高到思维水平,才能真正理解归纳概括,形成用归纳概括得到猜想和规律的能力,最终达到创新意识的形成和提高。例如,在教学乘法分配律时,笔者这样设计。
计算:(2 8)×6;2×6 8×6;(35 25)×8;35×8 25×8;(46 54)×2;46×2 54×2。
1.通过计算,你有什么发现?
2.你能通过你的发现猜一猜13×9 17×9与哪一个算式的结果相等?
学生能根据前面计算的几道算式推算出:13×9 17×9=(13 17)×9。
3.你能自己举一个类似的例子吗?学生积极性很高,能列举出好多的类似例子。
4.把你发现的规律在小组内交流!请你用自己喜欢的语言描述出来。
5.能把刚才用语言描述的规律用字母a、b、c表示出来吗?学生能根据经验很快地得到:(a b)×c=a×c b×c。
6.你能证实你发现的规律吗?
再次引导学生结合刚才的大量事例验证用自己的语言说出了运算律的大概意义。让学生亲历了归纳概括得到规律的过程,代替了纯粹由教师讲述,学生的主导作用发挥到极致。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从具体算式观察、比较,通过归纳概括提出猜想,进而用数学符号表达出来→(a b)×c=ac bc。由于是小学中年级学生,不可能将归纳概括通过演绎推理进行证明,但教师引导学生又用大量事例进行了验证,说明猜想是正确的,进而得到了乘法分配律。
二、鼓励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问题”是创新的起点,是数学研究的核心。提出问题是创新式教学的重要标志,是研讨式教学的重要的组织形式。当学生学会提出问题时,学生不但能获得一些基本的能力和方法,而且也会形成一种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例题1:王大叔用22根1米长的木条围一个长方形花圃,怎样围面积最大?
师问:根据题中的条件和问题,你能想到什么?
生1:周长是22米,可以围成大小不同的长方形。
生2:围成的长方形的长和宽都是整米数。
生3:先求出长方形长与宽的和,再通过一一列举求出面积各是多少。
对以上想到的问题笔者都给予及时的肯定。因为学生想到的这些问题都是接下来要解决问题的关键。
长方形长与宽的和是22÷2=11(米)长/米109876宽/米12345面积/平方米1018242830师:这样列举有什么好处?
生:列举时按一定的顺序,比如宽从1米依次想起,这样做到不重复也不遗漏。
师:围成的哪个长方形面积最大?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观察发现,长方形的长和宽越接近,它的面积就越大,所以围成的长方形的长6米,宽5米时它的面积最大。
创新往往从问题开始,好的问题是创新的源泉。提出问题是思维活动的出发点,因此,从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并提出好的问题,是创新思维过程很关键的一步,要扎实地完成这一步,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要意识地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创设能激发学生创造意识的情境,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三、强化思维训练激发创新意识
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学生多方位,多角度看问题,对于打破学生的定式思维有很大的好处。激励学生大胆想象,要求他们克服思维惰性,打破常规去思考解决问题,增强思维的灵活性。教师可以经常设计一些不能用常规解法解答的题,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比如,笔者设计了这样一道题,已知正方形面积是8平方厘米,求它的内切圆的面积。
这样的题用常规的解法是比较困难的,只有通过想象分析找出圆和正方形之间的联结点,把已有知识进行沟通、转化,想出新的解法才可以解答。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把圆的面积公式S=πr2变成S=π/4×d2(d为圆的直径)来解:已知d2=8(平方厘米),所以列式S=π/4×d2=3.14/4×8=6.28(平方厘米)。
让每个学生都有创新的机会。又如,一个小组有7个同学,他们的体重分别是:39,36,38,37,35,40,34千克。这个小组的平均体重是多少千克?一般的解法是:(39 36 38 37 35 40 34)÷7=259÷7=37(千克)。老师问:“在做加法运算时,如果一个一个数字依次相加,比较麻烦,大家想想,有没有更好的方法?”一位平时不按时交作业的懒散同学想出的加法是:(30×7 49)÷7=(210 49)÷7=37(千克)(49是这7个数字与30的差的和)。笔者在课堂上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表扬。从此,这位学生对学习充满了兴趣,学习成绩越来越好。
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启发学生灵活地进行思考,不断地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老师的讲解不只是让学生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思考。学生思维能力发展得越好,学习能力就越高,教学效果就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