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里刨金的农民教授

来源 :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cl7705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余年一直做着一件接地气的活儿——马铃薯研究,在不是优雅的实验室里,凡事亲力亲为、耐心细致;在上山下乡的路上与老农们同行,身上夹杂着的是“洋芋味”、泥巴味和汗味……他把青春奉献出来,开辟了马铃薯研究的全新体系;他把热情释放出来,把责任凝练出来,他是云南省马铃薯研究的先锋者,是治疗马铃薯晚疫病的“医护人员”,是开启学生植物生理学等课程的传道解惑者,是躬身于试验田里一名不起眼的“农民”,是将科研论文写在大地上的真正学者。他就是云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李灿辉。
  从无到有,从有到强
  作为云南省马铃薯领域研究的第一批科研人员,李灿辉用20多年来亲身经历的一件件看似平凡的小事,串起了云南省整个马铃薯领域研究的发展历程。
  上世纪80年代后期,那时南方的马铃薯研究才刚刚起步,在云南更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在当时的云南,关于马铃薯研究,一没先进经验、二没研究体系,更别谈什么实验室、研究产业基地。一个老教授带着几个本科生娃娃,就这么干了起来。大学时期,李灿辉与另外几个学生在他们的导师王军教授的带领下,在云南师大开始了一项几乎可以说是零基础的研究项目——马铃薯科学种植研究。那时师大马铃薯种植方面的研究才刚刚起步,所以从科研技术到栽种培育,无一不亲力亲为。没有土地,他与同学们跟着导师自己拿起锄头一锹一铲地开垦土地;没有肥料,就与同学一道去掏粪育苗;没有实验室,就与其他的老师共同在一个简单的工作室中开展研究。就这样,师大的马铃薯研究所建立起来了,育苗地开垦出来了,一批年轻的科技骨干也逐渐培养出来了。
  硕士毕业之后,李灿辉教授到了云南省农业厅工作,离开实验室最初在他看来也并没有什么,只是一次偶然的经历改变了他的想法,也改变了他的人生之路。偶然一次到寻甸的调研,让李灿辉亲眼目睹了红土高原上人们生活的贫穷。一间漏雨的土坯房、一些缺损的桌椅、几床破旧的棉絮还有摆在泥地上的十几斤“洋芋”就是一个普通家庭的基本生存条件。当看到这些,李灿辉再也按捺不住了……他回到了师大,回到了他曾经工作过的研究所,立誓要改变贫困人民的生活状况,最起码让他们衣食无忧。他认为这是一位科研工作者的责任和良心!回来后,他就再没离开过研究所,一干就是20多年。
  这段时期,知识储备更为丰富的他,很少出现在各类科学研讨会上,而是选择了静下心来搞科研。多年的默默耕耘,他在马铃薯研究领域有了全新的发展——在无病毒种薯生产技术上取得了实质性突破,创建了以“安第斯栽培亚种”为核心,以抗晚疫病、高产为主要特征,适合我国南方和全球短日照地区应用的马铃薯抗晚疫病育种群体;培育出了云南省第一个无病毒试管苗;改变了我国马铃薯育种以“普通栽培亚种”为唯一遗传资源的历史,受到国内外同行的广泛赞誉;建立了具有丰富遗传背景的无病毒马铃薯种质资源库,极大地丰富了我国马铃薯育种资源的基因库,为马铃薯育种奠定了丰厚的物质基础。
  历经艰辛,造福农民
  马铃薯研究不是一项单纯在实验室里就能完成的工作,它从科学研究到最终投产,一定要经历一个过程——下地。在科研项目刚推广的时候,李灿辉遇到过许多困难,那时的老百姓对新技术不了解,所以他一来就被大家拒之门外,万般无奈之下他只能住进当地的小卖部里。到了晚上,小卖部里没水没电,可他从未想过要放弃,相反,他琢磨的却是如何把自己的技术向农民更有效地介绍出去。就是凭借着他身上这份坚持和韧劲,最终老百姓相信了他,把他从小卖部里请到了自家里。他曾开玩笑说:“我现在去哪里,都不怕没有饭吃”,因为他研究出来的种苗成了当地百姓赖以生存的财富,他指导过的农民兄弟更是遍布了整个云岭高原。
  山区马铃薯生产季节为多雨的夏季,而季节性的道路坍方、泥石流和交通运输的紧张,使需要经常下乡到马铃薯主产区开展工作的他增加了许多额外的艰险。他在赴会泽县途中,不得不时常手持木棍以防滑和防狗,独自爬上山坡的试验地进行观察记录;他曾因路面坍方而下车逃命,也曾因搭农民的马车翻车,跌得全身泥淋而孤立无助。从寻甸到会泽、从会泽到昭通、从昭通到整个云南,全省大大小小的马铃薯产地里都曾留下过李灿辉的身影,所有认识他的农民兄弟们都会老远就叫他一声“李老师”。
  虽然马铃薯的经济效益可观,但目前马铃薯种植产业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种薯质量差。在一些低海拔地区,由于冬季气温相对较高,马铃薯在高温条件下生长容易造成病毒积累,生长势明显衰退,如果选择单一品种种植多年就会导致病毒逐年累积、良种优势完全退化,最终的结果是种植的马铃薯产量、品质呈现“双低”的不良状态。针对此问题,对症下药研究开发出的无病毒试管苗成为突破这一发展瓶颈的关键之举,而这一技术正是由李灿辉及其团队研发形成的。得益于这一技术,目前云南省新型马铃薯的种植技术已由一开始的会泽、寻甸、大理、昭通、德宏等地推广到了全省约94%的地区,各地的经济效益也在日渐显现。
  在李灿辉引进筛选和合作选育的15个马铃薯新品种(系)中,仅CIP-24、I-1085和CFK-69.1三个品种的播种面积在1990年到2010年间就达到云南省马铃薯播种面积的50%;目前,“合作88”和“合作3810”两个新型马铃薯品种的常年播种面积约占云南省的40%,年新增产值达30 多亿元。农民种植一亩马铃薯的年收入可以达到近5000元,而种植水稻却只能达到七八百元,相比之下巨大的经济效益使得目前马铃薯产业已经成为了云南省继烟草之后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农业产品之选。搞好马铃薯无病毒种薯生产技术体系和无病毒种薯研究,对于云南省乃至全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持续而深远的意义。
  几多收获,责任在肩
  马铃薯良种的培育研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更不是短期之内就能见到成效的科研项目。马铃薯种质资源引进、收集、鉴定、评价、脱除病毒和无菌保存,是极其复杂、烦琐的基础性工作。自接手马铃薯种质资源收集和保存等工作以来,李灿辉独立支撑和建立了西南地区最大、具有丰富遗传背景的无病毒马铃薯种质资源库。   2008年是国际马铃薯年,也是李灿辉最为高兴的一年。这一年,李灿辉和他的团队共同研制的“合作88”新型马铃薯品种在国际马铃薯年会上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一致好评,“合作88”也由此成为他们团队的结晶和符号。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CGIAR)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出版的《CGIAR与中国——可持续农业的呼唤》一书中,对“合作88”的影响概述为:“在联合国2008国际马铃薯年里,合作88新品种成为一颗璀璨明珠,为中国西南地区极度分散型马铃薯产业飞速发展提供坚强的后盾。”
  目前,李灿辉研发的部分成果已得到大规模的实际应用,为云南省马铃薯研究和高原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得到国内外同行的认可。其中,研发的马铃薯无病毒种薯生产技术体系被列为云南省政府重大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得到广泛应用,社会经济效益极为显著。创建了马铃薯安第斯栽培亚种抗晚疫病育种群体,改变了我国马铃薯以普通栽培亚种为唯一育种资源的局面,其研究与应用成果被遴选为我国和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CGIAR)合作30年来的标志性成果。有关马铃薯晚疫病、癌肿病综合防治技术研究工作,李灿辉教授曾获得2006年云南省科技进步奖、2009年云南省农业技术推广奖等;主持制定了我国2011年“马铃薯新品种鉴定”国家标准,参与修订我国“马铃薯种薯”国家标准;成为云南省现代农业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育种与繁育研究室主任、岗位专家,国家农业部公益性(农业)行业重大科研专项疫霉菌研究专家组成员(包括大豆疫霉菌3人,马铃薯疫霉菌2人)和西南地区马铃薯晚疫病研究规划项目负责人。
  此外,李灿辉还曾承担和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农业部、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云南省科技厅和农业厅等资助的各级各类科研项目30多项,为云南省马铃薯研究、产业发展和国内外合作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曾获得云南省科技进步奖、云南省农业技术推广奖和曲靖市科学技术奖等。发表研究论文60余篇。曾参与主办第二届亚洲马铃薯协会学术大会(1988)和第一届中国马铃薯晚疫病学术研讨会(1993);举荐并协助云南省申办和承办第五届世界马铃薯大会(2004)和第一届中-英马铃薯技术合作研讨会(2005)等;曾协助CGIAR和CIP对云南马铃薯合作研究成果及其社会经济影响进行了大量的宣传报道,为云南省马铃薯研究和产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当问及为什么在这条道路上一走就是20多年的原因时,李灿辉说“责任”二字是推动他坚持做下去的动力。在他看来,科研不仅意味着高精尖的仪器、明亮的实验室、先进的研究设备,更意味着脚踏实地的干劲、不甘落后的品质和事必躬亲的姿态。从田间地头的辛苦劳作到实验室里的千百次实验,从上山下乡的调查研究到奔赴各地的亲身推广,李灿辉始终把“责任”二字牢记于心,20多年来没有完整的节假日。他经常叮嘱学生,“你可以休息,但那些马铃薯一直在生长,不负责任造成的将是无可挽回的损失,我们不能辜负农民的期望。”他还风趣地说:“我是科研人员,是医生、老师,同时也是农民。我去过全省绝大部分的贫困地区,了解那里的情况,也清楚地知道技术能够改变他们的生活,帮助他们摆脱贫困,过上更加富裕的生活,这是我工作的价值。”
  正是凭借着这样一种精神,李灿辉教授在马铃薯无病毒种薯生产技术体系和无病毒种薯研究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的诚恳、他的专注、他的责任、他的追求,感动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其他文献
外行领导内行,内行放弃常识,都是危险的事。  有校长问,家长反映某老师上课往往只讲二十分钟,就让学生自己看书了,问我这位老师的做法对不对。该校长脱离教学多年,虽然到处考察,毕竟缺乏课堂经验,但他在作出反应之前能向教师咨询,听取不同意见,还算是比较慎重的。  只是我并不觉得校长的问题有什么价值。那位家长希望教师怎样上课,不得而知,他大概听到孩子回家埋怨了什么,他也许认为“看书”不算教学,就急不可耐地
专业建设是本科教育的龙头,是改善人才培养结构、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基石。2012年10月,教育部正式颁布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以下简称“新目录”)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同时,教育部在落实与扩大高校专业设置自主权上迈出了重大步伐,高校可以根据专业目录自行设置本科专业,也可以申请设置尚未列入目录的新专业。自2013年起,普通高等学校开始全面实施新目录,并在各自的招生计划和招
王传涛在2013年12月16日《沈阳日报》撰文指出:12月7日,李阳在广州疯狂英语基地开办了他的“演讲实战特训营”,约有60人参加,学费为1.98万元。李阳是训练营的主讲,演讲的风格是他一如既往的疯狂和亢奋。演讲训练营还是充斥着李阳的成功学,这次不同的是,课程结束后,一部分人成了他的安利直销员。  现在的李阳及疯狂英语,已显示出了非常明显的衰败迹象。而他转行投向安利营销的消息,也一步一步得到了证实
● 1881年6月8日,清政府撤回留美学生。  ● 1902年6月26日,山西大学堂西学书斋开学。  ● 1915年6月,蔡元培等组织勤工俭学会于法国巴黎。  ● 1917年6月,教育部公布改订《大学学制办法》,修业年限订为预科2年,本科4年。  ● 1927年6月,国民政府教育行政委员会通过《大学规程》《中学规程》;并公布《大学教员资格条例》,教员分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4等。  ● 1936
河北省邯郸市第十中学以班组团队建设和差异化教学为突破口,以“创建新课堂”为主线,遵循“守正出新、百花齐放”的原则,改进学生课堂学习方式,探索新的评价方式,促进了师生的共同发展和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  摄影报道/张博  举行课堂教学多样化观摩会  近日,第七届“鉴湖之春”初中课堂教学多样化观摩研讨会在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实验中学报告厅隆重举行。来自上海、江苏、浙江等地的1000多名教育界专家、校长、名
通过“引企入校”,校企共建实习实训基地,能充分地利用企业的技术指导、设备、资金,学生能在真实的企业生产环境中学习,有效提高实践技能。“校中企”合作方式的核心是“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鼓励企业参与学院建设的积极性,实现校企深度、全程、紧密、长远合作,确保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有效实施,推动专业服务能力持续进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本文以湖北工业职院汽车系为例,分析汽车系在建设“校中企”实
山东省青岛市教育局近日出台《青岛市中小学生志愿服务管理办法》,规范中小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管理办法指出:学生志愿服务内容,主要包括普及文明风尚志愿服务、送温暖献爱心志愿服务、公共秩序和赛会保障志愿服务、应急救援志愿服务等。10周岁以上未成年学生经其监护人同意,可以申请成为学生志愿者。未成年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根据实际情况应当在其监护人陪同下或者经监护人同意参与志愿服务。同时要求:学校负责做好学生志愿服
孔子云:“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斗转星移,时至今日,复习仍然是重要的学习手段,教师通过对成语复习课的实践和研究,在课堂上实现“温故而知新。”其中,温故而知“新知”即在旧知识基础上建立新的知识生长点;温故而知“新法”即总结学习的方法,从字面上找规律,从结构形式上找规律,从韵律上找规律,总结学习成语和复习成语的方法;“可以为师矣”即学以致用,自学成语。  温故方可“新知”  从把握教学目标入手,做
编者按:提及农村小学,你的脑海里会想到什么呢?也许有人会说,那一定是基础设施差、师资力量薄弱、教育管理理念落后、教學方式陈旧……无可否认,由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目前我国城乡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巨大差距。然而,走近北京市密云县西田各庄镇中心小学,会让你感受到一个不一样的村小——这里有3D打印机、激光切割机等先进设备,帮你搭建一座“造梦工厂”;这里有校园电视台的模拟演播厅,承载你的
陕西省教育厅日前就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管理规范办学行为出台意见,规定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实行免试就近入学,均衡编班,不得组织或者变相组织任何形式的入学考试,不得将外语、奥数等各种竞赛、等级考试成绩作为入学条件。陕西省教育厅要求严格规范办学行为。普通高中应严格执行招生计划和择校生“三限”政策,严禁提前私自组织招生考试、随意扩大招生计划、擅自提高择校生比例、转让交换招生指标、强挖中等职业学校生源等行为。  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