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首先分析了会计人员的胜任力模型,在此基础上指出高校会计专业教学应注重提升学生的实际能力,更加重视进行实践教学,并分析了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对策分析。
关键词:胜任力模型;会计;实践教学
一、会计胜任力模型分析与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胜任力模型认为,不同岗位和职务对员工所要求的能力和素养是不同的,但是要担任某一职务或岗位必须要具备一定的能力和素养,这些能力和素养的总和构成了这一岗位的胜任力模型。
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早在1999年就对进入会计界的新人提出了三项核心胜任力要求,“一是专业素质,主要包括财务预算、财务收支计划、建立决策模型、评价风险、选择相关可靠的度量标准、报告,研究方面的能力。二是人格素质,主要包括如何解决问题、做出决策、与人合作、沟通、领导、项目管理等方面的能力。三是宽广的商业视角素质,包括全球视角、战略思维、行业观点、市场及顾客导向、资源管理、法律观念等方面的能力。这些构成了会计岗位的胜任力模型。”
对这一胜任力模型分析可知,对于高校来说,无论是专业素质、人格素质还是商业视角素质,想要通过四年的教育,培养出来一名合格专业的会计人才,仅仅依靠传统的课堂讲授是无法习得和养成的,必须加强目前课程设计中实践教学的比例,进行实践教学改革。
二、目前我国高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实践教学设计的系统性科学性有待提升
从胜任力模型看,高校会计人才培养必须以提升实践能力为导向。并且从实践看,国外会计人才的培养模式也值得我们借鉴。“英国一直以‘注重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而著称;澳大利亚的能力本位(CBET)培养模式,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分析判断、处理问题、创新、科研等能力的培养;加拿大的以能力为基础 CBE(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模式,也是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基这样教育目的来看目前实践教学设计,其系统新和科学性还有待提升。
2.教学手段对教学目的实现支撑作用有待提升
教学目的是由培养目标所决定的,其实现与否直接关系到培养目标的实现程度。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受当时历史环境和条件的制约。总体上看,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校人才培养需求的变化,高校会计专业培养目标也有变化的过程。“1978年到1992年的行业特征明显,目标笼统;1992年到2000年的市场导向,强调通才,探索培养外向型人才;2000年以后的关注能力、国际化取向明显,探索培养复合型人才。”总体上看,现有人才培养目标是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人才成长需求的。具体到高校的教学目的,也会明确提出来要实现这样的人才培养目标,而且在课程设计等环节力图实现这一目标。但是具体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对这一目的实现支撑作用有待提升。“比如会计实践教育基本都是遵循“凭证——账簿——报表”的环节循环操作,所以说学生在拿到实习资料之后,就会系统的进行“凭证——账簿——报表”环节,从而忘记了现实生活中“审核——监督”的环节。”这些并不是学生不知道操作流程,而是在准备实践材料的时候,这些材料本身和会计岗位真实发生的工作环境有较大差距,造成学生技能获得和理念转变都有一定的局限性。
3.师资力量配备与实现教育目的的匹配性有待提升
高校会计专业师资力量基本上是全职学校教师,这些教师一般具有较高专业学历教育,职业生涯经历较为简单,很少或者基本没有在具体会计岗位上的工作经历,对真实的会计岗位业务环境不是很熟悉,对会计岗位实际操作技能不熟练,对会计岗位新形势下遇到的新问题新挑战缺乏直接感知和思考。但是实践教学模式成败的关键在于是否有一支懂理论、会实务的指导教师队伍,其教学质量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指导教师的经验与体会。目前一些教师实践教学中传授的较多的是一般性的操作层面实务,或者是模拟一些经常性岗位实务,这些都体现了师资力量与实现教育目的匹配性有待提升。
三、提升会计专业课程实践教学质量的对策和建议
1.对实践教学进行科学和系统性的设计
目前较成功的教学模式中,有“美国模式——‘课堂实践’、‘实验操作’与‘项目研究’并重。英国模式——‘课程实践’与‘三明治课程’加拿大模式——‘课程实践’与‘实地训练’相结合。”这几种模式共通之处在于三个方面,一是注重进行课外实践操作,二是注重课堂教学,并且课堂教学中注重调动学生积极性。这对我们的启发是在进行实践教学中,要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课堂教学中学生和教师的关系,以学生能力提升为主进行教学;二是课堂教学中课堂讲授与其他教学方法之间的关系,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和多元化,提升案例教学比例。三是处理好校内课堂学习与实践教学关系,两者应该相互支撑、相互印证、相互促进、相互提高。
2.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和科学化
一是积极推进网络化的实践教学模式。网络化实践教学主要包括课件资料、实践教育环境的信息化和实践教育效果的反馈系统三部分,主张运用大数据思维,对其中的相关性关系进行分析,提升教育有效性和针对性。
二是进行“第三方”实践教学模式。就是把学生的会计实践不同环节外包给不同的企业和部门,需要高校系统设计实践模块,根据不同企业特征和学生需求,制定个性化实践菜单,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推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高校应该围绕学生培养目标和实际发展需要,改进会计专业教师聘、评的管理办法,一方面,对“内”加强对教师的职业培训,积极鼓励教师通过各种途径提升实践操作技能,拓宽会计行业发展视野,使教师能够将最新的理念、最新的知识、最新的要求传达给学生。另外一方面,转变思想观念,进行管理创新,对“外”可以积极主动引进社会企业中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担任兼职教师,建立一支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不求所有,但求所用。
参考文献:
[1]何丹(副教授),吴芝霖.创新型会计国际化人才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财会月刊,2014.7(下).
[2]张海兰,邢伟平.《高校会计专业教学模式构建探讨——基于会计国际化背景下能力培养的思考》,财会通讯,2013(10)上:40-41.
[3]刘永泽,翟胜宝.会计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及对策研究——基于改革开放30年来会计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变迁[J]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09(6):43-48.
[4]王正姣.高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J].职业技术,2014(4):40-41.
关键词:胜任力模型;会计;实践教学
一、会计胜任力模型分析与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胜任力模型认为,不同岗位和职务对员工所要求的能力和素养是不同的,但是要担任某一职务或岗位必须要具备一定的能力和素养,这些能力和素养的总和构成了这一岗位的胜任力模型。
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早在1999年就对进入会计界的新人提出了三项核心胜任力要求,“一是专业素质,主要包括财务预算、财务收支计划、建立决策模型、评价风险、选择相关可靠的度量标准、报告,研究方面的能力。二是人格素质,主要包括如何解决问题、做出决策、与人合作、沟通、领导、项目管理等方面的能力。三是宽广的商业视角素质,包括全球视角、战略思维、行业观点、市场及顾客导向、资源管理、法律观念等方面的能力。这些构成了会计岗位的胜任力模型。”
对这一胜任力模型分析可知,对于高校来说,无论是专业素质、人格素质还是商业视角素质,想要通过四年的教育,培养出来一名合格专业的会计人才,仅仅依靠传统的课堂讲授是无法习得和养成的,必须加强目前课程设计中实践教学的比例,进行实践教学改革。
二、目前我国高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实践教学设计的系统性科学性有待提升
从胜任力模型看,高校会计人才培养必须以提升实践能力为导向。并且从实践看,国外会计人才的培养模式也值得我们借鉴。“英国一直以‘注重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而著称;澳大利亚的能力本位(CBET)培养模式,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分析判断、处理问题、创新、科研等能力的培养;加拿大的以能力为基础 CBE(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模式,也是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基这样教育目的来看目前实践教学设计,其系统新和科学性还有待提升。
2.教学手段对教学目的实现支撑作用有待提升
教学目的是由培养目标所决定的,其实现与否直接关系到培养目标的实现程度。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受当时历史环境和条件的制约。总体上看,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校人才培养需求的变化,高校会计专业培养目标也有变化的过程。“1978年到1992年的行业特征明显,目标笼统;1992年到2000年的市场导向,强调通才,探索培养外向型人才;2000年以后的关注能力、国际化取向明显,探索培养复合型人才。”总体上看,现有人才培养目标是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人才成长需求的。具体到高校的教学目的,也会明确提出来要实现这样的人才培养目标,而且在课程设计等环节力图实现这一目标。但是具体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对这一目的实现支撑作用有待提升。“比如会计实践教育基本都是遵循“凭证——账簿——报表”的环节循环操作,所以说学生在拿到实习资料之后,就会系统的进行“凭证——账簿——报表”环节,从而忘记了现实生活中“审核——监督”的环节。”这些并不是学生不知道操作流程,而是在准备实践材料的时候,这些材料本身和会计岗位真实发生的工作环境有较大差距,造成学生技能获得和理念转变都有一定的局限性。
3.师资力量配备与实现教育目的的匹配性有待提升
高校会计专业师资力量基本上是全职学校教师,这些教师一般具有较高专业学历教育,职业生涯经历较为简单,很少或者基本没有在具体会计岗位上的工作经历,对真实的会计岗位业务环境不是很熟悉,对会计岗位实际操作技能不熟练,对会计岗位新形势下遇到的新问题新挑战缺乏直接感知和思考。但是实践教学模式成败的关键在于是否有一支懂理论、会实务的指导教师队伍,其教学质量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指导教师的经验与体会。目前一些教师实践教学中传授的较多的是一般性的操作层面实务,或者是模拟一些经常性岗位实务,这些都体现了师资力量与实现教育目的匹配性有待提升。
三、提升会计专业课程实践教学质量的对策和建议
1.对实践教学进行科学和系统性的设计
目前较成功的教学模式中,有“美国模式——‘课堂实践’、‘实验操作’与‘项目研究’并重。英国模式——‘课程实践’与‘三明治课程’加拿大模式——‘课程实践’与‘实地训练’相结合。”这几种模式共通之处在于三个方面,一是注重进行课外实践操作,二是注重课堂教学,并且课堂教学中注重调动学生积极性。这对我们的启发是在进行实践教学中,要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课堂教学中学生和教师的关系,以学生能力提升为主进行教学;二是课堂教学中课堂讲授与其他教学方法之间的关系,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和多元化,提升案例教学比例。三是处理好校内课堂学习与实践教学关系,两者应该相互支撑、相互印证、相互促进、相互提高。
2.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和科学化
一是积极推进网络化的实践教学模式。网络化实践教学主要包括课件资料、实践教育环境的信息化和实践教育效果的反馈系统三部分,主张运用大数据思维,对其中的相关性关系进行分析,提升教育有效性和针对性。
二是进行“第三方”实践教学模式。就是把学生的会计实践不同环节外包给不同的企业和部门,需要高校系统设计实践模块,根据不同企业特征和学生需求,制定个性化实践菜单,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推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高校应该围绕学生培养目标和实际发展需要,改进会计专业教师聘、评的管理办法,一方面,对“内”加强对教师的职业培训,积极鼓励教师通过各种途径提升实践操作技能,拓宽会计行业发展视野,使教师能够将最新的理念、最新的知识、最新的要求传达给学生。另外一方面,转变思想观念,进行管理创新,对“外”可以积极主动引进社会企业中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担任兼职教师,建立一支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不求所有,但求所用。
参考文献:
[1]何丹(副教授),吴芝霖.创新型会计国际化人才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财会月刊,2014.7(下).
[2]张海兰,邢伟平.《高校会计专业教学模式构建探讨——基于会计国际化背景下能力培养的思考》,财会通讯,2013(10)上:40-41.
[3]刘永泽,翟胜宝.会计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及对策研究——基于改革开放30年来会计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变迁[J]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09(6):43-48.
[4]王正姣.高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J].职业技术,2014(4):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