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课堂教学必须重视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和传统文化的渗透。
关键词:自信心 传统文化 反思
课堂教学改革是新课程实施的关键,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语文课堂教学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语文课堂充满了生机,焕发出活力,令人欣喜,叫人振奋。但是在教学实践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以下两方面的问题仍然值得引起我们的关注与思考。
一、语文课堂教学必须重视学生自信心的培养
遇上磨难和挫折,哪怕一丁点儿的磨难和挫折,就丧失信心,这是人之通病。上天是很公平的,它在给我们关上这扇门的同时,一定会给我们打开另一扇门。所以,我们永远不要绝望,永远要对自己有信心。我近期研读苏轼的《赤壁赋》和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记》,对比他们的遭遇,对人生有了新的认识。苏轼和柳宗元都遭遇到了人生的沉重打击:一个由官居二品的皇帝“秘书”直降为黄州团练副使,行动不得自由;另一个则由红极一时的改革人物贬至永州司马,永不“量移”。两个人在仕途上的落差如此之大,但他们不仅没有被压弯、击垮,反而是另辟蹊径,活出了别样的人生。苏轼在黄州团练副使任上参禅悟道,吟诗作赋,创作出了前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这样的不朽名篇;柳宗元则在他的谪居之地永州与大自然对话,与天地际会,为后人留下了“永州八记”和多篇寓言故事。他们两人也因此而奠定了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显赫地位。
纵观历史,因政治失意而畏惧、胆怯,而丧失斗志,以致终生碌碌无为者比比皆是,何以独独苏轼和柳宗元等有限的几个人能够熠熠生辉呢?以人之常情而揣测,苏轼和柳宗元在跌入人生低谷的时候,大概也会像一般人那样悲伤过,迷茫过,甚至绝望过吧?但是与一般人不同的是,在厄运面前,他们都有坚忍不拔之志,都有宁折不弯的傲骨,都能忍常人所不能忍。有执著的追求,就不会被环境左右;有铮铮傲骨,就不会轻易低头;能容忍,灵魂就不会堕落。磨难和挫折是什么?其实,它们就是上天送给我们的机遇,可以让我们有脱胎换骨的机遇,关键看我们能否抓得住。苏轼和柳宗元都抓住了这个机遇,所以他们的灵魂得以升华,所以他们创造了不朽。然而有些人在机遇面前却是畏首畏尾,失了方寸,乱了阵脚,以致在厄运的泥淖里越陷越深,最终难以自拔。有些人之所以屈服于磨难和挫折的淫威,是因为他们少了一份从容和淡定;而之所以少了一份从容和淡定,又是因为他们舍不得放下。如果他们懂得“与我皆浮云”的道理,毅然决然地放下心灵上的重负,还会患得患失吗?还会因为失去而悲观绝望吗?
因此,在磨难和挫折面前,我们不但要学会“忍”,更应该知道放下。唯有放弃机遇的“这扇门”,上天才肯给我们打开“另一扇门”。
二、语文课堂教学必须重视传统文化的渗透
语文课堂中有许多体现传统文化的文章。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传统文化的美,学习传统文化所弘扬的精神。
司马迁对信陵君的评价是很全面的,真正体现了他的“不溢美,不虚恶”的史家良心。在信陵君身上,一方面,司马迁既表现出了他作为“战国四公子”之一而具有的礼贤下士、能急人之困的优秀品质,同时又不放过他居功自傲、得意忘形等人性弱点,评价中肯,不偏不倚。塑造信陵君这个人物形象,司马迁基本上运用了他塑造人物形象的一贯做法: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比如为了表现他的礼贤下士,司马迁先让他进行了一系列自我表演——给侯生留了车子左边的一个上座,拉着辔头,亲自到夷门迎接侯生。当侯生穿着破衣服,戴着烂帽子,径直登上车子毫不谦让的时候,司马迁写他“颜色愈恭”;当侯生做大睥睨,故意拉住他的朋友说个没完的时候,司马迁让他“色终不变”。然后司马迁又借助两个人物对信陵君的礼贤下士进行了烘托渲染。侯嬴何以竭忠尽智,献计献策以死相报?朱亥何以义无反顾地跟随单车匹马的信陵君奔赴晋鄙大军?这两个人的献智献力、忠心不二,为的就是表现信陵君的礼贤下士。当然,有了这两个人物的着力烘托,信陵君的礼贤下士的特点就更为突出了。
另一方面,在表现信陵君能急人之困的时候,司马迁也是沿用了同样的做法,既让信陵君自我表演,又加上两个配角予以辅助。与上文略有不同的是,司马迁在这里表现出了更大的灵活性。在两场戏里,司马迁给两个配角的戏份是不一样的。对侯生和朱亥,他给了他们比较多的“亮相”的机会。尤其是侯生,司马迁让他充分地展现了自我,他的故事有头有尾,有始有终。这一方面是因为礼贤下士是信陵君的主要性格特点,必须着力塑造,而另一方面按照司马迁塑造人物的“互见法”,侯生、朱亥在其他篇目里不再出现,所以对历史上的这两个值得尊重的人物必须有一个完整的交代。正是出于这方面的考虑,司马迁才给了他们展示自我的机会。至于平原君和赵王,因为在其他篇目里还有他们的故事,所以在表现信陵君能急人之困的时候,司马迁只给了赵王一句台词“自古贤者未有及君者也”,也只让平原君背着箭囊诚惶诚恐地给信陵君做了一回引路先锋,又来了一句也不知道是他自己说的还是别人说的“平原君自此不敢自比于人”的话。可以说,司马迁在塑造信陵君这个人物上既有固定的手法,又有灵活多变的策略。
司马迁是有情有义的,所以他欣赏有情有义的信陵君。可是如果站在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立场上来看信陵君的话,我们还应该看到信陵君其实还是有里通外国的卖国贼嫌疑的。不管什么时候,我们都不能丢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这个大原则。总括全文,司马迁塑造了一个丰满的、立体的、栩栩如生的、活在历史长廊中的信陵君形象。
在新课程的语文教学改革实践中,我们只有不断地深入学习,冷静地思考,不断地反思,才能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真正地走进新课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大潮下,我们要不断反思,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张晓宏.中学语文教学法探究,2002(2).
[2]刘芹.体校语文教学行动策略,2011(2).
(责编 张亚欣)
关键词:自信心 传统文化 反思
课堂教学改革是新课程实施的关键,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语文课堂教学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语文课堂充满了生机,焕发出活力,令人欣喜,叫人振奋。但是在教学实践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以下两方面的问题仍然值得引起我们的关注与思考。
一、语文课堂教学必须重视学生自信心的培养
遇上磨难和挫折,哪怕一丁点儿的磨难和挫折,就丧失信心,这是人之通病。上天是很公平的,它在给我们关上这扇门的同时,一定会给我们打开另一扇门。所以,我们永远不要绝望,永远要对自己有信心。我近期研读苏轼的《赤壁赋》和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记》,对比他们的遭遇,对人生有了新的认识。苏轼和柳宗元都遭遇到了人生的沉重打击:一个由官居二品的皇帝“秘书”直降为黄州团练副使,行动不得自由;另一个则由红极一时的改革人物贬至永州司马,永不“量移”。两个人在仕途上的落差如此之大,但他们不仅没有被压弯、击垮,反而是另辟蹊径,活出了别样的人生。苏轼在黄州团练副使任上参禅悟道,吟诗作赋,创作出了前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这样的不朽名篇;柳宗元则在他的谪居之地永州与大自然对话,与天地际会,为后人留下了“永州八记”和多篇寓言故事。他们两人也因此而奠定了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显赫地位。
纵观历史,因政治失意而畏惧、胆怯,而丧失斗志,以致终生碌碌无为者比比皆是,何以独独苏轼和柳宗元等有限的几个人能够熠熠生辉呢?以人之常情而揣测,苏轼和柳宗元在跌入人生低谷的时候,大概也会像一般人那样悲伤过,迷茫过,甚至绝望过吧?但是与一般人不同的是,在厄运面前,他们都有坚忍不拔之志,都有宁折不弯的傲骨,都能忍常人所不能忍。有执著的追求,就不会被环境左右;有铮铮傲骨,就不会轻易低头;能容忍,灵魂就不会堕落。磨难和挫折是什么?其实,它们就是上天送给我们的机遇,可以让我们有脱胎换骨的机遇,关键看我们能否抓得住。苏轼和柳宗元都抓住了这个机遇,所以他们的灵魂得以升华,所以他们创造了不朽。然而有些人在机遇面前却是畏首畏尾,失了方寸,乱了阵脚,以致在厄运的泥淖里越陷越深,最终难以自拔。有些人之所以屈服于磨难和挫折的淫威,是因为他们少了一份从容和淡定;而之所以少了一份从容和淡定,又是因为他们舍不得放下。如果他们懂得“与我皆浮云”的道理,毅然决然地放下心灵上的重负,还会患得患失吗?还会因为失去而悲观绝望吗?
因此,在磨难和挫折面前,我们不但要学会“忍”,更应该知道放下。唯有放弃机遇的“这扇门”,上天才肯给我们打开“另一扇门”。
二、语文课堂教学必须重视传统文化的渗透
语文课堂中有许多体现传统文化的文章。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传统文化的美,学习传统文化所弘扬的精神。
司马迁对信陵君的评价是很全面的,真正体现了他的“不溢美,不虚恶”的史家良心。在信陵君身上,一方面,司马迁既表现出了他作为“战国四公子”之一而具有的礼贤下士、能急人之困的优秀品质,同时又不放过他居功自傲、得意忘形等人性弱点,评价中肯,不偏不倚。塑造信陵君这个人物形象,司马迁基本上运用了他塑造人物形象的一贯做法: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比如为了表现他的礼贤下士,司马迁先让他进行了一系列自我表演——给侯生留了车子左边的一个上座,拉着辔头,亲自到夷门迎接侯生。当侯生穿着破衣服,戴着烂帽子,径直登上车子毫不谦让的时候,司马迁写他“颜色愈恭”;当侯生做大睥睨,故意拉住他的朋友说个没完的时候,司马迁让他“色终不变”。然后司马迁又借助两个人物对信陵君的礼贤下士进行了烘托渲染。侯嬴何以竭忠尽智,献计献策以死相报?朱亥何以义无反顾地跟随单车匹马的信陵君奔赴晋鄙大军?这两个人的献智献力、忠心不二,为的就是表现信陵君的礼贤下士。当然,有了这两个人物的着力烘托,信陵君的礼贤下士的特点就更为突出了。
另一方面,在表现信陵君能急人之困的时候,司马迁也是沿用了同样的做法,既让信陵君自我表演,又加上两个配角予以辅助。与上文略有不同的是,司马迁在这里表现出了更大的灵活性。在两场戏里,司马迁给两个配角的戏份是不一样的。对侯生和朱亥,他给了他们比较多的“亮相”的机会。尤其是侯生,司马迁让他充分地展现了自我,他的故事有头有尾,有始有终。这一方面是因为礼贤下士是信陵君的主要性格特点,必须着力塑造,而另一方面按照司马迁塑造人物的“互见法”,侯生、朱亥在其他篇目里不再出现,所以对历史上的这两个值得尊重的人物必须有一个完整的交代。正是出于这方面的考虑,司马迁才给了他们展示自我的机会。至于平原君和赵王,因为在其他篇目里还有他们的故事,所以在表现信陵君能急人之困的时候,司马迁只给了赵王一句台词“自古贤者未有及君者也”,也只让平原君背着箭囊诚惶诚恐地给信陵君做了一回引路先锋,又来了一句也不知道是他自己说的还是别人说的“平原君自此不敢自比于人”的话。可以说,司马迁在塑造信陵君这个人物上既有固定的手法,又有灵活多变的策略。
司马迁是有情有义的,所以他欣赏有情有义的信陵君。可是如果站在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立场上来看信陵君的话,我们还应该看到信陵君其实还是有里通外国的卖国贼嫌疑的。不管什么时候,我们都不能丢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这个大原则。总括全文,司马迁塑造了一个丰满的、立体的、栩栩如生的、活在历史长廊中的信陵君形象。
在新课程的语文教学改革实践中,我们只有不断地深入学习,冷静地思考,不断地反思,才能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真正地走进新课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大潮下,我们要不断反思,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张晓宏.中学语文教学法探究,2002(2).
[2]刘芹.体校语文教学行动策略,2011(2).
(责编 张亚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