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达玛沟三弦琵琶是目前中国出土年代最为久远的琵琶类乐器。文章通过对历史上琵琶类乐器弦质的梳理,结合达玛沟三弦琵琶结构的特征和残留弦痕的综合分析,论证了其使用丝质琴弦的必然性。达玛沟三弦琵琶丝质琴弦的确定为乐器复原奠定了坚实基础,为我们探索神秘的西域古乐可见一斑。
关键词:达玛沟 三弦琵琶 弦质
琵琶是中国最为重要的民族乐器之一,素有“民乐之王”的称号。历史上中国琵琶根据其结构特征和历史渊源主要可分为“曲项琵琶”、“五弦琵琶”和“阮咸”三类,三弦琵琶在历史文献中鲜有记载,音乐实践中也已不见其踪迹。2006年,在新疆和田策勒县达玛沟乡出土了一把中国目前为止年代最为久远的琵琶类弹拨乐器实物——达玛沟三弦琵琶。此琵琶出土时琴弦已丢失,琴弦是弦乐器的主要振动体,琴弦的不同材质、规格及定音方式不仅影响着乐器的音响特性,也制约着演奏方法和音乐风格。历史文献中尚未见古代新疆地区琵琶用弦材质的确切记载,达玛沟三弦琵琶采用何种质地、何种规格的琴弦,成为古乐器——达玛沟三弦琵琶音响复原研究的关键和难点。参照同时期中原地区琵琶的用弦材质和达玛沟三弦琵琶构造细节所透漏出的信息,我们可大致推断出其用弦的材质。
一 历史上琵琶用弦的材质
琵琶自传入西域以来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在传承、发展过程中琵琶的构造、用弦、演奏方式也在不断的演化与改进。用蚕丝捻制而成的“丝弦”应是中国古代中原地区琵琶用弦的主流,直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央音乐学院的邝宇忠先生首先尝试将钢丝弦用于琵琶之上,一弦(最细的琴弦)采用直径为0.25毫米的钢丝,二、三、四弦采用钢丝外面缠上压扁的合金材料,成功解决了丝弦音量小、余音短、噪音大的缺点,钢丝弦迅速取代了丝弦被演奏者广泛使用。为了解决钢丝弦手感较硬,音色有金属声的不足,1973年上海提琴厂和民族乐器一厂又联合成功研制了尼龙钢绳弦,尼龙钢绳弦的运用使琵琶在音色、音质等声学性能方面有了较大提升,同时兼顾了丝弦手感柔软和钢丝弦余音较长的优点。当代多数琵琶演奏者使用尼龙钢绳弦,也有部分演奏者一弦用钢丝裸弦,其它三根弦采用尼龙弦。
丝弦是中国历史上中原地区的弹拨类乐器用弦的主流,但文献中也有大量弹拨乐器使用皮弦、鹍鸡弦、金丝弦的记载,生存于公元5世纪到公元8世纪古代新疆地区的达玛沟三弦琵琶琴弦到底采用何种材质,文献中并没有记载。我们仔细分析文献史料中关于古代弹拨乐器的描述,可发现皮弦、鹍鸡弦、金丝弦在历史上确曾出现过,但这多作为“新、奇、特”的特殊事例而被记录。
1 鹍鸡弦的记载
鹍鸡是一种类似鹤的飞禽,用鹍鸡筋加工成的琴弦极富韧性且余音清脆。从南朝到清代近一千多年的历史中,诗歌里都有弹拨乐器使用鹍鸡弦的记载,有的是对筝用弦的描述,有的则是对琵琶用弦的描述。例如,“鵾弦且辍弄,鹤操暂停徽”;“佳人遍绮席,妙曲动鵾弦”;“朗朗鵾鸡弦,华堂夜多思”;“凤拨鹍弦鸣夜永,直疑人在浔阳”;“鵾弦铁拨世无有,乐府旧工惟尚叟”;“鵾弦水晶丝,龙柱珊瑚枝。愿上千万寿,复言长相思”;“弦张鵾转急,柱促雁相求。靡靡萦怀切,纤纤绕指柔”;“赤眉铜马千秋恨,谱入鵾弦最感人”等诗句。从上述诗句中可看出中国历史上弹拨乐器确曾实使用过鹍鸡弦,且在近千年的历史中未有中断。苏轼“鵾弦铁拨世无有,乐府旧工惟尚叟”的诗句则明确说明了使用“鵾弦”、“铁拨”不是普遍现象,是历史上比较新奇和少有的特殊事例。
2 皮弦的记载
古代文献中也有琵琶使用皮弦的记载:“陶岳《五代史补》云:‘冯道之子能弹琵琶,以皮为弦。世宗令弹,深喜之,因号琵琶为绕殿雷。’乃知以皮为弦,古有其法,而杜彬得之”。上述文字中记载中专门强调“以皮为弦”且“古有其法,而杜彬得之”,说明其意义不同寻常,以皮为弦在当时显然不是普遍现象,否则不会单独记录。“以皮为弦,古有其法”,琵琶使用皮弦应该是弹拨乐器较早期的事情,丝弦出现后逐渐替代了皮弦,所以冯道之子的琵琶使用皮弦则作为新奇的事件被记载了下来。
3 金丝弦的记载
文献中还有琵琶使用金丝弦的记载:“齐诸渊善弹琵琶,武帝时在东宫,赐之金缕柄银柱琵琶”。古代的“金缕”多用于服饰之上起装饰作用,此处的“金缕”应是指金丝弦。根据黄金的材质特点,用其制作琴弦显然不能用于演奏。武帝所赐琵琶更多的是一种荣誉的象征,并不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
历史上曾出现的皮弦和鹍鸡弦之所以难以普及且逐渐为丝弦所代替,应该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皮弦或筋弦选材困难,粗细、长度难以统一;第二、皮弦或筋弦制作工艺困难,很难制作的均匀、标准;第三、皮弦或筋弦性能不稳定,皮弦或筋弦受湿度和温度的影响较大,发音质量易受影响。皮弦和筋弦在一定的历史时段和地域确曾使用过,但由于上述三种原因相比丝弦还有较多的局限性,所以逐渐为丝弦所代替退出历史舞台在所难免。
二 从乐器结构和弦痕看其弦质
弹拨乐器所用琴弦的材质与其结构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分析出土乐器的声学结构和乐器上残留的弦痕可对乐器用弦做一基本判断。达玛沟三弦琵琶出土时覆手、山口、琴头保留完整,残留的音柱之上弦痕清晰,说明此乐器是古代居民使用的乐器实物,而非明器。这些乐器的结构细节为其弦质的判断留下了重要参考信息。
1 覆手
达玛沟三弦琵琶的覆手用胶粘于面板之上,再未使用其它的固定方法,这种固定方式决定了覆手不可能承受过大的琴弦张力。覆手上三个系弦的小孔直径约为3毫米左右,说明使用的琴弦不可能太粗。覆手上没有留下明显的弦痕,说明琴弦的张力不是太大。皮弦或筋弦在定弦过程中,为保证其充分振动,必然会产生非常大的张力,这要求乐器结构,特别是承受张力的主要载体之一覆手应与乐器紧密固定。根据达玛沟三弦琵琶的结构特征和覆手与面板的安装方式判断,其不具备使用皮弦或筋弦的基础条件。
2 音柱 达玛沟三弦琵琶出土时第一柱和孤柱保留完整,在残留的一柱和孤柱上留有清晰的琴弦压痕,这为乐器弦质判断留下了最为直观的判断依据。残留的第一柱上有三道清晰的弦痕,第一弦的弦痕明显深于和宽于第二、三弦(弦序由外向里排列)。仔细观察第一弦的弦痕发现,弦痕由外向里逐渐加深,这应是按弦时手指向里的横向推力所致;第二、三弦的弦痕宽约1毫米左右,深度较浅,说明琴弦较细,且使用的频率明显少于第一弦。根据一柱上残留弦痕的宽窄可推断,此乐器使用皮弦或筋弦的可能性不大,使用的应该是丝弦。
3 琴头
达玛沟三弦琵琶琴头山口的构造和琴头两侧穿弦轸的孔径大小为弦质的判断也留下了重要信息。山口上固定琴弦的弦槽呈倒三角形,说明使用的琴弦较细。琴头两侧穿弦轸的六个小圆口内径很小,直径约为4毫米,为系紧琴弦,弦轸上还要再打穿弦的小孔(弦轸已丢失),其穿弦孔直径应不会超过2毫米。这说明达玛沟三弦琵琶使用的琴弦直径应在2毫米以内,如果采用皮弦或筋弦很难加工的如此之细,至此可基本判断达玛沟三弦琵琶采用的应是丝弦。
通过对达玛沟三弦琵琶结构细节及残留弦痕的综合分析可知:
(1)达玛沟三弦琵琶弦轸较细,覆手采用粘胶与面板粘连,说明琴弦的张力不可能太大。
(2)达玛沟三弦琵琶弦轸上的穿弦孔约为2毫米,覆手上的系弦孔约为3毫米,山口上固定琴弦的沟槽为倒三角形,可知琴弦较细。
(3)根据第一柱残留的弦痕判断,第一弦的使用频率明显高于第二弦、第三弦(弦序由外至里排列)且琴弦较细。
这些特征告诉我们达玛沟三弦琵琶不具备使用皮弦和筋弦的条件,最大的可能应该是丝弦。
三 采用丝弦的可能性
中国养蚕缫丝的历史久远,盛名不衰。1958年在浙江湖州出土的丝线、丝带、绢是目前世界上发现并已确定最早的丝绸织物成品,距今已约有四千七百多年的历史。中国早期的养蚕和丝织技术曾受到严密控制,禁止流向外国。中国以东的朝鲜在中国移民的帮助下,于公元前200年左右就成功实现了养蚕技术的突破。养蚕丝织技术何时向西传入西域诸地,国内外学者说法不一,但基本可确定古代新疆地区最迟汉代就已掌握了养蚕织丝的技术。约公元前4世纪希腊人克泰夏斯写的《史地书》中就有了“赛里斯”丝绸古国的名称记载,据此有学者认为,西域地区公元前4世纪就已开始养蚕织丝。塔里木盆地南缘重镇和田自古以来就是声名远播、光彩夺目的丝都,玄奘《大唐西域记》中所载“丝传公主”的故事,生动形象的说明了和阗作为丝路绢都栽桑养蚕、缫丝织绸的悠久历史。椿园《西域记》中载:“和阗,原蚕山茧极盛,所织绸、绢、茧布极缜密,光实可贵”。《新疆回部志》中载:“新疆惟和阗人知养蚕缫丝织绢,他处桑虽多,食椹而已”。从汉代到清代的文献中都可找到关于新疆栽桑养蚕的记载,直到今天,新疆和田地区民间仍保留着传统的缫丝织绸的工艺,且丝织业在国内外仍享有盛誉。由于自古以来新疆蚕桑业的广泛普及与高度发达,奠定了为当地乐器生产优质丝弦的物质基础。
随着丝绸之路的繁盛,输入到西域的不仅是丝绸,还有中原的音乐。新疆柏孜克里克、克孜尔石窟壁画等历史遗迹中就有大量的筝、笛、箫、阮咸等古代中原地区乐器的描绘,在历史文献中也有大量中原与西域音乐往来的记载。随着西域地区养蚕织丝技术的完善和中原音乐的传入,西域地区弹拨乐器借鉴、承袭中原传统的丝制琴弦应该说条件已经具备。另外,达玛沟三弦琵琶的演化、成形过程本身就可能受到了中原文化的影响。这一切为达玛沟三弦琵琶采用丝弦奠定了物质和文化基础。丝弦同鹍鸡弦、皮弦相比原料供应充足,制作过程中可操控性强,琴弦容易加工的均匀、统一。同时,丝弦演奏起来触感较好,更便于演奏者操控。参照出土的达玛沟三弦琵琶的构造细节和残留的弦痕来看,达玛沟三弦琵琶采用丝质琴弦应该可以基本确定。
达玛沟三弦琵琶的出土为我们了解古代新疆地区的音乐留下了重要线索,其用弦材质的确定为三弦琵琶的音响复原奠定了坚实基础。目前,新疆的少数民族音乐已不再使用琵琶这件乐器,和田地区虽还保留着丝织工业,也很少有乐器使用丝质琴弦。从达玛沟三弦琵琶的弦质可看出自古以来西域同中原地区文化交流之频繁、影响之深刻,为我们探索神秘的西域古乐可见一斑。
注:本文系新疆生产建设兵团2012年社科基金项目“达玛沟三弦琵琶研究”(批准号:12YB11)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张寅:《达玛沟三弦琵琶考略》,《音乐研究》,2011年第6期。
[2] 韩淑德:《琵琶发展史略》,《音乐探索》,1984年第2期。
[3] (唐)段安节:《乐府杂录》,中华书局,1958年版。
[4] (清)椿园:《西域记》,《新疆史志》,中国图书馆文献微缩复制中心,2003年。
[5] (清)吴丰培:《新疆回部志》,兰州古籍书店,1990年版。
(张寅,石河子大学文学艺术学院副教授)
关键词:达玛沟 三弦琵琶 弦质
琵琶是中国最为重要的民族乐器之一,素有“民乐之王”的称号。历史上中国琵琶根据其结构特征和历史渊源主要可分为“曲项琵琶”、“五弦琵琶”和“阮咸”三类,三弦琵琶在历史文献中鲜有记载,音乐实践中也已不见其踪迹。2006年,在新疆和田策勒县达玛沟乡出土了一把中国目前为止年代最为久远的琵琶类弹拨乐器实物——达玛沟三弦琵琶。此琵琶出土时琴弦已丢失,琴弦是弦乐器的主要振动体,琴弦的不同材质、规格及定音方式不仅影响着乐器的音响特性,也制约着演奏方法和音乐风格。历史文献中尚未见古代新疆地区琵琶用弦材质的确切记载,达玛沟三弦琵琶采用何种质地、何种规格的琴弦,成为古乐器——达玛沟三弦琵琶音响复原研究的关键和难点。参照同时期中原地区琵琶的用弦材质和达玛沟三弦琵琶构造细节所透漏出的信息,我们可大致推断出其用弦的材质。
一 历史上琵琶用弦的材质
琵琶自传入西域以来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在传承、发展过程中琵琶的构造、用弦、演奏方式也在不断的演化与改进。用蚕丝捻制而成的“丝弦”应是中国古代中原地区琵琶用弦的主流,直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央音乐学院的邝宇忠先生首先尝试将钢丝弦用于琵琶之上,一弦(最细的琴弦)采用直径为0.25毫米的钢丝,二、三、四弦采用钢丝外面缠上压扁的合金材料,成功解决了丝弦音量小、余音短、噪音大的缺点,钢丝弦迅速取代了丝弦被演奏者广泛使用。为了解决钢丝弦手感较硬,音色有金属声的不足,1973年上海提琴厂和民族乐器一厂又联合成功研制了尼龙钢绳弦,尼龙钢绳弦的运用使琵琶在音色、音质等声学性能方面有了较大提升,同时兼顾了丝弦手感柔软和钢丝弦余音较长的优点。当代多数琵琶演奏者使用尼龙钢绳弦,也有部分演奏者一弦用钢丝裸弦,其它三根弦采用尼龙弦。
丝弦是中国历史上中原地区的弹拨类乐器用弦的主流,但文献中也有大量弹拨乐器使用皮弦、鹍鸡弦、金丝弦的记载,生存于公元5世纪到公元8世纪古代新疆地区的达玛沟三弦琵琶琴弦到底采用何种材质,文献中并没有记载。我们仔细分析文献史料中关于古代弹拨乐器的描述,可发现皮弦、鹍鸡弦、金丝弦在历史上确曾出现过,但这多作为“新、奇、特”的特殊事例而被记录。
1 鹍鸡弦的记载
鹍鸡是一种类似鹤的飞禽,用鹍鸡筋加工成的琴弦极富韧性且余音清脆。从南朝到清代近一千多年的历史中,诗歌里都有弹拨乐器使用鹍鸡弦的记载,有的是对筝用弦的描述,有的则是对琵琶用弦的描述。例如,“鵾弦且辍弄,鹤操暂停徽”;“佳人遍绮席,妙曲动鵾弦”;“朗朗鵾鸡弦,华堂夜多思”;“凤拨鹍弦鸣夜永,直疑人在浔阳”;“鵾弦铁拨世无有,乐府旧工惟尚叟”;“鵾弦水晶丝,龙柱珊瑚枝。愿上千万寿,复言长相思”;“弦张鵾转急,柱促雁相求。靡靡萦怀切,纤纤绕指柔”;“赤眉铜马千秋恨,谱入鵾弦最感人”等诗句。从上述诗句中可看出中国历史上弹拨乐器确曾实使用过鹍鸡弦,且在近千年的历史中未有中断。苏轼“鵾弦铁拨世无有,乐府旧工惟尚叟”的诗句则明确说明了使用“鵾弦”、“铁拨”不是普遍现象,是历史上比较新奇和少有的特殊事例。
2 皮弦的记载
古代文献中也有琵琶使用皮弦的记载:“陶岳《五代史补》云:‘冯道之子能弹琵琶,以皮为弦。世宗令弹,深喜之,因号琵琶为绕殿雷。’乃知以皮为弦,古有其法,而杜彬得之”。上述文字中记载中专门强调“以皮为弦”且“古有其法,而杜彬得之”,说明其意义不同寻常,以皮为弦在当时显然不是普遍现象,否则不会单独记录。“以皮为弦,古有其法”,琵琶使用皮弦应该是弹拨乐器较早期的事情,丝弦出现后逐渐替代了皮弦,所以冯道之子的琵琶使用皮弦则作为新奇的事件被记载了下来。
3 金丝弦的记载
文献中还有琵琶使用金丝弦的记载:“齐诸渊善弹琵琶,武帝时在东宫,赐之金缕柄银柱琵琶”。古代的“金缕”多用于服饰之上起装饰作用,此处的“金缕”应是指金丝弦。根据黄金的材质特点,用其制作琴弦显然不能用于演奏。武帝所赐琵琶更多的是一种荣誉的象征,并不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
历史上曾出现的皮弦和鹍鸡弦之所以难以普及且逐渐为丝弦所代替,应该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皮弦或筋弦选材困难,粗细、长度难以统一;第二、皮弦或筋弦制作工艺困难,很难制作的均匀、标准;第三、皮弦或筋弦性能不稳定,皮弦或筋弦受湿度和温度的影响较大,发音质量易受影响。皮弦和筋弦在一定的历史时段和地域确曾使用过,但由于上述三种原因相比丝弦还有较多的局限性,所以逐渐为丝弦所代替退出历史舞台在所难免。
二 从乐器结构和弦痕看其弦质
弹拨乐器所用琴弦的材质与其结构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分析出土乐器的声学结构和乐器上残留的弦痕可对乐器用弦做一基本判断。达玛沟三弦琵琶出土时覆手、山口、琴头保留完整,残留的音柱之上弦痕清晰,说明此乐器是古代居民使用的乐器实物,而非明器。这些乐器的结构细节为其弦质的判断留下了重要参考信息。
1 覆手
达玛沟三弦琵琶的覆手用胶粘于面板之上,再未使用其它的固定方法,这种固定方式决定了覆手不可能承受过大的琴弦张力。覆手上三个系弦的小孔直径约为3毫米左右,说明使用的琴弦不可能太粗。覆手上没有留下明显的弦痕,说明琴弦的张力不是太大。皮弦或筋弦在定弦过程中,为保证其充分振动,必然会产生非常大的张力,这要求乐器结构,特别是承受张力的主要载体之一覆手应与乐器紧密固定。根据达玛沟三弦琵琶的结构特征和覆手与面板的安装方式判断,其不具备使用皮弦或筋弦的基础条件。
2 音柱 达玛沟三弦琵琶出土时第一柱和孤柱保留完整,在残留的一柱和孤柱上留有清晰的琴弦压痕,这为乐器弦质判断留下了最为直观的判断依据。残留的第一柱上有三道清晰的弦痕,第一弦的弦痕明显深于和宽于第二、三弦(弦序由外向里排列)。仔细观察第一弦的弦痕发现,弦痕由外向里逐渐加深,这应是按弦时手指向里的横向推力所致;第二、三弦的弦痕宽约1毫米左右,深度较浅,说明琴弦较细,且使用的频率明显少于第一弦。根据一柱上残留弦痕的宽窄可推断,此乐器使用皮弦或筋弦的可能性不大,使用的应该是丝弦。
3 琴头
达玛沟三弦琵琶琴头山口的构造和琴头两侧穿弦轸的孔径大小为弦质的判断也留下了重要信息。山口上固定琴弦的弦槽呈倒三角形,说明使用的琴弦较细。琴头两侧穿弦轸的六个小圆口内径很小,直径约为4毫米,为系紧琴弦,弦轸上还要再打穿弦的小孔(弦轸已丢失),其穿弦孔直径应不会超过2毫米。这说明达玛沟三弦琵琶使用的琴弦直径应在2毫米以内,如果采用皮弦或筋弦很难加工的如此之细,至此可基本判断达玛沟三弦琵琶采用的应是丝弦。
通过对达玛沟三弦琵琶结构细节及残留弦痕的综合分析可知:
(1)达玛沟三弦琵琶弦轸较细,覆手采用粘胶与面板粘连,说明琴弦的张力不可能太大。
(2)达玛沟三弦琵琶弦轸上的穿弦孔约为2毫米,覆手上的系弦孔约为3毫米,山口上固定琴弦的沟槽为倒三角形,可知琴弦较细。
(3)根据第一柱残留的弦痕判断,第一弦的使用频率明显高于第二弦、第三弦(弦序由外至里排列)且琴弦较细。
这些特征告诉我们达玛沟三弦琵琶不具备使用皮弦和筋弦的条件,最大的可能应该是丝弦。
三 采用丝弦的可能性
中国养蚕缫丝的历史久远,盛名不衰。1958年在浙江湖州出土的丝线、丝带、绢是目前世界上发现并已确定最早的丝绸织物成品,距今已约有四千七百多年的历史。中国早期的养蚕和丝织技术曾受到严密控制,禁止流向外国。中国以东的朝鲜在中国移民的帮助下,于公元前200年左右就成功实现了养蚕技术的突破。养蚕丝织技术何时向西传入西域诸地,国内外学者说法不一,但基本可确定古代新疆地区最迟汉代就已掌握了养蚕织丝的技术。约公元前4世纪希腊人克泰夏斯写的《史地书》中就有了“赛里斯”丝绸古国的名称记载,据此有学者认为,西域地区公元前4世纪就已开始养蚕织丝。塔里木盆地南缘重镇和田自古以来就是声名远播、光彩夺目的丝都,玄奘《大唐西域记》中所载“丝传公主”的故事,生动形象的说明了和阗作为丝路绢都栽桑养蚕、缫丝织绸的悠久历史。椿园《西域记》中载:“和阗,原蚕山茧极盛,所织绸、绢、茧布极缜密,光实可贵”。《新疆回部志》中载:“新疆惟和阗人知养蚕缫丝织绢,他处桑虽多,食椹而已”。从汉代到清代的文献中都可找到关于新疆栽桑养蚕的记载,直到今天,新疆和田地区民间仍保留着传统的缫丝织绸的工艺,且丝织业在国内外仍享有盛誉。由于自古以来新疆蚕桑业的广泛普及与高度发达,奠定了为当地乐器生产优质丝弦的物质基础。
随着丝绸之路的繁盛,输入到西域的不仅是丝绸,还有中原的音乐。新疆柏孜克里克、克孜尔石窟壁画等历史遗迹中就有大量的筝、笛、箫、阮咸等古代中原地区乐器的描绘,在历史文献中也有大量中原与西域音乐往来的记载。随着西域地区养蚕织丝技术的完善和中原音乐的传入,西域地区弹拨乐器借鉴、承袭中原传统的丝制琴弦应该说条件已经具备。另外,达玛沟三弦琵琶的演化、成形过程本身就可能受到了中原文化的影响。这一切为达玛沟三弦琵琶采用丝弦奠定了物质和文化基础。丝弦同鹍鸡弦、皮弦相比原料供应充足,制作过程中可操控性强,琴弦容易加工的均匀、统一。同时,丝弦演奏起来触感较好,更便于演奏者操控。参照出土的达玛沟三弦琵琶的构造细节和残留的弦痕来看,达玛沟三弦琵琶采用丝质琴弦应该可以基本确定。
达玛沟三弦琵琶的出土为我们了解古代新疆地区的音乐留下了重要线索,其用弦材质的确定为三弦琵琶的音响复原奠定了坚实基础。目前,新疆的少数民族音乐已不再使用琵琶这件乐器,和田地区虽还保留着丝织工业,也很少有乐器使用丝质琴弦。从达玛沟三弦琵琶的弦质可看出自古以来西域同中原地区文化交流之频繁、影响之深刻,为我们探索神秘的西域古乐可见一斑。
注:本文系新疆生产建设兵团2012年社科基金项目“达玛沟三弦琵琶研究”(批准号:12YB11)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张寅:《达玛沟三弦琵琶考略》,《音乐研究》,2011年第6期。
[2] 韩淑德:《琵琶发展史略》,《音乐探索》,1984年第2期。
[3] (唐)段安节:《乐府杂录》,中华书局,1958年版。
[4] (清)椿园:《西域记》,《新疆史志》,中国图书馆文献微缩复制中心,2003年。
[5] (清)吴丰培:《新疆回部志》,兰州古籍书店,1990年版。
(张寅,石河子大学文学艺术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