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24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32-5281(2016)1
高热是儿科临床上常见一种急症,好发于8个月~5岁的小儿,是因外感六淫,疫疠之毒及饮食不洁等原因引起,主要表现体温超过39.0℃ 。一般表现为患儿面色潮红、皮肤灼烫、呼吸与脉搏异常 。由于小儿发育尚未完全,所以机体常常会受到一些病原因素侵袭,导致小儿各种疾病的发生。当小儿的温度超过40℃时,严重威胁到患儿的健康,同时加快了体内的新陈代谢,使呼吸、心跳加快,甚至损伤到肝肾功能 。因此,加强小儿高热治疗刻不容缓。
中药外用治疗疾病是我国劳动人民几千年来在同疾病做斗争中总结出来的一套独特的、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以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思想为指导,运用各种不同的方法,使失去平衡的臟腑阴阳得以重新调整和改善,从而达到治病的目的。其作用迅速,简、便、廉、验,容易推广,使用安全,毒副作用小,对于儿科而言,患者乐于接受。由于小儿服药困难,加之西药退热药有不同程度的副反应,且体温常见波动反复,故研制出退热效果好、副反应小、易于被小儿接受的方法十分必要。
笔者利用大椎刮痧配合手法推拿治疗小儿发热,取得一定疗效。
主要操作方式如下:
1、大椎穴刮痧:
取穴,主穴取大椎,配穴取背部肺腧至三焦腧。先在穴位上涂一层刮痧油以润滑皮肤。由内向外、由上向下单一方向刮动,刮20次左右,至局部皮肤出现微红或紫色充血瘀点为度。
2、手法推拿:
①开天门: 小儿取仰卧位,术者双手拇指蘸取适量爽身粉后,用双手拇指指腹自小儿眉心向上推至前额发际处,共重复操作20次。
②推坎官: 双手拇指蘸取爽身粉,拇指指腹自小儿眉心分别推向两侧眉梢,共20次。
③清天河水: 用左手握住小儿手腕,右手中示指蘸取爽身粉,中示指螺纹面着力,沿小儿前臂正中,自腕横纹推向肘横纹300次。
④掐合谷:合谷取穴时一手的拇指第一个关节横纹正对另一手的虎口边,拇指屈曲按下,指尖所指处。指腹按掐,以小儿能接受程度为限,共20次。
⑤推涌泉穴: 用双手拇指指腹轮流自小儿足底推向足尖300次;
体会:
1、小儿形体未充,脏腑娇嫩,卫外功能较差,若气候突变,寒暖失常,易被风邪所侵,邪正交争而发热,若邪热不解,热盛动风,可致神昏抽搐,变生多种其他疾病。故一旦出现发热之症,应急退其热。
2、刮痧法起源于旧石器时代,是祖国传统医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根据中医十二经脉及奇经八脉循行及治病特点,通过刮具的作用,刺激机体的穴位、皮肤经络,使内脏之邪气透达于外,疏通经络,增强脏腑的功能 。
3、大椎穴:大椎在第 7 颈椎棘突下凹陷处。《针灸甲乙经》载:大椎穴为“三阳,督脉之会。”为督脉之腧穴,又是督脉与手足三阳经之会,统领诸阳经,主一身之表,能宣通诸阳,是解表退热的常用穴。大椎穴位于第7颈椎棘突下,为调整全身机能的重要穴位之一 。有研究表明:针刺大椎穴可以影响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调定点”下降,发汗中枢兴奋而使汗腺大量排泄汗液、汗腺和皮肤血管扩张而退热。而对大椎穴进行刮痧刺激可以起到一样的功效。大椎穴刮痧操作简单,患儿一般易于接受,可以提高治疗。
4、推拿作为一种良性的、有序的和具有双向调节性的物理刺激,易被小儿发热患者内脏或形体感知,从而产生功效,作为一种非药物、无痛苦、易接受且有效的自然疗法,在临床上不管是何种原因引起的发热,推拿疗法均可起到不同程度的退热效果。
根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其有邪者,渍形以之为汗”及清·吴师机“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以脏腑、经络、表里相关为基础,通过体表穴位与内在脏腑经络特定联系而起到治其外而作用其内的治疗效果。
5、天河水属手厥阴心包经分布部位,其含有合穴曲泽、郄穴郄门,经穴间使,络穴、八脉交会穴内关,心包的输穴、原穴大陵,主治诸热惊风、口渴咽干等一切热证,推之能清心经之热,以水济火。
合谷为手阳明大肠经的原穴,宣通气血,促进阳气之升发,掐揉能使气血运行通畅,开窍醒脑,具有疏风解表、清肃肺热、泻大肠实热的作用。
涌泉穴位于足前部凹陷处第2、3 趾跖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三分之一处,属足少阴肾经的井穴。足底皮薄易于穴位刺激效应,具有导热下行、清泻郁热之功,长于散热,有“上病下治”之意,导热下行,清热解毒 。
结语:
小儿高热是儿科常见症状,有时患儿服药困难,或者口服西药后体温下降不理想,此时,运用中医外治退热就起到很大作用。本套操作手法简易,取穴明确,一般家庭操作容易,且若操作手法准确,小儿一般不会引起极大不适,配合度尚可,可以在临床上推广实行。但在使用此方案同时,一定密切观察小儿精神变化,避免高热引起惊厥。
高热是儿科临床上常见一种急症,好发于8个月~5岁的小儿,是因外感六淫,疫疠之毒及饮食不洁等原因引起,主要表现体温超过39.0℃ 。一般表现为患儿面色潮红、皮肤灼烫、呼吸与脉搏异常 。由于小儿发育尚未完全,所以机体常常会受到一些病原因素侵袭,导致小儿各种疾病的发生。当小儿的温度超过40℃时,严重威胁到患儿的健康,同时加快了体内的新陈代谢,使呼吸、心跳加快,甚至损伤到肝肾功能 。因此,加强小儿高热治疗刻不容缓。
中药外用治疗疾病是我国劳动人民几千年来在同疾病做斗争中总结出来的一套独特的、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以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思想为指导,运用各种不同的方法,使失去平衡的臟腑阴阳得以重新调整和改善,从而达到治病的目的。其作用迅速,简、便、廉、验,容易推广,使用安全,毒副作用小,对于儿科而言,患者乐于接受。由于小儿服药困难,加之西药退热药有不同程度的副反应,且体温常见波动反复,故研制出退热效果好、副反应小、易于被小儿接受的方法十分必要。
笔者利用大椎刮痧配合手法推拿治疗小儿发热,取得一定疗效。
主要操作方式如下:
1、大椎穴刮痧:
取穴,主穴取大椎,配穴取背部肺腧至三焦腧。先在穴位上涂一层刮痧油以润滑皮肤。由内向外、由上向下单一方向刮动,刮20次左右,至局部皮肤出现微红或紫色充血瘀点为度。
2、手法推拿:
①开天门: 小儿取仰卧位,术者双手拇指蘸取适量爽身粉后,用双手拇指指腹自小儿眉心向上推至前额发际处,共重复操作20次。
②推坎官: 双手拇指蘸取爽身粉,拇指指腹自小儿眉心分别推向两侧眉梢,共20次。
③清天河水: 用左手握住小儿手腕,右手中示指蘸取爽身粉,中示指螺纹面着力,沿小儿前臂正中,自腕横纹推向肘横纹300次。
④掐合谷:合谷取穴时一手的拇指第一个关节横纹正对另一手的虎口边,拇指屈曲按下,指尖所指处。指腹按掐,以小儿能接受程度为限,共20次。
⑤推涌泉穴: 用双手拇指指腹轮流自小儿足底推向足尖300次;
体会:
1、小儿形体未充,脏腑娇嫩,卫外功能较差,若气候突变,寒暖失常,易被风邪所侵,邪正交争而发热,若邪热不解,热盛动风,可致神昏抽搐,变生多种其他疾病。故一旦出现发热之症,应急退其热。
2、刮痧法起源于旧石器时代,是祖国传统医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根据中医十二经脉及奇经八脉循行及治病特点,通过刮具的作用,刺激机体的穴位、皮肤经络,使内脏之邪气透达于外,疏通经络,增强脏腑的功能 。
3、大椎穴:大椎在第 7 颈椎棘突下凹陷处。《针灸甲乙经》载:大椎穴为“三阳,督脉之会。”为督脉之腧穴,又是督脉与手足三阳经之会,统领诸阳经,主一身之表,能宣通诸阳,是解表退热的常用穴。大椎穴位于第7颈椎棘突下,为调整全身机能的重要穴位之一 。有研究表明:针刺大椎穴可以影响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调定点”下降,发汗中枢兴奋而使汗腺大量排泄汗液、汗腺和皮肤血管扩张而退热。而对大椎穴进行刮痧刺激可以起到一样的功效。大椎穴刮痧操作简单,患儿一般易于接受,可以提高治疗。
4、推拿作为一种良性的、有序的和具有双向调节性的物理刺激,易被小儿发热患者内脏或形体感知,从而产生功效,作为一种非药物、无痛苦、易接受且有效的自然疗法,在临床上不管是何种原因引起的发热,推拿疗法均可起到不同程度的退热效果。
根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其有邪者,渍形以之为汗”及清·吴师机“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以脏腑、经络、表里相关为基础,通过体表穴位与内在脏腑经络特定联系而起到治其外而作用其内的治疗效果。
5、天河水属手厥阴心包经分布部位,其含有合穴曲泽、郄穴郄门,经穴间使,络穴、八脉交会穴内关,心包的输穴、原穴大陵,主治诸热惊风、口渴咽干等一切热证,推之能清心经之热,以水济火。
合谷为手阳明大肠经的原穴,宣通气血,促进阳气之升发,掐揉能使气血运行通畅,开窍醒脑,具有疏风解表、清肃肺热、泻大肠实热的作用。
涌泉穴位于足前部凹陷处第2、3 趾跖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三分之一处,属足少阴肾经的井穴。足底皮薄易于穴位刺激效应,具有导热下行、清泻郁热之功,长于散热,有“上病下治”之意,导热下行,清热解毒 。
结语:
小儿高热是儿科常见症状,有时患儿服药困难,或者口服西药后体温下降不理想,此时,运用中医外治退热就起到很大作用。本套操作手法简易,取穴明确,一般家庭操作容易,且若操作手法准确,小儿一般不会引起极大不适,配合度尚可,可以在临床上推广实行。但在使用此方案同时,一定密切观察小儿精神变化,避免高热引起惊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