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椎穴刮痧配合手法推拿对小儿高热的疗效评价

来源 :健康导报·医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per_mous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24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32-5281(2016)1
  高热是儿科临床上常见一种急症,好发于8个月~5岁的小儿,是因外感六淫,疫疠之毒及饮食不洁等原因引起,主要表现体温超过39.0℃ 。一般表现为患儿面色潮红、皮肤灼烫、呼吸与脉搏异常 。由于小儿发育尚未完全,所以机体常常会受到一些病原因素侵袭,导致小儿各种疾病的发生。当小儿的温度超过40℃时,严重威胁到患儿的健康,同时加快了体内的新陈代谢,使呼吸、心跳加快,甚至损伤到肝肾功能 。因此,加强小儿高热治疗刻不容缓。
  中药外用治疗疾病是我国劳动人民几千年来在同疾病做斗争中总结出来的一套独特的、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以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思想为指导,运用各种不同的方法,使失去平衡的臟腑阴阳得以重新调整和改善,从而达到治病的目的。其作用迅速,简、便、廉、验,容易推广,使用安全,毒副作用小,对于儿科而言,患者乐于接受。由于小儿服药困难,加之西药退热药有不同程度的副反应,且体温常见波动反复,故研制出退热效果好、副反应小、易于被小儿接受的方法十分必要。
  笔者利用大椎刮痧配合手法推拿治疗小儿发热,取得一定疗效。
  主要操作方式如下:
  1、大椎穴刮痧:
  取穴,主穴取大椎,配穴取背部肺腧至三焦腧。先在穴位上涂一层刮痧油以润滑皮肤。由内向外、由上向下单一方向刮动,刮20次左右,至局部皮肤出现微红或紫色充血瘀点为度。
  2、手法推拿:
  ①开天门: 小儿取仰卧位,术者双手拇指蘸取适量爽身粉后,用双手拇指指腹自小儿眉心向上推至前额发际处,共重复操作20次。
  ②推坎官: 双手拇指蘸取爽身粉,拇指指腹自小儿眉心分别推向两侧眉梢,共20次。
  ③清天河水: 用左手握住小儿手腕,右手中示指蘸取爽身粉,中示指螺纹面着力,沿小儿前臂正中,自腕横纹推向肘横纹300次。
  ④掐合谷:合谷取穴时一手的拇指第一个关节横纹正对另一手的虎口边,拇指屈曲按下,指尖所指处。指腹按掐,以小儿能接受程度为限,共20次。
  ⑤推涌泉穴: 用双手拇指指腹轮流自小儿足底推向足尖300次;
  体会:
  1、小儿形体未充,脏腑娇嫩,卫外功能较差,若气候突变,寒暖失常,易被风邪所侵,邪正交争而发热,若邪热不解,热盛动风,可致神昏抽搐,变生多种其他疾病。故一旦出现发热之症,应急退其热。
  2、刮痧法起源于旧石器时代,是祖国传统医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根据中医十二经脉及奇经八脉循行及治病特点,通过刮具的作用,刺激机体的穴位、皮肤经络,使内脏之邪气透达于外,疏通经络,增强脏腑的功能 。
  3、大椎穴:大椎在第 7 颈椎棘突下凹陷处。《针灸甲乙经》载:大椎穴为“三阳,督脉之会。”为督脉之腧穴,又是督脉与手足三阳经之会,统领诸阳经,主一身之表,能宣通诸阳,是解表退热的常用穴。大椎穴位于第7颈椎棘突下,为调整全身机能的重要穴位之一 。有研究表明:针刺大椎穴可以影响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调定点”下降,发汗中枢兴奋而使汗腺大量排泄汗液、汗腺和皮肤血管扩张而退热。而对大椎穴进行刮痧刺激可以起到一样的功效。大椎穴刮痧操作简单,患儿一般易于接受,可以提高治疗。
  4、推拿作为一种良性的、有序的和具有双向调节性的物理刺激,易被小儿发热患者内脏或形体感知,从而产生功效,作为一种非药物、无痛苦、易接受且有效的自然疗法,在临床上不管是何种原因引起的发热,推拿疗法均可起到不同程度的退热效果。
  根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其有邪者,渍形以之为汗”及清·吴师机“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以脏腑、经络、表里相关为基础,通过体表穴位与内在脏腑经络特定联系而起到治其外而作用其内的治疗效果。
  5、天河水属手厥阴心包经分布部位,其含有合穴曲泽、郄穴郄门,经穴间使,络穴、八脉交会穴内关,心包的输穴、原穴大陵,主治诸热惊风、口渴咽干等一切热证,推之能清心经之热,以水济火。
  合谷为手阳明大肠经的原穴,宣通气血,促进阳气之升发,掐揉能使气血运行通畅,开窍醒脑,具有疏风解表、清肃肺热、泻大肠实热的作用。
  涌泉穴位于足前部凹陷处第2、3 趾跖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三分之一处,属足少阴肾经的井穴。足底皮薄易于穴位刺激效应,具有导热下行、清泻郁热之功,长于散热,有“上病下治”之意,导热下行,清热解毒 。
  结语:
  小儿高热是儿科常见症状,有时患儿服药困难,或者口服西药后体温下降不理想,此时,运用中医外治退热就起到很大作用。本套操作手法简易,取穴明确,一般家庭操作容易,且若操作手法准确,小儿一般不会引起极大不适,配合度尚可,可以在临床上推广实行。但在使用此方案同时,一定密切观察小儿精神变化,避免高热引起惊厥。
其他文献
【中图分类号】R2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32-5281(2016)1  【摘要】目的:讨论肛肠疾病患者术后最佳治疗及护理。方法:选取我医院2013年200例肛肠手术患者随进分成对照组合研究组各100例,对照组采用高锰酸钾熏洗坐浴,研究组采用中药熏洗疗法,对两组进行治疗及护理疗效的对比。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患者疼痛消失时间,水肿消退时间,创面渗出物消
期刊
【中图分类号】R24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32-5281(2016)1  【摘要】目的:探讨中医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本院2013年7月至2014年7月的消化性溃疡患者89例,随机分成2组,观察组45例,根据临床证型予中医治疗,对照组44例,使用西药治疗,以3个月为一疗程,疗程结束后对比两组治疗前后胃镜溃疡直径以及幽门螺杆菌(Hp)清除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79
期刊
【中图分类号】R749.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32-5281(2016)1  摘要:目的:利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式对女性更年期失眠症状进行治疗,并观察分析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14年5月到2014年12月期间的98例患有更年期失眠综合症的女性患者,每49例为一组,分别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方式作为治疗方法,对照组进行常规西医治疗方式,观察两组患者进行不同治
期刊
【中图分类号】R2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32-5281(2016)1  摘要:慢性心力衰竭[1]是一种由各种心脏疾病导致心功能不全的临床综合征,是指在有适量静脉回流的情况下,由于心脏收缩和(或)舒张功能障碍,心排血量不足以维持组织代谢需要的病理状态,是各种心脏疾患的“终末共同归路”和死亡的重要原因。在祖国医学中根据其临床表现,属于中医“喘证”“痰饮”“水肿”“心悸”等病范畴。气虚血瘀
期刊
【中图分类号】R25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32-5281(2016)1  【摘要】目的:对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中风后遗症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3月~2014年8月收治的80例中风后遗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即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采用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比较分析2组临床疗效与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78%,对照
期刊
【中圖分类号】R25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32-5281(2016)1  【摘要】目的:讨论中医内科治疗胸痹心痛的疗效。方法:根据患者有临床表现与辅助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治疗。结论:胸痹心痛虽然外感内伤均可治病,但以内伤情志为主:其病兼五脏,但以心为主;其虚虽有阴阳气血不同,但以阳气虚者较为最多:而邪实则以血瘀为主。临证应据其虚实之多少:结合病人体质,灵活辩治。  【关键词】胸痹;
期刊
【中圖分类号】R25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32-5281(2016)1  摘 要:目的:观察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配合薄芝糖肽针治疗风痰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予以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30例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配合薄芝糖肽针,对照组30例用薄芝糖肽针,2周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统计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66%,对照组为80.00%,治疗
期刊
【中图分类号】R2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32-5281(2016)1  [摘要]目的:探讨胸腰椎压缩性骨折通过中医康复护理的效果。方法:研究我院2012年10月至2015年10月期间收治的80例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其中对照组运用常规护理,观察组运用中医康复护理,分析两组患者护理效果差异。结果:在治疗有效率上,观察组为97.5%,对照组为75%,两组差异具
期刊
【中图分类号】R25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32-5281(2016)1  摘要: 目的 探讨如何更合理有效地选择中西药对冠心病的治疗。方法 对长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医院收治的冠心病26例,按诊断分类择取中西药物对症治疗。结果 26例中22例治疗效果好治愈出院,4例效果不佳。结论 冠心病按诊断分类择取中西药对症治疗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关键词:冠心病;中西医药物;治疗  对社区基层
期刊
【中图分类号】R473.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32-5281(2016)1  【关键词】糖尿病;护理; 研究进展;  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指妊娠前糖代谢正常或有潜在糖耐量减退,妊娠期才出现或发现糖尿病[1]。GDM最突出的发病因素是胰岛素分泌缺陷和胰岛素作用缺陷。我国目前发生率为1%~5%[1],具有逐渐增加趋势,严重威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