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培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就必须加强语文课内自读课阅读教学。而阅读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让学生养成动脑、动手、动口的习惯,以学生为中心,诱导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
一.问题驱动,感知粗通,培养动手能力
以问题为驱动,使学生带有解决问题的需要,产生阅读的期待和动机,增强阅读的指向性。
1.通读课文,认读感知。学生通读课文,做好理解分析课文的准备工作。要求做到准确的认读字音,认清字形,根据注释理解词义,划出通读课文时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小组合作解决并识记,标明自然段序号,以备分析课文时使用。
2.速读课文,粗通文意。在通读的基础上,再次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写了什么,怎样写的。
二.主动介入,理解评价,培养动脑动口能力
学习过程中,“问题驱动”使学生在初读课文时,形成了许多固有的“观念”,这种“观念”是否正确,就要引导他们去验证、深化。学生产生了验证这种固有“观念”的动机、兴趣,就会参与并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就能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思想感情,与作者一起完成阅读审美。
1.研读课文,自学探究,求同存异,为全班讨论交流做准备。
学生“主动介入”,个体自学的过程,就是在粗通文意的基础上,全身心投入验证初读课文时已形成固有“观念”的过程,学生通过个体的自学分析,逐个寻求自学提纲中问题的答案。答案与固有“观念”有偏差的,作为自学分析的重点进行探究,自己无法或不能解决的,可借助手头的资料,也可提交四人小组进行探究,以求得问题在小组内的基本解决。小组内无法解决或有争议的疑难问题,留待全班讨论解决。
2.指导点拨,讨论交流,理解评价。
对于一篇文章的学习,总是要搞清楚“写了什么”和“怎样写的”这两个问题。比较而言,“写了什么”的问题较易解答,而“怎样写的”这一问题的解决较有难度。因此,教师指导点拨的重点也应放在此处。不过,不同文体的文章,指导点拨的侧重点亦应有所不同。比如:教学《想和做》一文,在扫清字词障碍后,分析理解下列几个问题:把文章划分为三部分,并概况每部分的意思;找出课文中哪几段是集中表达作者对“想和做”的观点的,并指出中心论点;举例说明文章是怎样摆事实、讲道理和正反论证的。
由于学生处于议论文学习的初始阶段,所提三个问题相对难度较大。其中第二个思考题解决“写什么”的问题,第一和第三个思考题则重在解决“如何写的”问题,第三个思考题既是学习的重点也是学习的难点,导学点拨的重点亦应放在这里。
而教学《成功的秘诀》时,在扫清字词障碍后,则提出如下思考题:①“成功的秘诀”究竟是什么?用三个四字词语从18、19自然段中概括出来。②作者是如何得到这个秘诀的?课文是如何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显然,此篇导学点拨的重点应放在思考题。
上述两篇例文,前篇为议论文,点拨的重点在论证方法的运用;后者为散文,点拨的重点则在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导学点拨过程中,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可以训练学生对文章进行分析、理解、评价的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调动大家的力量,全体参与,有效的突破了重难点,取得了学习任务的顺利完成。比如前文所例举的两篇文章的学习,前者通过第三个思考题的讨论交流,引导归纳出议论文在论证过程中,既可以先讲道理,再摆事实论证(如第6自然段),也可以先摆事实,再讲道理论证(如第8段)。后者通过思考题②的讨论交流,使学生懂得了此文之所以写得精彩,是因为作者并不仅仅满足于对罗丹出色工作的生动具体的描写,再进行一番赞扬,而是把写人叙事和抒写自己的感受紧密结合起来,既突出了人物的性格品质,又分析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意思,使之被称为传世名篇。
3.精读语段,进行综合能力训练。这既是对“主动介入”学习效果的检测,也是对“主动介入”结果的延伸。进行综合能力的训练,可以是语段的阅读回答,也可以是语段的阅读写作,可以根据篇目内容区别对待。比如《想和做》可选择第8段进行精读阅读练习,从字词句段到论证方法,设计相应的训练题型;《成功的秘诀》则可以精读第18、19段,写一篇读后感,但不论采取何种方式,都必须有明确的目的性。
课内自读课的阅读教学,是讲读课阅读教学的有效补充和必要延伸,只要注重了使学生进入主动阅读状态的两个方面的必要条件,即“问题驱动”和“主动介入”,就会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辅以适当的语段精读练习,就一定会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得到提高。
张建国,教师,现居甘肃临泽。
一.问题驱动,感知粗通,培养动手能力
以问题为驱动,使学生带有解决问题的需要,产生阅读的期待和动机,增强阅读的指向性。
1.通读课文,认读感知。学生通读课文,做好理解分析课文的准备工作。要求做到准确的认读字音,认清字形,根据注释理解词义,划出通读课文时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小组合作解决并识记,标明自然段序号,以备分析课文时使用。
2.速读课文,粗通文意。在通读的基础上,再次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写了什么,怎样写的。
二.主动介入,理解评价,培养动脑动口能力
学习过程中,“问题驱动”使学生在初读课文时,形成了许多固有的“观念”,这种“观念”是否正确,就要引导他们去验证、深化。学生产生了验证这种固有“观念”的动机、兴趣,就会参与并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就能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思想感情,与作者一起完成阅读审美。
1.研读课文,自学探究,求同存异,为全班讨论交流做准备。
学生“主动介入”,个体自学的过程,就是在粗通文意的基础上,全身心投入验证初读课文时已形成固有“观念”的过程,学生通过个体的自学分析,逐个寻求自学提纲中问题的答案。答案与固有“观念”有偏差的,作为自学分析的重点进行探究,自己无法或不能解决的,可借助手头的资料,也可提交四人小组进行探究,以求得问题在小组内的基本解决。小组内无法解决或有争议的疑难问题,留待全班讨论解决。
2.指导点拨,讨论交流,理解评价。
对于一篇文章的学习,总是要搞清楚“写了什么”和“怎样写的”这两个问题。比较而言,“写了什么”的问题较易解答,而“怎样写的”这一问题的解决较有难度。因此,教师指导点拨的重点也应放在此处。不过,不同文体的文章,指导点拨的侧重点亦应有所不同。比如:教学《想和做》一文,在扫清字词障碍后,分析理解下列几个问题:把文章划分为三部分,并概况每部分的意思;找出课文中哪几段是集中表达作者对“想和做”的观点的,并指出中心论点;举例说明文章是怎样摆事实、讲道理和正反论证的。
由于学生处于议论文学习的初始阶段,所提三个问题相对难度较大。其中第二个思考题解决“写什么”的问题,第一和第三个思考题则重在解决“如何写的”问题,第三个思考题既是学习的重点也是学习的难点,导学点拨的重点亦应放在这里。
而教学《成功的秘诀》时,在扫清字词障碍后,则提出如下思考题:①“成功的秘诀”究竟是什么?用三个四字词语从18、19自然段中概括出来。②作者是如何得到这个秘诀的?课文是如何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显然,此篇导学点拨的重点应放在思考题。
上述两篇例文,前篇为议论文,点拨的重点在论证方法的运用;后者为散文,点拨的重点则在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导学点拨过程中,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可以训练学生对文章进行分析、理解、评价的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调动大家的力量,全体参与,有效的突破了重难点,取得了学习任务的顺利完成。比如前文所例举的两篇文章的学习,前者通过第三个思考题的讨论交流,引导归纳出议论文在论证过程中,既可以先讲道理,再摆事实论证(如第6自然段),也可以先摆事实,再讲道理论证(如第8段)。后者通过思考题②的讨论交流,使学生懂得了此文之所以写得精彩,是因为作者并不仅仅满足于对罗丹出色工作的生动具体的描写,再进行一番赞扬,而是把写人叙事和抒写自己的感受紧密结合起来,既突出了人物的性格品质,又分析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意思,使之被称为传世名篇。
3.精读语段,进行综合能力训练。这既是对“主动介入”学习效果的检测,也是对“主动介入”结果的延伸。进行综合能力的训练,可以是语段的阅读回答,也可以是语段的阅读写作,可以根据篇目内容区别对待。比如《想和做》可选择第8段进行精读阅读练习,从字词句段到论证方法,设计相应的训练题型;《成功的秘诀》则可以精读第18、19段,写一篇读后感,但不论采取何种方式,都必须有明确的目的性。
课内自读课的阅读教学,是讲读课阅读教学的有效补充和必要延伸,只要注重了使学生进入主动阅读状态的两个方面的必要条件,即“问题驱动”和“主动介入”,就会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辅以适当的语段精读练习,就一定会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得到提高。
张建国,教师,现居甘肃临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