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朗读,是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是一种大声的阅读方式,它是小学生完成阅读教育任务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就语文学习而言,朗读是最重要的。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发展智力,获得思想熏陶。朗读有助于情感的传递。
朱熹要求学生从小养成正确朗读的习惯,还要求读书必须逐字逐句透彻理解,进而深入体会,反复揣摩。而且朗读中,可以让某个字突出出来,让人更加能理解文字的意思。
——节选自《百度百科》
从小,我就爱听美妙的声音。
小时候,生活在农村,家家户户的柱子上,都挂着一个广播。每天中午和晚上,广播里会播送新闻和音乐。新闻已随风而去,音乐也没了痕迹,但是播音员开机和关机的声音,却深深地镌刻在我记忆的深处,我常常幻想着,有着这么好听的声音的人,一定很漂亮,很神秘吧。
后来,家里有了收音机,天天下午听小喇叭广播,在鞠萍姐姐、董浩叔叔的声音里,童年插上了飞翔的翅膀,知道了村外还有一个更广阔的世界;每天中午,跟着爷爷听评书,又仿佛穿越一般,回到了烽火硝烟的三国,遇见了侠肝义胆的水浒英雄……
在村小上学的时候,有一天,上语文公开课,美丽的女教师甜甜地朗读课文,那一刻,我被她的声音深深地吸引了。从此我爱上朗读,特别喜欢读课文,读着读着,自然就记住了。于是,不知不觉中,一本书就背下来了。整个小学阶段,我与其说在读书,不如说在背书。因为这个好习惯,我不仅考全班第一,还常常考全乡第一。
这个习惯一直持续到初中,也是一位语文老师鼓励我们把古诗整本地背下来,我做到了。还有英语老师也要求我们背课文,于是也整本书地背下来。因此,读初中的时候,成绩总是遥遥领先。
及至到了师范,因为对朗读的热爱,我做了班上的普通话推广员,也经常参加学校演讲比赛之类的活动。
回顾自己的读书生涯,特别是启蒙阶段,朗读、背诵给我带来了极大的乐趣,也让我收获了成功与自信。做了教师之后,读书时候的习惯也就成了我教学的习惯,喜欢朗读,喜欢背诵,喜欢把诗意一般的文字用声音传达出来。
我喜欢上早读。每次早读,我总是和孩子们一起朗读课文,背诵古诗,背诵课文,背诵格言警句……尤其是古诗,读着读着,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比如,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诗人是在写山、鸟、云吗?不是的,是在寫诗人自己呀!曲高和寡,无人以对,只有和山对望了。曾经桀骜不驯,狂放不羁的李白,也难逃孤独终老的命运,真是人世无常。
我紧抓课前读。在预备铃与上课铃之间,有个5分钟的间隔,这5分钟的时间特别宝贵,用得好,一堂课会上得特别顺。
那么,课前读什么呢?当然还是课文。进到高年级,课文比较长,知识点多,学习进度快,课堂上能用于诵读的时间不多。从课前读起,学生能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纪律又好。教师在学生朗朗的书声中走进教室,心情特别好。而且,学生熟悉了课文,字词基本掌握了,内容也已感知,因此,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感悟也就是顺水推舟的事了。
为了做好课前读,我选了两个朗读能力特别好的同学来领读。只要铃声一响,他们就站在讲台上领着大家开始读书,学到哪读到哪,不用老师刻意安排。
刚开始训练的时候,有同学不肯配合班干部,我就罚他们下课再读,或者全班同学站着读。这样过了一段时间之后,习惯成自然,只要铃声一响,班上就响起朗朗的读书声。在书声中开启一天的语文课,简直就像乘着歌声的翅膀前行。
我喜欢课堂重点读。一篇文章,精彩部分,可能就那么一两处,比如《梅花魂》中有这样一段话:“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尽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反复朗读这段话,学生自然就明白外祖父为什么那么喜爱梅花?他的一颗拳拳爱国之心,也就跃然纸上。
课文读重点,古诗则要用不同方法,不同形式反复读,尽量让学生在课堂上就可以背诵下来。我经常引导学生男女生轮读、小组轮读、领读和(hè)读,像唱歌一般。为了让学生知道,古人写诗、写词有时是为了演唱,我偶尔会在课堂上哼唱一两句谱曲的诗词。在歌声中,感受诗歌的音韵之美,感受诗词的绵绵意蕴……我甚至觉得,简直没有比诗词再美的语言了。
浙江省语文特级教师王崧舟也说:“在我们的语文中,最中国,最有文化含量的当然是流传千年的经典;在流传千年的经典中,最美丽,最有魅力的当然是中国古典诗词。他们就是我们语文皇冠上最璀璨的明珠。”
“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朗读、背诵,一直是千百年来教育工作者屡试不爽教学方法。因此,让我们在朗朗书声中走进语文课堂,让所有的孩子都爱上朗读,爱上语文课。
朱熹要求学生从小养成正确朗读的习惯,还要求读书必须逐字逐句透彻理解,进而深入体会,反复揣摩。而且朗读中,可以让某个字突出出来,让人更加能理解文字的意思。
——节选自《百度百科》
从小,我就爱听美妙的声音。
小时候,生活在农村,家家户户的柱子上,都挂着一个广播。每天中午和晚上,广播里会播送新闻和音乐。新闻已随风而去,音乐也没了痕迹,但是播音员开机和关机的声音,却深深地镌刻在我记忆的深处,我常常幻想着,有着这么好听的声音的人,一定很漂亮,很神秘吧。
后来,家里有了收音机,天天下午听小喇叭广播,在鞠萍姐姐、董浩叔叔的声音里,童年插上了飞翔的翅膀,知道了村外还有一个更广阔的世界;每天中午,跟着爷爷听评书,又仿佛穿越一般,回到了烽火硝烟的三国,遇见了侠肝义胆的水浒英雄……
在村小上学的时候,有一天,上语文公开课,美丽的女教师甜甜地朗读课文,那一刻,我被她的声音深深地吸引了。从此我爱上朗读,特别喜欢读课文,读着读着,自然就记住了。于是,不知不觉中,一本书就背下来了。整个小学阶段,我与其说在读书,不如说在背书。因为这个好习惯,我不仅考全班第一,还常常考全乡第一。
这个习惯一直持续到初中,也是一位语文老师鼓励我们把古诗整本地背下来,我做到了。还有英语老师也要求我们背课文,于是也整本书地背下来。因此,读初中的时候,成绩总是遥遥领先。
及至到了师范,因为对朗读的热爱,我做了班上的普通话推广员,也经常参加学校演讲比赛之类的活动。
回顾自己的读书生涯,特别是启蒙阶段,朗读、背诵给我带来了极大的乐趣,也让我收获了成功与自信。做了教师之后,读书时候的习惯也就成了我教学的习惯,喜欢朗读,喜欢背诵,喜欢把诗意一般的文字用声音传达出来。
我喜欢上早读。每次早读,我总是和孩子们一起朗读课文,背诵古诗,背诵课文,背诵格言警句……尤其是古诗,读着读着,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比如,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诗人是在写山、鸟、云吗?不是的,是在寫诗人自己呀!曲高和寡,无人以对,只有和山对望了。曾经桀骜不驯,狂放不羁的李白,也难逃孤独终老的命运,真是人世无常。
我紧抓课前读。在预备铃与上课铃之间,有个5分钟的间隔,这5分钟的时间特别宝贵,用得好,一堂课会上得特别顺。
那么,课前读什么呢?当然还是课文。进到高年级,课文比较长,知识点多,学习进度快,课堂上能用于诵读的时间不多。从课前读起,学生能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纪律又好。教师在学生朗朗的书声中走进教室,心情特别好。而且,学生熟悉了课文,字词基本掌握了,内容也已感知,因此,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感悟也就是顺水推舟的事了。
为了做好课前读,我选了两个朗读能力特别好的同学来领读。只要铃声一响,他们就站在讲台上领着大家开始读书,学到哪读到哪,不用老师刻意安排。
刚开始训练的时候,有同学不肯配合班干部,我就罚他们下课再读,或者全班同学站着读。这样过了一段时间之后,习惯成自然,只要铃声一响,班上就响起朗朗的读书声。在书声中开启一天的语文课,简直就像乘着歌声的翅膀前行。
我喜欢课堂重点读。一篇文章,精彩部分,可能就那么一两处,比如《梅花魂》中有这样一段话:“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尽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反复朗读这段话,学生自然就明白外祖父为什么那么喜爱梅花?他的一颗拳拳爱国之心,也就跃然纸上。
课文读重点,古诗则要用不同方法,不同形式反复读,尽量让学生在课堂上就可以背诵下来。我经常引导学生男女生轮读、小组轮读、领读和(hè)读,像唱歌一般。为了让学生知道,古人写诗、写词有时是为了演唱,我偶尔会在课堂上哼唱一两句谱曲的诗词。在歌声中,感受诗歌的音韵之美,感受诗词的绵绵意蕴……我甚至觉得,简直没有比诗词再美的语言了。
浙江省语文特级教师王崧舟也说:“在我们的语文中,最中国,最有文化含量的当然是流传千年的经典;在流传千年的经典中,最美丽,最有魅力的当然是中国古典诗词。他们就是我们语文皇冠上最璀璨的明珠。”
“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朗读、背诵,一直是千百年来教育工作者屡试不爽教学方法。因此,让我们在朗朗书声中走进语文课堂,让所有的孩子都爱上朗读,爱上语文课。